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日记一则】书缘 [打印本页]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1-8-13 08:19
标题: 【日记一则】书缘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1-8-12 19:30 编辑 / {5 e# Y) J- ^2 d0 v$ F
3 d' F2 X# x* K
2005/11/8 星期二 晴" X+ t1 s4 u  n: t4 Q

& K/ _! Y7 y% ~7 g(1)
& p8 [% n6 J# d, K9 G
& t# M0 k, X+ [9 K; _; A$ F今天有些不舒服。坚持了半天,还是请假回家了。煮了两碗面,儿子现在为了省钱好给女朋友买东西吧?中午都回家吃饭。端着碗坐在电脑前,点开‘森林的火焰’那篇《尽尝儿女英雄传》,然后就忘了回家来本是想好好睡个午觉的。
: `- h+ S" ^; O) p  x# g' P& D2 j. b2 J- v
读完这篇又被跟贴引入‘秉笔太监’的《儿女英雄传》,然后又是间谍MM的文章~~~清新的文字,智慧的讨论,让我欣赏羡慕之余,又想起好象没有读过这部书。电视、报刊~~~十三妹的名字听说过无数次,就是一直没有机会读它。也许和这本书无缘罢?: ~2 _7 K7 I0 v  B

0 u. z/ w/ b0 k: a; u8 C那么哪些书和我是有缘的呢?这大半生读过的书好象也不少了,谁知闭目在脑海中搜寻,想得起来的却不太多。总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缘故。羡慕佩服这坛子里的年青人,不但读得多,记得牢,还很有自己的见解。不用费力搜寻就可以有读不完的好文章,是我喜欢这个论坛的主要原因了。# {; I2 N& I5 j; H0 N& a- ^

1 g2 @6 ]) M5 f想起十岁那年被么叔匆匆拉回父母家,能很快忘掉那箱小人书,大概是因为母亲工作在书店吧。当时文革正如火如荼,很多书都有‘问题’,不能卖了,就把整个书柜转了个方向,面向顾客的一面贴上宣传画。那时候也不上学,每天午饭后就用我们那边特有的绣花背带背着不到一岁的小妹妹去妈妈那儿读书。么妹小时候很乖,随便给她一个瓶盖之类的东西(那时没什么玩具)就可以在我背上咬着啃着玩半天,而我捧着本书在书柜和墙之间的狭道上晃悠,把她晃睡着了就可以好好站着看啦。两三个小时下来虽然肩膀有些酸疼,却是那段时间里感觉最快乐的时候~~~2 Y: B. S5 d5 p: V. z( U
1 C, A! u/ V8 ?! E8 r6 [3 O
读完了全套十几本《十万个为什么》。生物世界中,最大的家族是什么?为什么铁刀切过的茄子会发黑?~~~很多常识,伴我一生。《安徒生童话》,不记得小人书兄弟说的那个故事了,也许是因为主角是男孩?最喜欢的是《拇指姑娘》,剥核桃的时候,常常会拿着个比较完整的空壳发呆~~~想象着她的小床摆在里面的样子。还读了很多中国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最喜欢《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正好《十万个为什么》上有不少天文知识,于是又爱上了在晴朗的夜晚寻找星座~~~
, h4 _, m4 ?+ K. C1 C9 H( _& q$ P
0 Y. A" }' {' Y! \9 H8 |可惜好景不长,那柜子书还有好多没读完,处理的通知下来了:全部送回总店回收!我是含着眼泪看着那些书被装进麻袋堆上卡车的。母亲有些不忍吧,偷偷留下了一本《三毛流浪记》,也许因为画多字少,犯‘错误’的危险也小一些罢?) Z% o; u8 `; I6 L
$ U) i0 I; C( @" m0 G( B! t
后来在家中角落里意外找到一本《暴风骤雨》,这是第一部和我有缘的长篇小说了,还是竖版的。小学四年级的我磕磕巴巴地读了好几遍,故事不是太明白,不过其中的一些生活场景还有些印象,也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童养媳’。4 D7 }2 ^. K# \' B

# h. B' a8 l; E, Y& Y' w上中学后读的多是同学那找来的无头无尾的小说,比如那本《敌后武攻队》,看到的第一行字就是‘好汉子没好妻,癞汉子娶仙女’(没记错吧?)。觉得好玩就读下去了~~~嗯,还是上课时偷偷在桌箱里读的。很多书比如《苦菜花》、《铁道游击队》、《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都是这样读完的,从来没被抓到过,现在想来,应该是老师们放我一马的吧?: a5 _1 h" ^% N' c* a! f$ p- S$ ?

6 e2 r( L: o2 ]0 K$ L4 Q. H1 _初三的时候,么叔出差回来,送我一条沙巾,一块乒乓球拍子。同院一个男生正迷上打乒乓球,又没有拍子,就偷了他爸的钥匙从书柜里悄悄拿了一本《红楼梦》来跟我交换,说一共有三本,看完一本再换一本,这期间拍子归他保管。这一读,就掉进去了~~~想换第二本,又舍不得还第一本~~~真有些黛玉读《西厢记》的感觉:一边读,一边默默记诵,可惜没有林妹妹那么好的记性~~~这是我跟《红楼梦》的第一次缘分。
* g& H/ P  G' C( m
# `' E0 j% u, U; O( B1 Q: y哦,儿子放学了,该做晚饭啦。
4 o' E0 F5 f: ?; d) I4 @+ E6 Z' `" ?0 `! F. s/ \

$ L5 m- }9 m; ]. S  d(2)
8 R! \& E2 k# X8 } 晚饭后再上论坛,又读到aokrayd的《男人这东西啊--想起了伤逝》,好文章啊~~~。真是巧,做饭的时候,就在想鲁迅,试图回忆这位最早影响我的作家。
# Z  t% M% T: S: m
4 S/ `0 H# t) Q+ F初读鲁迅,还是小学时~~~从阁楼上偶然找到叔叔们的旧课本,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还记得在昏暗的阁楼上读到他们去偷豆子煮着吃时,傻傻的想着船上怎么煮呢?很喜欢鲁迅文章中的那种味道,就算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仍是说不清道不明但就是喜欢的那种味道。所以没别的东西读时就翻出来读一读。我想读得多了,和中学的作文课上总能得到老师青睐也有些关系罢?
5 \) t% Q, I7 V3 J5 K) Z* E5 |1 `
2 N8 T5 o" m6 E$ e& |: u" W《故乡》中的这句话记得最熟:‘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J) T$ v# R7 q6 S6 {( U

# N' g& g% F+ M' a0 S9 L5 S# e: o平凡的句子,平常的语气,平淡地道出;仔细品味,情感的起伏犹如平静的海面下汹涌的暗流。后来的岁月里好些次心情暗淡的时候,尤其是失望无奈的时候,似乎会听见一个声音缓缓地念出这句话,于是幽幽地叹口气,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去了。
- g% p2 j6 D$ Q- g, M& a% A0 n- s7 S
, b# j8 B. N: U/ A2 s, S下乡了,知青办给每个知青点送了一套《鲁迅选集》。同伴们都不怎么喜欢读书,所以那套书就堆在我床头。读得最多的就是这篇《伤逝》,现在看到这个名字,眼前马上浮现子君最后的镜头:沉默而绝望。当涓生说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然后转身逃走时,心似乎也跟着子君的往下沉~~~。不过觉得鲁迅还是仁慈的,他给了子君一个出口:毕竟她的死换来涓生沉痛的忏悔吧。否则,追求自由的心已死,享受幸福的梦想破灭,柔弱如子君,好象也没有什么朋友,在那个时代,活着除了默默忍受痛苦还能干什么呢?
. j6 F: x# W# P' s- [
9 G5 K& Z6 n6 X- V& {8 M此时文革已进入后期,出版社试探着再版了一些古典名著,说是供批判用。县里分到三套《红楼梦》,母亲跟店里领导关系不错,扣下了一套给我(另外两套发给县教育局和文化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伸手接书时,很费了些力气才把眼泪忍住,好象也没对母亲说谢谢。就这样,有鲁迅和曹雪芹伴着,倒没有觉得插队的岁月有多么难熬。
7 z* D3 n0 O+ I# _0 [* X2 ]& W9 q5 O4 r  O' Y! @( q
这时候再读《红楼梦》,感觉自然和懵懵聋聋的初中生大不一样了。读懂了好多原来不懂的东西,比如‘尺幅鲛绡劳惠赠’,初中那会儿想的是:这‘鲛绡’就是么叔买给我的那种沙巾吧?这时候却看着‘为君哪得不伤悲’点头暗叹~~~。这部书,应该是读过遍数最多的书吧。记得结婚没多久时电视里举办《红楼梦》知识竞赛,在家里抢答了十之八九,把不怎么喜欢读小说的他唬得一愣一愣的。再后来~~~呵,后来就象宝玉说的,从水做的女子变成了面目可憎的婆子,自形惭愧,于是好多年不曾翻过这部书了。3 f6 A% @/ G) @! O3 ^5 e

7 @! N0 B8 G7 \6 @(3)) w/ ?9 C& E( C6 \/ _! `/ ^
上大学时没带这两套心爱的书。好容易有了上学的机会,当然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后好报效国家不是?~~~那时人单纯,还真是这么想的。可是一走进图书馆,面对这么多文艺书籍,那里抵制得住诱惑呢?尤其因路远寒假不能回家,几乎天天泡在中文系图书馆(平时不对理科学生开放)。诸多小山城不可能找到的中外名著都是这段时间才有缘相见的。最放不下的是《简爱》,也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日记中留下不少读后感。除了小说,也走马看花地读了几本古典诗词,比较喜欢的诗人是屈原。偶尔也无病呻吟地诌两句‘花凋零兮明年开,青春逝兮不复来’之类。2 j/ h9 B/ p2 j7 O+ t9 T
' n6 f" w  S3 U! ]
随着文革的结束书刊的增多,书也读得越来越浮躁。翻阅过大量的短篇中篇,读过就多忘了。毕业后分在高校教书,又碰上书缘:同室的篱姐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系,所以校图书馆新到的小说杂志很多都是我最先读的。那时正在跟英文很好的先生谈恋爱,跟他学英文呢,就借了杨绛翻译的《红楼梦》,硬着头皮读完了。不禁对有人想让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已经作古多年的曹老先生担了点心:除非他们能设法让评委们学好中文,否则就是俩字:没戏。
; A9 D5 X9 k% e3 |% R7 ]% o& N
/ g/ B3 v' n- ]+ C' n+ n4 B出国时想法跟离家去上大学一样:不是去读小说的。所以满满一柜子书一本也没带,仍是一条奶奶请乡下的巧手妹子帮我绣的背带,把一岁多的儿子绑在背上两手拎着包就出了纽约机场。
- s1 Z  w2 C7 j; w' F# v# P" B2 |% q' Q) F9 a! n  }
初来英文很差,电视只能看那些‘The Price Is Right’之类游戏节目,电视剧就只能连猜带瞢。有一回广告说下周播放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LadyBoss》,正好要带儿子去图书馆,顺便就借回来了。蛮厚的一本,心里有些发怵,没想到书中句子短,对话多,虽然还是不少生字,但不用查字典就读下来了。读完书再去看电视,效果还真是大不一样~~~而且觉得还是书好些。于是就把这位名叫JackieCollins的女作家的书,能找到的都借来读了。后来再看电视电影,发现自己也能跟着剧中人物笑啦。$ }7 ]1 ]  V) B/ M7 |  X
: h: x- Z7 _  [' p4 o
像这样跟我结缘的作家还有覃恩美(Amy Tan) 和 John Grisham。
, L3 h! G' M- a$ C- Y
& }! z% ]/ S5 ?% `《The Joy Luck Club》,这个却是电影比书好。那片从云中飘来的白色羽毛,看着那么轻,感觉又很沉重。那个从此不碰钢琴的女孩;那个把封面上印着女儿相片的杂志亮给过路人看的母亲;那个母亲把儿子摁在水盆底的回忆;那个一心想做个好妻子却迷失了自我的女儿;那桌上哗哗响的麻将牌~~~都让我感受到我们古老文化带来的骄傲和悲哀。还读了几本她的书,感觉都没有这本好,毕竟她还是生长在美国啊。
4 t8 M. A4 ^& u9 f9 Y5 `" g, Z9 v7 a# @1 q, f
看了帅哥Tom Cruise主演的《The Firm》,又去借书看了,发现挺长知识,美国打官司那一套程序总算闹明白了点。于是又读完了John Grisham的小说。后来推荐给儿子。刚上初中正热衷于读鬼怪故事的他开始不肯读,挑了本说一个小孩子花一块钱请了个女律师的《TheClient》,软硬兼施地哄他读了。从那个暑假起,儿子也成了 John Grisham的忠实读者。
$ c* L- V; S2 Y! s4 N0 {5 n% Z* W
( d2 _% Q% K* H' y0 j; `0 y  s7 n因为喜欢悬疑小说,还读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柯南道尔的许多作品。在国内时很喜欢《基督山伯爵恩仇记》,一直想找英文的看,可惜不知道书名和作者英文名,算是无缘吧。有了网络之后,重回中文世界,英文吗,自觉够混日子用的了,于是不再读英文书。一个人的时间只有那么多,好多想做的事有时就只能放弃。
$ m1 Q+ c5 H1 G7 ~% d+ U
# p+ n: e7 {, \! s: O& r( }94年第一次回国,在小姑家楼下的个体书店看见几本金庸大侠的书,想起当年住集体宿舍看射雕的热闹劲,就全数收拢来,准备付钱之际,老板说如果我能等两天,他可以给我找一套《金庸全集》。象大辞典那么厚的三本,不辞劳苦地背回来了。时值打工、夜校还有教子的繁忙期,轻松的武侠故事就成了睡前放松神经的良伴。
/ M4 ^! d# C7 B7 K/ F5 s; f! [2 a: {% F7 c% L- L
金庸笔下的人物,最欣赏的是张无忌。嗯,想起年初刚到这个论坛时,还赚得小梦‘吐血’写了篇关于小张的原创,别说,写得还颇合我的心意。喜欢张无忌的做人真诚和做事踏实,还有不那么执著于追求完美,懂得适时放弃。不过对他和赵敏的爱情结局持怀疑态度。一个富家公主为爱情的改变应该是可信的,但一切都归于平淡之后,能否坚持就难说了。也许只有小昭才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人选,可惜平淡的爱情不合大众的口味~~~好在金大侠还是懂小昭的,所以让她守着心中那点爱情,孤独终生。' X  @4 w( C# o- X1 B( p
  A% ~- Z( }; K4 ]: ?6 X" ~
网络的发展让人眼花缭乱,文章太多,看不过来,更是随机随缘了。有点象交朋友,有缘才会相逢,如果一谈有味,必想再见,甚至倾心~~~所以,好文章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8 V+ M  }# p" s+ [6 a" R5 D6 k: r

" `6 M* u  g# ~+ u2 C: @我读书没有什么目的,自娱自乐而已。不过仍然读着,真好!
, s; u: K. P6 L6 O9 R3 g- y6 o4 R" j$ S; ?( P  \# Q
http://f.01ny.cn/sheying/2/6FCE4755-4642-45CA-AD63-27467BC7150E.mp3   ]$ |& i# Q6 |2 d& V# t1 f' U' P/ r
& y6 N" M% T  A% X9 E
! X+ G* F7 Y+ y* j
5 y7 B, b- Q& w7 T

  G( P+ c) Q( [: L
" f, S* Z; e5 a5 V( f, z4 D1 s& b
  X' W6 a( f% Q8 I
2 V& N& J6 j! F9 F! g' Q
作者: 天地一沙鸥    时间: 2011-8-13 09:40
回复 山菊 的帖子6 }2 O0 D2 o' G6 p& x* P1 H# x/ X# O. [
8 R/ t9 D* {! V! b* P% Q  b
想起了姜育恒的《再回首》……
作者: 穿越    时间: 2011-8-13 10:52
回复 山菊 的帖子+ T4 L( q( x* a
- \. G  o% C; z  A/ z7 p: q
娓娓道来,写得真好!仰慕读书的人,俺们太没文化了。都是坏人们把俺们的欣赏层次拉低的。
作者: 宋西湖    时间: 2011-8-13 11:16
本帖最后由 宋西湖 于 2011-8-13 11:16 编辑 # X) Z3 ?; t5 r
初读鲁迅,还是小学时~~~从阁楼上偶然找到叔叔们的旧课本,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还记得在昏暗的阁楼上读到他们去偷豆子煮着吃时
3 z8 e! y9 L, h: }
发现语文课本上的那些文章真是永远忘不掉了,伴随着的还有年少时的心境。
  j2 \- @9 g$ Z) _# f: I% d
金庸笔下的人物,最欣赏的是张无忌。嗯,
' g' T. D7 ?7 b6 x: x2 g
那天有个朋友说他想导演一部金庸的武侠,我们都纷纷报名,有人说我要演小龙女,有人说令狐冲,有人说东方不败。。我说周伯通。大伙儿接茬:没人跟你抢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1-8-16 10:34
谢谢沙鸥,穿越和西湖来读!!!8 g# X  G2 r: H: l: @" P
) F1 k+ R' ~( e# i7 ?0 F4 C+ L- n

作者: XYZX    时间: 2011-8-16 11:09
当年课本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舍的《断魂枪》。小时候读是一个感觉,现在读感觉又不同。
2 R4 x# }% [% c# b; X8 {' s3 Y5 F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寥寥几笔,就将一个个形象勾勒得如此清晰。
; D$ Y0 S) O+ R( _' ]4 b5 J个人认为这是老舍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
8 f' s7 V7 q8 a9 t2 F
作者: XYZX    时间: 2011-8-16 12:07
回复 XYZX 的帖子
. |8 w) P8 C9 g) }0 e0 V* D
胖得妙不可  这是哪年的课本啊?俺咋木印象捏?

, m; S6 s! h8 s# [/ W90年代初的高中课本,印象中。这篇好像是选读。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1-8-17 16:01
回复 山菊 的帖子
# V9 s! T; E) w& i) r) N: i1 o) I. {+ M5 @* C8 z' E% k- [- v9 P# r
一生跋涉书为伴,半世蹉跎笔作碑。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1-8-18 11:34
回复 山菊 的帖子
: l2 M: x0 y7 O$ ^  O% U: k0 f" w' m. ]% t
山菊姐怎么老看这种“政治正确”的书哪?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1-8-18 21:38
回复 平沙落雁 的帖子$ `& m$ d+ w( ~: R, V' g
2 l+ j$ K. d" c$ Z! H+ L. T
那年头也没别的可读啊,否则我也不会去读二十四史了,我开始读的时候是个小学生,真正现实的小学生,不是这里的。
作者: 罢了    时间: 2011-8-24 01:19
山菊好文章,让我想起烽火燃烧的岁月里躲在被窝里打电筒读杂书的日子。我读的书很杂,很难说哪一部书对我重要或不重要。于我而言,一个读者与某一个作家的某一部作品的相遇是一种缘分,每一部作品里你都可以找到一些共鸣或与你有益的东西。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