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1 T8 X! e8 r& ^ o ?0 T6 S打下无人机有两个问题,一是发现和锁定,二才是打的问题。和有人机相比,无人机通常较为小巧。省却飞行员座舱倒不见得能降低多少重量,但无人机的用途相对简单,主要用于侦察,有的兼有对地攻击功能,实战化的专业对地攻击无人机尚在早期科研阶段,空战用的无人机更是还没有走出概念阶段。因此无人机的机动性要求较低,对机体加强就没有什么要求;现代主流无人机都不超过高亚音速,因此对发动机和机体的要求进一步降低;除非是电子战专用的无人机,否则对电子对杭能力也没有什么要求。这些都使无人机可以相对轻小。以美国MQ-1“捕食者”为代表的现在这一代无人机还没有大量采用隐身设计,主要用于没有对方空中和防空威胁的环境。RQ-170“哨兵”为代表的新一代无人机已经大量采用隐身技术,比如无尾飞翼布局、机背进气口、带下方屏蔽的扁平喷口等。无尾飞翼不仅前向雷达特征小,侧向雷达特征也降到最低。RQ-170“哨兵”那样的隐身无人机的机背进气口还采用吸波格栅,格栅的“网眼”小于雷达波长的话,格栅对于雷达波就相当于完整的平板,可以将雷达波反射到无害方向,避免进入进气道形成空腔反射。如果采用带下方向后延伸屏蔽的扁平喷口,雷达和红外特征都得到有效屏蔽,扁平喷口还有利于散开喷流,加强和环境空气的混合,进一步降低红外特征。这样高度隐身的无人机在对方相对完整的空中和防空威胁下也具有很强的生存力。小巧加隐身是的无人机不容易被常规防空体系所发现,但总体来说,发现和锁定无人机的问题和一般的反隐身相似,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不扯远了。/ |: D3 @% @ b- c [
% n1 T5 z$ J9 ^2 ], j打下无人机是另一个问题。无人机也是飞机,能打下飞机,就能打下无人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在60年代,中国空军就多次用简陋的歼-6加航炮击落入侵的美国无人侦察机。现在用战斗机直接击落无人机依然是最直接的战术,空空导弹和航炮都是有效的毁伤武器。但无人机的特殊性使得软杀伤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X; \8 [6 z( f* U+ F, r l
/ {- ^; E' P" A' z$ ]采用遥控的无人机容易受到电子干扰的攻击,强力干扰或者欺骗干扰都可以使得遥控信道受阻,无人机失控。在理论上,可以用伪造信号把敌人无人机诱骗降落或者反戈一击,在数字通信和加密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在技术上非常困难,但使得无人机失控还是可能的。在技术上,遥控失灵的时候可以自动切换到程序控制,也就是按照预定路由点自动飞往下一个待命点,或者直接返航。路由点导航需要GPS或者惯性导航。0 h( R$ T! b6 C+ H$ B
/ w- r! f T3 V3 E: V% T
GPS用卫星精确授时加星座坐标提供精确导航数据,GPS有军用码和民用码,加密的军用码更加精确,不加密的民用码对所有人开放使用。和精确的地图配合使用时,民用的车载GPS在已知道路上使用可以精确到米级,军用级GPS则可以在任意情况下达到米级甚至更高的精度。在技术上,压制GPS信号以干扰机载导航系统是可以做到的。惯性导航的核心是陀螺。传统的机械陀螺已经很少使用了,环形激光陀螺的精度高,成本低,已经得到大量使用。惯性导航的优点是完全自主,不需要任何外部信号,所以是核潜艇的主要导航手段,当然也在航空上大量使用。即使在GPS时代,也可以在GPS信号丢失或者受到严重干扰的时候用惯性导航接替。不过陀螺有漂移偏差,时间越长,累计偏差越大,通常定时用GPS信号加以修正,随时纠正漂移偏差。 , |/ a |! T7 R8 E+ T" v- r+ S. h) p- M, J* f
即使像JDAM那样一次性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也装备有环形激光陀螺,无人机不装环形激光陀螺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即使能成功地干扰遥控和GPS,也无法迫使无人机失控。在理论上,可以伪造GPS信号,把无人机骗下来或者反戈一击。但是且不说伪造GPS信号的难度,典型导航系统具有卡尔曼滤波,很容易辨别出不合理的突然变化。卡尔曼滤波的理论在60年代建立,这是信号处理和自控技术中的一个里程碑,开创了预估-校正方法的理论框架。简单地说,卡尔曼滤波用一个数学模型根据不久前的过去和当前状态预估未来状态,然后再用实测值校正,以确保进一步预估的精确性。数学模型可以用理论计算或者经验数据建立,还可以通过统计方法确立实测值和预估值之差的合理范围,超过这个合理范围,就可以规定的概率确认实测值不可靠而应该抛弃,使信号处理和超常数据甄别超过了拍脑袋和凭经验的传统境界。当然,要是伪造信号的偏差足够轻柔地逐步增加,卡尔曼滤波也是可以骗过的。不过要把伪造的GPS信号“灌进”无人机不简单,干扰遥控信号也有同样的问题。' T* K: F' Y3 U0 s/ h7 \; ~( w+ t!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