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 ^. U# Q$ C+ v9 e; L+ s 连叔用了一个激动人心的词:“旁礴万物”,其实,就是让自己成为天地至尊。这种磅礴万物不一定借助神仙功力,这往往指的是我们内心。7 d% F8 \, X1 G9 @' ^, c5 B+ r5 l
3 N, T! g7 e2 [0 `3 C4 X, L# y
当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当天地万象完全在你的眼界之中,我们的心怎么不能磅礴万物呢?! G, w9 F" v" V I( l9 V
( v, U: U. k( W ?2 N& V. X B
庄子在书当中多次提到“心游万仞”,多次提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不就是磅礴万物吗? $ \8 E( ]6 H# |9 C" l: r, F. V6 w 9 z8 H% F; O: I" B; ~' ~0 L 所以,连叔说:“之人也,物莫之伤”,外物伤害不了这个神人:洪水滔天可以吞没一切,但是淹不死他;大旱可以让金石熔化、土山烤焦,他也不觉得热。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有这样的定力,这样的功力,这样的境界。8 V" Y; u+ z: Z9 J
! \5 t' W! q5 m' s. ] 其实,这样的一个神人,显然是庄子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庄子最终的落点不是给你讲神话,而是给你谈人生。人生的经历不同,禀赋各异。经历和悟性最终决定了你的眼界。 5 z5 m) |9 V# m$ i9 F# Z 6 t f% Q% X7 Q9 `8 }- ^1 ~ 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5 o) u( P& S3 D( ^ $ z1 ^5 \4 ]. ^作者: ruby 时间: 2011-9-2 13:31
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种理性是在这个嘈杂的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 S5 F- ~6 `5 H. r
0 O4 M/ S6 d" P+ g1 p' D1 _, T
关于这两个意象,在宋代的笔记当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记载。 " m }" Z: I8 X; ~ ' b- S5 Q( K# t6 I' b. _* q! g5 X8 J 苏东坡和佛印经常共同出游,看到很多的事物情景,但是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解读。 * H5 A+ w, k; P8 K7 \" l( \4 Y1 z# B/ ~3 a# m; o9 N: Z
有一天,两个人结伴出游,见到一个木匠铺,看见木匠自己在那儿正在做家具。木匠拿出一个墨盒,“啪”一弹墨线。 ' ]/ |+ N g! K0 ]/ Q3 s. ]+ n [5 _" q# O O5 z+ W
佛印见了,马上就拿起这个墨盒来,做了一首诗: ' ~2 M' K0 @7 \7 u- L7 Z2 ` 3 D# y7 M; F4 N# U$ L7 O 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 ' ^7 \2 _1 r. Y" z: ?+ y+ g 9 ^( P# Z$ s' Y, O 有时拉出一线路,天下邪魔不敢当。& ^6 C6 ^# e1 w7 W- o# P# K) q
+ _8 c2 H% q7 S T9 ]1 B 这诗是拿墨盒做比喻。墨盒有两个墨池,就是“两间房”;墨盒里面不有一个轮子吗?墨盒的一头通过轮子把这个墨线拉出来,叫做“赁与转轮王”。这个墨线弹出一条笔直的线,就是正直与准则。在这样正直与准则的标准制衡之下,所有的妖魔鬼怪是不能抵御的。这就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子,做人要有底线,不能超越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这就是理性。 2 D; ?; p4 p9 [9 R' j3 P * b) ]) m, ]2 ?3 V6 L 苏东坡也做了一首诗:& M# j& x$ M) r
$ Q7 @; s2 ~! j+ i, h# _ 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0 z! I/ s- v \: d
' a. I. f6 m0 w4 i 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 _5 \1 R% w( h$ I& J% |7 m9 o
! \1 j4 M; B: g3 K( v# d 苏东坡说,我也有一样东西,不是墨盒而是一架琴,五条琴弦都藏在我的肚子里。我自己随兴所至的时候拿出来就弹,但曲声是你们别人听不到的,只有我的心智可以听到,“尽出天下无声曲”。 - E. u3 K$ a- z5 O. T 这无声的音乐是至极的天籁,这琴就是人心中感性的欢欣。每到一处地方,每见一个风景,心中便有一种悲悯之情自然生发,一种欢欣之意自然流露。 % |: Y1 O8 g, O; f1 H$ c b( {# B1 F# a, o! J- X+ v" r7 a" z
其实,苏轼与佛印分别代表了我们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叫做“依于仁,游于艺”。 % I" T0 e e6 t) W) g% W " ]! }/ H: x5 M8 A# V1 M5 F “依于仁”,指一个人内心要有仁爱的准则。这是一种标准,就像墨盒弹出墨线一样,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定为标准。“游于艺”,就是人的自由境界,就是苏东坡心中的那架琴,可以自由演奏内心的音乐。作者: 山菊 时间: 2011-9-7 02:00
9 r; c$ O6 M$ s$ F6 H# a
In me( }4 }( M6 q" |, s8 g5 b) |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 I4 |4 ]; l9 k2 u! ^5 ^' F3 I* E, J9 T7 K' Q; R, Y
我心深处+ J7 \7 h7 a$ X! y( ]
猛虎亦嗅玫瑰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1-9-7 03:05
ruby和山菊的对话很精彩啊!作者: ruby 时间: 2011-9-7 12:24
什么是生命逍遥之境?8 X% q7 w: b. _3 k U
: C8 L! P; E3 X; n- g# G& l' P5 ` 这种逍遥绝不是人的生命凌驾于外在世界之上、跟万物成为对抗的一种自尊霸主。 3 z7 ^& H6 t: E7 V6 C% k. G! X( b$ M* o t. M" Z+ s2 z
这种逍遥需要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眼、我们的呼吸、我们的行动与世间万物紧密相连,水乳交融。 . K% v, t! X. H4 m% Y8 h2 s9 {8 Q3 B: c4 \1 u2 y
这种逍遥需要我们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水流,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际、朝阳跃上云端。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才是干干净净的。 / w, M W" f5 D# f+ s+ j & y. _5 N7 S$ {9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9 D4 c: x. s( ?& `
3 y, X2 i9 T8 G$ w* J6 g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p0 O' w, L/ k0 N( G+ x1 N$ f g' O, v, m4 I: e
人间真正的好时节,就是没有闲事挂心头。那么,这种闲事往往表现为什么呢?就表现为我们给自己设置的一种障碍,让我们的境界不能开阔。 % i8 u* |- h8 k6 d" C/ m G3 N' R5 r: m+ n) N- s7 o9 {( r
那么,在生活中,眼界怎么样能够看得真正开阔呢?( v7 W( X9 j7 a& g# M7 x% U
7 ?9 o& b: J/ ~, g; ?- t4 F 禅宗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眼睛里要是有事,心中就有事,人就会看得“三界窄”。三界是什么?前生,此际,来世。只要你眼里的事化不开,心里成天牵挂着,你就会把前生来世、上辈子下辈子都抵押进去。但是,如果你胸怀开朗,心头无事,用不着拥有多大的地盘,坐在自家的床上,你都会觉得天地无比宽阔。' M* B- Y) ?, k: H! k- V/ g9 d$ C, |
* a0 G' |, F$ j, c" \6 V3 ?
所以,要想做到真正与天地共逍遥的境界,需要先开阔自己的眼界。 0 [2 W$ _; N( R% m' ~8 o ( O; h* o4 g9 p' O. r8 C 道法自然,就是让我们的心感受天地之气。天地无处不在,所以道无所不在。 5 h" \! G8 u7 [( m! i2 G3 D0 R Y' c2 ^/ }, ~+ p
道法自然,就是鼓励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你的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你的心智。 * U+ z% S! p/ O8 }4 n1 Q9 @ . n; @% W, r' \! U$ }7 M. O 道法自然,就是让你无处不看见。' l- P! v8 g, t) {/ g4 w
* k" M4 `* Q6 `) Z 关于道法自然,庄子是怎么样说道呢?+ @( i/ p4 O% {' d7 \0 a2 v
+ D0 b* g( ?6 h. @8 u 东郭子曾经去问庄子:道在哪儿呢?庄子说:“无所不在。” : B4 V- [ z, C+ e+ T% Q6 o; I) d# l; s& [3 }
东郭子没听懂,还挺固执,说:你总要说出一个地方来。 . N. H7 Z+ C. J0 G6 B2 w3 s 0 s3 K* }& P+ q3 K& A4 y 庄子便随口说:“在蝼蚁。”道就在地上那些个小虫子身上。: }: ?' |3 e3 }" n+ `5 Y4 Q
) T3 {1 X+ A: J0 j2 p# N, Y 东郭子挺不满,说:道就这么卑下吗? - \8 h ?/ c0 w8 e$ V i T ]; X" }5 W, T Z/ K; ^( b6 R$ t" |
庄子又说:“在■稗。”道在小小的野草上。$ r9 S8 b' x1 O0 T) W3 b
+ X8 G) A" k+ e. M
东郭子更加不满了:为什么道就更加卑下了呢?' `0 \" I0 g1 ?# d! t
" d9 D, S9 O, |8 @/ {0 m; n: j) b 庄子就更没好气了,说:“在瓦甓。”道在砖瓦上。 4 X# ]8 ~9 Q$ w$ i8 ~' ?( p. x/ `) x7 c
东郭子更加痛苦了:怎么越说越卑下啊? I* U; R- L& A% P! P3 Q m
9 o# ]% v' T* l+ Q, @" }
庄子实在烦了,就说:“在屎溺。”道就在粪便中。' H; v8 ` i) U* W# E
) O& }7 t/ D6 t5 b 这下东郭子终于不说话了。 ; y4 ]& |' B; b/ z' {# ^& w- _: l$ r: X
其实,如果我们真正看懂这段对话,我们会明白,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自然之中皆是道理。 ) i+ e# f T2 J/ O. M1 k2 s% v0 [& j ) C2 G- I0 r8 G7 e 天地无处不在,所以道无所不在。 * j+ Z3 K3 z" s: ?: v% \" v n0 F: ]% I+ Q5 i6 V 作者: ruby 时间: 2011-9-7 12:32
佛家的僧人出家时都穿僧鞋。这个僧鞋的形状很有意思,前面露五指,后面露脚后跟。为什么?7 j" v2 T" X; q! P6 }9 q
' s8 Z' q# }) [1 h
其实,穿这样的鞋是为了提醒一个道理,所谓六根通透,要去掉贪、嗔、痴、怨、疑、慢。你只有看穿这六根,心灵才真正清净,真正通透。1 l$ C% `, o% Z; j6 @; x
2 j2 J" D- M$ Z
那这人生至理为什么要把你放在脚下鞋上呢?用佛家的话讲,人只有低下头,才能看得穿。你不低下头是看不见的。8 b7 N+ T1 b& L
3 {/ n- Y: J0 m8 v2 y, m Z- h作者: ruby 时间: 2011-9-7 12:38
庄子在《至乐》篇里,借孔子的口,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 m/ b8 {: |* U6 [6 O m: }' \/ t$ j$ V0 A) U; ^! ]6 r. N! o$ g: f
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了牛羊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仪供奉这只海鸟。; J- @' Z, K# @: v q
/ D" {: H+ y8 w2 Y) t! `
而这只海鸟呢?目光迷离,神色忧郁,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这样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m/ ?* a' k* {
0 y' X) j' Y) L1 T; l
庄子借孔子之口总结说,这叫“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也就是说,这是以养人的方式养鸟,不是以养鸟的方式养鸟。这是以人喜欢的礼仪对待鸟,而不是以鸟自己的心思在对待鸟。 # @$ [1 a# q! c- A1 Q5 I6 W! C. C' C7 }. A$ M* s7 b 作者: ruby 时间: 2011-9-7 12:43
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成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 ; F; T$ c# N6 D5 c % m, I4 ], \ g7 Y8 } 这个话是庄子假托孔子说的。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想出去做事,我要去卫国阻止暴虐的国君的恶行。他的老师孔子特别不屑地说:你别去了。你去了以后,碰到这么暴虐的一个人,你劝不好他,反而就被他杀了。 & @) }5 {! Q4 |7 d ( k- w9 c% m1 @+ O+ g! }颜回说:我总要出去做事啊。老师说:你现在还太毛躁,还没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么事都会一事无成的。你先自己去斋戒吧。' B9 h+ ]+ Y( i% h
! M9 u" c) V, ~/ O& |. O
颜回就问他老师:我们家可穷了,不喝酒不吃肉已经好几个月了。我一直过着这苦日子,这算不算是斋戒啊?9 R& Y4 P! b1 d3 E- H, H
i4 S" W1 c& o; b! K" Q" h
孔子说:你说的是祭祀上的斋戒,而不是心的斋戒。 ; s! H# f, ?+ ]4 P4 R( @) z/ g1 u2 A# P0 s
颜回问:什么叫心的斋戒?7 l. A, O2 d: p
( Z3 |& C4 n* d0 e; r- c$ r1 ^
孔子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光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来听,更要用气来听。用你的气息去进行一切的感受,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这就是心斋。* h- w: Y# ~5 x; N#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