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血色和卓——清代新疆之乱源【上】 [打印本页]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7-7-11 11:05
标题: 血色和卓——清代新疆之乱源【上】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7-7-11 11:25 编辑
7 }4 b" p% c, j  q4 J, R
2 z! q& K" }$ A( a

* d$ ]" x4 J7 e: m" h7 j6 m
公元1755年,在反水的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等人带路下,五万清军南北并进,进展出人意料地顺利,仅仅不到一百天时间便杀入对方都城伊犁,内乱与外敌夹攻中,让康雍乾三代如鲠在喉数十年的准噶尔汗国轰然倒塌,清帝国的这个最大边患从此不复存在。
& f# }- b5 Q! U0 D+ M: Y
* t/ r/ J- R7 ^0 }) U  Z# s# Z
全盛时的准噶尔汗国,几乎囊括整个新疆地区以及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的大片中亚土地,它北与沙皇俄国接壤,南和喀尔喀蒙古(即现在的外蒙古)相邻,西部毗临伊朗高原,向东逼近河西走廊,幅员达五百万平方公里左右。

5 g: K4 E# O! y2 j9 C0 D
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多是突厥或波斯语系穆斯林,身为卫拉特蒙古分支的准噶尔人虽信仰藏传佛教,但除了狂热执拗的噶尔丹大汗,其他君主都奉行宗教宽容政策,并不太干涉属民的宗教信仰。俄国史家认为,准噶尔汗国在东突厥斯坦也就是今天中国的新疆地区的统治,可以说相当的牢固和稳定,当地穆斯林领主们没有任何反抗。

; j0 f9 @# m/ v* Z" C' W
除了军事威慑外,准噶尔汗王还在自己周围集中了大批伊斯兰贵族,当地领主后裔,以及富裕的商人,赏赐给他们土地,允许他们在土地上建设自己的庄园。在俄国人看来,这是一种双赢的制度,因而消除了双方冲突的可能性:汗王的仓库里可以得到农产品,而伊斯兰领主们在汗国里像在自己原来的家园那样仍然是地主。对于这些穆斯林来说,甚至有可能,准噶尔汗国巩固的政权比他们故乡的地方执政者动摇不定的政权更牢靠地保障了他们的权利和特权。
+ j" ~) L+ c1 y' ?- e# @
但另一方面,汗王周围的伊斯兰贵族们,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人质。穆斯林领主不得不将自己的继承人派往汗廷服务,如果他们有任何反叛的行为甚至念头,这些人质将不得不遭遇可怕的命运。因为这些贵族都在汗廷的身边,甚至可以说是在汗王的眼皮底下,所以他们失去了或者几乎失去了搞阴谋和叛乱的可能,这就保证了新疆地区的贡赋能按时交到汗王的金库,此举对汗国局势的稳定有很大的意义。
$ d( l4 |( S/ {9 w9 P5 D% A, [

; K6 ?9 N1 o4 _3 i- w2 A
从史料来看,准噶尔汗国对占汗国绝大多数的穆斯林人口的控制极为有效,俄国人写道:“据我们所知,十八世纪的整个前半叶,在准噶尔和东土耳其斯坦的伊斯兰教领地间的相互关系中没有发生过任何纠纷,这些领地的伊斯兰教贵族与卫拉特封建主保持了紧密的联盟。”

- P% |- T. L0 J6 R4 v
清军攻克伊犁后,大批穆斯林贵族人质很快得到解放,其中包括一对来自南疆的亲兄弟,哥哥叫波罗尼都,弟弟叫霍集占,这家人从他们的父亲马罕木特开始,便被准噶尔人软禁在都城,二人也都出生在伊犁。
6 }* }& Q1 [8 ]2 a
( Y5 D0 W1 j( V5 Z) G% Z/ \
按照清朝史料记载,兄弟俩表示,“若荷恩得回故土,情愿招服喀什噶尔、叶尔羌各处人众,同来归顺”——如果放我们回老家,我们一定号召南疆各地人民,一起效忠朝廷!当时准噶尔突然灭亡,新疆顿时权力真空,南疆的伊斯兰领主即伯克们蠢蠢欲动,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因此兄弟俩的建议让清军将领颇为心动,经过商议,同意派波罗尼都回南疆招抚,霍集占则留在伊犁。

# C5 @1 I, q- l4 r: X/ ]8 J
历史上,波罗尼都被称为“大和卓”,而霍集占则叫做“小和卓”。“和卓”(Khwaja),最早来自波斯语,本是伊斯兰世界对地位显赫者的尊称,如大人、先生、主子之类,在中国元明时期的史书里,它一般译作“火者”,中亚察合台王族的领主们,许多都有这个称号,比如东察合台汗国第二任君主也里牙思火者汗,以及迫使吐鲁番佛教徒该宗伊斯兰教的黑的儿火者汗等,或者说,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贵族头衔。
' x  R8 H: c) s
此外,中亚的伊斯兰传教团——尤其是在中亚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神秘主义分支苏菲派传教团——的首脑们,往往自称“和卓”,与世俗含义不同,在宗教领域里,这个词通常指的是穆罕默德的后裔,也就是“圣裔”。

% q% i2 a( J# `
但是后来,“和卓”逐渐成为一个专称,特指一个显赫的穆斯林家族,大小和卓都出自这一家族。而历史上其他那些和卓们,中国史书上则统统译作“火者”以示区别,尽管二者其实是同一个词。: H: j/ d- k7 R
# O/ j; {" z0 P. Y% k4 i2 F
和卓家族的始祖叫玛哈图木·阿杂木(今译麦赫杜姆.阿扎姆),生活在十五世纪后期到十六世纪前期,是中亚颇有势力的苏菲教团——纳格什班迪耶教团第五代谢赫即教长,据说为穆圣女儿玛蒂法与哈里发阿里的第十九代后裔,因此是位有着穆圣血缘的和卓,不过当时中亚的宗教和卓们多如牛毛,他们全都自称圣裔,谁真谁假不得而知,但其中肯定有许多冒牌货。
3 [" q) R0 n& k
阿杂木长期在今天乌兹别克一带传教,而中国南疆则是其他和卓的教区,本来和他没多大关系,他生前也只来过新疆一次,在当地并无势力。但是十六世纪中叶,统治新疆的叶尔羌汗国第二任汗王拉失德驾崩,他的儿子们争夺汗位大打出手,每个王子都极力拉拢各路宗教和卓,争取教团支持以取得大义名分。

) X6 m, f2 I- C) O: w! M' [* R
仿佛叶尔羌的翻版,此时阿杂木已死,几个儿子为教团继承权斗得不可开交,七子伊萨克·瓦里与大哥马木特·额敏争位失败,外逃他乡,来到了正迫切招揽各路和卓的叶尔羌汗国。他在新疆收了不少徒弟,其中一个是阿克苏领主马黑麻,但总体来看混得并不好,虽多次参与权力斗争,却始终踩不到点儿上,最后不得不回到乌兹别克养老,可也算在新疆开辟了自己的教区。
, W* b! J% k8 ?) Z- c
伊萨克年幼的三子马哈茂德·叶海亚(又名夏迪)和卓继承了他的新教区,此时父亲的学生马黑麻已经成为叶尔羌汗国的第四任君主,伊萨克教团终于咸鱼翻身,夏迪不但进入马黑麻汗的宫廷,还成为汗的养子,从此平步青云。
. M; w0 e6 I7 a  {/ r
夏迪长大后做了汗廷的宗教导师,马黑麻汗对他极为宠信,伊萨克教团也疯狂扩张,占有大量庄园财富,最终成为叶尔羌汗国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马黑麻汗死后,夏迪扶立新汗,力量越发膨胀,几代汗王都不得不仰其鼻息。到第八任汗王阿不都.拉提甫时(十七世纪前期),汗廷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引入对方死敌——伊萨克大哥马木特的教团与之对抗。

( @9 _- P- D! n/ z* K3 o3 _5 H
当时马木特(也被称为伊禅卡朗,意为‘完美者’,追随者则为‘依禅派’)早已不在,其四子哈茂德·优素福来到了新疆传教,不过鉴于伊萨克教团在汗国首都叶尔羌已经根深蒂固,优素福选择了南疆另一座大城——喀什噶尔也就是今天的喀什——作为基地。
5 D" b3 ~" g! t3 m* ~
在汗廷暗中支持下,号称纳格什班迪耶教团正统的依禅派迅速传播发展壮大,终于到了能和伊萨克派分庭抗礼的地步。可想而知,这两个系出同源的教派彼此视若仇敌,教徒间不仅文斗,而且武斗,由于伊萨克派尚黑而依禅派尚白,因此民间分别俗称他们为“黑山派”和“白山派”

( B; r" R6 r" N# i7 ~
笔者对伊斯兰教各派教义并不太熟悉,但从有关学者的研究来看,黑山派与白山派在教义上基本一致,没有太大分歧,最重要的区别体现在形式上——白山派认为诵经时要默念,而黑山派则主张要大声朗诵。
2 e8 v3 j7 c3 [4 i
7 c1 \6 R/ K5 w5 y9 R! D* R, q
夏迪在世时,黑山派尚能控制住局面,一度逼迫汗廷将优素福赶出南疆,后者不得不转移到东疆的哈密传教,并在那里生下了儿子西达业图拉,也就是后来有名的阿帕克和卓。但十七世纪中期萨迪去世,其子尚未成年,优素福趁机反扑,再次控制喀什,并积极参与叶尔羌汗国王族间的汗位争夺。
( H9 D) G9 p! a. w1 I* W1 g
二三十年间,白山派与黑山派多次爆发武装冲突,封建领主纷纷站队参战,规模高达几万人甚至更多。每一派掌权后都会对死敌展开大屠杀,期间死者无数,从普通教徒到叶尔羌汗王概莫能免,连白山派首脑优素福也在争斗中丧命,由其子西达业图拉接任。十七世纪七十年代,黑山派支持的汗王夺取了叶尔羌政权,该派首领、夏迪长子欧拜杜拉和卓照例大肆杀戮白山派,西达业图拉不得不从新疆逃到青甘避难。
1 K+ L9 a6 G/ g0 b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地传教期间,他以苏菲派纳格什班迪耶教义为基础,在回民信徒中开创了一个新流派,这就是对中国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的虎非耶门阀,其中又有许多分支,比如西达业图拉的三个回族徒弟——马守贞创建的穆夫提门阀,鲜美珍创建的鲜门门阀,马宗生创建的毕家场门阀(民国时宁夏马家军信仰的教派);以及后来回族教士马来迟独立创建的华寺门阀(民国时青海马家军信仰的教派)等。

% q* Q8 g0 X9 N; Y$ F9 v8 `4 a- r
所谓“虎非耶”,便是“低声默念”之意,与之相应地则是“哲合林耶”,即“高诵”派,后者要晚得多,由留学也门的伊斯兰教士马明心创建于乾隆时期。由于仪式上的相似性,据说回族的哲合林耶派后来与新疆黑山派很亲近,尽管二者并非同源,但都主张高声诵经。

' p+ ~$ j+ ?6 |; T' B0 s, h
虽然算是自立门户了,但老逃下去总不是个事儿,于是在中国西北闯荡十余年之后,西达业图拉决定求人帮忙杀回老家,而他要找的,则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大佬——西藏神王五世达赖喇嘛!0 X3 k1 \( `) }7 E$ P* \" e# ~

# W3 S" |& I4 V) S- E+ `
对于穆斯林领袖向佛教领袖求援的这件咄咄怪事,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其影响深远的名著《草原帝国》中不无讽刺地写道:

7 }2 F& a) z  c7 N) P
“当人们考虑到佛教的僧侣政治与穆斯林之间的鸿沟时,阿巴克(即西达业图拉)的这一举动可能显得奇怪。但是,在政治领域内,不论哪一种教义,两种形式的教权主义都是一致的。这位‘佛教教皇‘仍认为他从前的‘唱圣歌的童子’噶尔丹会忠实于他的命令,邀请他使穆罕默德的代表在喀什复位。”
  m8 F5 c" _/ `- X. Y3 {$ m" w  i& x
原来,五世达赖正是威震中亚的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的老师,师徒两人感情极为深厚,阿帕克名义上求的是达赖喇嘛,实际是在找噶尔丹帮忙复辟。而在十六世纪前期,叶尔羌汗国开国君主赛义德汗曾以圣战名义远征过西藏,虽然因赛义德死于高原反应而不得不退兵,但双方已结下梁子,此后关系一直不佳,正好趁火打劫。

/ D2 e3 W8 p. S6 E6 {7 z
五世达赖立即给学生写了封信,要求后者帮助西达业图拉。噶尔丹大汗,这位“唱圣歌的童子”相当配合师父,率兵迅速挺进南疆,在白山派残余势力的内应下,准噶尔远征军很快攻占了喀什,扶持西达业图拉复辟,并顺势将新疆南部统统笑纳。《草原帝国》写道:

. P3 G' [. E+ R8 ^" F
“噶尔丹是极其热心地服从他,因为这一使命除了使他能够在喀什噶尔建立准噶尔人的保护国这一事实外,还使他成为喇嘛教会和伊斯兰教会两者的卫道士。”

7 m, \- f4 i% W" h) w0 S1 @/ t
立国一百六十余年的叶尔羌汗国灭亡,王族多被押往准噶尔囚禁,西达业图拉则成为准噶尔汗国治下南疆四重镇——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以及和田——的宗教和行政领主,时间大概在1682年,此后他便以阿帕克和卓(宇宙之主)自称,一些记载说他用了“汗”的头衔。

- Q/ y) g/ N. j1 Y
叶尔羌的君主们虽然笃信宗教,但总体上仍然是世俗政权,而阿帕克和卓则不然,以伊斯兰教法和苏菲派宗旨为依据,他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府并实行严酷的宗教统治,宗教法庭大肆迫害黑山派等异端,甚至连正统逊尼派也在劫难逃,叶尔羌汗国时期曾极其繁荣的科学艺术成果也几乎被完全摧毁。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伊斯兰政权的保护者竟然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准噶尔人,藏传佛教徒当然不在阿帕克的迫害之列,阿帕克的恩公达赖喇嘛更经常会收到南疆献来的大量财物,而阿帕克及其家族的生活也是极其奢华。
6 v6 v0 V% Y0 G& g" u4 K" W& ?. k
严密的思想控制加上沉重的苛捐杂税,让百姓苦不堪言。黑山派首领、欧拜杜拉长子舒艾布趁机潜回新疆发难,1692年,席卷南疆的大起义终于爆发,忍无可忍的民众云集响应,包括白山派的老巢喀什在内,阿帕克的三大城市统统失守,他只能困守叶尔羌孤城,最后不得不让位给自己的妹夫,一位残存的叶尔羌王族成员,他本人则带着家眷逃往准噶尔。
1 `* V( J% [$ {: x) q( h) @
准噶尔大军很快杀来,阿帕克再次复辟,照旧展开残酷清算,黑山派首领舒艾布被杀,其弟达涅尔逃亡中亚。但阿帕克的暴虐统治并没有维持多久,准噶尔大汗噶尔丹在外蒙与清军缠斗不休屡屡失利,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夺权伊犁,让叔叔无家可归,失去强援的阿帕克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5 ~% u4 ]6 ]' {; o# o
1695年,叶尔羌百姓在黑山派鼓动下再次暴动冲进汗府,阿帕克终于在劫难逃,被愤怒的人群杀死。他的遗孀镇压了起义,立自己所生的幼子为汗,阿帕克长子、喀什领主雅雅(今译叶海亚)和卓不服起兵反抗,南疆一片混乱。
, L& u6 m1 m, g4 I
: s; `3 n7 f* D/ x
一年后,噶尔丹大汗在外蒙昭莫多彻底战败,阿帕克家族的后台崩塌,叶尔羌王族趁机起事,一举推翻这个不得人心的政权,雅雅和卓被杀。黑山派重新上台,但好景不长,准噶尔新汗王策妄阿拉布坦的大军很快杀来,不论黑山白山统统包了饺子,一大堆和卓家族成员被押往伊犁软禁,其中便包括大小和卓的父亲、雅雅和卓的长子马罕木特
! V9 n" ^0 S  W5 I' |
到被清军解放,和卓家族已经在伊犁做了半个世纪的人质,期间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策妄阿拉布坦将黑山派首领达涅尔释放回南疆做准噶尔汗国的代理人,但以大小和卓兄弟为首的白山派成员仍被囚禁。

5 N$ }+ T7 F) K& p+ {2 N' H  |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11 14:40
清晰明了,娓娓道来。# b3 i. @' N- D  k! s4 r- k

8 x* J# {' C8 i- P  Y+ W好文!加分!
作者: laokay    时间: 2017-7-12 00:13
好文,爱看!
作者: 然后203    时间: 2017-7-12 16:00
穿白穿黑、默念朗诵都能分出你死我活的派别来,也难怪有甜党和咸党咯
作者: 狼人    时间: 2017-7-12 16:58
人口数量谁占主体,关键的关键。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13 01:07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7-7-13 01:18 编辑 & y# b7 }  [: d1 B( G9 v" T2 s

# f0 Q6 I- h  T8 z2 p补充一下:: \- ]+ s/ B$ K) S4 G2 l( E  i* ~. n
1 q/ p& d& v. S
“黑山派”和“白山派”的称号不是因为伊萨克派尚黑而依禅派尚白, 而是因为两支和卓家族最初来到新疆时,靠向在大山中放牧的柯尔克孜人传教来出名而取得靠山。6 i; U; x9 N+ l  F
% C- J8 E- }+ @) ?7 V2 N  X
黑山柯尔克孜部族支持伊萨克派, 白山柯尔克孜部族支持依禅派。
  j7 N# W- z  }6 [; }3 I$ @/ j- k
因为柯尔克孜是游牧民族, 虽然人少但是当地一个不可忽略的军事力量。
$ b' @5 ^, O, W" u& N+ _" z; s' d: O6 Y8 D0 z5 l
柯尔克孜,或吉尔吉斯,在中亚是最晚接受伊斯兰教的突厥民族。大清帝国征服准噶尔帝国后,曾经俘虏一批臣服准噶尔的柯尔克孜部族,安置在黑龙江。 这些柯尔克孜人信奉原始的萨满教。 而他们留在中亚的亲戚都在准噶尔被征服前后陆续皈依伊斯兰。2 W1 @6 E5 ^. a

& j- }) G! V4 b0 x1945年苏联红军发动八月风暴, 大军横扫东北。一名来到东北的中亚柯尔克孜士兵偶然碰到一名“老乡”, 居然对上了话!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最后才发现原来东北老铁的家族在那嘎达已经生活了300年!0 R: Q- I& v- }% a, m* a* v
! Z/ T0 B' n: J4 O; g
柯尔克孜英雄史诗《玛纳斯》中讲述的柯尔克孜大英雄玛纳斯领导族人反抗异族(契丹和瓦剌)的掠夺与奴役。其实这“契丹”指的不是耶律大石的西辽大军,而是“大清国”! 《玛纳斯》讲述的历史实际上就是16-17世纪时期在动荡的中亚,柯尔克孜部族先后与准噶尔汗国和大清帝国做斗争的可歌可泣历史。3 R( ?) M$ z6 O! z6 i

8 L) }: R9 {& n$ L- n4 g7 F- V5 O当然这在我后清属于政治不正确 所以中国目前一般把《玛纳斯》中的“契丹”当做耶律大石的西辽对待。 于是出现下面这个场面:, v% c; o# |1 n; ]! j( ~
9 w( B  h! K) l& v  p/ r+ f; ~
“外国友人” 在新疆看到了数千柯尔克孜人在中国政府支持下高声朗读《玛纳斯》如何把“黑大衣”(“契丹”, 汉人)打的落花流水!8 h! ~- A% `) C

6 }5 P9 n6 }& ^8 ^$ d0 I从俺大清征服到左宗棠湘军再征服新疆, 新疆突厥语土著眼中, 满洲人和汉人都是异教徒“黑大衣”(“契丹”)。2 o6 s- H7 c4 a

; d5 O& P- n+ m3 n$ A, ~. n3 ^嗯,打倒大清帝国主义!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13 12:23
草蜢 发表于 2017-7-13 01:07
; J2 R, O- k3 V' K$ B) v6 c补充一下:, o7 H5 m& ]" k. b+ c. Y
1 R# Q. l7 @# z' F. G/ U% _
“黑山派”和“白山派”的称号不是因为伊萨克派尚黑而依禅派尚白, 而是因为两支和卓家族最初 ...
( A/ U# y7 _( ?. g. [
突厥人这时候不说,突厥和蒙古同种了?3 Q& v" W7 v! R
4 K% }: x( e8 i$ F
这时候已经是满蒙一家了。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13 15:12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13 12:23
1 d, k  l% _- ^# v突厥人这时候不说,突厥和蒙古同种了?) G6 `* }( P( a2 b) l: M/ h

2 V, k: g3 Y2 w这时候已经是满蒙一家了。

. E6 k- e+ W' B1 ^那是土耳其现代突厥民族主义的产物。* f' Z! @3 ~0 F5 b7 b: D! y
4 Y/ |( C; T# O+ L" x: \$ a- f
在当年的突厥斯坦, 人民自称是穆斯林; 但他们管回民叫东干
作者: 小书童    时间: 2017-7-14 10:34
什么时候更新!!!!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14 10:46
草蜢 发表于 2017-7-13 15:12% P( c( z; M& Q/ _) c+ @$ y$ K
那是土耳其现代突厥民族主义的产物。$ b# r" \% {7 R5 F" U

4 |. M% G  J: x8 \7 Z! w: j在当年的突厥斯坦, 人民自称是穆斯林; 但他们管回民叫东干{:191: ...
6 s) d4 ?" `! ~1 p7 Q
东干人只是甘肃回民的一部而已。
作者: 何足道    时间: 2017-7-14 11:18
草蜢 发表于 2017-7-13 01:07
0 w) T- c, F* C& j0 Z补充一下:, P: j- B+ v/ h" Q5 J

) a; z7 L: i" `4 s“黑山派”和“白山派”的称号不是因为伊萨克派尚黑而依禅派尚白, 而是因为两支和卓家族最初 ...
3 B& r( _3 }; Y
咳咳,东北的柯尔克孜族都吃猪肉的啊。这个话题在这里说没事吧
作者: 何足道    时间: 2017-7-14 11:21
准部对回子控制,确实有效些。我大清也就是国力强些,赶上康雍乾三代,否则也真会扛不住。灭准部,开拓新疆入版图,这是功劳啊
作者: 何足道    时间: 2017-7-14 11:21
准部对回子控制,确实有效些。我大清也就是国力强些,赶上康雍乾三代,否则也真会扛不住。灭准部,开拓新疆入版图,这是功劳啊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14 13:24
何足道 发表于 2017-7-14 11:18
  \, b/ _4 z; [- }% p4 B( T. S5 i0 Z咳咳,东北的柯尔克孜族都吃猪肉的啊。这个话题在这里说没事吧
2 S  o! G! f! E. e9 G/ S- O" Z
人家又不是穆斯林,吃猪肉没问题呀!话说你神马时候当了毛拉?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14 13:27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14 10:461 Q3 T# e+ E3 u* r. l, A
东干人只是甘肃回民的一部而已。
/ P2 L1 I9 v9 W6 f
突厥人管所有的回民都叫东干,人家才不管你是陕回还是甘回,都是东干好嘛。其他东面来的卡费勒都是“黑大衣”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14 15:43
草蜢 发表于 2017-7-14 13:27" L: @  p) ^3 b, L4 t0 P9 u% O3 @
突厥人管所有的回民都叫东干,人家才不管你是陕回还是甘回,都是东干好嘛。其他东面来的卡费勒都是“黑大 ...

5 t& f5 R8 X8 T0 H) H% s我很怀疑这些突厥人是否知道历史。
' h4 w$ E- q* W+ f! E
' u! i6 G2 ?) b# a. g最早突厥人接触的中原人显然是北朝,然后作为他们噩梦的隋唐。
* j3 O# G3 q, d+ V, C0 v/ b/ `% f5 I2 D# @/ n1 j5 H, I9 f
那时候他们也叫汉人黑大衣才见鬼了。
作者: 何足道    时间: 2017-7-14 19:29
草蜢 发表于 2017-7-14 13:24- `) K1 ]9 a( u' x7 z
人家又不是穆斯林,吃猪肉没问题呀!话说你神马时候当了毛拉?
  P, B. a# m" L, Z
留在回部的柯族都绿化了
作者: 兜兜飞    时间: 2017-7-14 21:02
说了半天,宗教是巴依老爷组织人抢钱的。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15 04:26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14 15:43
" d! m4 w% v) h4 p我很怀疑这些突厥人是否知道历史。
0 e) a! ]5 l. v1 q  K/ \: w" t8 n& B5 k3 A+ \* w5 Z; l( C
最早突厥人接触的中原人显然是北朝,然后作为他们噩梦的隋唐。
% ?+ Z: x8 T, B# X* J7 @
那年头,突厥管汉人叫“桃花石” 就是拓跋的复数(Tabatchi) 后突厥碑文就这么刻的。后来改成“黑大衣”有两个因数, 一个是耶律大石在中亚重建大契丹国,第二是因为蒙古部在草原上混的时候,北京就是大契丹国的都城了。所以对于偏远漠北的蒙古人,南面的种地的和城市居民就是契丹“黑大衣”。蒙古征服欧亚大陆后,从俄罗斯到中亚都跟着蒙古人喊“黑大衣”了。 目前在蒙古国蒙语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黑大衣”共和国。当然在新疆那嘎达,因为大清帝国统治下上百年的民族对立,黑大衣也就从原来中性词语变成贬义词了。一直到民国,新疆各族人民对汉人的敌视和仇恨都没有遮掩的,可以说是当时唯一可以团结一切(非汉人)力量的支柱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15 08:18
草蜢 发表于 2017-7-15 04:26' R* [7 ]; O, r# k4 B
那年头,突厥管汉人叫“桃花石” 就是拓跋的复数(Tabatchi) 后突厥碑文就这么刻的。后来改成“黑大衣” ...

, V5 r! S- s$ b3 @看来叫对了汉人的族称的只有面对真正是“汉人”的匈奴人了。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15 08:47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15 08:18
0 N8 i- k  }. c2 a* |0 @看来叫对了汉人的族称的只有面对真正是“汉人”的匈奴人了。

- L( P8 p1 b( p1 J! d很正常。 蒙古从云南入侵缅甸时,蒙古军队中有大批中亚突厥人。 所以缅人称之Taruk (突厥)。 现在缅人管汉人叫Taruk (突厥).9 O, n8 `% k4 c; Y

+ `* @* ^! E) [5 Y: D8 U一般外国对中国的称号要么是“秦”, 要么就像俄罗斯,蒙古,中亚叫“黑大衣”. 称之为汉真不多, 好像只有中华文化圈影响的朝鲜,日本和越南。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15 08:59
草蜢 发表于 2017-7-15 08:47
( E0 A9 K/ x, K- I很正常。 蒙古从云南入侵缅甸时,蒙古军队中有大批中亚突厥人。 所以缅人称之Taruk (突厥)。 现在缅人 ...
' |; x* Y0 W: G, q* A& J4 {
所以我根本不相信突厥人与匈奴人之间有神马关系。
作者: 索伦    时间: 2017-7-15 11:15
草蜢 发表于 2017-7-15 04:26& ]1 k# v8 ]; i" u( R7 M% j4 I
那年头,突厥管汉人叫“桃花石” 就是拓跋的复数(Tabatchi) 后突厥碑文就这么刻的。后来改成“黑大衣” ...
) A5 |0 p( ~8 |
中亚历史上有一段时间,自认为足够伟大的首领,都要给自己上个桃花石汗的头衔
作者: 索伦    时间: 2017-7-15 11:20
草蜢 发表于 2017-7-14 13:27  h2 p- z2 P3 x# X& P
突厥人管所有的回民都叫东干,人家才不管你是陕回还是甘回,都是东干好嘛。其他东面来的卡费勒都是“黑大 ...
" Y3 g& I2 [& W! P6 x
去过中亚的东干人聚居区,从交流中感觉,东干人,这个语义专指从陕西到俄国的回族,他们称陕西为老家,讲陕西方言。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16 15:51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7-7-16 16:11 编辑 . M1 T/ X- r6 K5 Z) O
索伦 发表于 2017-7-15 11:20
5 Z  e/ z1 t5 Z* I: q$ P, h3 U去过中亚的东干人聚居区,从交流中感觉,东干人,这个语义专指从陕西到俄国的回族,他们称陕西为老家,讲 ...
& r( U3 k6 e3 N4 R
" q: h9 [9 E  |8 O
不是的,同治回变后逃到新疆又逃到俄属中亚的回民有三支。 其中只有一支是白彦虎领导的陕回。另外两支都是甘回。甘回和陕回语言不一样,但都被称为东干。现在在国内比较出名的是白彦虎的陕回后裔,但中亚还有许多甘回。这些回民都主要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陕回和甘回各自有自己的聚集区,你去过的应该是陕回村。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16 16:05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7-7-16 16:07 编辑 ; t# e. r+ V, N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15 08:59% a$ E- G, W. k7 ^4 O8 R
所以我根本不相信突厥人与匈奴人之间有神马关系。
9 q5 t+ Q5 A' c; f4 X# _

$ ?9 x- |2 O+ i+ \- ^, u* J草原上的帝国都是部落联盟,其中有许多各种各样说不同语言的不同种族, 不能按定居族群划分来理解。鲜卑崛起后,留在漠北草原的北匈奴都自号鲜卑了。宇文部原本就是匈奴部落,后来融入鲜卑的。契丹崛起后,也有天下契丹半回鹘的说法。草原上更换的政权主要是统治部落。突厥先人是匈奴帝国中被统治的一部分应该是没问题的。突厥皇族阿史那家族起源最早应该和突厥主干的铁勒部有点不同。一说阿史那本是来自塞人部落,融入铁勒联盟的。当然奥斯曼土耳其本身就起源于西突厥旁支,跟阿史那家族没有神马关系了。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16 17:39
草蜢 发表于 2017-7-16 16:05
, @7 `( a) i% N' ], w3 R' S) |草原上的帝国都是部落联盟,其中有许多各种各样说不同语言的不同种族, 不能按定居族群划分来理解。鲜卑 ...
* J! W2 k) L5 [. t+ u( ]( G" ?
这个在历史组里已经讨论过了。
作者: 索伦    时间: 2017-7-16 23:07
草蜢 发表于 2017-7-16 15:51: k* |7 Q+ m6 w( c( a* N9 `0 K8 Y
不是的,同治回变后逃到新疆又逃到俄属中亚的回民有三支。 其中只有一支是白彦虎领导的陕回。另外两支都 ...

3 q( o- R1 R) f, R- l是的,去的是陕回村庄。后来在塔拉兹大学做交流,该校有教授做这方面的研究,还邀请了几位东干老人到学校来访谈,讲他们自己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历史叙事,也是讲老家陕西。甘回一直没有接触到。' Z7 \" `6 W8 v
4 @! V% `, C9 ]9 f8 c4 J& `% z
现在,中亚的东干族大多对国人热情友好,应是从经济活动中得利了,不少人的孩子在内地上学,西安、北京、上海、兰州等等。只碰到一位在交流中谈到“历史上与中国政府发生了冲突”,他是生长在城市,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后来留学法国,所以不会讲老家话(指陕西方言),通过我们一位能讲法语的教授与大家交流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东干人都是没有提到回乱,好像不知道他们是为何迁到俄国似的。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17 02:07
索伦 发表于 2017-7-16 23:07- \( r# `* p) y4 O1 o
是的,去的是陕回村庄。后来在塔拉兹大学做交流,该校有教授做这方面的研究,还邀请了几位东干老人到学校 ...
; v# I5 q) C# ~9 k  W* G
还有一部分回民不是逃难去的。在伊犁河谷生活的回民和图兰奇(维吾尔)联合攻占伊犁城,把当地八旗驻军连根拔起后,又开始了回民与维吾尔之间的内战。沙俄乘机攻占伊犁河谷。后来沙俄与大清交涉归还伊犁河谷时,俄罗斯政府以回民与维吾尔不愿归回大清为理由,迫使大清割让一大半伊犁河谷,回民与维吾尔聚集区。所以这部分当地居住的回民和维吾尔就从此成为俄属中亚居民。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17 10:34
您的(中),现在也可以贴了吧?
$ ]# u+ s. K0 o( N
2 d. p9 C1 P7 H; T" v/ G0 [% y等着给您加分!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7-7-18 11:41
标题: 血色和卓——清代新疆之乱源【中】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7-7-18 16:20 编辑
+ ]1 d# ~/ c1 V7 b5 x( ]
. h! w. x, A# K' ~) \6 _+ a6 C; `* R1 G4 s$ Y
至准噶尔汗国灭亡,黑山派首领达涅尔和卓家族已经统治南疆三十五年之久,由于白山派和卓们都被一网打尽押往伊犁,因此黑山派实际上一家独大,再无竞争者。而他们执政的代价,是每年向准噶尔缴纳十万银币的赋税——这是阿帕克当政时便确定的数目,此后一直延续下来——以及大量粮食等物资,与白山派类似,黑山派和卓们同样骄奢淫逸,南疆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比阿帕克统治下好,甚至还要更糟。
& i# j% J5 n" t7 c/ T# V% c" {6 Y* @  Q7 ]& ?
达涅尔死后,他的儿子们瓜分了南疆几大城市,其中优素福得到喀什,他向准噶尔汗王噶尔丹策零行贿,将自己做人质的儿子们赎了回来。1745年,噶尔丹策零病死,由其叔祖噶尔丹开创、父亲策妄阿拉布坦发展、他自己推向顶峰的准噶尔黄金时代结束了。暗流涌动下,激烈的汗位争夺战终于爆发,十年间战火烧遍天山,强盛的汗国随之四分五裂。
6 b" h! W0 _, G! U: m  c  y9 _: H" v  Q7 C9 W  f, O
争权失败的阿睦尔撒纳引狼入室,清朝大军一拥而入,百日内便灭亡了这个曾经的中亚霸主。鉴于南疆的优素福等黑山派和卓们颇思故主,甚至有挥兵北向的企图,清廷遂决定释放被准噶尔汗国囚为人质的白山派贵族,让他们回去弹压故乡。
. `/ ]- y4 h2 j/ k, e) B" N0 |) _2 |" D0 g* r
于是,大和卓波罗尼都在清军护卫下重返南疆。正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痛,黑山派统治下苦不堪言的当地百姓,早就不记得半个世纪前白山派统治下同样苦不堪言的事儿,反而把后者当做救星。大和卓一行所到之处,人们云集响应,喀什、叶尔羌等南疆大城纷纷失陷,声名狼藉的黑山派和卓们节节败退,不得不逃到边远地带。
! u; P1 J% n( H. d. j
* w$ e6 \! J. S( l* A9 ^就在这期间,新疆局势剧变。原来,身为带路党的阿睦尔撒纳本以为自己会成为准噶尔的新汗,但没想到乾隆竟然将该地“封为四汗,俾各管其属”,他仅是四汗之一。阿睦尔撒大为不满,遂借着进京朝觐的机会中途溜走,树起反旗自称汗王。当时清军大部队已经撤离,剩余少量驻军的总司令、定北将军班第自杀,首府伊犁也很快失陷,刚刚平定的新疆再次战火连天,史称阿睦尔撒之乱0 a5 _- ?) _: Y/ O

7 @3 M/ h8 h) R4 T当时包括小和卓霍集占在内的白山派家族成员正在伊犁,名义上是清军的宾客,实际上不无人质之嫌。趁着兵荒马乱没人管,和卓们一哄而散,霍集占带着曾祖父阿帕克的子孙们向南疆投奔大哥,而一位名叫额色尹的和卓,则带领其他家族成员跑到了帕米尔高原,向吉尔吉斯人与乌兹别克人寻求庇护。
. I) V2 e- ~) `* p# P/ T* c2 L: Y0 h. G: S
也许有人问了,既然有大和卓、小和卓,那有没有中和卓呢?其实还真有,这个“中和卓”便出自额色尹一支。额色尹的爷爷喀喇玛特是阿帕克的弟弟,即额色尹本人是大小和卓的堂叔,他有一个名叫玛木特的亲侄子,年纪正好介于大小和卓之间而且又与二人同辈,遂在家族里编号“中和卓”。在伊犁关了几十年之后,额色尹、中和卓这一支显然不想再寄人篱下接受阿帕克家族的管辖,遂趁机脱离自立门户。# @4 o! F  k# z& q
6 r* Z" K5 L8 k
期间,阿睦尔撒纳曾向喀什遣使,宣称已经完全控制了新疆,大和卓一听没了主意,遂将与自己一起来南疆招抚的清朝官兵扣押以防万一。又过了俩月,新消息传来,清军收复伊犁,和卓们赶紧杀了准噶尔使者,把被扣的人送还清军,还赠送了大量礼物,请他们多多美言。7 G% T) w) a" h5 ]
0 z4 t3 ^* a8 @$ u8 `9 I' I& D
此时,小和卓抵达南疆与大和卓会合,兄弟对今后道路产生了分歧。按照清朝档案的说法,小和卓认为,咱们给准噶尔当孙子已经够久了,没必要再找个新主子,哥俩干脆单干吧,谁敢来咱打谁!——“甫免为厄鲁特役使,今若投诚,又当纳贡。不若自长一方,种地守城,足为捍御。”) f4 K/ D; U4 e) f% g) f6 J3 b+ n( A' q

' j, X7 B3 Z. Q4 o7 t" g而大和卓似乎还颇有良心,不听不听我不听!人呐不能忘本,以前咱家一直受准噶尔欺负,现在大清放了大伙儿,可谓恩重如山,咋能忘恩负义呢!——“我兄弟自祖父三世,俱被准噶尔囚禁。荷蒙天恩释放,仍为回部头目,受恩深重。若尔有负天朝,任尔自为,我必不能听从!”1 G8 d, H2 s4 D6 g5 B

. z7 v7 \3 b8 t0 o4 H  l二人争执不下,最后折中决定先等等看。不久后消息传来,清军大部队果然撤走了,这主要因为后勤补给太难,大军长期驻扎实在难以维系。尤其严重的是,经由外蒙进疆的清军主力几乎没有携带给养,乾隆变相地允许他们就地抢劫,本来物资就匮乏的外蒙古遭受巨大劫难,民怨沸腾无以言表,加之清廷对当地王公处置极为严厉,几乎引发整个蒙古民族的大暴动。尽管准噶尔人的反抗还没有彻底平息,但清军不得不抽出主力部队前往外蒙镇压。趁着新疆空虚,阿睦尔撒纳死灰复燃,再次攻占伊犁。
" ~) l4 Z  N" x) n* @1 l0 ?) c5 ~3 Y, ^
消息一出,大和卓判断清朝在新疆已然没戏,终于下了决心,兄弟俩暗中厉兵秣马,准备大干一场。驻疆清军总司令、定边右副将军兆惠很快得到大小和卓打算造反的线报,这位名将当机立断,马上派副都统阿敏道率数千人马前往叶尔羌、喀什,以“慰抚”的名义进行武力威慑。由于主力已调到外蒙,这支军队基本由准噶尔投降的卫拉特蒙古人即厄鲁特人组成,加上少量从东北调来的索伦(鄂温克、达斡尔和锡伯族)兵。5 n8 K  _* n4 n# w
/ ~8 k! D1 Q" [4 A+ `
可惜兆惠所托非人。阿敏道来到库车,只见城门紧闭,小和卓霍集占在城内早已布置停当,他对阿敏道说:“厄鲁特人是我们的世仇,进来肯定会害我们,您让他们回去,我们就开门。”阿都统当真耿直,竟让厄鲁特大部队先行返回,然后果见城门大开,遂不顾众人劝阻,只带着剩下的百余名索伦兵进城。不出所料,他们从此成了瓮中之鳖,不久后全部被杀。
, x; u5 @- V" F  M2 Y) D
: v" v, t4 N* b- Z! {% X1756年,史称的“大小和卓木之乱”就这样爆发了——“和卓木”是“和卓”的单数第一人称所有格形式,意为“我的和卓”。从史料来看,大小和卓各有自己的基本盘和军队,大和卓以叶尔羌为老巢,而小和卓的根据地则在喀什和库车,兄弟俩瓜分了南疆,虽然经常互相配合,但并非完全一体。! I4 D/ u: w$ A, `9 L

( C0 U' w6 O; u8 Z$ L4 E这场叛乱起初没有引起清廷足够重视,当收到兆惠要求全力镇压的奏章后,乾隆大为光火,训斥他“急回部、缓阿睦尔撒纳,失轻重”,要求将军“毋庸加以兵威”,也就是先别管他俩了。事实上,乾隆一开始根本不相信这哥俩会谋反,因为和卓们刚刚遣使进京献上大量礼物,皇帝十分满意,认为对方“意甚诚笃”。于是,兆惠不得不把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兵力调往北疆与阿睦尔撒纳作战,南疆几乎不设防。
6 b% q9 t$ m& j4 b1 F/ ]  [' J, i
等到次年阿睦尔撒纳终于败亡,南疆局势已不可收拾,几乎所有重要城市都被叛军控制,大小和卓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政权,实行伊斯兰教法统治,小和卓还自称“巴图尔汗”。刚刚班师的清军总司令兆惠不得不重新救火,努力收拾残局,而如果没有他的坚持不懈,清军很可能就被赶出新疆了。
0 k+ \% a4 W2 ?/ W: |/ Z! v- l4 r4 H5 I1 J( e2 O4 ~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农历十月,兆惠率领一支规模不大的骑兵部队,在今天喀什地区莎车县的黑水营被小和卓率领的大量叛军重重包围,多名清将战死,兆惠本人也灰头土脸一身是伤,“马再踣,面及胫皆伤”。清军不得不“收兵筑垒掘濠”,死守待援。
, C1 f4 h  T0 f$ i
9 y7 D9 [' E4 K3 e0 F2 g" ?2 k# I大和卓闻听敌军总司令陷入罗网,赶紧亲率主力赶来增援,兄弟合兵一处,将兆惠围得水泄不通。按照后来乾隆的说法,己方是以四百敌三万,但也有人认为虽众寡悬殊,不过比例没那么邪乎。靖逆将军纳木札尔等几路人马紧急出动,企图营救自己的主帅,但都被击退,援军损失惨重,纳木札尔也阵亡。
0 l% V! D$ T9 j6 X& ~% F8 ^. N$ U) d* Z9 ~0 Y. K/ u
不久,兆惠等弹尽粮绝,只能挖出对方打来的铅弹二次利用发射回去,连马鞍子上的皮革都吃光了,但他们仍坚持抵抗,杀伤敌人众多。大小和卓不得不在清军战壕外又垒了一道工事,企图把对方困死饿死。据说就在这危急关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按照兆惠写给乾隆的战报,部队挖地找东西吃,挖出了不知是谁埋下的几百石粮食,而更为神奇的是,渴极了的他们随处一掘井,竟然马上就涌出了水,就这样又挺了一段。
; v& F& m0 u. F+ G3 E6 u3 L6 |1 j
9 I, G( c9 C- A) F, [$ ^) n随着坚守时间越来越久,清军挖出的那点粮食逐渐消耗殆尽,而马匹骆驼这些牲畜也要吃光了。清人笔记写道,粮食看来是没指望了,饿红了眼的清军于是打起人的主意,他们突然杀出来,捉住一批俘虏,不是押往牢房,而是带向厨房。这些倒霉蛋最后无一例外都成了饥饿官兵的盘中餐。尝了甜头以后,清军从此一发不可收,时不时就要出击一下,每次都抓来几个解馋。2 V- a. }  |" q2 O, i+ k  h2 T
8 `5 Y6 r$ A  A/ C  \$ g( i
就这样靠着吃人肉,兆惠带领这支小部队与敌人相持了整整三个月,眼看要撑不下去了。就在他们行将崩溃之时,兆惠副手富徳等清将率领的外围援兵终于杀到,内外夹攻下,叛军不得不解围撤退,兆惠等人也幸运地活着回到了阿克苏大营,这便是史上著名的“黑水营之围”,前后历时长达百日。8 C. i+ M' ~  ^

" F$ W! b$ i  A  z$ G$ Q" ?2 x1 N黑水营战役可说是大小和卓木之乱中的斯大林格勒,如果兆惠失败,那么清军指挥中枢将彻底崩溃,南疆甚至整个新疆都很可能不复帝国所有。战后,乾隆亲自撰写了一篇名为《黑水行》的诗歌来记述此役,对兆惠极尽赞美。
0 U/ E4 V# ?! u
- C2 i" }# t& I9 ^) N8 F8 s清军从此士气大振,黑水营之战半年后,大小和卓木之乱终于被平定。兄弟二人向西逃亡,紧追不舍的清军在巴达克山(中亚古国,今译‘巴达赫尚’,位置在今天阿富汗的巴达赫尚省以及塔吉克斯坦的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收到了当地人献上的小和卓人头。按照巴达克山人的说法,大小和卓都已毙命,虽然前后口径不一:“初言霍集占中弹死,生获布拉呢敦;复言两酋已皆死,献霍集占首。”+ \" e$ k5 u( K0 r  }! I# a* U( t

" z+ G+ [& Z. ~7 L大小和卓死了,但这个家族仍然树大根深,且不说此前一直被边缘化的黑山派和卓们,单是与大小和卓同支的白山派,仍有额色尹、中和卓等大量成员幸存,他们在叛乱中持什么立场,清廷又打算如何处置他们呢?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18 13:03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7-7-18 11:41
# k9 e. N2 U- X4 r4 ]& V至准噶尔汗国灭亡,黑山派首领达涅尔和卓家族已经统治南疆三十五年之久,由于白山派和卓们都被一网打尽押 ...

' B$ @9 i& {3 C2 a中亚的战事似乎很少波及到哈密卫这边?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7-7-18 13:55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7-7-18 16:04 编辑 2 f1 T$ K$ ?0 L8 v# d* }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18 13:03
* z( r" y9 m2 ]7 n- n0 U中亚的战事似乎很少波及到哈密卫这边?
0 H9 R1 `- i$ j
2 u6 i/ S$ Q& n2 G3 @. F
哈密在康熙时就归附了,此后一直是清朝进攻准噶尔的桥头堡,驻有重兵。
5 p# g8 `4 F6 f( F/ f7 Y* s- s
另外,哈密和吐鲁番的统治者,也是自称和卓,但和黑山白山没有太大关系,是经过几代人从宗教领主升级成政治领主。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18 17:39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7-7-18 13:55+ B6 p/ w$ m9 b" R
哈密在康熙时就归附了,此后一直是清朝进攻准噶尔的桥头堡,驻有重兵。
, R" x3 o1 f1 j1 R0 I  S& N$ ?
另外,哈密和吐鲁番的统治者,也 ...

  p% }" o* p) \以前你的一个系列,我还记得黄金家族哈密回王的历史。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7-7-19 10:12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18 17:39" D* ^& ~2 X& H1 W4 U8 O( O+ }
以前你的一个系列,我还记得黄金家族哈密回王的历史。
  {: ]9 s4 P5 I  @
哈密回王的源头说法不一,有说是出自察合台后王,也有说出自教团领袖,等以后有机会再写。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19 13:54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7-7-19 10:12
2 U$ F' W, K. f: H% i! `+ c哈密回王的源头说法不一,有说是出自察合台后王,也有说出自教团领袖,等以后有机会再写。 ...

. \) V9 |# X' V8 z4 l* D好啊,和以前你的黄金家族的一起对照着看。: M' I" Q5 A0 N1 W7 T

6 l+ L: u& G2 d2 k6 P不会也是罗生门吧!4 t3 d! B7 O  s' y; G2 o* D

% b* q8 j& x6 w$ i难道要验DNA?哈哈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19 13:56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7-7-19 14:29 编辑 ) K0 G1 o' [  ~9 g7 K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7-7-18 11:41
; `/ s1 t7 W( C- T: M$ F8 M至准噶尔汗国灭亡,黑山派首领达涅尔和卓家族已经统治南疆三十五年之久,由于白山派和卓们都被一网打尽押 ...
& W' [$ Z8 a% \' p. i9 d4 L; t3 Q

  v+ \, W2 y) Q9 k! z8 D/ f" D7 _1 j! @
身着大清铠甲的维吾尔人。伊犁,19世纪末。7 V$ }9 b0 z& n. ^* M& C
. E9 p/ `! J  t9 X9 t
此人是伊犁苏丹国的阿拉汗苏丹。他来自一个世代做官的家族。$ P' \( f$ l: Y" J6 T; M+ E: P! I
% b' H' b$ S5 |8 B0 w- W3 i; W- O
1864年回变终于在新疆爆发, 新疆各地回民纷纷起事。
" H" h0 w: T2 Z; Q, _& F+ S( N6 X$ g# y$ x- j$ N3 A6 Q
伊犁的回民和当地维吾尔人合作一同攻陷伊犁九城,杀尽满蒙八旗驻兵,和当地汉人平民。
0 }& T# i& g  O0 Y6 K6 O
/ h  [& D) C2 E: t# ?然后回民又和维吾尔火并, 最后维吾尔胜出, 阿拉汗自封苏丹。" u. ^9 {; F; @1 \

. Y+ U& D3 c7 H1 [9 n俄罗斯趁机攻占整个伊犁河谷。% b3 A0 }1 Z1 n' }$ F4 O9 ?% _+ w

8 h) i( v2 z+ t" p; n6 {最后一直到了10多年后, 左宗棠帅湘军和被招安的回民武装进军新疆收复南疆和乌鲁木齐以后。 俄罗斯吐出伊犁河谷东部一块归还大清。但俄罗斯称回民和突厥穆斯林担心被大清秋后算账,所以他们居住的伊犁河谷西面割让俄罗斯。 从此东干人和维吾尔人在俄属中亚扎根。+ [4 m: i6 q6 _1 W6 t9 ~& @

9 K. Y3 m" {2 n目前有10万操陕西和甘肃方言的东干人(回民)和50-70万维吾尔人在中亚各斯坦。 这就是当年那场腥风血雨的遗产。9 d+ u5 N8 ~7 u3 @( ?: T
2 h" p/ p/ O+ \  B
还有一个遗产就是原来汉回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北疆,在一场屠杀后,人烟奚落。 大批维吾尔人从南疆老家移民北疆。 从此维吾尔遍布天山南北, 为以后的维吾尔自治区打下了基础。从此新疆=维吾尔在大家心中扎根。. s7 t+ G; e$ l3 U. c  o* ?

2 W. B/ B( l. P! R' L1 }嗯,打倒万恶的大清帝国主义!
  {) O. a, r0 D; d9 {& r( L* Q$ S7 C6 h  i8 K
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大家迎来民族解放!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19 16:12
草蜢 发表于 2017-7-19 13:56: n$ |. E0 v7 ^# g, k: r; d+ N6 ^
身着大清铠甲的维吾尔人。伊犁,19世纪末。, G% n9 W, T1 ^! e+ S- q# ~
' N. u7 Z. r7 l
此人是伊犁苏丹国的阿拉汗苏丹。他来自一个世代做官的家族 ...

3 v3 w0 e: Y& y4 |! H2 P. B& p是稀落不是奚落,奚落是嘲笑的意思。
作者: 何足道    时间: 2017-7-19 16:49
草蜢 发表于 2017-7-19 13:56
7 T+ ^1 N, V; b6 B% P4 y身着大清铠甲的维吾尔人。伊犁,19世纪末。" q5 R  N7 f2 v7 Y3 z, I

4 c% V3 _7 Z4 l0 g8 s此人是伊犁苏丹国的阿拉汗苏丹。他来自一个世代做官的家族 ...

1 Y2 Z8 D1 u2 s: J% k6 Y我大清可没有两少一宽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19 16:59
何足道 发表于 2017-7-19 16:49$ I% g9 c/ w* l2 p. {# V5 X
我大清可没有两少一宽

8 a5 Z5 d/ ]4 ^8 O一个内蒙鄂尔多斯出生的蒙古教授说过:”大清的主人是满洲人。副主人是蒙古人”。 所以嘛,你等汉人就不要要求太多了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19 16:59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7-7-19 17:01 编辑
, U# u/ ]* |( J' I7 u5 @
何足道 发表于 2017-7-19 16:49. E* j& v6 C; W# J; W" c
我大清可没有两少一宽
: t1 `3 `- G# l$ }' {: L  S

# i/ J' t& k# z$ C一个内蒙鄂尔多斯出生的蒙古教授说过:”大清的主人是满洲人。副主人是蒙古人”。 所以嘛,你等汉人就不要要求太多了6 w' D5 {7 ~3 ]* ?# _' @& X+ q( y
当然如果你是旗人的话,确实你是国家的主人。
作者: 茶壶    时间: 2017-7-20 10:08
草蜢 发表于 2017-7-19 16:59! s$ S' T  w, I& |0 ]% M5 U
一个内蒙鄂尔多斯出生的蒙古教授说过:”大清的主人是满洲人。副主人是蒙古人”。 所以嘛,你等汉人就不 ...

" W4 V: h' l  p0 a# t4 w不是自称奴才吗?怎么又成主人了?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20 10:09
茶壶 发表于 2017-7-20 10:08
. O' s) x1 n8 U; A/ ^1 K不是自称奴才吗?怎么又成主人了?
7 m) ~3 t6 u% f
是满洲皇帝的奴才,是汉人的主人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20 13:20
草蜢 发表于 2017-7-20 10:09
1 z- \- n" N' r是满洲皇帝的奴才,是汉人的主人
5 g8 o- {! M' b! e
蒙古在满清治下,人口从两百多万缩到50多万。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20 13:47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7-7-20 13:48 编辑
1 H6 E3 `1 ]( _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20 13:20& E, D  }; v+ Z% T$ m0 |
蒙古在满清治下,人口从两百多万缩到50多万。

) n) D0 E4 b! ~* N! v' w3 C) H0 G" R
1 U& t- b5 x4 Z0 c外蒙古独立时就有50万人口,还不包括内蒙的蒙古人。一直到现在外蒙才只有两百万人,其中一百万是乌兰巴托的城市人口。这是工业化后的人口。所以我才不信满洲征服以前, 外蒙人口可以达到两百万。。这是常识问题。6 o  B" [* n& g- c
" e) h& W7 o2 X3 d, s
当时漠北和漠南蒙古加在一起两百万还差不多。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7-7-20 14:59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20 13:20+ H' q) z0 L3 N, d, ]7 E
蒙古在满清治下,人口从两百多万缩到50多万。

+ J  f3 w9 A: [7 ^按照清朝理藩院的户口档案估算,清朝初年内蒙人口大概在一百万左右,到了宣统三年也就是清朝灭亡前,帝国民政部有个统计,内蒙人口大概在一百二十万左右,再加上不归各盟旗管理而由中央直辖的内蒙古人,总数估计在一百三四十万左右,虽然增长不多,但也没萎缩,肯定比50万要多不少的。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20 15:43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7-7-20 14:59( G! P0 t1 R! X' J  P$ J/ L; t
按照清朝理藩院的户口档案估算,清朝初年内蒙人口大概在一百万左右,到了宣统三年也就是清朝灭亡前,帝国 ...

% E* f" a1 z2 Z% C' ]1 W! \这个本来就是网上乱传的。属于偷换概念。蒙古诸部大概在清初加一起两百万。辛亥革命后,外蒙有50万人。所以在有些人口中就变成了蒙古人下降到50万。这是故意把蒙古人口最多的内蒙忽略了,更不要说新疆青海各部的蒙古人了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20 15:49
草蜢 发表于 2017-7-20 13:47
/ X( F, k% e4 r6 d# f9 Q- m外蒙古独立时就有50万人口,还不包括内蒙的蒙古人。一直到现在外蒙才只有两百万人,其中一百万是乌兰巴托 ...
' m+ T+ H( c0 v7 c/ y  H
嘻嘻,你咋也糊涂了?当时全部投靠满清的蒙古部是两百万,到满清灭亡时,全部内蒙加外蒙的蒙古人也就五十多万。$ S0 X0 {' `' D* z$ H# @' P/ [
* {! F. O8 _2 l' d  @" T
你看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官网,这些都有。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20 15:52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7-7-20 14:59
) p7 Z: n6 ?& y& w. @0 n; A按照清朝理藩院的户口档案估算,清朝初年内蒙人口大概在一百万左右,到了宣统三年也就是清朝灭亡前,帝国 ...

0 e+ E+ [, m5 I8 D0 ~7 U+ ?1 K' J9 b这个内蒙各部人口,包括汉人占压倒多数的察哈尔和绥远两省吗?; O: o5 e  R. _. C/ h; I+ n
$ o! s! B3 u! |
那时候的数据都需要审慎。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7-7-20 16:06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7-7-20 16:12 编辑
2 l- a+ z1 r3 K% @7 ?2 n$ h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20 15:52  `' E& d( B7 q* H/ Q: `/ M% a% N
这个内蒙各部人口,包括汉人占压倒多数的察哈尔和绥远两省吗?. @5 ]7 T8 l$ A9 _
/ \. O- ^& K% _. U
那时候的数据都需要审慎。 ...

4 h6 q+ `+ \7 i: \. ]+ i' F* P6 ~" y8 j9 O
清初察哈尔和绥远没多少汉人,清末才多起来。统计的是蒙古人口,按每户抽丁的比例估算出来的。8 W. Y1 {1 Y8 k5 w: s/ S* _

6 w- e4 O) c0 O- O" {4 ^见《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概况》,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科版,82年第三、四期。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20 16:39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7-7-20 16:063 \* I, w* d: @& ^. q( u: Z
清初察哈尔和绥远没多少汉人,清末才多起来。统计的是蒙古人口,按每户抽丁的比例估算出来的。
# C/ u( I; t% p: c- B& F) @, _2 T5 a9 U# e2 u( K% w) Q& ~2 l/ a
见《清代 ...
% ]# L) p0 X+ ?5 ?. g
内大和自治区政府口径不统一啊。+ J8 f  ^8 c: o' g- x

5 B: ]* E, \" ?1 n( ]4 {我指的也是清末宣统的数据。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7-7-20 21:54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20 15:49
7 h7 a9 O9 E% r$ D% X嘻嘻,你咋也糊涂了?当时全部投靠满清的蒙古部是两百万,到满清灭亡时,全部内蒙加外蒙的蒙古人也就五十 ...
/ P% U# S" N% @, m& W" H3 n, _
不开玩笑,辛亥革命后外蒙就有50万人。这当然不包括内蒙更多的蒙古人口。如果真的是内蒙官方网站说法,只能说国内水平太次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7-7-21 15:24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20 16:39# n& j" L3 C& X: d6 Q
内大和自治区政府口径不统一啊。( ^" q  f5 z2 J/ z* Y" t
  r9 d" l9 j- P- S
我指的也是清末宣统的数据。

; W5 D* r0 ?; X) i2 ?2 X# F' H不知道,没看过内蒙网站。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21 17:36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7-7-21 15:247 K$ U3 ~: O, Z. Y  R
不知道,没看过内蒙网站。
+ G8 M0 w5 d- y+ {- b: q) v
大概十年前,内蒙的网站上面介绍成就的时候,谈到的。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7-7-24 09:46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7-21 17:36( }* T, A  N5 a. K5 {7 @6 S
大概十年前,内蒙的网站上面介绍成就的时候,谈到的。
8 P9 ^% d: s$ W, _! a  n3 B
这个不清楚。按照内大97年的另一个数据,建国时全国蒙古族人口为131.6万,比较少的也有,1961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的数据是当时蒙古族人口121.3万人,比1947年自治区成长时增长45.79%,反过来推算,自治区成立的人口为83万,不过,当时内蒙自治区的行政区划与后来并不一样。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7-24 11:09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7-7-24 09:460 f$ r, G; H$ K# P* e! S) O
这个不清楚。按照内大97年的另一个数据,建国时全国蒙古族人口为131.6万,比较少的也有,1961年内蒙古自 ...
) h& O5 ~: T9 ?7 e% j9 r5 h
是的,甘肃那边的阿拉善也是后来划归内蒙的。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