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老兵家史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07:37
标题: 老兵家史
之一 祖父
5 O4 M& E$ k1 Y7 ~; x/ M# m' X# ~& z5 }" G7 Z
我家本来是有家谱的,可惜文革时除四旧,被红卫兵小将们给消灭了,于是只好将祖宗之事,代代以口相传。这样做的缺点就是无法追踪到几代以前,更不可能追踪到古代去,因此我家既不可能有邓愈那样的,也不可能有胡宗宪那样的。其实这样也好,省得得势的时候被人家捧上天,因为但凡上了天的,早晚还得入地。套用香港黑社会电影里面的一句话就是:“出来混的,早晚是要还的”
; y( W) |: G' p0 a5 P% z' F; k- f* a" V& B- \# n
废话少说,言归正传。
! Z' T3 B1 H  O/ K& Q( H- B3 U% d& [) r/ Y7 b0 B- m' Y# `
到目前为止,我家可以确定的祖籍是安徽,长毛以后迁到了南京,就此成为南京人,以至于户口本上我的籍贯填的依然是南京,虽然我既不在那里出生长大,也不会讲那里的方言。据说我家是南京的大族,大族是要和大族通婚的,另一个大族是谢氏(不知道和陈郡谢氏有无关系?),我的两位奶奶均出此门。
6 b( |% v  ^9 U  o8 x* S# D
+ M; f7 h0 z+ i7 O! H  u: w我爷爷出生于光绪十年(1884年),是清朝的末代举人,然后清朝就废了科举。没了科举,也就没了进士,也就没法做官了,怎么办呢?当时的时尚是去日本留学,我爷爷也走了这条路,他学的是教育。4 L& {, U' Y5 l% }

# g  j  |2 z+ o) L% t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很有一些爱国志士,他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团体来反对清朝政府,然而我爷爷却没有加入任何一个这样的团体,而是规规矩矩念他的书。书念完了,文凭拿到了,他做了海归。回国以后,却没有做本行,而是走了门路,外放到河南做了个县太爷。
2 K: [6 [! E/ \! D7 g
# {2 O: }- _5 T, _- z县太爷作了不过三个月,辛亥革命爆发了,兵荒马乱的,他老人家不敢再做县太爷了,跑回南京保命去也。
- ]; v" `; E, m$ P+ y% Y: K% s- r* t- v: F4 y- |6 j( @
谁知道没过多久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了,教育方面缺人,他老人家于是又走了门路,混进了民国政府,作了个教育方面的小官。南京和北京和谈成功,政府北迁,他老人家就随着迁到了北京,依然做教育部的小官,很荣幸地和杨荫渝、鲁迅成了同事,当然后两位肯定不会记得他的,这就是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区别。我家在北京的历史就此开始。2 i' I/ s5 A: H1 s5 Y' ]- C/ R

% p/ N4 w/ Q; U% J1 T民国政府命运多忤,内忧外患,战乱不已,袁大总统、皖系、直系、奉系换来换去,陆军、海军、财政、外交这些热门部是走马灯般地换人,可是教育部这样的清水衙门倒是很安静的。大人物无心做教育部长,作了教育部长的也无心无力参与大事,这样教育部倒成了一个安静所在,我爷爷就在这个安静的所在中安安静静地做他的小官。官职虽小,俸禄还可以,足够他买个四合院,雇上厨子、老妈子和黄包车,过他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过得久了,闲着无聊,怎么办呢,写字吧,他的字写得很好,于是就大字一幅又一幅,到处都是,没想到这些后来却成了我家的救命之物。
" W7 ^; U& B5 p; Q: i( v5 w$ ?1 D' ~% ]! i& C6 E! g8 }2 c
北洋政府其实在奉军入关以后就消亡了,北京政府实际上为张大帅所操纵。安国军和北伐军打仗,战事不利,张大帅北归,一声巨响,张少帅上台了。少帅虽然上了台,北伐军还是在不断前进,北京政府是没法存在了。张少帅很好,政府官僚他带走了不少,其中就有我爷爷。我爷爷虽然去了东北,家却留在了北京,因为他明白,少帅长不了。; E" M! Q6 A! ~. H" r

% d, e6 B7 z; y5 T) y果不其然,九一八事变以后,少帅又回到了北京,官僚们跟着主子也回来了不少。少帅很好,虽然这些人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他还是养着这些人,每月的俸禄照发。这些人做什么呢?作着东北光复以后的种种规划,很像蒋老先生在台湾安置那些老人家所做的事情,嘿嘿。2 Z3 X0 \% _1 P+ x/ G0 k
- H, q, I+ m. r" ]) G
虽然我爷爷关外走了一圈,可是他的幸福生活却没有什么变化,别管事多事少,好官他自为之,于是继续他的四合院、厨子、老妈子和黄包车的幸福生活。( a1 }* V& t3 ]4 s! w" [2 z; \6 G3 f5 V
- I5 O: V1 k! ~4 y& H  v; c3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我爷爷因病去世。究其一生,他有两位夫人,三个女儿,四个儿子。他的第二位夫人是我的奶奶,第三个儿子则是我的父亲。生我父亲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07:39
本帖最后由 老兵帅客 于 2011-10-29 21:53 编辑 " X' u+ H; f5 j1 n! f9 {
; S, M8 P9 K' V8 r
之二 祖母
# x! a! z+ W% |" I/ }. @: t7 G4 X! @" V8 K+ W$ Y1 Y! z
上回说到我爷爷有两位夫人,这两位夫人是姐妹,均出自南京谢氏。
) Y% }% {% e4 r9 m7 f2 ]
$ k! i, P1 i8 Z7 F- t: I我爷爷的原配是姐姐,她为我爷爷生了两个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姑妈和二姑妈。不幸的是,她在生我二姑妈的时候因为难产而去世,虽然孩子保住了。! N- \/ f1 K6 b3 ^9 F

% X! `, ~4 F& [" t, |. R& J* j据说是南京的旧俗,姐姐没有了妹妹顶,好处是亲上加亲,对孩子和大人都有好处。因为对长辈来说,女婿是知根知底的;对女方来说,孩子是自己的亲外甥;而对孩子来说,继母是自己的亲姨,无论怎么讲,都要比外人强多了。就这样,妹妹就嫁给了我爷爷,她就是我的祖母。! J2 [7 d; k+ e$ @- V% r3 u

/ N" h( M+ U3 e, c) V  m2 C% v  q祖母先为我爷爷生了一个女儿,然后又生了四个儿子,其中的第三个儿子就是我的父亲。
! P) d- `: X6 W8 B0 Y1 d0 @, G0 L) ?' {  X) {+ ]
祖母是传统型的家庭妇女,不识字。我爷爷在的时候,没有特别需要她的地方;可是等到我爷爷去世了,这个家就靠着她撑着了。
# N: c$ B7 R% I% N0 m3 H9 d$ ?
! j+ N. L; M# Z$ w  \4 Y& w5 q- T1 F$ Y我爷爷去世的时候,三个女儿已经长大了。大女儿嫁给了一位国民党的军官,二女儿嫁给了一位医生,三女儿则嫁给了一个教书先生。这个教书先生其实是个共产党,作着地下工作,后来根据工作需要去了延安,于是三女儿,也就是我三姑妈也一同去了延安。我三姑妈其实也是共产党,但是什么时候入的党,却没有人说得清楚,因为当事人先后都不在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她在结婚以前就入了党。
8 g: q: V$ ?8 V3 _3 D# T% R- f) U: ~1 j/ g) v! A. E: R
我爷爷去世以后,虽然三个女儿不需要我祖母操心了,可是四个儿子还小,拉扯这四个儿子的担子就落在了我祖母身上。
* ]) [, W% ?! `/ O
9 H, p5 y7 M8 W我爷爷去世的时候,原单位给了一些钱,然后就没有了。家里没了收入,怎么生活呢?首先,把厨子、老妈子和黄包车都辞退了,这样可以节省开支;然后,四合院租出一部分给知根知底的人家,这样可以有一些收入;收入不够支出怎么办?卖我爷爷写的字!前面说了,我爷爷的字写得很好,他老人家当年闲着无事,以写字来消遣,没想到这些字现在派上用场了。就这样,苦苦挣扎着。
' S% g9 _: ?2 `) C. w7 s" k& O0 M8 Z, q( C: @) ?# ]
到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没有字可以卖了,熟悉的人也穷得租不起房子了,这可怎么办呢?日本人投降了,她的大女婿,也就是我的大姑父,现在已经是国民党的中将了,这位中将大人回北京接收来了。
7 L! p. ]' @$ _
3 J" M( I9 o9 @' z# c中将大人这回在北京呆了将近三年,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呆到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依靠劫收,自己过得很滋润,他的岳母家也照顾了一点:我祖母的二儿子,也就是我的二伯父,大学毕业后凭他的条子到司令部作了个文书;我祖母的三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中学毕业后也凭他的条子到电灯公司给人家收电灯费。就这样,我祖母家算是又熬过了三年。8 k3 S6 m% A6 y- w; Y, {3 W  N

$ k& F# ]9 R0 p5 O辽沈战役打到共军占领锦州的时候,国军将领都知道北方守不住了,东北完了,下一个就是华北。中将大人也不傻。当时南京调他去天津作陈长捷的副司令,他知道那里是死地,坚决不去,好在国民政府是有条有理的,有金条就有道理,他用金条给自己买了个国防部高参的位子,全家逃到南京去了。' F" `0 @/ L0 W/ k) ]% ^  y. K+ E# U

/ S* w( v9 A; `3 U* M& n靠山没了,我二伯父和我父亲的工作也就没了,这次是真的山穷水尽了。好在时间不久,共产党进城了。9 {8 ~  {  p: P$ s1 ]
: ?$ S! b1 w( C: h& j
共产党进城后的确是秋毫无犯,不过没有收入,日子怎么过呢?天无绝人之路!我二伯父的一个同学,也是他的好朋友,是个地下党。国民党抓他的时候,我二伯父帮着他翻墙跑了。这时候,轮到他回来接收了。
; g9 Y4 V7 B* Y% S7 P1 S
+ g4 a+ `* z5 m+ q5 v  [' E这位地下党到我祖母家来看朋友,发现一家老小正在大眼瞪小眼发愁呢,他微微一笑,带着我二伯父就出来了。凭着他共产党员的身份,证明我二伯父是个好人;帮助过地下党,因此是个有功之臣;目前生活有困难,请组织帮助解决。因为我二伯父是辅仁大学师范系毕业,组织就把他分配到中学教书,这都是马上办好的事情,于是我二伯父立刻就有了职业,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N& }1 U% X0 K: g4 A8 S& B

3 b, a- F/ ~& f4 R0 |3 C2 I7 K对我祖母来说,解放后的日子要比解放前好过多了,虽然经常有运动,而且她的几个儿子先后都成了“不良分子”,大儿子给发到了黑龙江,小儿子给发到了内蒙古,二儿子和三儿子脑袋上面也有了装饰物,但是至少吃穿不愁了。几个儿子先后工作了,家里也安定了,闲着无聊的她开始学认字了。我祖母很有毅力也很聪明,那么大的岁数才开始学认字,到后来居然能够看懂线装书了。于是经常地,她拿着把竹椅,到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看她的线装书。
+ N1 f4 l- m; V( w7 o$ N' u# w& F; U0 D
我祖母长寿,一直活到了她曾孙长大,最终于1991年无疾而终,享年97岁。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07:40
本帖最后由 老兵帅客 于 2018-3-19 06:51 编辑
3 i9 ^+ |% B. R4 l8 t5 V8 Q6 j! @
之三 大姑父
  v$ c9 U8 d# X6 H) j" ?7 E" x6 m: h  f( s  g. H
前面说了,我祖父的大女儿嫁了个国民党军官,这篇就是说这位国民党军官--我的大姑父--的。
1 Y4 Y% e0 }: Z3 M) v# C( n
1 E: Y8 `9 _* F' U严格来说,他开始不算国民党军官,而应该算是中华民国军官,中间是国民革命军军官,后来才成了国民党军官。因为他是晋系军人,也就是阎锡山的队伍,而阎锡山的队伍和国民革命军的关系也就是那么回事,通电上吾兄吾弟,见了面乒乒乓乓。此人是山西人,家乡离五台不远(否则也当不上阎锡山的军官了),出身保定军校,毕业后进入晋绥军作了一名下级军官,慢慢升到了营长,算是个小官了。我大姑妈就是在他当了营长以后嫁给他的。$ e1 n  m) g0 ^
5 s# q9 n' W9 C" `$ H- Y4 h5 |
要是没有变故的话,也许他就和那位王靖国一样,虽然草包,却稳稳当当地做他的官,谁让他是阎锡山的邻居呢,可是中原大战爆发了。大战的结果,是反蒋联军大败,我大姑父所在的部队向中央军投降了,他老先生也服从命令听指挥地一起投降了,大家集体被中央军收编了。
7 _" i# y/ s1 n7 U& q5 \. \: A# y% H! E: z7 R8 \! Y1 I
中央军收编队伍的办法是士兵重新编队,军官则脱离队伍另行安排,有些军官被遣散回家了,而有些则被收录为吾党同志,全看个人的社会能力,也就是能否在中央军中找到说话之人。我大姑父既然是保定军校的,国民政府的军队中也不乏保定军校毕业的,这样他老人家就很荣幸地成了吾党同志。; a) C9 q# F) z

% d4 E9 t% a+ _吾党同志不是那么容易成的,最好是浙江人(最好最好是奉化人),其次是黄埔陆大,最次也要上过庐山,参加过军官训练团。经过同学、同乡的帮助,我大姑父很荣幸地上了庐山,因此成了最外一圈的吾党同志。据说他很崇拜蒋介石,崇拜他能够一讲就是几个小时,虽然基本听不懂讲的是什么。虽然成了吾党同志,兵是带不成了,谁让他是最外一圈呢,只能够在军队中做做参谋、参议之类的位置。
. E; K7 h& l& Q$ K: N
- v' ~2 `8 }, `9 `中原大战后没几年,东北丢了,长城成了边境,不过没他什么事,因为他正在庐山避暑呢。后来华北也没了,也没他什么事,他一直在后方呢。他一直后退,最后很荣幸地和委员长成了同一座城市的市民,那座城市叫做重庆。抗战八年,或者日本侵华十四年,他就没打过仗,一直在后方呆着,日子过得清苦了些,不过倒是没有危险。不过这些年他也没有虚度,至少军衔从少校变成了少将,孩子呢,也从一个变成了三个。人生大事,大致如此。
4 ?  K! Z8 f! Q7 i1 U% q9 u" d4 [5 K$ W
% I# Y/ B4 o; i: U: U: K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他老人家也苦尽甘来,回北京接受来了。# U) b9 v) r3 M6 C( e3 b0 P
) k$ o" |6 O: S2 v3 }" q( o
前面说了,我祖母一家在北京苦熬岁月,眼看要熬不住了,日本投降了。日本虽然投降了,日子过得还是苦。可是有一天,人们忽然发现情况不对了,因为有人来修沥青马路和拉电灯线了,那年头这可是稀罕物,只有有钱人家用得起。这沥青马路和拉电灯线不多不少正好扩展到了我祖母家的门口,而且到此为止。人们纷纷猜测,这家出贵人了。果不其然,没有几天,一辆轿车在卫兵的保卫下来了,大小姐、大姑爷衣锦还乡回娘家了!大姑爷现在可不是什么营长了,而是北平行营的一位处长了。: p; O; H: S1 |5 w, [3 C  r

  H( a: M& w: j6 I5 N1 a处长大人对工作还是很认真的,例如帮自己的岳母家解决生活问题啊(给自己的两个小舅子安排工作只是小意思,写个条子就行了),还有帮助政府进行接收啊什么的。东西太多了,政府接收不过来,他就替政府接收了。看中了哪里的房产,识相的就赶紧奉献,否则房子就会变成日伪资产而被没收,就这样,他很快有了三处房产,其中的一处就是现在的协和医院院址,在王府井路口那个。当然,这些房产都有房契的,因此都是合法所有的。$ W9 M* k+ P) x: t- s# `2 |

- @: P) ~9 u$ u, E+ W虽然工作很忙,处长大人还是很有良心的,对国民政府的种种弊端痛心疾首,对他的岳母、也就是我祖母说“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幸亏我家人的觉悟都不高,否则他的脑袋要悬了。虽然他的良心不错,但是并不耽误他的替政府接收工作,他借此积攒了一定数量的金条和大洋,因为物价在飞涨,钞票快成废纸了。这个时候,法币、金元圈都是假的,只有真金白银才是真的。8 L3 w# C% X  A

- [# B# X+ d0 a  L$ l锦州失守,南京方面认定华北会战要开始了,为了加强各地的力量,决定调他到天津去做陈长捷的副司令。他明白天津是个死地,坚决不肯去。好在国民政府是有条有理的,有金条就有道理,他有金条,自然就有了道理,于是拿到了国防部高参的任命,去南京上任去了。其实说起来他做得不算过分,李天霞对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见死不救,因此被送上了军事法庭,但是李有金条,因此最后被判无罪释放。这样的人可以无事,一个处长又算得了什么?
# ~: F5 i9 D( {5 C- k; A& Z8 Z* k7 V
东北完了,华北和两淮一起完了,南京也就完了,他全家跑到台湾去了。台湾经济困难,物价飞涨,他没有了处长的实权,也就没有地方捞钱,那点薪水根本不够开支,没办法,只好用自己的金条作本钱作些小买卖,这时候,他的军衔是中将。蒋总统去了台湾,大事改革,大批的人靠边站,他也不例外,以总统府参军的身份养老去了。总统府参军是个虚衔,没有实际的权力,自然不会有外快可捞,收入不够开支,还是接着做小买卖吧。
/ W% O3 g3 m9 g1 |! D0 j% Q1 O; S' B5 E% X! u
小买卖做到了六十年代,经济好转了,他终于可以养老了。七十年代的第三年,他去世了。: C, B0 J9 j* a4 d! A' {+ S: z
: d2 Q  y/ g% r8 p$ h
九十年代,他的长子回北京,希望能够要回协和医院那处房子,和办事人去说,没人敢办。8 \$ S6 v( b0 i" n8 @

' y1 H$ q5 ^/ Q$ [: e2 U0 n我家因为大姑妈这一支而全体成了台属,每次和台湾关系紧张的时候,我们就成了特嫌;而每次需要搞统战的时候,我们就又成了香饽饽。
" Q2 |" M1 U0 ?5 K' ^8 d6 l+ |: M0 Y
嘿嘿。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07:42
本帖最后由 老兵帅客 于 2011-10-29 18:43 编辑 % G5 f: F8 {* t$ ]/ n
+ A5 Z9 Y; X+ \) t0 `" B( ]
之四 三姑妈
% ^) s! x& X( f, C  D* d7 l3 S& n7 q- Q
前面说了,我祖父先后有两位太太。第一位太太,也就是我的大祖母,给他生了两个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姑妈和二姑妈。在生我二姑妈的时候,我的大祖母不幸因难产去世。后来我祖父根据南京的习俗又迎娶了他太太的妹妹,这就是我的祖母。我的祖母为我祖父先后生了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依序是我的三姑妈,大伯父,二伯父,我父亲和我叔叔。这篇讲的就是我三姑妈的故事。
! }2 A! k, D% s7 O; [" ~+ B1 L4 d4 S6 {
在讲她的故事以前,咱们先简单说一下我二姑妈的事情,以保证顺序的合理性。其实我二姑妈是她的姐妹兄弟中最没有故事的。前面有她大姐那样的和非纯粹的国民党员的结合,后面有她妹妹和四个兄弟以不同方式和共产党的结合与纠葛,她的经历却非常简单:2 O1 F7 y! {6 Z) j5 z) }3 O. b# q
# ?! _" y9 T/ v8 ^
长大了,嫁给一位姓陈的医生,然后不幸在生头一个孩子的时候因难产去世,孩子也没有保住。老婆孩子都没有了,陈医生也就和我家没有关系了。我二姑妈的故事讲完了。好了好了。
* `2 U+ `" z( b' T: U8 P/ z1 Q  z. I6 Q) }- T
下面说我三姑妈的故事。5 Y1 ]6 E9 X5 b: w# F

$ U$ l- |7 N% H6 q* T1 o% D我祖母生孩子很有规律,每三四年生一个。1917年生了我三姑妈,1921年生了我大伯父,1924年生了我二伯父,1928年生了我父亲,1931年生了我叔叔。很稳定的时间间隔嘛。
8 C& W2 P7 [- v' B/ m  v
. A4 q1 R+ }; F0 o- Z0 ^9 k1 e大家注意一下这些年份,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了,1921年伟大、光荣、正确的组织成立了,1924年好像没有什么事,1928年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岁月啊,至于1931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就不提了,来这个版面的应该知道,否则就是走错门了。8 ]5 P" \7 Z+ o$ h+ b

; o7 z* Z5 S9 q9 _我三姑妈出生、长大时期,我爷爷正好在过他的幸福生活,而且我的大姑父的境遇也逐渐好了起来。一个家庭里有了官爷,又有了军爷,生活自然是不会差的,生为小女子的三姑妈也就有幸上学了。小学、中学,后来又上了大学,成了那个时代不多的女大学生之一。一般以为,以这样的家世和学识,三姑妈应该走的是安安稳稳的道路,可是命运弄人。
& G0 m& U& v: Y+ a
- M$ {0 i2 G; o% O6 _2 N0 C1931年的9月18日,北大营一声炮响,国民政府下令不许抵抗,于是东北丢了。东北丢了,长城就成了边界,学生们坐不住了,走上街头要求抗日,政府予以镇压。后来又有个塘沽何梅协定,于是华北又成特别区了。学生们眼看着自己的家乡逐渐丢给了敌人,自己的政府却在后方打来打去,争抢那爱一爱国家的机会,于是不免愤懑,又不想沉沦,于是决定自己去找救国的道路。有的投奔了南京,有的则投奔了那个到处被人围追堵截,到处被杀戮,却还总有人不顾死活地投奔的组织。用自己的合法身份掩护着自己不合法的身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救国。三姑妈的选择和赫鲁晓夫一样,作了自己本阶级的背叛者,他们的选择被一个伟大的人命名,那个人叫做周恩来。
- P, s; H0 M" l6 r% t+ `# {
% x+ R! K# f* c1 N0 K  P0 @6 c$ y三姑妈成了共产党的地下党员,据说入党的时候只有十八岁。上大学的时候和她的同学,也是地下党员,谈起了恋爱,此人后来成为我三姑父。
9 `' k, Q4 W) U0 X. t8 P0 x- L! a' W. Q6 l5 h; X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了,北平的地下党组织也遭到了破坏,三姑妈和她的未婚夫都奉命撤退,于是他们到了陕北,在那里结了婚。结婚以后,他们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工作。虽然他们很希望能够上前线,组织却舍不得,两个大学生啊,还是总部安全些。
# w) y7 Q5 l0 m+ {7 j4 e3 q. Z5 W  \% `$ t3 O
组织是好意,然而命运弄人,好意却居然害了他们。1942年5月,日军突袭八路军总部,左权阵亡,总部的人分散突围,三姑父冲出去了,三姑妈却不幸阵亡,牺牲的时候只有25岁。
6 f' t8 e  Y1 v; d' a! Y; p4 B/ w, t5 f2 z& A1 u  a+ W
三姑妈去世以后,三姑父始终没有再婚。1949年,他回到了北京,成了新中国政府的一位官员。五十年代中期,因为当年北平党组织被破坏一事有些事无法说清而被捕入狱,一直到了八十年代初才被释放,已然六十开外,垂垂老矣。
/ C/ p/ Z! p6 Q
: m+ V9 _0 B; L% g( L: M$ c我见过三姑父,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个七十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我和他谈起他们当年的革命历程,他坚定地认为,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当然解放后的事情是另外一回事。九十年代中期,这个老人去世了。从他出狱到他去世,政府养着他。' s" f; z: j) S
" v0 a3 D' I9 C5 O$ ~: W
我的家族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我的三姑父和二伯父。前者是其对信仰的坚定信念,后者则是做人道德、坚毅和历史观。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07:45
本帖最后由 老兵帅客 于 2011-10-29 22:43 编辑
2 |/ N# Q: z& v6 {8 u! X8 T$ _  _
之五 大伯父/ W) G% J4 J* \6 v) {: {  w
$ _6 ^+ W' }6 n5 m0 k3 G
上回说到了三姑妈,现在接着说我祖父的其他子女。前面说了,我祖父先有三个女儿,然后有四个儿子,这篇说的就是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大伯父。# u8 g; s, |' w" ?  v+ [( E
, e7 a0 F  M# k  ~0 x
我大伯父诞生的年代很好,正是本朝先锋队成立那一年,不过他和本朝先锋队早先倒是没有什么关系,虽然后来有了关系,但这关系并非他所希望的。
, h  ?6 v8 v7 C
* ?1 Y8 f; F! f$ C% P和我三姑妈不同,他没有赶上华北危亡时期的学生运动;同样,因为年纪小,他也没有走上我三姑妈所走的革命道路。相反地,他走了另外一条路。
1 n5 g; J, E+ e( A+ }; z  A$ i& M- }7 ~% ~5 i3 o
我祖父病故以前,他已经上了中学。祖父病故以后,七七事变发生了,这位高中毕业生决心从军报国,于是不辞而别跑到河南投了国军。入伍的时候要填表,这位把自己的大姐夫,也就是我的大姑父,给填了进去,审查的人员一看,这位怎么还有这么一位姐夫,真的假的?就发函给重庆查询此事。2 o" }3 Q4 M2 s; v$ B9 f4 t. n  n8 Y
3 W7 v8 F* |0 @% H
这封信到了我大姑父手里,他把信拿回家,跟自己的老婆一说,我大姑妈立刻就急了,弟弟干那个多危险啊,她老公也急,因为他明白国军实际上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一封公函随着他的副官到了河南军中,调这位新兵到重庆。我大伯父被告知是出差,结果由副官陪着,等到了重庆就直接到了他大姐的家里。只见两位阴沉着脸在那里坐着,看着他进来,吩咐副官关大门,然后就是一顿臭骂,啊你知道军队实际上是怎么一回事吗,等等等等。这位还不服气,上大道理替自己辩护,他大姐夫没兴趣听这些废话,吩咐人把他关小黑屋去冷静冷静。这位还不冷静,想逃出去回河南,副官是干什么的?很轻松就把他给请了回来,于是这回老实了。
7 i- h- _$ K5 R* @& ^) j, l+ T2 R/ d$ y+ T1 ]
后面怎么办呢?经过他大姐夫安排,他在重庆上了大学,学的什么我不清楚,因为他的主要职业生涯里并没有用到那些知识。在大学里,他认识了他未来的夫人,也就是我未来的大伯母,并且结了婚。后来抗战胜利以后,他带着他夫人一起回了北京,我祖母也就认可了这桩婚事。有人可能会问,那河南军中呢,早没事了,那封公函一句话,这位已经退伍啦,可怜他还以为自己是在出差呢。5 k8 w. v6 n+ |* p8 ^( \- I$ w" _
  N& {0 \0 k2 T
民国时期的大学,和本朝的大学一样,官方的各级组织完全渗透了进来,大学生里也是成批的三青团员、国民党员,没有什么组织动员和思想进步什么的,甚至连国朝的那套挨个人手续都没有,而是当头的直接把他们成批办手续,连当事人都懒得通知,于是他就被入团了。没想到,这个后来竟然决定了他的主要职业生涯。' g* E: T& \9 K9 }4 R0 Y

! b; L, V  G0 s- A/ o2 G  g" _大学毕业以后,他和夫人在重庆谋了份差使。抗战胜利以后,随着他的大姐夫,也就是我的大姑父的衣锦还乡,他们也就跟着衣锦还乡回了北京。
) H: R: s0 z2 ]0 x- e/ a
+ |' T9 w% ^/ k! k回到北京以后,他们按照自己的专业找了各自的工作,反正有大人物罩着,工作不会难找。
1 ~' l. b2 O& q. P$ Z( ^  U
; k/ \/ r; i( s" y% P4 t" T辽沈战役结束了,平津战役就要开始了,我大姑父很乖巧地到南京勇挑重担去了。没了靠山,工作也就没了,他们两个都失业了。好在失业没多久,傅作义投降,北京和平解放了,新政府需要人才,于是他们又被找回去接着上班了。
) _) G9 G7 C; u) f7 G! w* Z- R, @, {7 u( R, H0 n" u: _  ~
几乎是本朝成立的同时,他们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大哥出生了;然后又几乎是在抗美援朝胜利的那个时候,他们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姐,也出生了。按理说,我大哥和大姐都是我大伯父的孩子,和我并不是亲兄弟、亲姐弟,但是我家人口单薄,大家都往亲了叫。( L/ p0 c1 ?% ~# k5 i
8 y! @7 a8 [5 Q$ m, ~: \4 @% U
从本朝建立一直到五四年,他们一家的生活都是幸福美满的。可惜好景不长,五五年,我大伯父倒霉了。4 P5 W6 v1 z( n+ _
) W# a8 E2 Z4 j5 i0 }4 i& P) `& S
问题出在了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加入了三青团。本来加入三青团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说清楚就没事了,可是他的问题可就严重了。
$ I0 H% C3 U, d0 f2 V  e* U' M1 S  w' d9 Z0 D
他上大学的那个班上的三青团员们里面,后来可是出了几个国民党的人才,不过这些人才不是出在专业上,而是出在特务上。这几位特务解放后潜伏下来,联系有关人员,想要开展活动,不幸的是被政府破获了。他们被破获也就算了,问题是他们的组织文件里有一个名单,里面有我大伯父的名字,因此我大伯父也就被怀疑是那个组织的成员,他也就被抓起来了,判了刑,送到黑龙江的一个农场去改造。! Y7 g' G' X8 e

2 i( E6 p! L; ~这个名单到底是怎么回事,政府里面有人怀疑它只是一份本班三青团员名单,但是证据不足,也就没人敢说它不是特务组织的成员名单,不过调查一直在继续。五九年,政府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它只是一份本班三青团员名单,不过反右开始了,主事的成了右派,这件事就被放下了。六五年,新的主事的再次想要改正这件事,不过很快文革开始了,他也成了牛鬼蛇神。文革那些年,政府几乎瘫痪,也就没人再管这件事了。好容易文革结束了,新的主事的终于判定这个名单只是一份本班三青团员名单,因此涉及的案子都是冤案,我大伯父终于可以回北京了,这时候已经是八一年了,他已经六十岁了。  B; L1 H6 p7 s  x. w$ H7 M

& i% v) q/ }) D: L一个名单,前前后后二十六年,政府在调查,涉及的人在倒霉。后来政府终于搞清楚了这件事,涉及的人被平反,被补发工资、安排工作或者终身养老,但是青春是再也回不来了。' R3 k5 [9 |$ s# x' k$ J

$ l& R8 n% _4 D6 H& W, w' D- f二十多年的组织管教下的生活,使得他养成了一切向组织请示的习惯。我移民的时候,他问我“那边政府管安排工作和分房子吗?”
6 @% y2 y1 F5 g, C! O
% u1 ]9 }) m7 Q* g人啊人。
作者: sylvia    时间: 2011-10-30 07:54
继续。。。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07:59
本帖最后由 老兵帅客 于 2011-10-30 21:15 编辑
8 E7 x8 `" H; S
( K2 Q" O- w% A* n之六 二伯父
& \$ a/ S; q; l. e# U8 \8 R8 D" ]1 @0 c* X$ e8 N  ~, ~" A; X
二伯父出生于1924年,是祖父的第五个孩子兼第二个儿子,也是祖母所生的第三个孩子兼第二个儿子。关系够复杂吧,没法子,谁让我还有个大奶奶,她还生了两个孩子呢。
3 s: I0 O, E: E3 |: g0 W3 ^$ [- ]# c4 o1 d# `# B. _5 e
二伯父开始的几年日子过的应该不错,因为祖父还在北京政府教育部作着小官。虽然政府高层从北洋换成了奉军,薪水还是照发的,祖父又不惹事生非,属于典型的管它天下大事,好官我自为之类型,因此日子过的还是蛮舒服的。二伯父的童年生涯就是这么过去了。
. g  t. f8 ~+ Y; s) f4 q1 H% `8 L5 F" V
这样的好日子到了民国十五年(1936年)因为祖父的逝世而结束了。祸不单行的是他大姐夫(也就是我的大姑父)的资助很快也指望不上了,因为日本人打来了,政府军一路后退,祖母家就困难了,二伯父的少爷生活就此结束。2 y0 q* Y; m8 n( m, W

( L8 C% x$ _7 D二伯父不像他的三姐(也就是我的三姑)那样有政治热情,因为他才十二岁(其实后来他对政治也没兴趣,虽然政治对他不乏兴趣),而在祖母的安排下上了北平师大附中。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的师大附中因为目标是培养教师而不收学费,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好学校,只能够这样了。5 T9 u1 |& @) ~& s3 B0 P- D

* l3 w) ~; p' a! X! o中学上完了,祖母因为他是家里事实上的长子(他的哥哥,我的大伯父被我的大姑父弄到重庆去了,很久没有消息,家里不知道他怎么样了),想着家里要翻身必须要有读书人,就想让他读大学。可是怎么读和读什么呢?当时的大学普遍收费,虽然有比较便宜的,那也不是祖母家这样的困难户能够上得起的,祖母又不想让他读师范,虽然师范不仅不收学费而且还给钱,于是就选择了辅仁大学师范系读历史,原因是这里不收费而他又喜欢历史。2 K, A0 U7 x% B! x) n; W7 x

  Y6 ^2 v$ H, O% N二伯父的这个书读得很苦,因为家里非常困难,就靠租房子给人家和卖祖父的字过日子。到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几乎读不下去了,因为能租房子的朋友都变得很穷了(当时房子只能够租给知根知底的人,否则寡妇门前是非多),祖父的字也卖的差不多了,唯一的收入就是我父亲给人家做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日本人投降了,北平也就光复了。
& c% E  ^, |# V& L; w5 L) ~+ a; M9 G# x/ z0 R$ v! g$ e, g
北平光复对祖母家的好处就是和大姑父的联系通了,大姑父给寄了笔钱过来,于是二伯父的书还能够读下去。6 Q( A" k! g) c7 n0 R' s: h

( ?* j2 y5 l. ?% h+ l" ^1 h8 A二伯父大学毕业了,发现自己的学历用处不大,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过的困难,谁还关心历史和需要历史人才?好在大姑父一家衣锦还乡,回北京劫收来了。大姑父虽然办劫收办得很起劲,对自己的岳母家倒还是很照顾的。他的一张字条,二伯父谋到了北平公署文书的位子,也算是就业了(这是他和政治的首次接触,虽然当时他并没有发现自己和政治有什么关系)。靠着他的收入和我父亲的勤工俭学(同样是靠着大姑父的一张字条,骑自行车到住家为电灯公司收电灯费),我父亲也能够上大学了,他上的是中国大学化学系。; j) Z% m6 O. t3 n; m
' V' k$ Y4 h  x
太平日子过了没几年又没了,这次是因为国军战败,北平被共军解放了。大姑父一家人早已经逃走(跑到南京国防部任高参去了),他所介绍的这两份工作自然也就人走茶凉完蛋了,二伯父和我父亲都失业了,虽然我父亲还上着学。共军进城以后,二伯父因为曾经在北平公署作文书一事说不清楚而被新政府抓进去审查了,家里人正在无可奈何地着急,他的一个地下党(现在成了地上党了)朋友出面救了他,顺手又给他安排了工作,到丰盛中学教历史,从此他就成了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这个职业伴随了他终生。$ L9 {; }4 F  g& e" E& k

& d2 k; g) y( v6 P1 O$ K" G, F日子好起来了,祖母发现他还没有老婆,于是张罗着给他找老婆,可是没想到他自己自由恋爱,和学校里的一位女教师好上了。不幸的是,这位女士染上了肺结核,不幸去世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以至于几年内都不想再找。过了几年,到了五七年那样的火红岁月,祖母的四个儿子发现自己脑袋上都多了顶不请自来的帽子,于是发配的发配,改造的改造。像他这样的戴帽人士自然不会有人想嫁,于是他只好继续独身。4 u5 ]- t. O1 C5 A

6 @% t# x0 n3 _5 k火红的岁月之后是饥荒岁月,好不容易缓了口气,伟大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又开始了,祖母家的四个儿子一次又一次成为运动员,他也只好继续保持单身。在这漫长的倒霉岁月里,他以研究历史来打发时间,靠着自己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身份和在历史学会的位子,弄了一套二十四史(这套书是我历史知识的启蒙者,没有经过翻译的)和一大堆的古书(破四旧也没有毁掉一切嘛,至少我祖母家还有不少,不过家谱是没有了,同时损失的还有我祖父剩下的字。那些造反派也不都是无知者,其中的很多人不过是借此掠夺罢了),把自己变成了历史专家。
# B. X' ?7 Y% i# E5 b8 E3 Z' t1 r2 D- L0 W( Q
伟大领袖终于离开了我们,没过一个月,英明领袖把以伟大领袖的遗孀为代表的那一派给抓起来了,全国人民共同的倒霉日子终于要结束了。经过一番折腾,祖母家的四个儿子终于发现自己脑袋上的帽子没有了。当初没人欢迎它们来,现在则是人人欢呼它们走。
! M+ N0 J- x0 C, O5 D8 k- @
9 V% x" z! i% E1 B5 ~, n0 b二伯父的帽子既然没有了,他的朋友们觉得给他找个老伴是个切实需要(毕竟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的确需要老伴)、也比较可行的事情了,对象是谁呢?郑孝胥的孙女!看来祖母家的确有些特色,门当户对居然对上了郑孝胥这样的人家。不过这件事情没成,郑孝胥的孙女虽然没有她祖父的学问,却继承了她祖父的贪婪和无耻,她对祖母家现有和理论上的房产提出的要求让祖母家无法接受。于是二伯父只好继续单身。: x5 A: o7 D1 d- T
+ c/ P" o8 }0 X7 ~% |
单身对二伯父当然是不幸的,不过好处是帮助他成了历史专家和北京一级历史教师(我当时读完二十四史经常向他请教,翦伯赞算是什么东西?他的作品不过是些历史宣传品;至于郭沫若?没听说过,只听过爬爬虫的故事)。在后来的岁月里,这个优势帮助他成了著名历史教师,也给他带来了一些外快。丰盛中学是个很普通的学校,理科不怎么样,但是文科的历史部分是特别的好,原因就是他在那里。' W2 w( x, I' Z6 O) M; \7 T. N

% [) [) q6 J2 w3 p2 o# ]日子好起来了,学校要组织员工旅游了,可以带家属。他没有家属,于是我就借此参加了他们这个旅游团,到济南、泰山一代去玩。在济南,我第一次看到了什么叫做大碗喝酒,两毛钱一大碗啤酒,吃饭就不需要别的饮料了。我的啤酒酒量之第一次锻炼就是这次旅游。8 \1 C, _% i- ]% L  S

2 v( V, U+ c# V$ u: x# f% {9 o旅游完了,他想起来要给自己盖间房子,地点是祖母家四合院的南房。那里原来有房子,后来文革的时候被造反派抄家给弄坏了,现在要重盖。他自己是没有这样的体力了,也没有能力去张罗东西,于是全靠他在丰盛中学的得意弟子小白来张罗(小白此人历史学得不错,做人也学得不错,能力也不错,但就是没有学会如何发达)。我当时在北京过暑假,顺便帮着他们到阿沛阿旺晋美的府上去偷沥青,谁让他们当时也在施工来着?房子盖好了,他并不去住,而是当了书房。手书一幅对联“有书大富贵,无事小神仙”,合着整个一个醇亲王。% ?# A6 @: q5 i
% `5 D4 _$ _: c. j
二伯父终身单身,酒是不怎么粘的,烟却抽得很厉害,这个嗜好最后害了他:九十年代初期,他因为肺癌逝世,终年六十七岁。他和我祖母一样死后葬在了太子峪。我在国内的时候,多次去那里扫墓。移民出国以前,最后去那里扫墓,在他的坟前行大礼,痛哭失声。
- U# S8 w; z9 |  m4 a) Y4 U( P3 M/ A$ n- C
二伯父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严肃,不苟言笑,待人接物宽厚平和而讲原则。历史方面,他是我永远的导师;道德方面,则是我的人生楷模。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08:03
外一篇 我二伯父的历史遭遇/ ^4 l8 }/ X! M1 a6 ^! I4 L+ Z* c
: U% A. K) v- A1 m
各位看官放心,这里没有什么悲惨,有的只是些黑色幽默,慢慢看哈。7 p8 K1 e7 p3 j8 f; x6 j" A* l

. d6 O  W* T0 \/ i6 e事情最早要从解放前说起,我二伯父大学读的是辅仁大学师范系历史专业,他的一个从小朋友姓吴的则读的是辅仁大学师范系中文专业,为什么都读师范系呢,因为师范不仅不收钱而且还给钱,否则以我家的穷困根本读不起大学。大学是毕业了,工作怎么办呢,那个时候兵荒马乱的,哪里需要什么读历史和中文的大学生呢,幸好我大姑父从抗日后方重庆回来了。这里的老人可能知道我大姑父是国民党中将,北平行辕、行营的一位处长。这位大人物虽然没有什么实权(北平早期是李宗仁的桂系天下,后来则是傅作义的天下,各个部门主官虽然是朝廷派来的,但是其余位置都是李宗仁的人或者傅作义的人,实权掌握在他们手里,主官只是敷衍中央的牌位而已),但是毕竟级别在那里摆着呢,于是我大姑父一张条子,我二伯父就成了防空司令部上尉文书,算是有了工作了。他是有工作了,可是他的吴朋友还没工作呢,于是我大姑父又一张条子,吴朋友就成了防空司令部中尉文书,于是大家都有工作了。内战时期的防空司令部属于一个很安全很清闲的部门,按照军队构成,需要有这个部门,北平主官是位少将,可是共军没有空军,国军自然也就不会有防空的需要,于是这个部门也就没有任何事情可做,大家整天极其悠闲,但是待遇却不错,他们的薪水发的可是大头,完全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两位文书无事可干,但是又得上班,干什么呢,写大字吧,于是大字写了一张又一张,两个人的字练得很不错。于是一幅奇观出现了,城外炮火连天,城内两个文书在练大字。正是靠着我二伯父挣的大头,我父亲才有钱去读中国大学化学系;也正是靠着我大姑父的一张条子,我父亲得到了一份替电灯公司收电灯费的差事,算是勤工俭学吧。
4 e0 C- A2 G2 A9 Z1 c' y  _
$ @1 A3 d4 l6 B& ^0 N, ?以前我曾经写过,我二伯父有两个朋友,一个姓唐,是个地下党,一个姓张,成了三青团,尽管我二伯父本身不参与政治。这两个人彼此知道对方的身份,唐朋友没怎么着张朋友,张朋友却带着军统的人来抓唐朋友,于是唐朋友就逃进了我二伯父家,那后院就是我大姑父的公馆。张朋友及其所带来的人不敢进去,就堵在门口叫门,我二伯父开门出来见他,破口大骂,因为他坏了朋友义气,从此绝交。大门被前张朋友的人堵住了,唐朋友怎么出去啊,我大姑父这时候起作用了,他知道唐朋友的身份,可是他派副官把唐朋友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前张朋友的人知道但是没招,谁让我大姑父上面有人呢,区区北平站的军统没有绝对过硬的证据就拿他没招。- ^3 t) @+ K' T2 g/ ~( Q! k4 U

9 l  v+ P9 x( _! t  t3 c6 @( L林彪的大军在东北打垮了东北国军,大家都知道共军下一步就是入关,到时候华北国军也一样守不住。傅作义准备派我大姑父去天津做陈长捷的副手,我大姑父知道那是死地,坚决不去,用金条活动南京,于是忽然成了国防部高参,跑回南京去了,傅作义也没招。他跑得很及时,因为没过多久天津就完了,北平也就成了孤城,很快傅作义投降了,尽管名义好听些。
8 g* s/ w9 K" J2 {3 ~
1 _  K- O- a) V/ T  {! O他是跑了,那两位防空司令部的文书也就失业了,否则什么叫做人走茶凉?不过失业没多久,傅作义投降了,共军进了城。刚开始,我二伯父因为在前朝的历史背景,被派出所叫去问话,正好逃亡的唐朋友回来了,这次可不是逃亡,而是衣锦还乡,成地上党了。他到我家去看我二伯父,我父亲开的门,“你二哥呢”,“被派出所叫去了,原因是什么什么什么什么,老太太正在屋里哭呢”,唐朋友进屋见了老太太,“老太太别哭了,我去一趟就没事了”,他转身出门去了派出所,以他的党员身份和目前职务证明我二伯父做的那个位置是为共产党服务的,因此不但无罪而且有功,于是立马没事回家了。回家是回家了,饭碗没了干什么呢,好办,你不是学历史的嘛,就到学校教书去吧,于是很快一纸文书下来,我二伯父就成了北京一家中学的历史教师了。我二伯父是好了,可是他的吴朋友还倒霉呢,也是历史问题加上现在没饭碗了,好办,唐朋友再来一圈,历史问题没有了,饭碗则有了,也是那所中学,不过是教中文,也就是语文,于是这两位就当了一辈子的中学老师。
2 {9 V0 ~& A1 R
3 i$ ]3 A4 z9 z* X) U$ d' }反右了,哪里都有指标,于是他们中学也要完成任务,当时老教师没有多少了,这两位辅仁毕业的就成了高级人士,当仁不让嘛,帽子归他们了。倒霉是倒霉了,不过没给批斗也没下乡劳改,还是继续教他们的书,否则谁来教书啊,工资当然照发。反正中学是个小地方,没有多少大人物关心,混过去就算了,大家总得过日子吧。8 U' B2 a8 J' c5 z/ h

, F. M0 @" p5 q2 y文革了,天下大乱,中学也免不了,不过他们运气不错,出了一个学生,此人姓白,我们大家叫他小白。其实他的岁数虽然比我大哥小,但是比我大姐大(我大哥大姐都是我大伯父的孩子),更不要说比我大了,可是我们大家还是都叫他小白。他是我二伯父的得意弟子,历史学得不错,和我二伯父的关系很好。历史学得再不错,天下大乱的时候也没用啊,好在他有个好爸爸是军队的,军队支左,这就有机会了。什么机会呢,保护老师的机会。具体做起来很简单,小白搞了自己的造反派,靠着他爸爸的支持,他这派成了学校的官方认定左派,于是这派就控制了学校。一般来说造反派总要打砸抢的,他们这派不是,因为里面尽是些牛鬼蛇神的孩子,他们是来保护学校滴。于是革命运动就是走过场,老师们的学习文件就是在屋里打牌聊天,到时间散会回家,造反派小将们在外面保护着,于是大家安然度日,算是熬过了这倒霉时代。大家是安然度日了,学校有一段时间可不上课了,虽然工资照发,于是我二伯父整天没事干,就躲在自家书房里读书。他是教历史的,书房里自然多有历史书,很多干脆就是古书,是他假职务需要以学校名义买来的,否则外面根本见不到。我后来小时候能读那么多的历史书,概源于此。
4 Q& U2 x0 _8 F8 f7 X2 a! x
( n% ^; C) N* n! I" I% [文革结束了,一切恢复正常,我二伯父也接着教他的历史,直到退休。小白虽然在文革中曾经组织造反派,不过他那个造反派实在是特殊,于是也没人要找他算账,算是糊里糊涂过去了。他父亲退了以后,他也就没有了折腾的本钱,老老实实上班,快退休了,始终也不得发财。不过他人是好人,很爱帮朋友们的忙,于是我二伯父盖小房,那个吴朋友的两个儿子惹了麻烦,他都是热心帮忙,好人一个。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08:04
这个系列到此结束,它原来发于清谈,现在在这里重发,有所修改。
作者: 天地一沙鸥    时间: 2011-10-30 08:47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8:03
7 H% O, X  s2 Y: |1 f' S& G" ^( j外一篇 我二伯父的历史遭遇
- ^* L. w2 [) G: Y. A
7 k1 o/ A; T% t2 Y% Z9 J1 M( a各位看官放心,这里没有什么悲惨,有的只是些黑色幽默,慢慢看哈。
9 B' [4 f' `3 A

作者: 农民家的狗    时间: 2011-10-30 08:57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7:39
8 y' k" N% O! n. l& h" o0 a, u/ w之二 祖母1 H0 u7 z# \6 I  U" o) L* h

0 _- A+ @( Q2 w上回说到我爷爷有两位夫人,这两位夫人是姐妹,均出自南京谢氏。
  B' A6 [+ d1 V0 V5 T: l( F
看到老太太有一个好的结局,心情很好很高兴
作者: 农民家的狗    时间: 2011-10-30 09:00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7:40
+ B$ _6 t) \+ I+ [% q4 d0 n之三 大姑父* w* R' H- n+ T  W
9 z: p* z8 c: ?% w; H/ p: ~& `3 C0 Z
前面说了,我祖父的大女儿嫁了个国民党军官,这篇就是说这位国民党军官--我的大姑父--的。
/ B2 G& R8 W7 p/ G0 X& P( x
台属,每次和台湾关系紧张的时候,我们就成了特嫌;而每次需要搞统战的时候,我们就又成了香饽饽
! V! y6 A1 a% L3 B; C
+ }  k3 d" L3 O, d) X6 c4 X) ^忍不住笑了,希望没有讨老兵的嫌。确实是挺可乐
作者: 魔术师    时间: 2011-10-30 09:02
呵呵,能这样详细地写家史,也算是一种幸福啊。
作者: 农民家的狗    时间: 2011-10-30 09:05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7:45 " b. t* k, F8 c: O- i6 T0 A
之五 大伯父- j( P* t, P; c# j1 z) _; }

4 N7 `( O2 }2 x上回说到了三姑妈,现在接着说我祖父的其他子女。前面说了,我祖父先有三个女儿,然后有四个 ...

- N# [3 V2 ?& E& F6 l0 W# C那边政府管安排工作和分房子吗?
, m, h+ v$ k" Q; N$ E无语。。。。。。。。。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1-10-30 09:32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8:04 # P4 G" ?5 K) \; x* L
这个系列到此结束,它原来发于清谈,现在在这里重发,有所修改。

2 ], E; s" z1 \5 n0 `一气看完,写得真好。
作者: 赫然    时间: 2011-10-30 10:21
一口气看完。很真实!
: ~- ?9 ]9 J; ^4 v$ i太好了!
: Z- `' l; @+ S7 {8 B0 K# q$ u* D) e9 r; X" \4 f
老兵终究还是很有文化滴。
作者: 老杨    时间: 2011-10-30 10:28
先顶后看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10:40
本帖最后由 老兵帅客 于 2011-10-29 21:43 编辑
5 d" z; p* @+ ]/ y
农民家的狗 发表于 2011-10-29 19:57
7 r- R/ s7 L1 n. p看到老太太有一个好的结局,心情很好很高兴
* m" x5 X' i. |( j' A7 Y3 Y# m& ^
, }4 r# f" f2 [; u& W
其实我奶奶的一生体现了很多中国人在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 m$ S9 u& d  y0 f$ e4 _0 N! F6 g# P5 O  r  w; `2 O* K, Y
她最苦的时候就是日占时期和国军劫收那段,前者孩子们都小,又没有进项,就靠着租房子和卖我爷爷的字维持,后者恶性通货膨胀,她租房子都不敢收纸币,而租房子的又拿不出大头,因此只有收面粉,好房子一个月两袋面,差的一袋面。' _( x/ i+ @, N& U, ~

& h" k3 }& r' h) L7 J6 p有人可能会说你还有房子呢,问题是那房子是用把我爷爷的旧房子卖了在南城另买的,那时候北京没多少人,因此那地方住的都是穷人。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10:40
农民家的狗 发表于 2011-10-29 20:00
7 a( Y; O6 U! w) N' X台属,每次和台湾关系紧张的时候,我们就成了特嫌;而每次需要搞统战的时候,我们就又成了香饽饽
2 M- P* @  O8 T% \
: x8 W: e& y! E忍不住 ...

% j& Y4 i7 @: A! i4 l6 m没事,人生就是那么回事,看多了就明白了。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10:41
魔术师 发表于 2011-10-29 20:02
" m2 g7 v, E" x( Q- b, D7 F- w# i呵呵,能这样详细地写家史,也算是一种幸福啊。
1 |& o$ p2 _- F' P9 j/ `* o& e1 @
很多都是和我父亲、我两个伯父聊天得来的,很多都不能说很准确,但是大致上不会有错。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10:42
农民家的狗 发表于 2011-10-29 20:05 1 U) d4 r8 N0 l+ @+ c) S
那边政府管安排工作和分房子吗?
# g  j% j' v' J' M! ]) y* J# ]无语。。。。。。。。。

7 J0 q7 b( P/ e! a% t% e. P老人的观念就这样子,有什么办法。
作者: nightcat    时间: 2011-10-30 10:49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7:39 ) A/ T! E- e: i4 h+ c+ F) L
之二 祖母
9 w4 {3 @9 N8 ^0 I% V# k/ d
: {, R' q( H- L1 _+ _上回说到我爷爷有两位夫人,这两位夫人是姐妹,均出自南京谢氏。
二女儿嫁给了一位生
! S) ]( V% f' N( J4 t+ @
漏了一个字“医生”
作者: nightcat    时间: 2011-10-30 10:51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8:03 ! N' F: R, O' F" v5 O9 i8 A) ~4 t
外一篇 我二伯父的历史遭遇% L6 W/ W4 \2 S, F3 z( l/ `. y( I* X

# T' ?7 }+ \0 ^0 L/ n各位看官放心,这里没有什么悲惨,有的只是些黑色幽默,慢慢看哈。

) O. n4 F% L, J1 a7 t) [& Z2 M一口气看完,写的真好。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1-10-30 10:52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7:59
7 }# q/ K- a+ U# @之六 二伯父' f; [2 P; S' U- `, g% [

- Q, u- L4 Q0 A/ ~二伯父出生于1924年,是祖父的第五个孩子兼第二个儿子,也是祖母所生的第三个孩子兼第二个儿 ...
, V) N2 L, T3 y, c6 z8 t' }! A! M
原来老兵的二十四史功底是这么来滴。可惜俺小时候,家里就只有50年代版滴中国通史,所以俺滴功底就先天不足滴差了一载。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1-10-30 11:04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8:04 - n2 n. ?& O! K! `. J: ?; N
这个系列到此结束,它原来发于清谈,现在在这里重发,有所修改。
& t# G1 v' t" X# |5 G) a0 l& y
以前在清谈,只看到了最后的外一篇 。现在,终于看全了。大赞!" v8 ^4 O5 j& i) _6 H8 y$ @+ I

/ Z( M/ B. y# z1 x现在,俺更稀饭看这种家史,往往比正史更真实,更体现出当年的面貌。
8 n* q0 D0 S8 m& v  V
% v' }* }: O6 B谢谢分享!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11:08
草蜢 发表于 2011-10-29 21:52 - S0 V2 U+ f1 u8 ^0 [3 I9 f) C
原来老兵的二十四史功底是这么来滴。可惜俺小时候,家里就只有50年代版滴中国通史,所以俺滴功底 ...
3 j% u% N) U* D& o8 y
我那时候情况很特殊,文革刚结束,什么都是大毒草,革命的就剩下《艳阳天》、《金光大道》那几本了,没得看,那就只好看古书去了,我二伯父教历史,于是我就捧着《史记》开读,然后一本接一本,全给读了。
作者: 非    时间: 2011-10-30 11:18
真是感慨。这就是历史啊,不论多少年,多少天,无论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平淡寡淡,到头来,不过是寥寥数行述尽平生。而过去的,却是再也回不来了。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0 11:20
非 发表于 2011-10-29 22:18
% `% V8 }" I% S1 P1 x真是感慨。这就是历史啊,不论多少年,多少天,无论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平淡寡淡,到头来,不过是寥寥数行述 ...
+ d5 t3 s1 x7 j
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嘛,所以我对革命不感兴趣呢,要不前些日子我为什么发起那个关于辛亥革命的辩论来呢
作者: 非    时间: 2011-10-30 11:33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15:20
5 f+ n/ J8 t) ]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嘛,所以我对革命不感兴趣呢,要不前些日子我为什么发起那个关于辛亥革命的辩论来呢 ...
& X& M8 K. B0 s5 |/ z# `, G9 x
前段时间我都在看橄榄球,还没看着辛亥革命。哈。) B2 B' `! d  E) B! M! P  [
不过,看到了,大概我也不会参与讨论。有啥好讨论的。
作者: 空气精灵    时间: 2011-10-30 12:17
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啊。真实。
作者: 荆棘探兴    时间: 2011-10-30 13:47
详实地好文章
作者: herochxl    时间: 2011-10-30 14:58
老兵就是老兵,赞一个
作者: zealangel    时间: 2011-10-30 21:01
写得很好,生活啊,平民的生活史的变迁啊。2 R# W7 U3 H5 V
花送
作者: 爱思伯爵    时间: 2011-10-30 23:12

( V* x8 W  X) b7 U1 I  H
. ^3 L) a$ w1 `" L3 M7 p; {  ?真实而精彩的历史,非常棒!
作者: ccqi    时间: 2011-10-31 09:17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11:20
: U/ i$ k' }" @  R: N" G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嘛,所以我对革命不感兴趣呢,要不前些日子我为什么发起那个关于辛亥革命的辩论来呢 ...

5 e5 `. M7 y( \4 J0 {) S) S; {永远的周期律 永远的寥寥数行啊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1 09:19
ccqi 发表于 2011-10-30 20:17 3 U; ^! m' K) _: r2 }6 g4 u, w
永远的周期律 永远的寥寥数行啊

9 g$ f, }+ T; q% b+ g/ D所以良史贵在简洁而不失大局观
作者: 禅人    时间: 2011-10-31 13:12
这才是老兵正经说话的样子嘛!这篇俺要先收着
作者: 云鹤散人    时间: 2011-10-31 13:33

作者: qqq54    时间: 2011-10-31 13:48

作者: 奉孝    时间: 2011-10-31 18:07
老兵的文字带着练达的味道。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0-31 20:29
奉孝 发表于 2011-10-31 05:07
) T$ `+ u9 P  F  X. A6 Q+ \老兵的文字带着练达的味道。
; s# I& q! W- {2 N* v
那是啊,多少年的人生岁月啊
作者: 逸云三洲    时间: 2011-11-1 00:18
鲁迅在教育部时也是小官
9 x3 A) J, d0 i2 R1 ]
, w- T8 S9 [; _) Q4 @* d- u; l7 L8 D怎么一下子回忆那么多?七大姑八大姨同时上来,
! E4 L1 Y* V! m+ ~5 E$ N4 v( U
2 w7 T- T( u" [' J  n8 \今天看不完,下次来看吧
作者: 糊里糊涂    时间: 2011-11-1 00:28
又看了一次。
: W6 Z: R% I. F  O
. M, a1 [) m& Y* \6 [5 k4个儿子,怎么没说小儿子呢?没什么好说的?
0 `" v) {8 V' |3 G1 o
% j3 C7 J( ]& f/ d; \. ^- O那个要回协和医院地产的事情我以前在别处看到过,没想到是你家亲戚。6 B. Q, e6 x+ F7 o2 {. O
$ E7 ?5 B/ L: k# Z- x  i
前前朝即得利益者->前朝外围即得利益者->今朝平头百姓。4个儿子->1个儿子/绝嗣->?暗合?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1 00:35
逸云三洲 发表于 2011-10-31 11:18
8 Y  {2 Y( C4 R# Z$ E1 d鲁迅在教育部时也是小官
6 r, v: q9 |+ v  ?5 W0 |
: |# h3 \, z$ e; f, Z6 l4 w怎么一下子回忆那么多?七大姑八大姨同时上来,
( o8 [) M5 U: u5 u! ~1 a
以前在清谈的时候写的,现在在这里重发,有所改动而已。
, D0 A  C- Y/ G- I" O( v
. o8 k0 N- @5 J! U+ M至于鲁迅,他虽然在教育部的时候是个小官,不过他可是大大的有名啊。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1 00:36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1-10-31 11:28 $ @- `% {. U  h* b$ D/ n
又看了一次。1 M/ D# d! t0 s( s  L1 q

. p" D; ?: Y8 p8 x4个儿子,怎么没说小儿子呢?没什么好说的?
& P" A0 P& d! l9 f
我父亲和我叔叔都没提,以后也许会写吧,但是目前没有这个计划。
作者: 年初四    时间: 2011-11-1 02:51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根据你们家经历改的吗?
作者: 北京阿新    时间: 2011-11-1 03:03
一口气看完啊~已经半夜4点了~感触颇多~那一辈人人生之坎坷,实是我辈所无法真正理解的~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1 03:18
北京阿新 发表于 2011-10-31 14:03
) P/ F; ?( t5 P9 D- O一口气看完啊~已经半夜4点了~感触颇多~那一辈人人生之坎坷,实是我辈所无法真正理解的~ ...
) y! G" O% l, {! s/ n$ @
所以现在看良心的文章真是哭笑不得啊,他们写的是民国嘛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1 03:21
年初四 发表于 2011-10-31 13:51 * i$ D  n, A% A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根据你们家经历改的吗?

2 b. n# c# d4 D: Y: ]谁家不是呢
作者: 容易    时间: 2011-11-1 06:02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1-1 03:21
- l; F- L/ P8 r4 v  E谁家不是呢
4 K+ u! Q; I" D+ v
说得也是啊。
* U* K6 n' m% ]1 y写得好, 喜欢看!
作者: 北京阿新    时间: 2011-11-1 10:28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1-1 04:18
$ }* c3 v, }# j4 e6 @1 }所以现在看良心的文章真是哭笑不得啊,他们写的是民国嘛
7 f" A- {) O2 T
还是民国的事情的,不过是那些“菁英”、“权贵”的民国,而不是老百姓的民国~
作者: 草纹    时间: 2011-11-1 19:52
拜读。一个家族史就是部近代史啊......
: i  _3 X8 @7 B2 c& B
作者: 小绿爷    时间: 2011-11-2 10:52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7:40 2 @) M1 ]) ]. m" Z, w. X8 b0 Y* k
之三 大姑父
& k1 t, T5 k& o$ f( J9 n/ i
2 G7 ?9 h/ b$ i( F' `: r前面说了,我祖父的大女儿嫁了个国民党军官,这篇就是说这位国民党军官--我的大姑父--的。

, _5 k: u- @# N      你大姑父居然也是晋绥系的,哈哈,我爷爷(黄埔18期炮科,绥远起义时任新编骑四师作战参谋);太舅爷榆次守将(太原战役首破榆次城,被活捉,晋军一个旅人少得比不得共军一个团)都是。老头戏言:晋中人(孔祥熙,阎锡山)都跑了,把额们运城人坑了(守太原的孙楚,守北京的傅作义,全是运城乡党)。
作者: xuwang    时间: 2011-11-2 18:15
( ~* P' I) ]- V- S8 o0 z5 q/ |
写得真好,看完心里有丝触动...
作者: 老票    时间: 2011-11-2 18:51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11-11-2 18:52 编辑 ( d/ ~! K8 Q# E; h: H" E
% k8 V6 I! Q! }3 W, o3 B6 @" F

3 Z. T. K) X- y0 W9 i, m
- ]2 k) J5 h9 b6 M白发渔樵江渚上了,唉...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2 19:42
小绿爷 发表于 2011-11-1 21:52 8 L  t$ n1 e1 v" Z2 K
你大姑父居然也是晋绥系的,哈哈,我爷爷(黄埔18期炮科,绥远起义时任新编骑四师作战参谋);太舅 ...

( h( ]5 M- q6 L$ P9 P. I) E2 u/ x$ I晋绥军嘛,打仗是不灵地,不过队伍的架子很大,于是高官一堆,没多少兵。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2 19:44
老票 发表于 2011-11-2 05:51
% a( E/ o- N. E) ]$ |白发渔樵江渚上了,唉...

7 J& ~; l+ u6 ], I, v再说几度夕阳红,要收费了!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1-11-2 20:17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8:03
. [# I( q0 u, t, a& y9 q外一篇 我二伯父的历史遭遇, k1 H7 t& J  r3 [# p1 ^, c6 Q# N

& X5 y/ [5 w+ D" E% h& U各位看官放心,这里没有什么悲惨,有的只是些黑色幽默,慢慢看哈。

. A1 p4 |* E: I1 Q. s9 R老兵版的中国现代史呀。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2 20:23
河蚌 发表于 2011-11-2 07:17 ) g9 S6 @# X% B3 s7 c, V
老兵版的中国现代史呀。

7 f; t4 B# E% z* G不敢,不敢,是俺家的一小段私史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1-11-2 20:24
空气精灵 发表于 2011-10-30 12:17
2 ?/ M6 J' k6 U' e& @% L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啊。真实。
( `# l  Y" y- q9 n1 d8 l
他家一点都不普通,按先帝爷的5%:95%的分法,他家虽然划不到5%,但可以划到10%里,所以才有那么多故事。$ p* @- l% P( @$ I5 p
大多数人家都没有这样的故事,所以老兵上大学、出国都是顺理成章,而普通人家,上个大学就是大事件,出国,还是等三辈子出个贵族再说吧。
; \7 f7 s  |, j4 i" |
作者: 小绿爷    时间: 2011-11-2 20:41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1-2 19:42
0 }$ {& o# r  L( D/ O6 s晋绥军嘛,打仗是不灵地,不过队伍的架子很大,于是高官一堆,没多少兵。 ...
9 O3 h, I2 K" I, K, A6 z
也不好这么说,分家后的傅作义倒是混的风生水起。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2 21:43
小绿爷 发表于 2011-11-2 07:41
9 @# H1 t% ]: m  i3 x5 y也不好这么说,分家后的傅作义倒是混的风生水起。
! H) l2 P  f, p+ u8 u
傅作义嘛,靠着从晋绥军分离出来以后老蒋的支持,以及绥远不是日本人进攻的重点,还是做了些努力的。不过后来国共内战的华北就算了,他和孙连仲两个,一堆杂牌加上些中央军,也就是欺负了一把政治元帅聂荣臻而已,再多就乏善可陈了。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2 21:46
河蚌 发表于 2011-11-2 07:24
, a  U, b: C3 n8 T2 Q& o他家一点都不普通,按先帝爷的5%:95%的分法,他家虽然划不到5%,但可以划到10%里,所以才有那么多故事。 ...
3 e6 u! u' H" f6 b# y
别这么说,我家自从我爷爷去世和我大姑父跑到台湾以后,留在大陆的这些全是政治倒霉蛋,我后来的上大学、出国都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1-11-2 22:02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1-11-2 22:03 编辑
& f3 ~" Q6 o" @$ S+ \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1-2 21:46
  Q1 J, h% G7 Y5 P- K% A别这么说,我家自从我爷爷去世和我大姑父跑到台湾以后,留在大陆的这些全是政治倒霉蛋,我后来的上大学、 ...

0 j' M0 h( J6 _) [; A$ B8 k* c1 W; L
      你得承认家族血统对于智力的影响。而考大学这事儿,则不但有血统上的因素,还有很大一个因素,是家族的教育传统。0 T. P6 M. w% a# X" \( L2 h; r
      其实文革时,无论是军功新贵,还是诗书士族,都一样的倒霉。但倒霉是倒霉,等社会恢复正常之后,高考公平竞争之下,那些诗书士族们,都通过高考上去了。而军功贵族,除了还处于权力核心层的,大部分的后代都混得很差。
3 H9 F6 \: L9 T0 Y      如果分析一下王朔和王小波两个人,由这两个人的命运以及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上面两种阶层在改开之后不同的境遇。在王朔的作品里,充斥着不甘寂寞的边缘人物,这些人几乎都有着军队背景,而在王小波的作品里,则充斥着将上大学出国视若平常的人物,这些人几乎都有着学院背景。
: H8 b! G$ J- w+ e0 i% s# P1 V8 G      但是,中国更多的是象俺这样的家庭,从父辈到祖辈,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故事,既没有发达过,更没有受难过。唯一可以看出的,是中国工业化以及改开所带来的全民的变化,父亲一辈的脱离土地,我们这一辈的闯荡江湖,都可以看出大时代的影子。
1 b" p& O! A, c" N3 {, l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2 22:07
河蚌 发表于 2011-11-2 09:02
  l: f- Y8 ~2 G你得承认家族血统对于智力的影响。而考大学这事儿,则不但有血统上的因素,还有很大一个因素,是家 ...

0 h0 ?! y* \  T8 p, K% S然也,主要城市的居民在中国的近代多属于开风气之先,这个就是社会转型的特点。
作者: 逸云三洲    时间: 2011-11-2 22:43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7:39 ( ^7 N- c2 ?' M, z
之二 祖母4 U) p/ J( C3 d5 \  f9 ~

0 r4 [. l; `6 P8 A4 q) w上回说到我爷爷有两位夫人,这两位夫人是姐妹,均出自南京谢氏。

& w4 {, b, I& r, k- r姐姐没有了妹妹顶,好象南京以外也有这样哎,9 Q/ e* `2 c' _* h
我有一个姑夫,他母亲死在反扫荡中,他父亲后来就跟他母亲的妹妹结婚了,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2 22:50
本帖最后由 老兵帅客 于 2011-11-2 09:51 编辑 9 ?# w) y+ `& t; a
逸云三洲 发表于 2011-11-2 09:43 * F2 q5 D1 [/ S0 `' M1 N8 X8 @$ q0 J
姐姐没有了妹妹顶,好象南京以外也有这样哎,
1 W) R( [+ v" K我有一个姑夫,他母亲死在反扫荡中,他父亲后来就跟他母亲的 ...
% t& F3 J7 h" ~/ N8 j6 G
8 ~5 y" f+ b9 ^3 c5 R
这个是听我父亲讲的,再多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这里的关键是出于父母之命,还是出于自由恋爱。
作者: 逸云三洲    时间: 2011-11-2 23:01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8:03
9 k0 H* i' X9 N/ }1 x2 H  g外一篇 我二伯父的历史遭遇+ M* w- e  a$ t3 ?" g/ Z
8 G* h7 X. a* m# v* Z- P" l6 s
各位看官放心,这里没有什么悲惨,有的只是些黑色幽默,慢慢看哈。
) S7 T1 K' Q4 w; g  S
防空司令部的主官是保定八期,难怪条子管用
& Y3 T  F! |5 z1 H; x5 z0 S& }防空司令部的,待遇比一般部队要好,其实编制里部队多是警备司令部下属拿来演双簧的,双工资,当然不会给小兵的,
$ ?$ q% c6 e+ N% x% I文书肯定还是专职的了,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2 23:49
逸云三洲 发表于 2011-11-2 10:01 + G# n1 l5 K' \4 g6 u8 [( B
防空司令部的主官是保定八期,难怪条子管用
: p* B5 H. C' Y9 K9 F防空司令部的,待遇比一般部队要好,其实编制里部队多是警备司 ...

+ Z# g, d% O* V- g那当然了,我大姑父是保定早期出身的,那位是他的师弟,而且我大姑父上面还有人罩着,因此塞两个文书进去肯定没问题的。
作者: 老引北京    时间: 2011-11-3 02:26
八错,喜欢看刨历史滴。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1-11-3 02:46
河蚌 发表于 2011-11-2 20:24
' k2 i8 W, t7 T8 H2 u( M他家一点都不普通,按先帝爷的5%:95%的分法,他家虽然划不到5%,但可以划到10%里,所以才有那么多故事。 ...
0 R& r* _4 o" t( [+ P. k1 v6 f. d
其实,现在老兵自己在北美也是10%'之列。啥时候,咱们也跑到加拿大去打土豪!
作者: 糊里糊涂    时间: 2011-11-3 03:49
河蚌 发表于 2011-11-2 20:24
! p% d1 h  J: _. G( ?他家一点都不普通,按先帝爷的5%:95%的分法,他家虽然划不到5%,但可以划到10%里,所以才有那么多故事。 ...

( M: ~/ W+ o8 E% z8 g- r* u哈,福建浙江的老农民出国的多呢。
6 M2 [/ L7 }# Q5 s  t4 W1 S# _8 t, X$ W& {; I% x& O: V& o4 _+ t
分清阶级,不容易啊。其实,对各种问题(尤其社会,历史问题)的看法上看,阶级烙印还是挺强的。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3 07:00
草蜢 发表于 2011-11-2 13:46 + i+ j) M, c" u- h4 R7 ^0 s% w
其实,现在老兵自己在北美也是10%'之列。啥时候,咱们也跑到加拿大去打土豪! ...

9 y5 ?9 @5 x+ y骂我呢这位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1-11-3 07:11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1-3 07:00
) h! t: H, g  U" k5 g* l) U7 N3 w骂我呢这位

- ~, k$ S/ M! m5 r& a9 ~不敢,不敢! 夸奖你是成功人士呢! 是被俺这样的未成功人士打劫。。。不。。。模仿的对象!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11-3 07:30
草蜢 发表于 2011-11-2 18:11
9 u1 r2 V- R' C. @& I0 T7 R不敢,不敢! 夸奖你是成功人士呢! 是被俺这样的未成功人士打劫。。。不。。。模仿的对象!{:189 ...

) A5 E, O* A9 n5 J+ x- V1 F我算什么成功人士,就是个技术苦力罢了。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1-11-3 08:11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1-3 07:30
" e7 X4 O( h" q5 e  R& u% T我算什么成功人士,就是个技术苦力罢了。
2 K' n' E$ ~$ c
俺手里有北美个人年收入和拥有财产的数据。 Top 10%标得很清楚滴。不要逼俺八出来嘛!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1-11-3 08:56
草蜢 发表于 2011-11-3 08:11 # ?3 ~) g+ C) v
俺手里有北美个人年收入和拥有财产的数据。 Top 10%标得很清楚滴。不要逼俺八出来嘛! ...
# s# I0 b( ?0 }8 S. ^  h% o
老兵是守财奴,两年付清房贷、至今舍不得买车的人,也好意思哭穷。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1-11-3 12:19
史鉴 发表于 2011-11-3 08:56
2 K" G4 {; l8 G" ]7 V0 I老兵是守财奴,两年付清房贷、至今舍不得买车的人,也好意思哭穷。

. L# N$ D" O9 c2 U俺听说的版本是老兵带着大墨镜,拎着俩大口袋的现钞,也可能是金条,往builder脚下一仍,道:这房子老子要了! 当builder还没有来得及把下巴从水泥地上捡起来,老兵单手一挥,全家老小带着金银细软就搬进去了。8 d+ v" e8 O9 w% L6 P" O

7 j( ^# f0 |" y, ^# @0 O% F1 S) z对了,这好像是老兵亲口对俺说滴。5 \$ j: a3 \) I8 b1 j- B
2 Y* q/ V' e5 t- s& q0 R

作者: 荷子    时间: 2011-11-3 15:56
2 `, d( b8 |. u" r  Y8 S
故事好,写的也好,谢谢老兵分享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1-11-6 00:54
1 \8 p5 k% |# s3 M, C) h
: R8 V6 S  J0 z
很有一些感慨。
作者: 时素    时间: 2011-11-8 23:11
发人深省,写得又好
作者: 小牛    时间: 2011-11-14 12:12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8:03 ' I7 X/ K" H+ _; s! ?
外一篇 我二伯父的历史遭遇* F' p! E* s. U

6 Z5 e/ v5 p+ ]: x  d各位看官放心,这里没有什么悲惨,有的只是些黑色幽默,慢慢看哈。

+ J/ X6 S& U5 C7 v8 a写的好看
作者: 诗韵    时间: 2011-12-7 19:18

作者: 不打不相识    时间: 2011-12-25 23:58
值得一看的家史。
作者: 坚持到底    时间: 2012-8-1 23:07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7:39 9 m# W  W8 C$ o/ L. w1 L8 J1 f! m2 f
之二 祖母
& g* \2 e6 O% {9 ]. ^1 g$ b$ e4 ]0 H, G8 Q( p+ t5 p
上回说到我爷爷有两位夫人,这两位夫人是姐妹,均出自南京谢氏。

7 H% D5 `' I% }. h  }$ ]真是不容易啊
作者: 坚持到底    时间: 2012-8-1 23:16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7:45
; D, T" Z0 ^# L5 \- x5 j+ y0 h之五 大伯父+ C* r$ g0 K4 M0 z+ O
0 @* A) [7 B% d& a% E+ b0 G
上回说到了三姑妈,现在接着说我祖父的其他子女。前面说了,我祖父先有三个女儿,然后有四个 ...

- [. k2 C8 E: u/ w/ a" u身不由己啊.
作者: 天启灵鸟    时间: 2012-8-25 17:39
好文 好文呀
作者: 请我吃饭    时间: 2012-8-26 23:37
好文章呀!!!
作者: 东北土匪    时间: 2012-10-23 23:45
老百姓口中的历史,老兄应该出个类似的书,想来会很有意思。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2-10-23 23:48
东北土匪 发表于 2012-10-23 10:45 ) [: a& h" R, i0 ]4 x4 {) f4 X
老百姓口中的历史,老兄应该出个类似的书,想来会很有意思。
: f( e1 [4 B$ z$ \  E
这个没法出,自己家的家史尚且有很多道听途说不可靠的东西,这要是出版了,岂不是害人。* i4 d$ [/ H( o; j. ^& ]" ~
! V) `" A$ I$ T8 B3 G% o
我知道国内有很多印刷手纸,不过我对此没兴趣。2 ^1 S+ `* T+ Q+ T' s- G, m
4 k) I5 ^) p" i% Q/ K0 }
谢谢。
作者: 老土拨鼠    时间: 2012-10-24 14:01
废除科举后平民的晋升渠道没了,知识分子们纷纷投靠各地诸侯,加剧动荡。教训惨痛
作者: 老土拨鼠    时间: 2012-10-24 14:05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10:41
) }0 p$ o/ a0 n* \1 O/ D6 Z很多都是和我父亲、我两个伯父聊天得来的,很多都不能说很准确,但是大致上不会有错。 ...
9 h0 h  ?, E0 i2 n! y
生活中认识一些取得了这样那样不俗成绩同时又博古通今的人,一细问,祖上都是大户,世代书香。看来智慧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先天遗传的基因,还有后天积累的经验。感谢网络,如果没有网络,以我目前的社会地位,是不可能接触到这些优秀的人,同时又学习了他们的知识
作者: 李根    时间: 2012-10-27 12:26
拜读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不管家境好的不好的,王侯将相的,乡野草民的,都过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啊。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2-12-24 08:51
老土拨鼠 发表于 2012-10-24 01:01 - N2 P+ Z$ w% Y3 }1 E) ?! L
废除科举后平民的晋升渠道没了,知识分子们纷纷投靠各地诸侯,加剧动荡。教训惨痛 ...

+ d$ z; M: g) R; G其实幕府得人也不一定是坏事,正如唐朝那样。另外民国时期的动荡是因为外敌入侵和自身辛亥革命所衍生出来的军阀割据,和知识分子是否投靠各地诸侯没关系。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2-12-24 08:51
老土拨鼠 发表于 2012-10-24 01:05 ) R; O- F4 C; s  j: u
生活中认识一些取得了这样那样不俗成绩同时又博古通今的人,一细问,祖上都是大户,世代书香。看来智慧的 ...
% D; i5 l5 P, c5 s& r  w+ w
谢谢吹捧。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2-12-24 08:52
李根 发表于 2012-10-26 23:26
/ ~7 |9 b' S* C* w. T! f拜读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不管家境好的不好的,王侯将相的,乡野草民的,都过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啊。 ...
; F+ X# y5 r9 ]1 w  y" f
应该说最近这三十年是一百多年来最平缓的了。
作者: 临淮关    时间: 2013-1-26 11:54
经典的家史,,,也是中国一段历史的缩影,,,赞!!!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3-1-26 21:04
临淮关 发表于 2013-1-25 22:54 2 g( U/ k! B. p- m' B$ [- K
经典的家史,,,也是中国一段历史的缩影,,,赞!!!
4 B1 }2 q. M# {: ]+ x7 j
谢谢吹捧。
作者: 水风    时间: 2013-1-27 06:31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0-30 08:03
( Z8 Y- E* j) ]外一篇 我二伯父的历史遭遇" d4 [4 f, Q, S. f9 j

7 p& h- k% W+ Q- _各位看官放心,这里没有什么悲惨,有的只是些黑色幽默,慢慢看哈。

2 N* P( v3 Q1 x7 f  f+ _+ N( v这才发现,老兵的确是老大哥了。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3-1-27 08:40
水风 发表于 2013-1-26 17:31
7 P6 l5 [! J9 m; v+ S- s: K( h这才发现,老兵的确是老大哥了。
$ x, x- w! c* j" @
那是啊,你还需要带孩子,我闺女都上12年级了。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