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说说宝力格教授的中小学及大学早年时的另一个视角 [打印本页]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3-1 18:27
标题: 说说宝力格教授的中小学及大学早年时的另一个视角
本帖最后由 燕庐敕 于 2015-3-1 20:10 编辑

我作为一个支边超过50年的家庭的后代在那一段时间看到的确认的---我只相信事实,不做任何推断。

咱们分段看吧。



[杂谈] [ZT]蒙古人看世界和汉人看世界是不同的
[复制链接]
       
草蜢


草蜢多年前读过剑桥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宝力格的一本书叫做《Nationalism and Hybridity in Mongolia》 或草蜢的翻译《蒙古国的民族主义和混合》



这其实是宝力格当年的博士论文。

老实说, 草蜢读了以后,被惊呆了。 因为俺这个重庆崽儿从来没有想象到蒙古文化和内地在思维上的差距如此之大。

首先得交代一下宝力格教授的背景。

教授现在是美国公民, 但他是1964 年11 月出生于鄂尔多斯西部鄂托克旗的一个牧民家里

他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遭遇了在内蒙做田野的英国人,而走上去剑桥读博学习人类学的里程。

1991年4月到1992年4月在苏联瓦解的当头, 作为剑桥的人类学博士生, 一个仍然拿中国护照的内蒙古人,他来到了蒙古国做田野。

他的视角特别独特。让草蜢着实地了解到蒙古人看世界和汉族人看世界的不同。

我在这里转帖一下他的一段讲话:

时间:2010 年8 月4 日

我在1964 年11 月出生于鄂尔多斯西部鄂托克旗的一个牧民家里。8岁之前我一直都生活在牧区,我们那里不是草原,应该算绿洲吧。鄂尔多斯是沙漠多的地方,我们的西部沙漠更多,我们那地方叫“Balar”。我家乡的生态环境不太好,我生长在那样的环境里。家里有姐姐,她比我大一岁,小时候我们一起在牧区放羊羔。我们的邻居离我家3 公里左右,按理说我应该感到寂寞,但当时并没有觉得孤独,因为我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8 岁到公社上学,父亲那时已经是公社医院的大夫了,母亲也在那里做点事情。72年我8 岁的时候开始学汉语,以前不会汉语,连句国骂也不会。我们的公社叫吉拉,“Jira”,六十,名字来源于20 世纪初当地的六十名好汉组成的“独贵龙”运动。公社只有一个蒙汉混合小学,但72 年蒙语班被取消了。之前我姐上的是蒙语班,到我上的时候却只有汉语班,73 年又恢复了蒙语班。我到现在都没有闹清楚为什么那年取消蒙语班,我没有刻意地去寻找原因。不过阴错阳差吧,我开始学习了汉语,不过一开始讲的是蒙古式汉语,有些至今还改不了。


鄂尔多斯,当时属于伊克昭盟。在满清时代,蒙古被分成各个旗,解放后大致上一个旗相当于内地一个县,旗之上则是盟,等同于内地一个地区。
公社,就是乡一级了,肯定有小学,因为我们小时候虽然自己穷的叮当响,也勒紧裤带向其他公社的小学捐赠粉笔,小黑板等,所以我记得。蒙语班和汉语班在伊盟的公社级别我没体验,这里就不说了。在首府呼和浩特,有专门的蒙族小学和回民中学,你不是蒙古人或者回族,也可以去,不过回中绝对没有讲经班,蒙族小学有汉语班---这些地方我都有同学,经过微信普及很多人现在还能重新联系上。蒙族小学蒙生班蒙语教学,同时也教授汉语,汉语班不一定都是汉族学生,很多蒙族干部也把孩子放在这些汉语班,无他,师资力量强呗!汉语班也有蒙语课,我高中同班就有毕业于蒙族小学汉语班的蒙族同学,还是女的。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3-1 20:08
在那个学校呆了3 年以后,1975 年父亲在当时的伊克昭盟(现为鄂尔多斯市)医院里找到了工作做蒙医师,我们就跟着搬了过去。当时那个盟府所在地––东胜––人口有3 万人,蒙古人可能有3 千左右,我直接进入了汉语的环境里。七五年当时中国的民族政策很左,民族关系很紧张,一到这样的环境里我马上就感觉到被歧视。在牧区我虽然上的是汉语班,同学中也有汉族人,但当地的汉族多是从榆林,神木等地逃荒过去的一些人,很多人或很早就去了。他们已被蒙古化,大多会说蒙古话,有些人反而汉语还不太好。我们习惯上至今称他们为“irgen”,即民人,而不用现今的通用族称,“hyatad” (契丹人)。当然在文革中他们中有一些人去打砸抢,挖“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那里成了一个重灾区。尽管蒙汉小孩之间打架的事很多,但我们小孩儿没太多感觉,我们的感受跟大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到了城市以后就有了异样的感受。到了城里第二天,我们上街,就有小孩追着我们打,边扔石头,边叫着“蒙鞑子”,也许是我们过于“招摇”了吧。我奶奶穿的是蒙古袍。我当时11-12 岁,那时候就产生了民族意识产生,觉得因为我们是蒙古人而被追打。我对小学的经历没有太多记忆;很奇怪,我只记 得跟汉族同学打架的事,不记得我们之间有太多的友谊。那年我去的时候,姐姐退了一班,她原本上的是蒙语授课班,进城后因为没有蒙语学校,只好跟我上一个学校,她因为汉语跟不上只有降一个班。我对那段经历没有太多记忆,只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他说的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哪怕在各个盟旗,到了城市里,“主体民族”蒙古族的人数就要大大少于“多数民族”汉族的人数了。伊盟当时在解放前屯垦时有大批陕北和晋北的汉人在走西口后定居,汉人来这里不是逃荒,傅作义陈长捷都在伊盟大规模屯垦,还曾利用黄河灌溉。当时陈长捷因为与蒙族各部落的争地冲突,还被撤销伊盟屯垦的官衔。牧区的汉族是否蒙族化我不知道,但是会说蒙语是很多的,当然也照样会说自己的家乡话--他说的汉语讲不好恐怕是标准汉语讲不好,我的一些朋友只会讲当地话。很多人也有个蒙族名字,这点我也有认识的人是这样。

内人党在文革期间绝对是巨大灾难,在我父母单位有人被逼得爬上高高的烟囱跳下来,我很小的时候没亲眼看见跳那一下,可是看见清理地面血迹了。蒙汉小孩打架多?这个我看到的绝对和他看到的不同,当然我俩不在一个地方。蒙族小孩之间,汉族小孩之间,其他民族小孩之间自己的斗殴难道少了?只是此人不说而已!我知道的汉族小孩之间分成几个小帮派打来打去,还有很多打架根本是帮派为主,里面什么民族都有,与精力旺盛无所事事和私人关系哥们义气相关的程度超过与民族相关程度百十倍吧。

叫蒙鞑子的我一次都没听见过,单称鞑子的评书里面有。我小学的记忆有关打架的不少,和民族相关的则是与回民有关,和蒙古人无关。当然我住在当时的红旗区,文革前叫回民区,现在还是叫回民区,不过只是通道街两旁和回民坟附近是回民的聚居区,不管当时还是现在,我们跑进去玩从没受到过敌视。打架是因为一波小孩乱嚷"猪尾巴尖尖蘸白糖,回民老汉尝一尝“,乱喊的绝对不是纯汉人,里面至少有蒙族,达斡尔族,满族的小男孩子们。

觉得因为是蒙族被追打,我反正认为重点在”觉得“。进城后没有蒙族学校,我有同学父亲是内蒙教育厅副厅长,蒙族人,他的解释是,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他有没有和汉族同学的友谊我无从得知,我的邻居同学很多蒙族和我的友谊那是绝对够铁。我只会说两三个蒙语词汇,不会说蒙语。似乎这个根本没影响我和同学,周围小朋友乃至今天的交情。


作者: leekai    时间: 2015-3-1 20:22
我有好朋友是根河、鄂左旗的,后来去了呼和、赤峰,没有感觉到很深的蒙汉矛盾。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3-1 20:51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3-1 20:08
他说的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哪怕在各个盟旗,到了城市里,“主体民族”蒙古族的人数就要大大少于“多数 ...
初中我上的是伊克昭盟第一中学,算是当地最好的学校。我对这三年也没有太多的记忆。我上高中是1980 那一年,第一次全盟统考,我考了第一,进了伊克昭盟一中高中的重点班,算是尖子里的尖子。当年进去两个月后我生病了。我本来一个耳朵听不见,后来另一个耳朵也聋了,当时只好退学,所以我只上了2个月高中。在家呆了一年后到伊克昭盟广播电视台做门卫,在那里工作了近一年。

在这期间,我的一只耳朵回复了听力,父母央求我,“你不能这样,才16、17岁,你从最好的学生成这样,你得回去上学”。但我不想复学,因为很多人看到曾经最好的学生“堕落”成这样,幸灾乐祸,我就更不愿意去。老师让我回去,我说不,我要自学成才。我跟他们打了个赌,我就不信我比不过他们。82年考大学,考得不怎么样,因为我没有全面读过那些东西。我用高考前最后三个月请假复习。记得当年我考了全盟第4名––因为那年高中从两年变成三年,我的同学们都是83年高考。不过尽管如此我也没有占太大的便宜,因为我只考到内蒙古师范学院(一年后改称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而同学们中有上清华北大的。


伊盟一中是重点学校,能考第一绝对是牛逼好苗子。

这里他为何不提当时为了照顾蒙族学生而在各个重点学校里办的蒙生班?

当时很多蒙族学生因为相对而言基础差,又不好好学习,完全靠在重点中学每个年级扩招一个蒙生班才得以在重点中学读书,教学基本上全是汉语,但是有相当分量的蒙语课。里面的学生,用广大老百姓的话说,那都是“癞材地”,呼市或者内蒙土话,就是不成正材成癞材的人。很多蒙族同学凭自己的本事上学,绝对不愿意去蒙生班----包括宝教授自己当年考第一,也是拿来炫耀进了尖子班而不是蒙生班吧?因为那就是赤裸裸的照顾,有自尊心的孩子们绝不愿承认自己是要被照顾的不是?

82/83的故事他肯定记错了。我们84才是第一拨彻底从高一就三年制的重点高中。他那个时段,有些重点学校有些班是三年,还有些比如文科班,蒙生班,都和当时普通中学一样是两年制高中。对了,我的一些初中同学没考上重点高中,也在81年上普通高中,他们都是83年高考。

82年高考,蒙族学生照顾30分。他没提这个,是不是?读者不知道他是用没用这三十分。他要身体没事,一直在伊盟一中尖子班,我认为以他的才能完全可以用不着这30分,不进北大清华也至少是上重点线的。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3-1 20:56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3-1 20:51
伊盟一中是重点学校,能考第一绝对是牛逼好苗子。

这里他为何不提当时为了照顾蒙族学生而在各个重点学 ...
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里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是个蒙汉合璧的学校,蒙汉生各占一半。内蒙古大学是内蒙古最好的大学,蒙古学生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汉族学生。我们那里蒙古学生多一些,因为师范是培养老师的,所以从牧区招来的学生多一些。

82年到86年期间,中国的大形势是反异化、反小资产阶级自由化,同时大学里出现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比如有很多沙龙。虽然我们身处边疆,但也不可能脱离这样的文化氛围,也积极地参与了。不管是参与也好,卷入也好,二十多年后想想当时的情景还是是很振奋人心的。后来我为什么要学人类学呢?80 年代初,中国有这样一个大的氛围:北京、上海的文化,政治的发展、争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边疆的民族关系。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我们学校是蒙、汉生各一半,大学生当中也存在民族关系问题。在大学里,汉族学生认为自己是优越的,但蒙古学生不服输。蒙古人跟其他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点不一样,我们很少具有自卑感,因为我们有一种历史感嘛。今天说起这些事情很有意思,有时候也有“好汉不提当年勇”这样一种感叹。少数民族受到一些歧视的时候,我们要起来斗争。不过这种斗争已经不用拳头,而是用笔杆子。因此出现竞争,学术上的竞争、智力上的竞争。当时我们这些蒙古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感兴趣了。汉族也对自身的文化开始感兴趣。我们很可能走在当时其他少数民族的前面,跟汉族对文化的兴趣是同步发生的,而不是派生的,derivative。


这里他又胡说了。

内蒙古师范大学,当年叫师院,呼和浩特市城南,也就在内大旁边。哪里有一半蒙族一半汉族比例?你要说是某个专业我信,要是全校,见鬼去吧!那个是为了培养科班出身的老师的地方,数学物理化学电子电工这样的理科系里蒙古族学生也就和人口比例类似,10%~20%。我自己的班有四五个考进师大的,数学系,生物系,计算机系都有,男女都有,全是汉族。

至于大学里存在民族问题,我后面要说说82年呼和浩特市数千名蒙族青年游行的事,今天先到这里。
作者: 小木    时间: 2015-3-1 21:25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3-1 06:08
他说的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哪怕在各个盟旗,到了城市里,“主体民族”蒙古族的人数就要大大少于“多数 ...

屯垦那都老往后的事情了,鄂尔多斯都在黄河以南了,河套、呼和浩特那是现在时髦的说法所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拉锯地带,汉人多用不着屯垦那会儿,老早的时候那就是云中、朔方、定襄、右北平了。。。
我祖父是和林格尔人(以至于我现在户口本上的祖籍还是和林格尔),离现在的鄂尔多斯市东北大概两百公里隔着黄河,家里是祖父以上七代还是九代还是更多代就从山西迁居内蒙了,都是纯粹的农耕区种地吃饭,纯讲山西话。乌兰夫家是邻县的,听家里说过他家的长工如何来着,大概虽然是蒙族,在那一带也很该有成份在从事农耕了。
蒙牛是和林格尔的企业,“大草原乳飘香”云云,哈哈哈哈。。。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5-3-1 22:04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5-3-1 22:06 编辑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3-1 20:56
这里他又胡说了。

内蒙古师范大学,当年叫师院,呼和浩特市城南,也就在内大旁边。哪里有一半蒙族一半 ...


所以说,去到国外去搞政治的,十有八九都会编故事。
俺前两天凑巧看了俺妈在正在学习的纽约某牧师的布道视频,那人说自己在八平方时在广场呆过,说自己是民主大学的校长,说那天晚上自己怎么怎么惊险。然后我就大骂,什么狗屁东西,吃人血馒头的,拿当时的悲剧来消费。
作者: 洗心    时间: 2015-3-2 02:41
河蚌 发表于 2015-3-1 22:04
所以说,去到国外去搞政治的,十有八九都会编故事。
俺前两天凑巧看了俺妈在正在学习的纽约某牧师的布道 ...

小心你妈不要被忽悠了
作者: huma    时间: 2015-3-2 06:34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3-1 20:51
伊盟一中是重点学校,能考第一绝对是牛逼好苗子。

这里他为何不提当时为了照顾蒙族学生而在各个重点学 ...

你什么时候给我30分了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5-3-2 06:43
huma 发表于 2015-3-2 06:34
你什么时候给我30分了

展开讲讲你的经历嘛。
作者: 库布其    时间: 2015-3-2 08:40
本帖最后由 库布其 于 2015-3-2 08:41 编辑

我是1974年出生在鄂托克旗旁边的杭锦旗的。宝教授所写的我觉得很真实,没有特别明显的错误。真去挑肯定也能挑出来。

补充一点我看到的事情。

学校和牧区生活。

我是生长在旗政府所在的镇子里面,两所小学,一完小汉校,二完小蒙校。影像中两个学校规模相仿,平时没有交集,只记得大人说某个弃婴被蒙校的小孩子用石头打死的事情。当时这种事情不算很刺痛人心,汉校的人干这事情也不希奇。我印象中没有蒙族同学,或者就是很汉化的同学以至于我没意识到。
我的堂姐是在下面一个公社长大的,那里的学校就很寒酸了,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学校老师不超过10个人这种的,但是她那里也有一个蒙校。牧区的孩子上学,无非就是送到公社或者大队(比公社更小的单位),还得住校。宝教授所说的Balar,就是半沙漠化的荒原,散落着1米多高的土丘,上面长满荆棘,但是夏天可以结出很好吃的小浆果。常见的状况就是你最近的邻居离你好几里地,你的水井大约要挑水走个几百米,最近的门市部在大队,20-30里地。毛驴车或者骑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坐汽车去旗里面要先走到公社,然后搭乘每天一到两班的长途车。这种环境里面办学,混班不稀奇。


对蒙古族的歧视和偏见。

蒙古族在我们那里和汉族相比是弱势的。蒙鞑子的称呼我是听过的。往往是大人们有时候抱怨某些蒙古人的行为,例如酗酒打架好吃懒做,随口加一句蒙鞑子。小朋友们有时候欺负路过的蒙古人,唤两句也不希奇,有时候会打起来。甚至我们那里的一个节日,7月15捏面人,从小大人就说7月15杀鞑子。搞笑的是,我的前蒙古族姐夫,也会凑热闹过这个节日,纯粹好玩。
汉族对蒙古族的racial profiling是能歌善舞,大部分心地善良性格耿直不坑人,但坏起来就很恶,对在市场经济里面捞钱不如汉人灵活和积极。爱喝酒,爱玩,不善经营。一个例子:挖甘草一度是牧区的一个经济来源,去蒙古族的草场挖,基本上和主人打个招呼就行,有时候还能得到酸奶招待。

通婚。
蒙汉通婚很普遍,不稀奇。汉族这边的观点对这种婚姻一般没有特别的看法,除了孩子可以下蒙古族户口并且可以名正言顺地生两个。我的一个姐姐就嫁了个蒙古族,但是后来离婚了。和我们大家庭相处得非常融洽来着,觉得就是我们家里自出的一员。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3-2 11:02
huma 发表于 2015-3-2 06:34
你什么时候给我30分了

我要是自治区教育厅的,当然可以给你30分。

最高不能超过30分。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5-01-01/1053452450.shtml

这个都是2004年了。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3-2 11:03
库布其 发表于 2015-3-2 08:40
我是1974年出生在鄂托克旗旁边的杭锦旗的。宝教授所写的我觉得很真实,没有特别明显的错误。真去挑肯定也能 ...

好!我这是抛砖引玉了,你离得更近,也有自己的观察,好文字!

我毕竟在首府,看来遇到的无论哪个民族的人,相对都比较忍耐。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3-2 11:11
小木 发表于 2015-3-1 21:25
屯垦那都老往后的事情了,鄂尔多斯都在黄河以南了,河套、呼和浩特那是现在时髦的说法所谓游牧民族和农耕 ...

我是顺着他的思路说的。

九原云中这些太古久了,真正大规模汉人移民是明清两代开始的。
作者: huma    时间: 2015-3-2 13:15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3-2 11:02
我要是自治区教育厅的,当然可以给你30分。

最高不能超过30分。

这个希望调查清楚,当年是有加分大概10分。而且,自治区以外的学校没有加分。
至于民族歧视,有,只是听说,我父亲被打成内人党被关了几年,还有地区和企业一把手必须是汉人。
我在学校没有什么民族歧视,高中一个班50多人快六十人5个少数民族,二个蒙族,二个回族,一个维族,没见谁欺负谁,倒是大学,刚开学大家好奇谁是蒙族,把一个相貌最凶恶当成蒙族,我在边上都快笑翻了。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3-2 13:24
huma 发表于 2015-3-2 13:15
这个希望调查清楚,当年是有加分大概10分。而且,自治区以外的学校没有加分。
至于民族歧视,有,只是听 ...

他考上的是师大,当然是区内的。

82年具体的政策我不记得,84年时,蒙族20,回族10,满族5,赫哲族去考就录取--定向的。最高三十分不是真加分,是降低分数线录取。

我初中同班,高中邻班的女同学因此上了北大预科。最近还和她见面,聊的挺高兴。
作者: huma    时间: 2015-3-2 14:41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3-2 13:24
他考上的是师大,当然是区内的。

82年具体的政策我不记得,84年时,蒙族20,回族10,满族5,赫哲族去考 ...

定向的,这能算吗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3-2 14:49
本帖最后由 燕庐敕 于 2015-3-2 15:25 编辑
huma 发表于 2015-3-2 14:41
定向的,这能算吗


赫哲族当时就500人,要是跑了就没人回去了。所以赫哲族定向了---管你在哪里,毕业回去当干部。

其他加分可没说要定向。

82年加30是从当年招生前发的通告看来的,那上边没有具体的操作。
作者: 莳萝    时间: 2015-3-2 15:29
这种事情真没必要较真。都已经在国外了,为了站住脚,肯定得编点别人爱听的。
我表姐夫是家里的小儿子,他们兄弟八个,外蒙六个,内蒙一个,河南一个,老母亲本来一直跟着小儿子,前年98岁的时候坚持回了内蒙,说要死在老家。
外蒙的人在二十年前歧视中国人,表姐夫外蒙的哥哥家娶了一个内地媳妇,过程有点不光彩,当然,这是一面之词,说那个女孩子非常有心机,发现怀孕之后就跑了,然后生了个儿子,抱着来了,然后不得不举行了婚礼。至于内蒙人,没什么概念,不过我表姐夫娶我表姐是因为他母亲的坚持,而他母亲是因为我外婆也就是我表姐的奶奶是满蒙混血儿,是老人家在附近能找到血缘最贴近草原的人。
我非常讨厌夸大民族矛盾的人,中国这么大,各民族早像扭麻花一样扭在一起了,现在的民族矛盾,多少都是被人出于利益驱使煽动起来的,大家兼容并包的在一起生活下去不好吗?生活要多元化才有趣啊!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15-3-2 15:40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3-1 20:56
这里他又胡说了。

内蒙古师范大学,当年叫师院,呼和浩特市城南,也就在内大旁边。哪里有一半蒙族一半 ...
至于大学里存在民族问题,我后面要说说82年呼和浩特市数千名蒙族青年游行的事


到精彩的地方了,开始抖包袱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15-3-2 15:46
河蚌 发表于 2015-3-1 22:04
所以说,去到国外去搞政治的,十有八九都会编故事。
俺前两天凑巧看了俺妈在正在学习的纽约某牧师的布道 ...

某牧师,是19年前用衣服盖住柴玲脸那位牧师吗?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5-3-2 16:04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5-3-2 16:13 编辑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15-3-2 15:46
某牧师,是19年前用衣服盖住柴玲脸那位牧师吗?


不是,百度了一下,张伯笠牧师。
不过远志明牧师在基督教里也很出名,起码俺妈这样的老太太也都知道。
这是张伯笠的演讲稿
http://www.xinhua58.com/shtmlnew ... 1231025578330.shtml
应该是由布道录相摘录下来的。
PS:有没有在纽约的人能够扒一扒这位牧师。
作者: 莳萝    时间: 2015-3-2 16:04
我们家是个典型的汉族家庭,但是我外婆是满蒙混血,我的一个表姐嫁了个血统纯正的蒙古族汉子,我的一个表哥娶了壮族的姑娘,还有一个表哥娶了苗族的姑娘,我有一个好朋友是彝族,而且是黑彝,我女儿的干爹是回族,我在东北混了十年,认识的神马朝鲜族、满族就更别提了。
我一直觉得我们很和谐,真的很和谐。
作者: njyd    时间: 2015-3-3 03:26
本帖最后由 njyd 于 2015-3-3 03:35 编辑

我插队就在鄂托克旗,吉拉公社也有南京知青,我们队离吉拉公社直线距离70公里,在牧区算相当近了。不过中间没有直通路。
  我们在那里的时期,一个大队大约三百到五百人,有个小学,大约十几个学生,蒙汉合校。我们队的教师是蒙汉各一,蒙族的是女的,好象是初中毕业。汉族教师是男的,初小(小学四年级)毕业,就是说他自己都没上完小学。
  所以我们到那里的一两年后所有大队小学的汉语教职都被知青“霸占”了。我们大队的这位汉语教师原来还兼大队柴油机手,也被知青顶了。
  我们那里的汉族原住民都是从陕北来的,大约占人口的百分之六、七,政治地位稍低。
  没发现当地蒙汉之间有什么难以调和的矛盾,蒙族生活饮食上没见什么禁忌,容易与汉族融合。
  九0年有幸回去招生,当时内蒙的民族加分政策是只有本自治区主体和独有的少民才能加分,那一年只有三个:蒙、鄂温克,还有一个好像是鄂伦春族。加20,其他民族都不加分。
  对这三个民族还有个照顾的就是只要投了档就不许退,宁可给你退高分的。那一次我们就以此为借口退了一个过一本线的,我们学校是二本,招七人给了九份档案。带队者衡量各种因素只好把那个过一本线还是分最高的退了。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5-3-3 11:51
njyd 发表于 2015-3-3 03:26
我插队就在鄂托克旗,吉拉公社也有南京知青,我们队离吉拉公社直线距离70公里,在牧区算相当近了。不过中间 ...

84年的我最清楚,其他加分的时候就关心的不多了。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