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q( I9 E7 n3 }- X9 l4 O5 Q5 `# ^, [# |; U$ Z: A8 Y. g) h
需要达到近似F-22的性能,但成本显著降低 0 A, E3 S2 w* L' T7 k ; `/ `. }( k, i" R' D: Z# t5 J! V9 r. t8 U1 M# V; A4 E
有F-35的例子在先,但或许可以不掉进同样的坑?' ~0 _5 U& @. ^+ m/ b" T
8 p$ l4 o& P' M; ~3 @% i+ d. M+ }“鹘鹰”是按照外贸要求设计的,最终是否会获得中国空海军订购众说纷纭,既有信誓旦旦说一定会甚至已经订购的,也有斩钉截铁说绝不可能的。真相只有等时间证明了。一般说来,已经进入原型机研发和试飞而依然没有确切订购的情况较少。但中国的事情就是特色多。南昌的L-15早就完成基本研发和试飞了,并得到教练-10的正式型号,但长期只有厂家涂装的公开照片,具有中国空海军涂装和战术编号的图片却鲜有流传。这不是值得保密的新飞机,其中含义只能猜测。7 v4 E% E2 j" N& v
; g- ~: K7 ]; r' u即使新歼用作踹门,而依赖三代重战“抄家”,歼-20也能携带SDB,完成同样的任务。换句话说,新歼要脱颖而出,还只能走F-35的老路,成为“肥电第二”。这当然是不妥的。 * R3 z }7 ]) X 7 e2 c- j, ]/ P5 X* u+ F D如果“准歼-20”不行,“肥电第二”也不行,新歼没有生路了,那空对地怎么办呢?在歼-20踹门之后,三代机依然是可以胜任的,三代重战更加胜任。* i3 m, G5 i, n) b9 k
1 Q9 F j$ ?5 C/ d
对于三代机,有两个常见误解:一是三代机在隐身时代已经没有生命力了。这是片面的。事实上,对隐身技术有第一手了解的美国海军对全四代化并不热心,而是继续在半隐身的三代半战斗机和电战机上倾注精力,就说明了问题。9 m, S, c, }- j$ q1 z
: k. y; J/ H# m0 H
四代机的隐身当然是针对三代机的弱点来的,这弱点就是对厘米波雷达的依赖。雷达波长对雷达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米波雷达探测距离远,毫米波探测精度高,厘米波是两者的最优折衷,可以兼顾探测距离和探测精度,因此成为防空、制空和导弹制导的常用波长。7 t1 b1 E7 ]/ [' c7 U5 R- K
: M9 I! T- X' ^- E/ C" j% z四代机的雷达隐身是针对厘米波的。用隐身飞机飞向厘米波雷达而在很晚才能发现(传说是都能听到外面的发动机轰鸣了,这可能有点夸张),只能证明此言不虚,但隐身飞机对米波和毫米波并不隐身。, r- O2 u. w) }3 A
( U* ? k' A8 p* ]
大功率厘米波雷达是可能烧穿隐身的,但这毕竟很被动,也很危险,好像夜间扛着探照灯试图抓躲在暗处的隐身杀手一样。但把米波(甚至分米波)与毫米波相结合,把主动探测与被动探测相结合,这是提高隐身飞机的可探测性的一个途径。这是反隐身的攻的一面。 D7 L* K$ |* ]( a" }/ |* a- B: d/ W! a( ?3 W, v5 a
三代机也可以采用隐身材料和局部修形,达到半隐身。辅以电磁压制迷盲隐身飞机的态势感知,是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隐身战斗机和空空导弹也是靠厘米波雷达的。这是守的一面。 8 O+ k3 U3 u y ' G5 O; E* A6 c) f+ J% k8 l1 R5 J, C另一个因素是有人机-无人机的组网作战,但这个话题太大,这里就不扯远了。( @+ [! N/ y/ u5 X# O1 y
% u: V/ ?' B4 y
三代机要是无视四代机的特长,以己之短击彼之长,这就像波兰骑兵试图用马刀和机枪打退德国坦克一样徒劳。但换一个思维,用地雷可以绊住坦克,用反坦克炮可以打穿坦克,坦克是可以制服的。对隐身飞机也是一样,关键是要用技术和战术相结合,避开锋芒,击其弱点。 ' ^# b/ F) S# p0 Q/ b# E5 Y* i* r/ i
在对地攻击中,电战机的作用更大。如果强有力的电磁攻击能迫使对方防空导弹“闭嘴”,这不是失败,而是达到目的了。己方战术飞机能不受干扰地有效消灭对方目标,还能要求更多吗?6 ^" M7 Q8 K8 M
8 o. G' ~1 Z/ A7 {" w7 G/ U& h对方防空导弹可能生存下来了,但需要保护的目标都被打掉了,防空导弹存在的目的也就没有了。存在舰队的错误不光可以存在于海上,也可以存在于地面和空中。 , I9 e+ Z" e4 z# O, G5 ~: z ; ^$ l& p1 ]/ s; h. C1 f对三代机的第二个误解是:三代重战的成本已经和四代机危险地接近了,这是似是而非的,尤其不能用外销价与本国的飞离价相比。/ t$ C+ X3 [2 z7 m+ ~2 n7 V,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