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王朔怼过金庸,金庸还回复了 [打印本页]

作者: 洗心    时间: 2018-11-2 05:28
标题: 王朔怼过金庸,金庸还回复了
王朔:我看金庸


(原载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


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

按我过去傻傲傻傲的观念,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的作品只有两大宗:言情和武侠,一个滥情幼稚,一个胡编乱造。

尤其是武侠,本是旧小说一种,80年代新思潮风起云涌,人人惟恐不前卫,看那个有如穿缅裆裤戴瓜皮帽,自己先觉得跌份。

那时我看人是有个尺子的,谁读琼瑶金庸谁就叫没品位,一概看不起。

琼瑶是牢牢钉在低幼的刻度上,她的拥戴者一直没超出中学年龄,说起喜欢的话也是嫩声嫩气,也就是一帮歌迷捍卫自己的偶像。

她是有后来者的,大陆港台大批小女人出道,把她那一套发扬光大。

现在那些玩情调的女人说起琼瑶都撇嘴,全改张爱玲了。

金庸可不一样,读的人越来越多,评价越来越多,有好事者还拉下茅盾添上他,把他列为七大师之一,两方面发生了一些口角。

像每个偏执自大的人一样,我也对发生在新闻纸上的评论不屑一顾,只重视周围小圈子朋友的判断,并不在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名声。

他们中已然有了一些金庸爱好者。

有一个人对我说: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这是他读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

有一个人讲:金庸的武侠对人物的塑造是有别于旧武侠的,像韦小宝、段誉这等人物在旧武侠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近于现代小说中的“反英雄”。

更多的人出差带着一套金庸,晚上睡不着就看,第二天眉飞色舞与同好聊个没完,言谈之中也带出一二武术招数,俨然两大高手切磋武学,遇到我们这种金庸盲便讪讪笑道:看个热闹,换换脑子。

接着往往也要再三相劝:你也看看你也看看,没那么差。

被人劝的次数多了,我也犹豫,要不就找来看看,万一好呢,也别错过去。

第一次读金庸的书,书名字还真给忘了,很厚的一本书读了一天实在读不下去,不到一半撂下了。

那些故事和人物今天我也想不起来了,只留下一个印象,情节重复,行文口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下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

这有什么新鲜的?

中国那些旧小说,不论是演义还是色情,都是这个路数,说到底就是个因果报应。

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开始怀疑起那些原本觉得挺高挺有卤的朋友的眼光,这要是好东西,只能说他们是睁睛瞎了。

有时不经意露出这怀疑,朋友反唇相讥:你才看半本,没有发言权。

再读金庸就是《天龙八部》电视剧播得昏天黑地的时候。

无聊的晚上也看了几眼,尽管很难容忍从服装到道具到场景到打斗动作的糊弄和得过且过,有几天还是被剧情带着走了。

金庸迷们也不满,说比小说差远了。

电视剧糟蹋原作是有传统的,这话我也就信了,看到书店摆着这套书就买了,准备认真学习一下,别老让人说没看过人家东西就乱说话。

这套书是7本,捏着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也看不动了,一道菜的好坏不必全吃完才能说吧?

我得说这金庸师傅做的饭以我的口味论都算是没熟,而且选料不新鲜,什么什么都透着一股子搁坏了哈喇味儿。

除了他,我没见一个人敢这么跟自己对付的,上一本怎么,下一本还这么写,想必是用了心,写小说能犯的臭全犯到了。

什么速度感,就是无一句不是现成的套话,三言两语就开打,用密集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说文字通通作废,只起一个临摹画面的作用。

他是真好意思从别人的作品中拿人物,一个段誉为何不叫贾宝玉?
若说老金还有什么创意,那就是把这情种活活写讨厌了,见一女的就是妹妹,一张嘴就惹祸。

幸亏他前边还有个《水浒》,可以让他按着一百单八将的性格往他笔下那些妖魔鬼怪身上贴标签。

这老金也是一根筋,按图索骥,开场人物是什么脾气,以后永远都那样,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正的邪的最后一齐皈依佛门,认识上有一提高,这是人物吗?

这是画片。

就《天龙八部》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

老金大约也是无奈,无论是浙江话还是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这就限制了他的语言资源,说是白话文,其实等同于文言文。

按说浙江人尽是河南人,广东话也通古汉语,不至于文字上一无可为。

中国旧小说大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诲淫诲盗,这在金庸的小说中也看得很明显。

金庸笔下的侠与其说是武术家不如说是罪犯,每一门派即为一伙匪帮。

他们为私人恩怨互相仇杀倒也罢了,最不能忍受的是给他们暴行戴上大帽子,好像私刑杀人这种事也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为了正义哪怕血流成河。

金先生大约是纯为娱乐大众写的这类读物,若要你负起教化民众的大任你一定不肯,那又何必往一些角色脸上苦苦贴金?以你笔下那些人的小心眼儿,不扯千秋大义家国之恨他们也打得起来。

可能是我不懂,渴望正义也是大众娱乐的目的之一,但我觉得,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

我不相信金庸笔下的那些人物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我指的是这些人物身上的人性那一部分。

什么小说,通俗的、纯的都是人类自身的写照,荒诞也是因为人的荒诞在先,总要源自人体的一部分真实,也许是梦魇,也许是幻想,也许是病态,可能费解,但决不是空穴来风。

只有一种小说跟这都不挨边,那就是坏小说,面儿上看着别提多实了,骨子里完全是牵线术,跟着作者的主观意图跑,什么不合理的事只要情节需要就硬干,说起来有名有姓,可一点人味儿没有。

我一直生活在中国人之间,我也不认为中国人有什么特别的人种气质和超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爱恨情仇,都是人,至多有一些风俗习惯的讲究。

在金庸小说中我确实看到了一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那么狭隘,粗野,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严重障碍,差不多都不可理喻,无法无天,精神世界几乎没有容量,只能认知眼前的一丁点儿人和事,所有行动近乎简单的条件反射,一句话,我认不出他们是谁。

读他的书我没有产生任何有关人、人群的联想,有如在看一堆机器人作业,边读边问自己:这可能吗?这哥们儿写东西也太不过脑子了!一个那么大岁数的人,混了一辈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莫非写武侠就可以这么乱来?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这群人通过他的电影电视剧的广泛播映,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以为这就是中国人本来的面目。

都说张艺谋的电影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我看真正子虚乌有的是金庸,会些拳脚,有意见就把人往死里打,这不是热血男儿,也与浩然正气无关,这是野生动物。

我尽最大善意理解这件事也只能想到: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活得太累,很多人活得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

再一条,中国小说的通俗部确实太不发达,除了老金的武侠,其他悬疑、科幻、恐怖、言情都不值一提。

通俗小说还应该说是小说家族的主食,馒头米饭那一类,顿顿得吃。金庸可算是“金馒头”了,一蒸一屉,十四屉,饭量再大也能混个饱。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

并不是我不俗,只是不是这么个俗法。

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

创作现在都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不知道。

也许在中国旧的、天真的、自我神话的东西就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

这所能产生的艺术基本上都是腐朽的,他们可以学习最新的,但精神世界永远浸泡、沉醉在过去的繁华旧梦之中。

上述四大俗天天都在证明这一点。

我们自己的那些艺术家呢,莫非他们也在努力证明他们都是短命的?有时,我真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进化论。


作者: 洗心    时间: 2018-11-2 05:28
金庸:对王朔《我看金庸》的回复


(原载1999年11月3日《文汇报》)


一、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


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佛家的所谓“八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詈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

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这是很高的修养,我当然做不到。

随即想到孟子的两句话:“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有时会得到意料不到的赞扬,有时会遭到过于苛求的诋毁。那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为奇。


“人们随随便便,那是他的品格、个性,不必重视,不值得去责备他。”这是俞曲园的解释,近代人认为解得胜过朱熹。

我写小说之后,有过不虞之誉,例如北师大王一川教授他们编《二十世纪小说选》,把我名列第四,那是我万万不敢当的。又如严家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讲《金庸小说研究》,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国际会议,都令我感到汗颜。

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


二、“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

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


三、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

将来如到北京耽一段时间,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相识。

几年前在北京大学作一次学术演讲(讲中国文学)时,有一位同学提问:“金庸先生,你对王朔小说的评价怎样?”我回答说:“王朔的小说我看过的不多,我觉得他行文和小说中的对话风趣幽默,反映了一部分大都市中青年的心理和苦闷。”

我的评价是正面的。


四、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

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


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


既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作者: 洗心    时间: 2018-11-2 05:29
王朔够尖锐, 牛, 从技术角度分析一个小说家.

金庸坏,但他不傻,他对王朔的回复其实是: 我承认你有道理.
作者: 鳕鱼邪恶    时间: 2018-11-2 05:56
洗心 发表于 2018-11-2 05:29
王朔够尖锐, 牛, 从技术角度分析一个小说家.

金庸坏,但他不傻,他对王朔的回复其实是: 我承认你有道理.  ...

两个华人世界的典型隔空对砍,我看不出能砍到点子上。。。比较起来王溯的空更加的多一些。
作者: 肖恩    时间: 2018-11-2 05:57
洗心 发表于 2018-11-2 05:29
王朔够尖锐, 牛, 从技术角度分析一个小说家.

金庸坏,但他不傻,他对王朔的回复其实是: 我承认你有道理.  ...

呵呵,两人的对话放一块高下立现啊,有点苏东坡和佛印的感觉
作者: 将进酒    时间: 2018-11-2 07:36
加上张春桥的评价就更有意思了
作者: 石璧    时间: 2018-11-2 08:42
洗心 发表于 2018-11-2 05:29
王朔够尖锐, 牛, 从技术角度分析一个小说家.

金庸坏,但他不傻,他对王朔的回复其实是: 我承认你有道理.  ...

又看了一遍,看不出“承认你有道理的意思”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11-2 11:25
洗心 发表于 2018-11-2 05:28
金庸:对王朔《我看金庸》的回复

他俩都牛,但是都只能吸引我十几二十岁的那段时间。
作者: 石璧    时间: 2018-11-2 13:43
本帖最后由 石璧 于 2018-11-2 13:54 编辑
燕庐敕 发表于 2018-11-2 11:25
他俩都牛,但是都只能吸引我十几二十岁的那段时间。


那年,有一次我看见女生在看一本王朔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就趁她不在在书页里面题词——  一半是海鲜,一半是火鸡,还在好几处 写了我的电话 。。。。后来就约吃饭然后追到了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11-2 14:13
石璧 发表于 2018-11-2 13:43
那年,有一次我看见女生在看一本王朔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就趁她不在在书页里面题词——  一 ...

陛下情史~~~~
作者: lorry    时间: 2018-11-2 14:53
金庸老卵。
作者: 知之后哀    时间: 2018-11-2 15:22
说到底这两位写的东西都是低龄段的,金庸大概是初中生,王朔大概是高中生;小时候看他们两的东西都很喜欢,但到了现在岁数再回看,就觉得逻辑文笔世界观皆有问题了……所以美好的记忆最好不要去重温,否则只能看到校花变大妈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11-2 16:13
知之后哀 发表于 2018-11-2 15:22
说到底这两位写的东西都是低龄段的,金庸大概是初中生,王朔大概是高中生;小时候看他们两的东西都很喜欢, ...

成长总是会的,大妈总是由校花来的。
作者: 逍遥探花    时间: 2018-11-2 16:23
石璧 发表于 2018-11-2 13:43
那年,有一次我看见女生在看一本王朔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就趁她不在在书页里面题词——  一 ...

这波操作666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11-2 16:25
逍遥探花 发表于 2018-11-2 16:23
这波操作666

下拨操作敌敌畏?
作者: 知之后哀    时间: 2018-11-2 17:48
燕庐敕 发表于 2018-11-2 16:13
成长总是会的,大妈总是由校花来的。

没有啊 大妈绝大多数年轻时也不是校花,只是校花终究要变成大妈,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就是悲剧~
作者: 王不留    时间: 2018-11-2 22:14
燕庐敕 发表于 2018-11-2 11:25
他俩都牛,但是都只能吸引我十几二十岁的那段时间。

照哇。。。初中开始到20岁以前猛看王朔。每本看个七八十遍。最后一本是《看上去很美》。然后就再也没翻过了。初中开始到20岁以前猛看金庸。每本看个七八十遍,细节能达到背诵。毕业后再也没看过一遍。。电视剧连一集都看不动。。。
作者: 王不留    时间: 2018-11-2 22:15
石璧 发表于 2018-11-2 13:43
那年,有一次我看见女生在看一本王朔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就趁她不在在书页里面题词——  一 ...

按80年代末标准,感觉这本书比较“黄”啊。。
作者: 把酒临风长歌行    时间: 2018-11-2 23:44
还是金庸老辣,尽管没一句脏话,但是处处都在反击!
作者: 关中农民    时间: 2018-11-2 23:54
燕庐敕 发表于 2018-11-2 16:13
成长总是会的,大妈总是由校花来的。

格格思维受束缚,难道校草就不能变大妈吗?
作者: 中华如龙    时间: 2018-11-2 23:57
把酒临风长歌行 发表于 2018-11-2 23:44
还是金庸老辣,尽管没一句脏话,但是处处都在反击!

他心黑手辣啊

才知道的他找了小三之后逼老婆离婚
老婆发彪提了一条

朱玫的离婚协议里面有一条,要求小侍应做绝育手术。金庸居然同意了。所以第三个妻子无所出。

香港那个社会没孩子的 老人怎么活
作者: tanis    时间: 2018-11-2 23:59
燕庐敕 发表于 2018-11-2 16:13
成长总是会的,大妈总是由校花来的。

我知道科大某院士时不时还看金庸
作者: fcboliver    时间: 2018-11-3 00:21
创作现在都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不知道。

老王虽然刻薄了点,但对中国当代文化的理解却是十分准确。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8-11-3 00:50
王朔这人眼界窄且心胸更窄。自己在文革里长成的, 没受过多少中国古典文化教育, 就胡乱对人开炮, 只比红卫兵强了一口气罢了。自己欣赏不了理解不了的就排斥。怪不得水平上不去呢!王小波比他高明百倍, 也没说过他啥坏话。对比王小波的作品他不脸红吗?王小波可算是真正的文学, 王朔顶多算个码字儿抖机灵的小痞子

金庸不管怎样说都是对最广大的中国人做了一场传统古典文化的普及教育。
作者: 黑洞的颜色    时间: 2018-11-3 00:51
"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诲淫诲盗"

虽然我曾经是王朔/金庸 二位的FAN,喜欢后者还多些,不得不赞这个。这个可以和“儒者以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并看。
作者: 能饮一杯乎    时间: 2018-11-3 05:45
洗心 发表于 2018-11-2 05:28
金庸:对王朔《我看金庸》的回复

金庸还记得,王朔倒是好多年不记得了,老愤青一个吧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11-3 06:59
tanis 发表于 2018-11-2 23:59
我知道科大某院士时不时还看金庸

少年不老梦还在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11-3 07:00
关中农民 发表于 2018-11-2 23:54
格格思维受束缚,难道校草就不能变大妈吗?

这个,谁爱变谁就变好了。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11-3 07:01
王不留 发表于 2018-11-2 22:14
照哇。。。初中开始到20岁以前猛看王朔。每本看个七八十遍。最后一本是《看上去很美》。然后就再也没翻过 ...

很有代表性啊!
作者: 一直在看    时间: 2018-11-4 00:29
王不留 发表于 2018-11-2 22:14
照哇。。。初中开始到20岁以前猛看王朔。每本看个七八十遍。最后一本是《看上去很美》。然后就再也没翻过 ...

一样一样的 这两天想重温一下射雕 怎么坚持也看不下去 方枪枪也是我看的最后一本王朔
作者: 煮酒正熟    时间: 2018-11-4 00:53
tanis 发表于 2018-11-2 10:59
我知道科大某院士时不时还看金庸

我现在也还是金庸作品迷,特别是为了小孩儿的中文学习,时不时还要复习一小段儿,对金大师作品的商业上的成功也是推崇备至,碳素金大师封笔之后一不该捞过界,跑到大陆做吮马叫兽做博导带博士生,二不该乱改自己的作品。前者也就罢了,出了丑,大陆的高等学府实在受不了了,可以婉辞;后者就难办,因为谁也挡不住人家改自己的作品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8-11-4 05:47
本帖最后由 平沙落雁 于 2018-11-4 05:50 编辑
一直在看 发表于 2018-11-4 00:29
一样一样的 这两天想重温一下射雕 怎么坚持也看不下去 方枪枪也是我看的最后一本王朔 ...


金庸小说至少有两种看法,一种就是当普通读者那么看情节,还有一种是假设自己是作者,每到一处情节想象自己会怎么安排,看金庸是怎么安排的,找出自己和他的差距,第三种是面前摆张地图,把书中地名一一画出,想象自己跟着男主一路走来,看旅途中的风土人情,第四种,列出书中所提到的各门帮派,掌门人名字,所擅长的武功,从传统典籍中找典故由来,第五种,列出书中女子名字,和她们的个性特点,颜值评分,武功高下,男子同理。

第六种,画出图表,分析该书中人物场景,矛盾关系。。。大概还能有第七,八,九,,,,
作者: 一直在看    时间: 2018-11-4 06:16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8-11-4 05:47
金庸小说至少有两种看法,一种就是当普通读者那么看情节,还有一种是假设自己是作者,每到一处情节想象自 ...

我是普通读者 第一种 看到您的名字 突然想起令狐大侠的出场 仪琳师妹讲述的一招一式是那么的清新 那个四川娃子滚下楼梯的样子:)
作者: fish97    时间: 2018-11-4 06:40
tanis 发表于 2018-11-2 23:59
我知道科大某院士时不时还看金庸

我知道某院士喜欢看琼瑶那,一辈子没结婚就守着那个已经结婚的女神和她丈夫身边。
作者: tanis    时间: 2018-11-6 00:12
煮酒正熟 发表于 2018-11-4 00:53
我现在也还是金庸作品迷,特别是为了小孩儿的中文学习,时不时还要复习一小段儿,对金大师作品的商业上的 ...

我也是~~哈哈哈~ 金老爷子逝世还专门把几个喜欢桥段拿出来读了一遍~  



“谁也挡不住人家改自己的作品” 灰常同意。。。 我收藏的一套是花城的~ 三联的新书实在不好找或者太贵了~
作者: tanis    时间: 2018-11-6 00:12
fish97 发表于 2018-11-4 06:40
我知道某院士喜欢看琼瑶那,一辈子没结婚就守着那个已经结婚的女神和她丈夫身边。 ...

有女神年轻时候的照片发出来分享一下?
作者: 重重无尽    时间: 2018-11-19 20:51
回复一下
作者: 莱茵河    时间: 2018-11-19 21:26
石璧 发表于 2018-11-2 13:43
那年,有一次我看见女生在看一本王朔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就趁她不在在书页里面题词——  一 ...

一半是干柴,一半是烈火
作者: applepie123    时间: 2018-12-15 20:15
中华如龙 发表于 2018-11-2 23:57
他心黑手辣啊

才知道的他找了小三之后逼老婆离婚

金庸是矛盾的。这个事情其实还好,他是和第二任妻子产生感情裂痕,找了普通的服务业小姐没错。他怕伤害孩子们,所以才答应,虽然他大儿子还是绝望自杀,金庸也深受打击。


他对最后的老婆是尽力栽培,投入大量资源让她读书成才
作者: 卡尼修    时间: 2018-12-27 23:07
本帖最后由 卡尼修 于 2018-12-27 23:23 编辑

金庸说话温和,反驳得比较隐晦。
用了孟子两句话,“求全之毁”是辩解,“人之易其言也”就是驳斥了。
还特地解释,易其言是说话太随便的意思。

再看王朔的文章,说金庸文字白描偏向动作堆积,说人物屈从于情节设计,有道理,这是武侠小说的通病。
但说人物都是纸片儿,毫无内涵,是无端杀人的野兽,就错了。
他没真的看进去,打开书就是来挑刺的。

也有另一种可能,王朔作为红旗下长大的大院子弟,完全没法理解旧社会,那种文化对人的束缚,忠义,面子,正道邪道之争,点到为止,不共戴天。
但也不对,王朔没见过武斗,没见过以主义的名义,动不动批斗游街杀人?他们也和小说里动不动开片的江湖好汉一样是假人?

所以还是王朔有了预判,英语叫prejudice,再去看,自然无法看见真相。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