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吴哥艺术——一个王朝的微笑 [打印本页]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5-1-26 12:00
标题: 吴哥艺术——一个王朝的微笑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5-1-26 12:00 编辑
" I$ Z5 a5 P* L* T( }% N5 k- o. h' H7 T- D; G/ q) d
  r+ W: p( q0 O3 U
与很多人想像不同,吴哥窟其实更多是一座印度教遗迹,或者说,它的印度教成分要比佛教多的多。
2 g7 K! }! l+ H; ?5 f3 \1 Y1 y' `$ S5 u0 Z0 ]( E
柬埔寨在中国古籍里早有记载,先后被我们的祖先叫做“究不事”(汉朝)、“真腊”(隋朝)、“吉蔑”(唐朝)等,其主体民族后来称高棉人,语言则为高棉语。公元九世纪初,相当于中国唐朝中期,高棉人在首领阇耶跋摩的领导下从爪哇独立,建立了后人所称的吴哥王朝,又叫“吴哥帝国”或“高棉帝国”。不过,该国早期的首都并不在吴哥,而是在距离吴哥十八公里的诃里诃罗洛耶,从第四位国王耶输跋摩一世(相当于中国五代初)开始,王朝中心才迁至今天柬埔寨西北暹粒省的耶输陀罗补罗。5 r4 J' {, W+ r, D' r" f

6 @' Y% w' ~' C+ k“吴哥”,其实是高棉人对国都耶输陀罗补罗的俗称,高棉语里就是“城”的意思。# z8 v4 l8 r6 l# E! h( R5 P
: F6 b5 `! `2 P+ w2 Y, y! f
吴哥王朝实行政教合一,国王既是君主又是大祭司,国人信仰当时东南亚的主流宗教印度教,尤其崇拜毁灭之神湿婆。迁都后,耶输跋摩一世以印度教神话为蓝本进行城市规划,他将巴肯山当做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建造了国家寺院巴肯寺,还下令挖掘了一个巨大的耶输驮罗塔泰卡湖,即今天的东大人工湖。
0 b6 w$ i8 R5 J. g8 Q
6 S# B! k6 {3 u1 Z! ~不过,到了他的儿子曷利沙跋摩一世和伊奢那跋摩二世的时候,王朝陷入动荡,军阀割据国王外逃,直至十世纪中期(相当于中国五代末),罗贞陀罗跋摩二世才重新统一全国,他在位时期国力强盛,一度侵入占城(位于今天越南中部的古国,与吴哥交战了数个世纪)。这位国王在首都建造了以精美浮雕著称的女王宫以供奉湿婆大神,被认为是吴哥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 [+ R+ e. T: B8 T, Z; |+ b0 r' e( a; c  p/ \0 W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之子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期间(相当于中国北宋初),吴哥国泰民安,大乘佛教在王朝得到迅速发展,国王虽然是印度教徒,但对佛教相当宽容。三十年平静而繁荣的统治后,阇耶跋摩五世驾崩,王国再次陷入内战,历代先王留下的大量建筑石刻被毁,直到苏利耶跋摩一世在十一世纪初(相当于北宋中期)再次统一。
7 E$ ^9 T& ?- _4 W- p. A
6 x" @( d+ K5 o, r苏利耶跋摩一世统治了吴哥近四十年,武功赫赫,将领土扩张到了今天的泰国与老挝境内。与自己的前任们不同,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但对印度教也十分宽容,国王在吴哥兴建了大量佛寺,其中包括著名的巴戎寺,以及柏威夏寺和空中宫殿,还开始建设吴哥第二个大湖,这就是今天的西大人工湖。! q" J2 q8 C' p; x
# B7 l, t: L3 v: T5 |# t3 q& `% i
苏利耶跋摩一世的继任者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完成了西大人工湖,这位国王信仰印度教,建造了供奉湿婆的巴方寺等多座印度教庙宇。在其中一座位于今天泰国沙缴府亚兰县的寺院遗址中,后人发现了一块石碑,碑文详细列出了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之前所有的国王,使得我们对吴哥王朝前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此后王朝再次陷入内乱,一直延续到十二世纪前期,由苏利耶跋摩二世再次统一。/ K( n- _6 u+ z9 G. \9 B, ?2 V+ ^
  S/ p: q( a" J1 z
此王在位期间(北宋末南宋初)励精图治,吴哥王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柬埔寨之外的东南亚,今天泰国、越南、老挝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在他统治下。苏利耶跋摩二世虽然也是印度教徒,但他更尊崇保护之神毗湿奴而非毁灭之神湿婆,今天我们看到的吴哥窟,其实就是他献给毗湿奴大神的一座须弥山形式的国家寺院。国王花了三十年时间来修建它,这座寺院既是他生前的宫殿,也是他死后的陵墓。
# |1 w/ h, e9 u+ g
6 E( ~7 M5 f! I, X& X' G苏利耶跋摩二世驾崩后,柬埔寨再度大乱,农民起义和大臣谋反此起彼伏,占城军队趁机入侵,连续几位国王死于非命,直到十二世纪后期(相当于中国的南宋中期),一代雄主阇耶跋摩七世才赶走外敌,重新统一全国。这位国王可谓大器晚成,起兵的时候已经年过五十,但年龄并不妨碍他成为柬埔寨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因为此人竟然活了九十岁之多,即使在今天也是难得的高寿。
0 I2 l( V: q( x/ g/ `/ q! |2 Q
& u$ d) R0 K' P0 p. z& [( K即位时五十六岁的阇耶跋摩七世,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十四年里东征西讨,终于吞并了吴哥的宿敌占城,也使得吴哥成为当时东南亚的第一强国。通常认为,做为一个整体民族的高棉人或者说柬埔寨人,就是在阇耶跋摩七世时期成型的,而吴哥城也在他统治期间最后完成,据说鉴于此前首都多次被攻占的惨痛教训,国王把城墙修得极其高大厚实,城外还新挖了护城河。
7 }0 s5 l9 ]3 I# g
4 i2 R& Q( M# U高龄的老王看多了人间生死,深感于世事的无常,带着众多疑惑,他终于舍弃了虽被历代先王信仰、但却无法告诉自己满意答案的印度教,像苏利耶跋摩一世一样成为佛教信徒。阇耶跋摩七世重建了被毁坏严重的吴哥窟,并将其改为佛教圣地,由他重建的巴戎寺既是吴哥古迹中唯一的大乘佛教寺院,也是吴哥王朝最后一座国家寺院。) n9 g* W7 i' ?. h, Y2 z. \
$ |( Q) r% G9 h7 D
巴戎寺中心有一片气势恢宏的塔林,每座石塔其实都是一个有着四张面孔的佛像,五十四尊佛像(五座门塔,以及由四十九座石塔组成的塔林,现存三十七座)上的两百多张面孔微笑着俯瞰着大千世界,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高棉的微笑”——据说,所有这些面孔都是按照阇耶跋摩七世的模样雕刻的。/ [% _& Y2 \0 z' o

$ k2 U$ _2 }/ R& t
) H. c/ ]' ]. k7 q
* w1 w# ?* S' F: ^在阇耶跋摩七世的大力推动下,佛教在吴哥王朝得到了空前发展,圣剑寺、塔布茏寺、塔松寺等佛寺拔地而起,国人纷纷改宗,印度教并没有被取缔,但不像以往那样受到官方重视。佛教艺术与印度教艺术在吴哥窟共存,与印度教通常展现的善与恶之间紧张激烈的争斗不同,佛教的形像大多平和安静,从侧面反映出高棉人在阇耶跋摩七世治下的那份自信与从容。6 ?8 i& H' R+ {9 @/ i

" @+ z+ T7 C2 N$ w/ o  j可惜好景不长,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吴哥王朝的国运再次走进以往的轮回,混乱中国家逐渐衰落。等到十三世纪末,一位来自中国元朝的外交官访问这里的时候,吴哥的光辉已经暗淡。这位名叫周达观的中国使臣写下了自己的见闻,回国后出了一本名为《真腊风土记》的小册子,成为后世研究吴哥王朝政治、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唯一书面资料,其中也记载了吴哥王朝与泰国前身暹罗的战争。
4 V. u! E; M2 P. t' i9 J) h; {1 Z" W( u( m  d3 {
从那以后双方又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吴哥的水利灌溉系统被破坏,当地赖以为生的稻田已经无法耕种,王室不得不迁都竹里木(即现在的金边)。暹罗军于公元1431年最终攻占并洗劫了吴哥城,它做为柬埔寨国都长达五个世纪的辉煌,至此终于落幕。
4 [4 u/ I! k, ?6 t/ W& k' M
6 x  |0 B# l# A7 \; n此后,除了吴哥窟做为宗教圣地仍然受到信徒景仰外,吴哥城的其他部分再也无人维护。而即使吴哥窟也难以维持下去,因为随着暹罗人的到来,他们所信仰的上座部佛教——又叫“南传佛教”,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小乘佛教”——在柬埔寨迅速传播开来。与强调威权尊崇王室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不同,上座部佛教提倡自我解脱与朴素自律,颇符合多年苦难折磨下早已对王室失去信心的民众胃口,逐渐取得了在柬埔寨的统治地位。
( n! l- S& ~0 Y, v$ j% Q  `: e
8 h* P. g7 B5 G印度教与大乘佛教的中心吴哥窟再也无人问津,葡萄牙传教士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于公元1586年偶然经过这里,荒凉不堪的吴哥废墟让他极为震惊,此人事后写道:“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直到公元1860年,法国人亨利·穆奥才在莽莽丛林中再次发现了吴哥,他的系列游记与报告引起了欧洲人的广泛兴趣,各国学者纷纷慕名而来展开考古挖掘。不过在近代东南亚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动荡中,吴哥遗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迟至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吴哥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国际援助的大规模修缮维护工作才算开始。9 F: q( T1 M0 p: n7 X

  B8 I6 z6 t2 G4 ^. i- o9 |下面,就让我们乘上时间之舟,去回溯吴哥窟保留至今的那一个个片段:
! n# N1 W8 a" G' c
% ]$ o; C  Z0 ?* k9 L梵天,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后来被佛教引进做为护法神,称“大梵天”。民间俗称的四面佛,其实正是梵天的形像,四张面孔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尤其在泰国香火最旺。虽然身为印度教中的造物主,但梵天却并没有多么高的地位,整个印度也只有一座他的神庙。( H' j) g0 a( ?$ s1 U# {- t" V
' s0 {" @5 v; u

/ I/ [- j8 o  Z
9 u" z5 f5 b8 m$ s& g2 ?/ h$ p. S湿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后来被佛教引进做为护法神,称“大自在天”。他是印度教的毁灭之神,信徒众多,吴哥王朝大多数君主都属于湿婆派,巴肯寺、巴方寺等多座寺院都是献给湿婆大神的供奉。他的象征通常是公牛或林伽,后者以男性生殖器的形像存在,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5 k7 h1 H& m) c
9 G- e2 c* z4 ^" o9 ^9 j- F

# _9 ~. d! F, h9 H2 w5 ]. C8 \3 Y8 x: o) \. G9 n; q  J4 A. v
湿婆大神有着众多化身,比如大黑天马哈嘎啦,后来被藏传佛教引入,成为护法神之首,也是忽必烈麾下元朝军队的战神,极受蒙古人尊崇。这是湿婆的另一个重要化身萨达希瓦,俗称五面湿婆,他的五张面孔有着各自的含义和象征,注意不要和四面梵天混淆。" u6 o: [8 ~$ F4 O# x

+ @; U! `, [+ f7 `* e( f8 g& C! C" F" d  s7 Z+ n7 [

! ~8 d/ X# _% p8 v毗湿奴,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后来被佛教引进做为护法神,称“遍入天”。他是印度教的保护之神,与创造之神梵天、毁灭之神湿婆一起,分别掌管生命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三大主神中,梵天几乎没有信众,印度教徒不是湿婆派就是毗湿奴派,大部分吴哥国王是湿婆派,但也有一些比如苏利耶跋摩二世则是毗湿奴派。在印度教神话里,毗湿奴有多种化身,其中最著名的有十个,包括罗摩(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主人公)、佛陀等。! b' t  X( `. Y2 x1 h0 N' s/ w! T7 ^

4 v* ]& p! C; {; \8 v/ `, C- H' p

: j& H/ J) P: m& _0 l6 o* {+ Z柯里柯罗,印度教里很有意思的一尊神灵,是湿婆与毗湿奴的结合体。据说,有一次毗湿奴在化为女子的状态下被湿婆拥抱,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神,他就是柯里柯罗,兼有毗湿奴和湿婆的力量。8 N( H/ T3 I3 X' M% a) d
: \% N8 H$ A7 E8 z
  d" b9 M  z0 S) c

: {" ~) W; r/ Z$ }& U! ^7 m& K猴王哈努曼,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他帮助主人公罗摩夺回了了被魔王抢走的妻子。鉴于这只猴子本领高强,后来有些人——比如胡适——认为它可能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原型,或起码是原型之一。
# p) `% k$ U* P' T' ^- R* Q$ Y( p+ B

5 O9 Q% H6 n2 y6 X  O- n2 ?/ r1 T; T$ j/ u$ y1 |
伽内什,湿婆大神的儿子,据说有一次愤怒的父亲砍下了儿子的头,随即又后悔了,后来在毗湿奴的帮助下用象头代替了人头,就成了这副模样。他后来也被佛教引入成为护法神,称“毗那夜迦”,据说他也是密宗里欢喜佛的雏形——残暴的大象被观音化为美女度化,从此皈依了佛祖。! g1 R0 C) v. V7 t6 j" _7 p6 D9 M+ e
" \# G$ S0 K8 g

9 O$ T+ A/ a" Y; g& W. R6 X# b% X7 Z4 `/ i, `
大鹏金翅鸟,梵语叫“迦楼罗”,后来亦被佛教引入,成为佛陀头顶上的护法,在大乘佛教尤其是密宗里地位很高,也是天龙八部之一。在印度神话里,这种鸟性情暴烈,叫声悲苦,专门以一种叫“纳迦”的水生灵物为食,据说二者本是兄弟,但后来反目成仇视同水火。
* P8 ]' C0 {9 e4 ?* p3 I  b  g' D
4 v, H  s6 f6 @) Z: \* Z, R' Z" u+ i! {8 |$ `+ F" [3 i- ?; c

2 v  \/ ?4 o$ @' {( O& o- g印度教神话里,大鹏金翅鸟是毗湿奴大神的座骑,不过,如果问毗湿奴怎么骑大鹏鸟的,那可是相当地简单粗暴......
& J. R0 F# [8 k0 S' [  S' a8 P6 Y4 ?' l$ ?5 \, L0 v% Z% ~
! X2 Z7 W: C# }' o( D* n

  q6 e% J8 i  J$ R) i+ d9 N纳迦,汉传佛教典籍通常翻译为“龙”。但其实,纳迦与中国传统的龙有很大区别,它是印度神话里水神的一种,身体细长很像蛇,一旦出现就会伴随大量降雨。佛经里,纳迦之王生活在海中,拥有大量珍宝,也是天龙八部之一。吴哥的大乘佛教造像,佛陀经常坐在纳迦身体盘绕而成的宝座上。
7 G3 X% V1 e9 U) B
& O; ]9 C0 v) G0 A3 Y. z( G3 U& r* K  \: p  g5 @. T4 @7 w
) f( v9 J2 ~: Q# N- [
吉祥天女,毗湿奴大神的妻子,印度教的幸福和财富女神。被藏传佛教引入后,吉祥天女成为最重要的女护法神,也是圣城拉萨的守护神。, U  z- N$ |* v" o, v
! H/ T8 p) U7 ^$ i  |7 e/ \

# J/ L8 q. o5 _* k0 x) h# l! p
4 {: G: ?! P; w. e, g: ^杜尔伽,湿婆大神的妻子,印度教的复仇女神和女战神,以擅长降妖伏魔著称,手持多种武器,形像美艳而勇武,中国佛教里她被称为“难近母”。杜尔伽在印度民间广受崇拜,一些极端的印度教徒甚至以活人来祭祀这位嗜血的女武士,玄奘在印度取经时,有一次就差点成为献给难近母的祭品。
/ f  n- W) r- s7 ?" M4 r) `8 h& S' h+ C* X7 [$ f# i

2 G- L  O" k4 k
9 o+ t8 O7 ]9 G: A! M( |夜叉,印度教中的低等级神怪,性情迅捷凶猛,后来成为佛教的天龙八部之一。夜叉地位低微,经常被高级神灵调到远方当差,被迫与妻子分离,留下无尽的思念,因此自古以来以此为素材创作的诗歌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五世纪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云使》,以及近代大文豪泰戈尔的同名作品。
$ T% w- m; F2 U7 ^; k. X0 y5 B8 T; F% q) \4 X) g% b

2 O. J4 d! N- h) f5 v
* A: r$ [( r  m7 [- D2 u印度教神话体系中,除了众多神灵之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存在,那就是仙人。他们通常是人类,通过长期苦修而获得巨大法力,这些家伙喜怒无常,而众神甚至三大主神都对其十分畏惧,因为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那就是诅咒,一旦遭受仙人诅咒,强大如湿婆、毗湿奴者也不能幸免。他们在古印度影响力很大,比如伟大史诗《罗摩衍那》的作者,就是一位名叫蚁垤的仙人,而另一部史诗《摩珂婆罗多》的作者,则是广博仙人(即毗耶娑),据说他还写了《吠陀》和《往世书》。吴哥古迹中,也有仙人的形像:6 i# Y- U  _. S. p) o
# K( Q& A0 {+ {) k: ]0 W- S
* O% k  w" E# t+ G0 [

7 M6 [/ y1 S+ D4 }: e( w6 l从阇耶跋摩五世开始,吴哥君主对大乘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到阇耶跋摩七世时,佛教终于取代印度教,成为王朝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吴哥古迹中保存了许多精美的佛教艺术品,这是盘坐在纳迦身上的佛陀形像,此种衣饰华美戴着宝冠的佛像称为“宝装佛”。' \* c: _! A* ?
( }8 N2 N5 Q2 l/ }

2 I& N4 t5 R  T! S1 _8 w: R! Q$ K- B/ b/ G  n( c
吴哥古迹的观世音菩萨形像,长着一副典型的东南亚面孔,观音信仰在大乘佛教各流派都极为普遍。
8 G$ Q! V) @. i+ t( v6 ?& K
. @+ p/ _) [' l6 N! W3 P: H  G! I" W9 L% @  y# a" p

6 K+ y# C3 _; T/ C  S弥勒菩萨被认为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将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成为新的佛祖。据季羡林考证,中文的“弥勒”是从中亚的吐火罗语音译过来的简称,追其根源,则始自梵文Maitreya,后来西天取经的玄奘在印度见到了梵语原文,因此他译为“梅呾利耶”,即“慈氏”。& W" a( o) Y. M: D' i

4 s0 V7 t- K; ]/ ^% k
; `/ |# V0 p* o2 j+ M% R( d; A" v7 R$ U, ^' g; j
当佛教在吴哥兴盛时,正好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即密宗。为了吸引信众,密宗佛教吸收了许多印度教的内容,强调神秘的仪轨和不外传的法门,吴哥的佛教艺术深受密宗影响。这是密宗里一位重要神祇,金刚萨埵菩萨,他被认为是密宗的第二代祖师,仅次于教主大日如来。9 U9 B( X4 f5 B  g

7 H" M' o* l9 o# V& w. j! R2 L2 Z  I4 R& W% w
& J  J( F* h( w
密宗的重要神祇般若佛母,“般若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以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故佛以般若为母”。其实在梵语里,“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一切佛菩萨都是由智慧而生,倒是很符合唯心主义的佛教。  M6 u; s. w' U% e1 H' E
& R" S2 w( {( x0 }- |) @5 W2 n

+ s* G/ _( |" N9 P' T0 W. h
; Y5 K  t5 m( L( S' q西藏寺院里常见的喜金刚,很难想像竟然也出现在东南亚的吴哥。喜金刚又叫欢喜金刚,密宗无上瑜伽部的本尊,在藏传佛教里通常以男女双身的形像出现,即人们俗称的欢喜佛。
8 {! ^1 C+ v. H3 F
* i8 ]4 k2 [1 O+ e
4 i" X7 g# e  N7 h: `+ _3 u; _. ~0 _/ a* F" q
十五世纪以来,东南亚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信仰,迅速被小乘佛教和伊斯兰教所取代,柬埔寨也不能幸免。繁盛了五百年的吴哥窟渐渐沉寂,一望无垠的丛林深处,只留下观音菩萨永恒的微笑......+ V7 z& `1 ^% k

! p; |1 j7 `' J" v3 E, S  Z5 S& b* j# d  W+ F( ]  O3 i/ z

) w* m2 l& B6 T/ Y【完】
作者: 逸云三洲    时间: 2015-2-13 23:44
那两个人工湖,有说是水利工程;有说只是宗教意义
作者: 小木    时间: 2015-2-14 00:03
这是去看了首博的特展?+ Z$ x3 Z" R. U5 E  X! [
% w8 g8 t6 T% p4 g9 T& w5 [
最近一个是这个,一个凤舞九天,都非常好。还有一个南水北调,出乎意料的非常非常带感。
作者: hotwing    时间: 2015-2-14 12:23
这个仙人形象很有中国道教风范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5-2-14 12:34
hotwing 发表于 2015-2-14 12:239 Q/ A, b0 @& d% L
这个仙人形象很有中国道教风范

! r, Y8 C3 t0 U, W+ ^
/ b7 f  F4 I# K  N+ _那其实是典型的印度大仙的模样3 c5 h0 y7 q# @/ t0 f3 S$ n/ q6 v
$ ^" b$ d) P. {4 d3 b

作者: hotwing    时间: 2015-2-14 16:13
草蜢 发表于 2015-2-14 12:34
# p  `3 Y4 G8 Q' h; ~4 K$ T那其实是典型的印度大仙的模样

) Z+ K" G  f) n" ~- _+ U  z确实,少了簪子!
作者: 天狼星    时间: 2015-2-14 19:26
草蜢 发表于 2015-2-14 12:34" V" `7 o$ \9 f) ~4 S# b5 g% x
那其实是典型的印度大仙的模样

/ h9 J2 E% R1 E; ?/ B% ^恒河晨浴已经很恶心了,这位大仙头上顶的这坨是多少年没洗才能攒出来啊!
作者: 莳萝    时间: 2015-2-15 11:23
草蜢 发表于 2015-2-14 12:34
$ Z0 Y9 r6 T% j3 v2 M4 T那其实是典型的印度大仙的模样

% b* p2 d+ Q9 ?这老头是婆罗门?我读书少,你表骗我。
作者: 松阿察    时间: 2015-2-15 12:07
为什么东南亚很多国家历史上主动引入印度文明,而只有越南被动地由于占领才投向中华文明?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5-2-16 23:45
松阿察 发表于 2015-2-15 12:07
1 o- o& m  s: U% t( ~- T+ ?为什么东南亚很多国家历史上主动引入印度文明,而只有越南被动地由于占领才投向中华文明? ...

" D: u" W" X* N. T; Y也不是主动引进印度文明。
; \' ^" P& n: p2 z* j, t7 R* b) a' Y
而是印度商人和殖民者很早就到达了东南亚。
, I* V' f6 c- k/ R& V; T
% _- z# z6 [. j; Y" A* f而越南北部是秦朝的时候才被中原王朝占领。
作者: 松阿察    时间: 2015-2-21 23:52
草蜢 发表于 2015-2-16 23:45
" j( r! j  }) r, s- B* y" w, L也不是主动引进印度文明。# h, P2 I+ G7 A6 Z
  d9 l+ o/ [& _4 Z% ~
而是印度商人和殖民者很早就到达了东南亚。
0 C& Q4 C& d( C$ d4 N
泰国也很早就有华人,为什么中国文化在那边没有占据主流?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5-2-22 03:43
松阿察 发表于 2015-2-21 23:52
9 v, T& M" i8 x% x7 _1 A泰国也很早就有华人,为什么中国文化在那边没有占据主流?
3 n+ t2 ?3 L  g" Q. t+ `
印度文化可是在先秦时候到达东南亚的。
0 }/ }- J8 @+ A* p1 k' ?. \5 u9 ], O: V: K5 K+ G2 r
华人到泰国可都是宋朝以后的事情了。 能一样吗?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5-2-25 11:13
松阿察 发表于 2015-2-15 12:071 q! j' h4 C  m- w8 [
为什么东南亚很多国家历史上主动引入印度文明,而只有越南被动地由于占领才投向中华文明? ...
8 ~# w. ~/ B  m# I' a& f
从印度到达东南亚容易啊,陆路海路都很发达,一直到近代,缅甸还算做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e/ ~# d, T$ c9 y! ?

9 a( y4 t- z4 x/ Y& D" @/ R- z中国过去则很麻烦,陆路无论云南还是广西,迟至清朝才算彻底征服,海路还算发达,但主要是商人和僧侣,从文化角度看,引进中国的比从中国引进的要多许多,不少僧人去印度求法都以东南亚为跳板,印度人来华传法也是一样。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