爱吱声
标题: 临川四梦,最情浓处是“惊梦”(中) [打印本页]
作者: 履虎尾    时间: 2011-3-28 14:36
标题: 临川四梦,最情浓处是“惊梦”(中)
 本帖最后由 履虎尾 于 2011-3-31 08:51 编辑 7 k" _# D, @$ \! P
3 D' b$ e) d0 }# Z5 u十几天前,一曲钢琴独奏《一条大河》响彻了白宫,并引起了种种的联想与评说。
- L+ U# {" d1 c5 K
《一条大河》这首歌确实不错。俺履虎尾初次听这首曲子,还是在小学时候。当年,学校包场每人五分由老师领俺们去看《上甘岭》,电影里,护士姐姐在坑道里唱起了这支曲子,俺们小娃娃的眼皮子浅,个个听得是热血沸腾,泪水长流,过耳不忘……直到今日,每次听到此曲,仍免不了柔情百转,心热眼酸。
% ?( D, K) V' X( D* v" \; b
能跟《一条大河》比肩的歌还真不多,另这首电影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或许是唯一的一首吧。看完《上甘岭》不久,学校又组织包场看《祖国的花朵》。电影的一开始,是娃娃们参加上午的国庆游行,接受老人家的检阅……电影的第二个镜头就到了下午,北海海面上漂满游船,船上的娃娃们边划边唱:“小船儿推开波浪”……怎么说呢,这个场景这个曲子,是给俺最强烈艺术刺激的第二次——唱着歌儿在北海荡舟,这情景从此多次在少年时的梦中出现……
, v- z; s3 ?# H. ~. S
回忆起生平最喜欢的歌曲,俺履虎尾发现,居然绝大多数是电影插曲。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是《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像“蝴蝶泉边”,这是《五朵金花》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这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拉兹之歌”和“丽达之歌”,这是《流浪者》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流”,这是《闪闪的红星》插曲……
& D- L0 O: f; R  Y7 Q' i
为什么最好听的歌,几乎都是电影插曲呢?原因就在于:抒情的诗句,只有借助情节的烘托,借助故事的翅膀,才能更高地翔起,才能更广泛地传播,才能更长久的流传。在有了一个美丽故事的基础上,作词者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好诗,作曲者才能谱出悠扬动听的好曲,歌唱家才能有力地展开歌喉,咱们这些看电影听插曲的,则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5 a6 P/ e# F) X3 O; I% l/ s
诗词歌赋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说句极端点儿的话,一部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诗史”。“诗”是干什么用的?一言以蔽之,“诗言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不论是写景的咏物的,都是为了抒发情怀。然而,炽烈的情感无法凭空发出,它只有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迸发。典型的例子应该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吧?俺幼时初次接触此诗,只觉得莫名其妙,什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啊,为什么“天地悠悠怆然涕下”呀?稀里糊涂,简直不知所云。后来,渐渐的学点新东西,知道了管仲乐毅,明白了千金买马骨,知道了田单火牛阵,懂得了昭王惠王……然后再来品味这首字数不整齐,韵律不规范的小诗,终于找到了感觉,抚掌赞叹,对陈子昂的佩服也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
: i; T" X4 B( t  Q2 L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不再会轻易的被忽悠了。除了少年时读过的诗词之外,很难专下心了,攻读新诗了。“三十不读诗词,四十不读小说”,就是这个意思。而戏曲这种艺术形式,便趁机而入,这就是元曲明清传奇等古典戏剧。在文学史上,元曲明清传奇产生在唐诗宋词之后,这个发展历程,同每个个人艺术欣赏的演化,多多少少是暗合的。
. i7 t/ {5 h% i6 z6 P' H《牡丹亭》的前九出,交代了主人公杜丽娘的大概情况,杜丽娘是太守的千金小姐,自幼深锁香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请来个先生,也是年迈花甲的老学究;高墙深宅阻隔了她与外界的联系,却压抑不了成长在她内心的青春。所读的第一首诗《关雎》,无意中开启了杜丽娘的情窦……有了前九出的铺衬,得,好戏来了—— 
; l( O1 t8 T  H: `5 q- z3 v& u; P$ {$ z% O3 S3 g3 p7 y
《游园》这半出戏由六支曲子组成,这就是第一曲《绕池游》,第二曲《步步娇》,第三曲《醉扶归》,第四曲《皂罗袍》,第五曲《好姐姐》,第六曲《隔尾》。
$ G, z+ b# R& N; ?3 z& c7 V8 R4 \9 c; b
先听第二曲《步步娇》:: y7 w5 o' P6 D# _/ s, {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 f, P6 Q: n8 I: Y" r# G0 i2 k8 c
. z' T* M( o0 G! F$ c4 L5 b3 w% r+ N这一曲是写游园之前,杜丽娘梳妆打扮时的情状。这支曲子写得极其新颖别致,把杜丽娘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描绘得具体入微,淋漓尽致。一个娇滴滴、颤巍巍、怯生生、含羞带笑、天真烂漫的小女儿形象,跃然纸上。4 _5 n/ K, z1 A: `5 f( r
( ^3 w2 \: B7 c# i8 r5 d: a' A
第四曲《皂罗袍》,是公认的全剧最棒的一支曲子:. E( D8 \# h" k5 Q7 U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4 \6 t" m" Q; ~* S4 M  z/ B7 S9 c/ Z7 M/ Z0 \. t+ c! A
在这短短的数十字之中,隐含着宋词的委婉,唐诗的风流,汉赋的铺陈,楚辞的奔放。有二千余年的文化底蕴给其做基础,你说,这支曲子可能不出色吗! : n/ e0 G+ j! C. K  {  z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1-3-28 22:31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
,上次高中同学聚会KTV,我们怀旧了一把,我找出这首歌来唱,他们笑我,说,这是小学同学聚会可以唱的歌。。。
作者: PenPen    时间: 2011-3-28 23:36
回复 到处停留的叶子 的帖子
9 {9 Y3 \0 F$ }0 I  q7 z
# B# J4 h. g; G4 K4 c唉,新年那阵儿我们出去唱歌,我唱了个鲁冰花,结果被同学鄙视到现在。。。
作者: 不爱吱声    时间: 2011-3-28 23:52
回复 履虎尾 的帖子
) G3 N* w4 r$ L4 t1 Q* S, i' a$ C2 U- H( ^! n! ~! n/ A4 l8 i
我大学毕业,同学们唱歌道别时候,我唱的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么多流行歌曲,但当夜幕降临,同学围坐在大草萍上,就是觉得这首歌最代表心意。6 G3 F% Z' ~3 ]- N
+ \$ v' @, a! v9 T电影插曲最大的好处是,听觉视觉被同时调动起来。
' D% U) W8 `% c) k/ O, i/ s3 e7 p. C" f4 E9 `, i
另外:& v( t; b* s( |+ m8 T
这版现在缺课代表,不知道虎老师愿意出山否
作者: 不爱吱声    时间: 2011-3-29 09:52
回复 履虎尾 的帖子
  U. {% w" P& o/ ~+ W( ]( |; X' ?2 R6 x) ~) w
那就太好了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1-3-29 10:50
回复 不爱吱声 的帖子5 `1 X$ Y: k6 k. V
8 l1 x# N7 f  {, w欢迎课代表!!啪啪啪!(拍手)' J9 f& T# S0 D& q1 e
# g: V0 g- ?$ z. b另外,请问怎么给帖子加分?我也是在学习做课代表中……
& h4 U, J9 m% }" q- |' g" |7 S
5 G! f( I7 D: w( p1 x
作者: 李禾平    时间: 2011-3-29 14:48
呃,俺大学里这段课老是逃课,现在正好补课。。。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1-3-29 20:50
今天再次细读此文,突然领悟,原来电影插曲就是现代人的戏曲呀!那么对我们来说,二十读诗,三十读小说,四十就要开始看电影了,哈哈哈!  K6 z8 L$ ?; b- H
6 c# N* `0 n! h' V
我和戏曲的渊源很浅,以前我奶奶会哼一些黄梅戏和越剧的段子,我还有一个远房的表姐年轻的时候唱沪剧的。但是我本人对这三个剧种都没啥感觉。! X' _; E" W: R% X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1-3-30 21:24
回复 履虎尾 的帖子
2 f7 G# C; g; o% i- e3 |& d评履虎尾  没感觉就没感觉,没关系的,别勉强自己。其实俺听戏也只听一会儿,时间长了,烦。  发表于 1 分钟前
* b) v  U5 T7 b' C* Z, Y
" ]- k  c+ L# Q: Z9 w9 r6 z7 O+ b( h对了,虎老师,我还真的想起了一次听戏的经历,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杭州的某处,好像是个山庄。那时我们一行几人从九溪十八涧走到了龙井村,好像要去六和塔,在途中突然下雨了,我们看到不远的树丛中隐隐一白墙,于是跑过去,居然有门,进去了别有洞天,居然是个颇有点大的园子,有茶馆,有小店,我们进了茶馆,茶馆的桌椅一大半摆在外面,在敞开的屋檐下面,对面就是一个戏台,正在唱越剧的红楼梦选段……我们在哪里坐了两个多小时,那淅淅沥沥的雨和莺莺燕燕的声音,那种闲散的心情,我至今记得。
作者: 牛铃    时间: 2011-3-31 03:54
第一次听戏是小时候坐船从苏州去陆墓,在姑姑所在的学校看的《沙家浜》,太遥远了
|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