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清代汉尼拔——名将的另一面,杀人狂兼食人魔兆惠 [打印本页]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5-5-11 13:16
标题: 清代汉尼拔——名将的另一面,杀人狂兼食人魔兆惠
' h2 T) U# U7 f( I3 Z% `' `: o; ~
乌雅兆惠,生于康熙四十七年即公元1708年,是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太后乌雅氏的族孙,他的父亲佛标做过都统,兆惠从小锦衣玉食,二十四岁便以笔贴式的身份进入军机处做办事员,虽然级别不高,但位置十分重要。& P8 v8 I6 z* b# V* e

6 A. n2 S5 I2 J) g$ w% N- H( t9 q尽管雍正与自己生母的关系并不好——老太太喜欢小儿子胤祯,对这个喜怒无常的大儿子十分冷淡——但皇帝对母亲家还是很照顾的,继位的乾隆也延续了这一做法,因而兆惠的仕途十分顺利,参加工作后一路高升,七年时间七次获得提升,一直做到刑部右侍郎(从二品)的高位,不久又加上了正黄旗满洲副都统以及镶红旗护军统领(都是正二品)的头衔。
; p5 a  I/ {- m1 O1 L. z2 ^- H6 a4 N: W& \, X7 Q- ^. B4 W+ `# z
不过,在刑部侍郎的位置上兆惠干得并不好,众所周知,刑部的专业性非常强,而兆惠对法律判案等事务一窍不通,出了很多洋相,两年后终因捅了个大篓子惹得乾隆很不高兴。朝廷拟定的处分是革职,但皇帝对这个亲戚格外开恩,允许他留任。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他很可能做为一个半吊子的颟顸官僚而遗后人笑柄,不过就在受处分的那年,第一次金川战争爆发了,兆惠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6 c6 Q( k( J5 c2 [/ `% c+ i$ Q1 S" t% A0 ]* R6 \; P
当时,清军初战不利,接连换了庆复和张广泗两个主帅,仍没有多大起色,最后皇帝拍板,让帝国首相(领班军机大臣兼首席大学士)讷亲挂帅,前往金川“经略”各路人马。首相既然亲自出马,中央各位大佬当然也不能闲着,于是以兵部尚书班底为首,凡是能脱开身的部长(尚书)、副部长(侍郎)们,统统被皇帝撵到前线帮忙打杂,其中就包括革职留任的兆惠侍郎。
& z; V: q% P6 |3 h0 Z; r/ X
/ z9 k  ?# {) ?8 \2 l9 |- u9 O& n鉴于部队执行的是军法,刑部那一套在这里没啥用处,皇帝给了他一个新位置,兆惠便以兼管户部侍郎的身份,协助班底负责后勤,为大军押粮运饷。说也奇怪,尽管搞法律工作纰漏百出,但兆惠似乎是天生的财会兼行政管理专家,在金川表现得非常出色。比如他了解到卡撒的军粮并不能支撑太久,便将附近的存粮都紧急调运过来以防万一,为后来大军在卡撒长期扎营打下了物资基础。当时战争已经陷入胶着状态,清军举步维艰频频损兵折将,由于总司令讷亲也束手无策,因此皇帝再次换帅,派出了自己的小舅子、助理宰相(协办大学士)傅恒前往金川主持。% F( K/ M& Y) z& y+ \
% @8 b) A0 V$ l- G8 S4 |9 t
押粮运草之余,兆惠也没有忘记他中央部委的职能工作,很快他向乾隆报告了自己发现的严重问题:“臣观军营诸将惟护军统领乌尔登、总兵哈攀龙勇往,副将下颇多庸员。又闻各省派兵时,将备间以家丁冒名粮,或占额兵役使。”咱官军已经烂到根儿了,高层除了少数几个将领外,统统都是酒囊饭袋,而底下则更多是吃空饷的,再不整顿一下可真危险了。
+ P1 Z, |8 y' a6 l5 h* z8 o, c  p, o0 W
皇帝对兆惠的调查很满意,认为该报告“俱属公论”,要新任经略大学士傅恒认真研究,“秉公澄汰,以归核实”。在宿将岳钟琪的斡旋下,第一次金川战争最终以清廷和金川土司各让一步达成和议而草草结束。战后,傅恒、岳钟琪等功臣纷纷加官进爵,由于只是幕后英雄缺乏战功,兆惠并没有得到提升,他奉命随班第查核军需钱粮即审计这次战争中的军费开支情况。同年,兆惠被正式调到户部担任左侍郎,显然乾隆对其财会能力印象深刻。3 u. s$ H) s1 u9 X, t
( G2 ~1 M  F7 [7 G- {
不过,兆惠与金川的缘分也就到此为止了,并没有机会参加第二次金川战争——战争爆发在公元1771年,而他早已经在七年前去世。兆惠的主要军事成就,其实是在西域取得的,他在平定阿睦尔撒之乱和大小和卓木之乱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 V/ D- \+ y5 s( T

$ _- ^2 e! M$ j  p# ^1 G( q/ C4 f阿睦尔撒纳是准噶尔汗国辉特部族的首领,因与汗王达瓦齐争权失败,愤而投奔清朝,引来清军西出阳关大举远征,仅仅用了不到一百天,便灭亡了自己的父母之邦。战后,身为带路党的阿睦尔撒纳本以为自己会成为准噶尔的新汗王,但没想到乾隆皇帝竟然将该国“封为四汗,俾各管其属”,他仅是其中一个汗王。阿睦尔撒大为不满,遂借着进京朝觐的机会中途溜走,重新树起反旗自称汗王,刚刚平定的新疆再次陷入战火,史称阿睦尔撒之乱。( |- i7 }5 R& y2 m4 \0 Z

+ B5 b% S. R: E4 W- i& J9 r当时清军大部队已经从新疆撤离,剩下少量驻军的总司令正是兆惠的老上级、定北将军班第,一片混乱中,缺乏准备的他猝不及防,已经无法调集人马平叛,只能率身边的五百清兵且战且退,最后在乌兰库图勒(今伊犁州尼勒克县)被叛军重重包围。班底不想被俘受辱,于是拔剑自刎。接替班第的是定西将军策楞,他的表现可圈可点,联络外蒙古喀尔喀“合兵击败准噶尔部落”,不过就在战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策楞却稀里糊涂地摆了个大乌龙,从而彻底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1 U! i/ Z# i4 f0 c2 m
4 y' E9 z# ?, H' P4 M+ d: Y5 U# ]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这位清军总司令就贸然向乾隆报告说已经擒获叛军首领阿睦尔撒纳,欣喜万分的皇帝为此专门举行盛大典礼向祖先献祭,还封策楞为一等公爵并给予大量赏赐。但很快,这个消息就被证明是假的,丢了面子的乾隆勃然大怒,不久便找碴将策楞革职,命令将其押送京师法办。可是在新疆前往北京的路上,押解队伍不幸碰上了准噶尔人,倒霉的策楞就在囚车中被敌人杀死。% ?; \0 q' x8 z! u+ h
8 _* S* n( U# t6 t3 ~! I' `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以定边将军兆惠为新主帅的清朝大军彻底平定了准噶尔人的反抗,叛军首领阿睦尔撒纳逃亡俄罗斯,不久病死。随后,按照总司令兆惠的命令(其实也是皇帝的指示),清军对准噶尔人进行了系统性的大屠杀,只杀得“草剃禽弥无噍类”,最后“数千里内遂无一人”,“准噶尔”从此只能做为一个地名而在世间存在。靠着这样一种极为残忍的方式,兆惠终于彻底解决了困扰清帝国六十余年的准噶尔问题。+ [( u2 p5 m7 i0 }) ~  O3 V

$ f& t7 [. @9 ]: H/ D按照清人留下的零星记载,当时的景象可谓惨绝人寰。乾隆的要求是“总以严行剿杀为要”,也就是能杀就不放过,兆惠和他的副手富徳严格执行了皇帝的命令,清军分成多支搜索队,沿着山头河谷展开拉网式排查,每个网格之内的准噶尔人都绝无活命的机会。人类真是奇怪的生物,准噶尔人曾彪悍无比,让清朝和俄罗斯两大帝国震颤,但死到临头时,他们却又麻木不仁,尽管人多势众可丝毫没有反抗的意愿,一声不吭地漠然受死,史载“虽一部有数十百户,莫敢抗者,呼其壮丁出,以次斩戮,寂无一声,并首就死”。此情此景,在后来的中外发生的历次大屠杀中又一次次重现,似乎已成定式。1 n/ l* E/ ^$ e3 @
: p' N, @* U, q" S
就这样,美丽的伊犁草原和赛里木湖畔人头滚滚,草场被分解的人体膏腴得无比肥沃,湖水被鲜血染得通红,鲜花也因人血的渲染而越发妖艳......清人统计,准噶尔人有一半以上死于直接屠杀,三成人死于瘟疫等疾病,只有两成左右设法逃离了这个修罗场。也就是说,除了早已投降并被安置在内地的少数人,以及逃亡俄罗斯和哈萨克的一部分,在兆惠等人挥舞的屠刀下,这个曾称霸中亚的强大族群被整体灭绝了。
$ H: Y; X, h9 ]: ?! J* L& i2 h! H" h! R% R/ a$ ~2 C4 P$ H4 d
当时,并非所有的准噶尔人都参与了叛乱,清军的滥杀无疑造成了不少悲剧。前面说过,乾隆平定准噶尔后,将该国分为四个部分各立汗王,其中的和硕特部汗王并没有与阿睦尔撒纳一伙,反而坚决站在了清廷一边,为了表示对朝廷的忠诚,他还将自己的部族迁徙到更靠近甘肃的巴里坤一带游牧。但是,皇帝已被阿睦尔撒纳搞得疑神疑鬼,密令兆惠部下的巴里坤办事大臣严密监视和硕特汗的行踪,不久又指示该大臣,如果这些和硕特人可以信赖,那就以诚相待,不要让他们产生疑心,否则咱们必须先发制人,以免留下祸患。可惜书生出身的巴里坤大臣做事犹犹豫豫,始终不敢为和硕特汗王担保。
7 G# a3 c  w; j0 z( _9 _# Y
: `8 A- k7 m4 A# d  t. x初来乍到的和硕特人缺衣少食,不得不向巴里坤当局求助,而大臣自己也没有多少余粮,又担心资助可能的敌人会造成隐患,烦恼之下终于动了杀机。于是,某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队清军突然来到和硕特聚居地,为首的军官自称迷路,希望能借宿一夜,和硕特汗王不疑有他,杀羊置酒热情款待。深夜雪下得越发大了,军官见对方多已酣睡,突然一声令下,清军立刻亮出屠刀,砍瓜切菜般剁起了人头,可怜整个部族四千多人,一夜间杀得干干净净!据说汗王被害时,他的夫人在梦中惊醒,不忍见丈夫死于乱刀之下,遂光着身子扑在他身上,以自己的躯体抵挡着清军的利刃,血雾弥漫中,夫妻二人就这样紧紧搂着一直到生命消逝......6 {3 I. \( [7 W2 S6 ]# R% a; B
5 Y/ E) R8 {- J; t( J
事后,巴里坤办事大臣以和硕特部谋叛、自己率兵镇压上报,皇帝对处理结果十分满意,加封他为伯爵。据说就连这位大臣本人也感觉此事做得太缺德忒不地道,一直心结难消。他曾去祖先的祠堂祭拜,悄悄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想当初汉朝的李广一直没有封侯,人们认为这是他曾经屠杀敌人降兵的报应。现在我的罪孽远超李广,却能加官进爵,要遭受的报应恐怕会更大。祖宗啊,您今后要没有血食享用了!”果然,此人不久便因作战不利而被乾隆诛杀。虽然后来清廷为冤死的和硕特汗王平了反,但四千条鲜活的生命却再也无法回来。" E9 [$ @/ B& ^

2 r8 d1 c' w+ l. X& J/ x7 u  E阿睦尔撒纳之乱被镇压后,清廷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匆匆忙忙从新疆撤离了大部队,这主要是因为后勤补给太困难,大军长期驻扎实在难以维系。于是,北疆的准噶尔人刚刚从地球上消失,南疆的大小和卓木之乱就爆发了。两和卓是喀什地区穆斯林首领玛罕木特的儿子,此前都在准噶尔汗国做人质,汗国灭亡后被清军释放,他们利用这个巨大的权力真空趁机起事,一时间几十万回部人(今天维吾尔人的祖先)群起响应,天山以南几乎全部陷落。! q! A5 I9 J( Q

1 m/ s1 b) ~* H/ z# h虽然仓促迎战,但清军总司令兆惠却表现得可圈可点。尤其是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农历十月,他率领着数百名骑兵,在今天喀什地区莎车县的黑水营被数十倍于己——按照清人的说法,他们是以四百敌三万——的叛军包围,清军弹尽粮绝,最后连马鞍子上的皮革都吃光了,但仍然坚持抵抗,杀伤敌人众多,叛军不得不在清军的战壕外又垒了一道工事,企图把对方困死饿死。据说就在这危急关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按照后来兆惠给乾隆写的战报,部队挖地找东西吃,竟然挖出了不知是谁埋下的几百石粮食,而更为神奇的是,渴极了的他们随处一掘井,竟然马上就涌出了水,就这样又挺了一段时间。  k6 V$ X4 l( @, s, g1 b
+ C2 d5 u6 v+ _
随着坚守的时间越来越久,清军挖出的那点粮食逐渐消耗殆尽,而马匹骆驼这些牲畜也眼看要吃光了。清人笔记写道,粮食看来是没指望了,饿红了眼的清军于是打起了人的主意,他们突然杀了出来,捉住一批当地俘虏,不是押往牢房,而是带向厨房。这些倒霉蛋最后无一例外都成了饥饿官兵的盘中餐,其中上好的部位,比如脊梁大腿等肉品,想必会孝敬兆惠等几位主要将领吧。
8 h. O. v0 ?& l1 Z+ b. d) [$ o( v6 ^
尝了甜头以后,清军从此一发不可收,时不时就要出击一次,每次都抓来几个回部人解馋。有的时候,不幸有夫妻被一起掠来,屠夫们便先宰了丈夫,然后让妻子负责炖煮烹饪,到了晚上她又成了被那些亡命之徒肆意蹂躏泄欲的慰安妇。第二天,等丈夫的肉吃光了,妻子便会大难临头,接替成为部队的肉食来源。据说与当初那些被屠灭的准噶尔人一样,所有被杀的回部人临死前,也都默默无声,任凭清军宰割凌辱。; b$ P' D0 x$ V( I: ?) q

3 C6 H1 [- l! ?9 f就这样靠着吃人肉,兆惠带领这支小部队与敌人相持了整整三个月,眼看要撑不下去了。除夕新年夜,兆惠等几位主要将领聚在一起烤火,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剩下的军粮(可能也包括没吃光的人肉),认为再过十天大家恐怕就只能去阎王爷那里再会了。其中一位将军素来抠门,此时却突然说道,当初我们过肃州(今酒泉)的时候,收到不少劳军的点心,我一直舍不得吃,现在还剩下一些,今天咱们都吃了吧!吃人吃得恶心了的众将大喜过望,赶紧打起牙祭饱餐一顿,等临散伙时才突然明白过来——连这个吝啬的家伙都不留余粮,恐怕这次我们真地到了鬼门关,不由得潸然泪下。
( X/ j* F7 s- G. X! W! s+ r
) F- q/ S0 S$ J就在他们行将崩溃之时,富徳等清将率领的外围援兵终于杀到了,内外夹攻下,叛军不得不解围撤退,兆惠他们也幸运地活着回到了阿克苏大营,这便是史上著名的“黑水营之围”,前后历时长达百日。黑水营可以说是这场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如果兆惠失败,那么南疆甚至整个新疆都很可能不复清帝国所有。战后,乾隆亲自撰写了一篇名为《黑水行》的诗歌来记述此役,对兆惠极尽赞美。黑水营之战半年后,大小和卓木之乱终于被清军平定,皇帝随后为清军总司令兆惠举行了盛大的凯旋式,他也以一等武毅谋勇公、户部尚书的身份正式成为军机大臣。% V' x7 S+ R* n0 j
! n/ z$ I; [0 c& z, {; {$ D" q' @
据说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为了体现皇恩浩荡和自己对兆惠的重视,乾隆竟然让这位识不了几个汉字的满洲将军担任了科举最高级别考试即殿试的阅卷大臣。皇帝悄悄指点他其中的秘诀——“圈多即佳卷”,原来,成绩好的考卷上会有各位阅卷大臣的圈点,不识字的兆惠只要数一下圈圈的个数就成了,而身为财会专家,数数不正是他的特长嘛。
$ z5 `$ w$ r8 }9 h! u
; r$ v6 c- D  w7 _不过如果仔细研究,便会发现这个故事其实很有问题。因为兆惠本不是武将,而是笔贴式出身,即旗人高级官员们的秘书或文书,该职的主要工作就是撰写满汉公文,而且还要负责满汉双语的互译,因此他不可能不识汉字。当然,此公对科举专用的八股文不会有什么研究,品不出考卷好坏也情有可原吧。% ^( l2 j! C0 i$ B" o/ U

8 v1 \0 v; @7 F2 F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十一月,新疆的征服者兆惠在北京病逝,享年五十七岁,死后备极哀荣,“赠太保,谥文襄”,皇帝亲临祭奠。到了嘉庆元年,他又“配享太庙”,从而取得了与乾隆一起享用冷猪肉的资格。兆惠的儿子扎兰泰娶了弘历的女儿和恪公主,还承袭了父亲的一等公爵,但此人能力似乎很一般,只当过散秩大臣一类的闲职,于乾隆五十三年病故。
作者: ekid    时间: 2015-5-11 15:02
沙发,从西西河追到这!
作者: 老马丁    时间: 2015-5-12 03:08
以史为鉴。满人做得?他人也做得。
作者: 海天    时间: 2015-5-12 05:12
本帖最后由 海天 于 2015-5-11 16:18 编辑 ( Q* x6 |, }' E! F  V
; f/ P- ]" Y  Q. m0 O

# m+ Q6 w0 J0 c0 P! |2 ?7 I2 O* l# |* x, Z
汗......光看标题还以为是突尼斯那位汉尼拔,还在琢磨不知哪位清朝将军能和他比肩......
2 X" X, e0 X! t8 n0 h# n# v
' Q, ~# C" }! \% ^, X原来是这样,送花。
* a( p) c+ \+ [4 M3 C4 M0 N  ?: {- V6 g
貌似这个情节被查某写进了小说,不过兆惠将军成了反派?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5-12 07:35
海天 发表于 2015-5-12 05:12* X; T2 N2 ^! B" W$ m( _1 Q
汗......光看标题还以为是突尼斯那位汉尼拔,还在琢磨不知哪位清朝将军能和他比肩......
0 G2 R% j  ~+ o4 d$ s2 }
' I" ^- I) T7 x原来是 ...

% X0 u5 _6 }# s2 q是啊,第一部《书剑恩仇录》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5-12 07:42
老马丁 发表于 2015-5-12 03:08
- v' k; t) M- b7 r, t以史为鉴。满人做得?他人也做得。

( ]# M* S" d! j  t; l8 g话说回来,卫拉特蒙古其实祖先是统属于克烈部王罕,属于蒙古高原西部的突厥/叶尼塞血统而非蒙古血统。准噶尔属于卫拉特的一部。
  n: h. N& u+ w' N) ]& V: {% T
" V  S; J8 v  T被成吉思汗征服后,才算统一于蒙古。$ A+ C+ Y5 k7 [+ j8 V7 I
6 E, c0 V8 g* ]' G  s8 H
所以当属参与屠杀的不仅有南路的满洲军,还有北路的喀尔喀蒙古军。准噶尔几次想征服喀尔喀,结下了血仇。$ l1 w3 S$ M5 j1 `8 w+ a, `
5 _1 j, k: K" m  F* i0 |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5-5-12 09:01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5-5-12 09:02 编辑 4 l( r. [5 G; z) E* u. C/ v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5-12 07:42
3 Q: \6 I! o) @' s$ B5 @话说回来,卫拉特蒙古其实祖先是统属于克烈部王罕,属于蒙古高原西部的突厥/叶尼塞血统而非蒙古血统。准 ...
# H2 e! O5 g: G( d, B; i

9 B7 S+ F; z: M" u' c; X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一样, 卫拉特(瓦剌, 或厄鲁特)联盟的成分改变过N次。: m$ q# l  _! O; ]! U+ x# h
# A( x3 z( Y  H5 H0 p) I; X8 v$ H1 z
卫拉特的主要成员是四部。& K# E0 j% A, a  Z4 c7 \

" i; T  }$ I- Z5 }, Y$ v有一个说法四部卫拉特(Oirat)其实就是Dörben(四) Öörd(部) 的发音转变。
2 m7 U5 C8 B4 }9 i2 `" d) q9 l9 ~" {( X. \! U) @2 J
0 S6 Q  q5 b# b, Z; ?! W8 i  K  B
* q; s" \5 ]+ t- u) l* t. ^
但卫拉特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Dörbet)也是四的意思。 一说这个四是也先后裔的四兄弟。
5 v! t, t: Y" m2 B' ?. }3 n" ^" ]* i- E3 Z. B& L
但蒙哥时期完成的《蒙古秘史》中,铁木真的远祖孛端察儿的叔叔有四个儿子, 这四个儿子建立了Dörben 部。 《蒙古秘史》梳理的是原蒙古联盟中各部的关系。 也就是说Dörben 部是原蒙古联盟的成员,但是外围。
- n5 y9 s0 H, n/ s& H3 D/ T; u0 {: \: S" P0 h) ?5 h! {. d! I
但《蒙古秘史》又提到了卫拉特(Oirat), 说他们是乌良哈(乌梁海),也就是说拉特(Oirat)属于林中百姓。
; G; P9 X! D6 J4 b3 \& n# c( F1 U: G: v* [
俺当时很不理解, 不是说杜尔伯特部(Dörbet)是卫拉特四部之一吗。 为神马《蒙古秘史》中把两个分别开来???
$ E7 m( h7 Q6 W% e1 j7 b4 u' O- x* Z. c. b
后来读卫拉特联盟的发展史,才晓得此卫拉特四部和彼卫拉特四部是不一样的。9 s$ ]& J; u: @& B4 I: w& A
  s3 _9 b9 F' f1 T
比如明末清初的卫拉特四部中, 只有和硕特部的首领才能称汗。 因为和硕特部的头领是铁木真的大弟兄弟合撒儿的后裔, 是黄金家族成员。
4 A$ H' k+ I6 D2 j! q" M' W! v. f
但合撒儿的封地在现在的中国东北。统领东北一带的乌良哈(林中百姓, 乌良哈不是一个部族, 而是像“夷”一样的统称, 蒙古把所有森林地带的居民都叫林中百姓)。
/ S( F% d1 j. o' ?: ]) M/ B0 t# w/ ~" V# x; e- d$ _. ]# U
合撒儿的七世孙阿克萨噶勒代有两子。 阿鲁克特穆尔为科尔沁部始祖。5 K9 J2 ~- Y% m' `8 v. t9 }) L: }
9 D4 o+ K& B2 ?0 T1 k2 g
而另外一个儿子乌鲁克特穆尔, 当也先的老爸瓦剌脱欢太师大败北元时, 带领自己的部族西迁加入了瓦剌联盟, 成为和硕特部。
7 [/ _* M, ?- Q0 V
4 t8 W# c' K& L( r6 H' l1 F: ~4 G3 A$ R所以说卫拉特(瓦剌, 或厄鲁特)联盟的成分一直都在变化。
7 X5 f/ {% @  Q3 y1 a3 j* }( e( R* d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5-12 12:23
草蜢 发表于 2015-5-12 09:01* J0 H6 e- V( `3 M, N
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一样, 卫拉特(瓦剌, 或厄鲁特)联盟的成分改变过N次。1 M) R/ h  m$ N% o4 i6 e
, p8 a) V/ t1 H: ^, l/ T
卫拉特的主要成员是 ...

7 A5 ]3 Z% ^5 E5 j1 H+ [这个,草原上一个部族融入另一个的时间非常快,通常一代人就能完成----杀掉比车轴高的男人,留下女人和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就行了。
作者: 将进酒    时间: 2015-5-12 17:57
看的有点后脖子发凉啊。还有海兰察能一块蒸一个吗
作者: laokay    时间: 2015-5-14 14:47
冷兵器时代,真彪悍才行!
作者: qqq54    时间: 2015-5-14 15:56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5-12 12:23( p: N8 B) z1 _: \
这个,草原上一个部族融入另一个的时间非常快,通常一代人就能完成----杀掉比车轴高的男人,留下女人和还 ...
) M  S7 i! j6 u7 r; H  G
黑暗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5-14 15:59
qqq54 发表于 2015-5-14 15:563 T4 t2 [. n: ~6 X" t# [  T
黑暗

% G; F' c/ v3 ]几千年来,在草原基本是隔上几代就会发生一次。
: m+ x! ~; y: Q7 Z$ [/ v$ n" G! N0 p! \5 u
工业化以后没怎么发生了。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5-14 16:31
qqq54 发表于 2015-5-14 15:56
3 U- |3 z7 N# ?1 o0 @9 A2 j黑暗
  u$ m6 H1 Y. i5 g6 }; r1 Y
匈奴之前不可考了,从匈奴击破东胡(通古斯),月氏开始,基本上长的两百年,短的一百年,蒙古高原上的统治部族就在不断的轮换。
作者: 农民家的狗    时间: 2015-5-14 19:33
生活,永远比小说精彩
作者: 万里风中虎    时间: 2015-5-31 13:08
杀人放火金腰带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