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u& j5 s- ?; s# W3 O0 O2 M 邓稼先1941年进入联大物理系,学号A4795。杨振宁此时已经在西南联大读了三年了。就学期间,大姐邓仲先时时照顾邓稼先的生活,前往联大宿舍帮他洗补被子衣袜。在联大就学期间,邓稼先还得了斑疹伤寒,多亏当时姐姐的照顾,尽管大姐邓仲先自己也身患疟疾。5 ?3 O' I. G3 g& U- ^
1942年初,联大物理系为了给高年级学生开设高能物理方面的课程,打算建一台小型的回旋粒子加速器(Cyclotron),以利用赵忠尧教授于1937年千辛万苦带回国的50毫克镭进行物理实验。加速器的建造需要大量钢铁,而钢铁在战争期间属于军事物资,市场上买不到,即使有,也贵得出奇。于是,物理系发动高年级学生收集废钢铁,杨振宁等高年级同学时不时提着麻绳,拎着箩筐,在昆明城里走街串巷,用学会的昆明本地话叫喊,收买破钢烂铁。刚刚入学不久的邓稼先也加入了为建造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出力的收废铁队伍;为了化铁为钢,物理系也悄悄在学校后面的白泥山建了一座小高炉。但是几个月过去只是收集了一百多公斤的废铁,远远无法满足建造需要,到了这一年的秋后,加速器计划终于告吹。在当时的中国,实验物理开展的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 U! D3 r6 J/ U, m$ X4 g 联大的一些普遍状况在杨振宁篇已有叙述,在此略过。1945年8月6日、9日,两颗原子弹分别在日本广岛(Hiroshima)、长崎(Nagasaki)爆炸;苏联红军于9日开始进攻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由于此双重打击,15日,日本政府不得不放弃原来与盟军讨价还价的想法,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2 R; s& R# s, \
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也开始准备北返,只是由于交通工具紧张,加上三校在平津的校舍尚待接收、修缮,一时无法成行。学校便决定在昆明续办一年。1945—1946年度第一学期于9月1日开学,3日上课。; B$ A5 Z2 n5 o5 l
这一年7月联大毕业后,邓稼先去了昆明培文中学和文正中学教了一年数学,也等候机会返回北平。10月3日,蒋介石借助调动龙云主力部队赴安南接受彼处日军投降之机,胁迫对民主运动持同情态度的云南省主席龙云离昆,卢汉接任云南省主席,关麟征任云南警备总司令。由于当时政府对反内战集会的破坏和污蔑,11月28日,昆明市有包括西南联大在内的31所大中学校罢课以示抗议。12月1日,卢汉就任云南省主席,随即,联大各处校区受到暴徒冲击,手榴弹多处爆炸,这一天死难者4人,被殴打致重伤者25人,轻伤者30多人,是为“一二一”运动。 , f$ X! |! p R 据邓稼先的弟弟邓槜先回忆:“在此之前,哥哥虽有爱国思想,但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较深,所以没有参加进步组织,惨案使他认清了国民党的本质,就毅然参加了接受共产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 “民主青年同盟(民青)。” 邓稼先时年21岁,大姐邓仲先虽然担心,也只是劝稼先注意安全,有朝一日能与父母重聚。 2 U, h; v2 k" c 1946年夏,邓稼先回到北平,在复校后的北京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在带北大医学院一年级新生的物理实验课上,初识了比他小四岁的许鹿希。不过,当时大学不许谈恋爱,许鹿希忙于繁重的学业,邓稼先也在忙他自己的事情,两人并没有过多的想法与接触。" h# T5 a5 v& s0 Z7 ?7 l1 p
1947年爆发了“反饥饿 反内战 反迫害”运动,邓稼先积极地参与其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同年,他又顺利通过了最后一届官价外汇(时价的十分之一)自费赴美研究生考试。此后,他写信征求已在美的杨振宁的意见,问他自己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杨振宁建议他到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去,该大学收费低廉而理工科水平很高,离杨振宁当时所在的芝加哥又近(南边200公里处),此后,杨振宁在邓稼先申请该校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的过程中也提供了帮助。 n1 M, W3 r" v3 e 作者: 道可道 时间: 2011-8-22 14:35 本帖最后由 道可道 于 2011-8-22 14:36 编辑 4 R+ c' [5 z7 W$ V2 H % U( N4 G0 B9 k1 D- T! W回复 道可道 的帖子8 e( _; U: G: @, f
& e R; W) H, }! ]8 I) ?西南联大篇的后记 / t) C. W/ Y; Y, h' ?; L2 ]8 D " p: I( o& L# q当时国民政府为奖励学术著作,设有奖金。王力写了两部书:《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写成后,朱自清鼓励他将它们申请学术奖金,并认为一定能获头奖。但等结果出来,却只得了三等奖。王力大失所望,便想将那一点奖金退回去,表示不满,可后来抵制美援面粉的朱自清笑着劝他:“干吗退回去?拿来请我吃一顿岂不是好!”+ t. H) i# j9 o9 i g# k
0 E |* h- z& m$ B' `# a- @* \ 吴大猷针对在风景点的墙壁上任意涂抹现象的有感而发:: c/ Q/ Q9 L& k3 C- M9 z
2 m j! M: H8 x& A( S
如此放大屁,为何墙不倒,这面也有屁,把墙顶住了。4 T8 H1 {1 g& f+ N$ X
6 N, p6 t" V2 D 李政道原来是浙江大学学生,1943-1944年就读浙大物理系一年级,1944年因车祸受伤。1945年初,他持吴大猷在密歇根大学时的朋友梁大鹏的介绍信到昆明找到吴先生想转学来联大。但时值学年中间,不能转学;吴先生即让他随物理系二年级听课,暑假通过转学考试取得学籍,入学后通过考试即可免修已经听过的这些课程。1946年吴大猷出国时,可以带两个年青人出去,于是他选择了朱光亚和李政道。 ( u+ u- m& R7 e+ U& _- j5 m 吴大猷1946年赴美后,历经两国五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Columbia University、Physics Institute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New York Polytechnical Institute、State Universiy of New York at Buffalo)。直到1978年71岁退休后前往台湾定居(1946年吴大猷赴美国,任母校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研究。1947年秋又应邀赴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头一年将拉比(Rabi)的早年的分子束实验装置重新装配,研究核力介子理论,指导研究生,讲授近代物理学,第二年到纽约大学兼讲量子力学课程。1949年秋受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之聘到那里主持理论物理组工作,直到1963年。)9 @3 f& s& P3 u
黄昆学生语:在我的印象中,他(黄昆)花时间最多的一次,是1991年在Michigan大学“吴大猷论坛(Symposium)”上做的题为“轻重空穴混合对半导体量子阱光学过程的效应”的邀请报告。这次报告,他幻灯片做了好几版,第一版是手写的,最后一版是把word文件复印到幻灯片上。由于复印后的曲线和文字都是黑白的,黄先生仍不满意。之后又用彩笔描了几张曲线图。他还构思了一张艺术图,描述他当年在西南联大住在吴大猷家时研究拉曼散射的情景。这张图在报告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当时在听众席上的李政道先生问黄先生:“Where is the pig(猪在哪里)?”黄先生早有准备,指着图上画着的那头猪,大声回答:“Here it is(在这里).”顿时满堂大笑。原来,黄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曾有一段时间住在吴大猷家,还帮吴大猷养过猪。. m- ]' v4 Y7 i( x
% L2 c& s$ Z0 O$ y( L& d9 C
上课中的费米& \) d; U1 [% ]* S* [
& Y" H# Z# {, k( T( a: {2 ^
1946年10月起,杨振宁开始参加每周一到两次,由费米组织的非正式物理讨论会,李政道也在其中。1946年秋,来到芝大大半年后,24岁的杨振宁开始在所长艾利逊的实验室里研究学习, 寒春也在同一个实验室。很快杨振宁就了解到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确实很差,有一次还差点电死寒春。艾利逊实验室的同事们开玩笑道:“哪里有响,那里就有杨(Where there is a bang, there is Yang.)。” 6 g# ]6 k6 w2 n; ?% g, J! f 尽管年轻的杨振宁意识到了自己动手能力差,并想通过多做实验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但是不断的失败是很令人灰心的 。1948年初,当杨振宁在艾利逊实验室屡败屡战一年多之后,富有洞察力的特勒坦诚地建议杨振宁转向理论研究,并提出做他的博士论文导师;骄傲的杨振宁一开始很难过,但是几天后就毅然释然地接受了这个意见。1948年5月,他正式结束了在艾利逊实验室的工作,6月,26岁的杨振宁在入学两年半后,获得了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杨振宁从密歇根大学回到芝加哥大学,成为物理系的一名讲师。0 r. Q! l- d" g! I" _4 y
1948年下半年,杨振宁,李政道和罗森布鲁斯(Marshall N. Rosenbluth, 那个“爱德华,我想你通过了,马歇尔,你也是,恭喜(Well, I guess you pass, Edward,--and you too, Marshall, Congratulations!”的费米故事中的主人公 。)从同学斯坦伯格(Jack Steinberger,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对谬衰减(μ-decay)的研究工作受到启发,开始合作寻找对类似贝塔衰减(β-decay)、谬衰减那样能被费米理论所描述的相互作用。在这个小组活动中,他们遇到了一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暗示。5 M/ U- `* b( F; R3 u5 K0 n
当这一研究工作于12月中结束后,这年的圣诞节假期,同门师兄弟的杨振宁和罗森布鲁斯从芝加哥坐长途汽车前往纽约市旅游,途遇大雪,滞留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Pittsburgh)市。在车上,杨振宁从报纸上获悉了平津战役,天津已从国民党手中转到了共产党手中。1949年1月,当二人回到芝加哥后,费米告诉他们,希望他们把这一小组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因为之前的12月底,费米收到了两份由蒂欧姆诺(J. Tiomno)和惠勒(J. Wheeler)关于弱相互作用的预印件,费米认为他们三人小组的工作是独立做出的,也应该被同时发表出来。于是就有了这篇以Letter的形式发表的文章(Interaction of Mesons with Nucleons and Light Particles, Lee, T. D.; Rosenbluth, M.; Yang, C. N. The Physical Review, 75, 5, 1949)。 % Y8 y- n; x/ B, {+ w l* ^ X, w2 e% F1 F6 n
7 b& H: Q/ G* z" K+ K- F作者: 鹰从天降 时间: 2011-8-22 20:55
好文帮顶,花谢。作者: 绝处逢生 时间: 2011-8-23 06:52 回复 道可道 的帖子; ^. }! I ]. P' u
- u+ ?, Z4 f7 X. {, Z P4 Z' ~杨振宁颇似母亲哈!简直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作者: 道可道 时间: 2011-8-23 12:12 回复 绝处逢生 的帖子 b) _8 V4 M% Z; Y
- ]; S. \: F6 t
好像很多时候,长子似母,长女似父,当然也有不少例外哈。作者: 道可道 时间: 2011-8-23 12:13 回复 鹰从天降 的帖子6 ^7 u5 j( @) d! p, y
& j4 s2 D( t S( |0 Z I# S多谢,存货已经发完了,需要花力气写新的了,哈。作者: 道可道 时间: 2011-8-30 04:54 回复 道可道 的帖子 0 P5 A: \3 U+ Z( {) I; B9 t7 a0 y$ v A
由于某正式入学,本帖后续已经转移到天下杂谈版面。链接在此。,还请诸位移步。作者: gordon 时间: 2011-12-12 06:31
“我父亲出国留学以后,母亲很担心父亲从美国留学回来,会跟她这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妻子离异,但是最终父亲并没有抛弃母亲和我。1929年,我们一家搬进清华园。那时候母亲的压力特别大,因为父亲同事的妻子大多都是受过教育的,有的甚至还是留过学的。母亲在那样的环境中,唯一的选择就是不交际,不跟人交往。但是她却把家打理得很好,甚至到后来我们搬到昆明来,我父亲在西南联大任教,工资很低,但我们的家在母亲的打理下依然过得很好。” 0 c1 } {1 B- g* d3 L4 m& `, U7 B0 f" `/ B6 J7 r9 R
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人总会比较,有比较就有压力,呵呵。作者: gordon 时间: 2011-12-12 06:34
还有另一段杨振宁的叙述:“记得1962年我们住在Route de Florissant (盛花大道,某的翻译),有一个晚上,父亲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那时还没有制成原子弹,父亲也不知道中国已在研制原子弹)。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从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从前……,今天……。正说得高兴,母亲打断了他的话说:“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站排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父亲很生气,说她专门扯他的后腿,给儿子错误的印象,气得走进卧室,“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b) M$ }! e2 V: y
0 I: g: z! T# l. K. T
注:真是一个绝佳的经济学案例,大炮还是黄油这是个问题?作者: oops 时间: 2011-12-23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