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玫瑰之名》的“引言”部分的翻译 [打印本页] 作者: 七月群山 时间: 2014-11-27 17:27 标题: 《玫瑰之名》的“引言”部分的翻译 [说明]0 Z) Z. @' \4 S n- {5 Y; j
- y1 `9 A5 w8 ?' T# m: m2 m3 R
这是2009年我作的一篇拙劣的翻译,但是自我感觉是认真的,当时还查阅了不少关于拉丁文翻译的资料。 7 V! j: {) B( \* v% \: [7 x0 [/ C7 v0 R, [' Q+ I
当时所以写这个,是因为我读过能找到的所有《玫瑰之名》的中文译本,包括台湾谢瑶玲所译《玫瑰的名字》,感觉很诧异:这么有名的作品难道会如此粗糙吗?!于是读了英译本——原文是意大利语,咱不懂不是——才发现中文译本的一大通病:“漏过”了大量拉丁文段落,尤其在《引言》部分;因此好多地方读起来,上气不接下气——这还算好的,某译本干脆把整篇《引言》直接省略了,真让人无语。! U) L0 v( I, I$ A! C Q
3 Z- O9 k: ^ l9 i% Z* g
其实我觉得,如果要忠实于原著,最好从意大利语的源版本直接翻译,而不是从英译本转译,但是我敢肯定,当时那些中文译作,都来自英译本。既已是转译,那么该认真些才好,毕竟是吃这碗饭的,唉……也许是翻译家们认为《玫瑰之名》不是什么重要的作品,没有学术价值,所以也没怎么认真,只是当作挣外快的游戏之作而已。7 T3 u# J4 R/ R+ U4 R# |2 B
* V9 V8 m% N q* _8 h M
不可否认,我的英语水平也是挺差劲的,翻译的错误之处颇多,比如“而我的学术发现(就我个人而言是第三次了)”一句,我就见过高明得多的释义;还有NATURALLY, A MANUSCRIPT我把它当作引言的标题,译作“一份不寻常的手稿”,但是很可能这是对全书而言的,有点类似“本故事纯属虚构”那种的说明,而不是序的标题。4 k8 ]2 r" g8 G8 ?3 o8 M
T5 y7 x0 R, l% v/ a) g
几乎所有的人名地名宗教名词,我都是按“字典-维基-其他网页”的顺序作为参考的,可长可短的我就比较不负责任地选了短的。唯一例外是Mondsee,我参照旅游网页译为“月亮湖”。 & l! d. ]: ^" z; U 2 |1 o* ^6 \1 \7 V比较要命的拉丁文部分,我当年下载了一个可以翻译为英文的翻译机,但是翻译的准确性我可没把握。比如Ripam P.P. Augustinianorum,我译为奥古斯丁大堤,但有没有可能是一家银行呢?我的理由是,一家商号应该是以某个地标而不是另一家商号作参照。还有,“In omnibus requiem quaesivi, et nusquam inveni nisi in angulo cum libro”我译为“踏破铁鞋无觅处,书中自有黄金屋”,并不确切,应该有更为古雅的译法,只是我的修养还远远不够。顺便提一下这句en me retraant ces détails, j’en suis à me demander s’ils sont réels, ou bien si je les ai rêvés,我根本不知道是何种语言,只是根据英文的释义,胡诌了一句“每忆故旧,亦幻亦真”。 7 M' P; G1 r3 `# A5 |5 q ) C1 a; l" f; G5 R6 T1 h1 d根据网上信息,台湾皇冠出版社今年3月份新出了倪安宇由意大利文原版翻译的中译本,并带有原作者的注释。但愿这是一部严肃认真的译作,阿门。! [5 D# s* o1 r/ d
; y- {* d6 p4 S7 v / u ?% i( S$ n1 R A, V不论如何,献丑骗分0 s3 M; t2 U: v4 H
/ D, m; ?) N y7 c6 d( P1 L) q' N; A( X/ D- ~) F/ u" I; r
$ y/ `% V7 P% e, W2 _1 E' R! E9 G * h2 q' g4 H& r0 k! f" I" L . Y; T5 n- |8 E& y- y9 W. k- i- W" _1 K$ N1 T8 T8 R1 `: v1 k
O. A! z1 l: |( Z3 g 作者: 七月群山 时间: 2014-11-27 17:30 本帖最后由 七月群山 于 2014-11-27 17:45 编辑 + Y8 d0 @, s9 {0 x* ]4 j
1 \( j* U6 i, B5 A
" q6 p* Q) S P& R3 \+ a u“每忆故旧,亦真亦幻”的原文是法语:“en me retraçant ces détails, j’en suis à me demander$ e3 b x: b) j) @: c
s’ils sont réels, ou bien si je les ai rêvés” ' Y7 ]. S" S; {+ a' Z( [" n6 }白话译文:当我复述这些细节后,会接着问自己:这些是真的吗,还是我梦到的? % ^: v; R- o: b$ N; |0 U你的文言译法很好,言简意赅,也适合语境。 , m. \* Y8 X2 K作者: 石工 时间: 2014-11-30 10:49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4-11-30 11:28 编辑 1 h3 z/ N3 k: x, Y
1 f1 L0 e1 g7 g9 H+ P, @二是拉丁语,有些和天主教掺在一起,也有些与宗教无关。前者如作者引用的“古文献”的封面文字中的“De cultu sanctorum ignotorum”,指“对未经(教廷)认可的圣徒(遗物)的敬礼”,其中圣徒遗物和敬礼也都是天主教专用词。后者就是引言最后一句,不过也出自天主教人士之口。这里有一个《玫瑰之名》的法国粉丝做的网站,把文中的拉丁文翻译成法语,考据很精当。 & p N/ T1 d' b) L/ t% E# E& ]( z5 \6 J( M
三是法语,在这个引言里也不少。个人感觉,拉丁语和法语在这里分别起到类似中文里古文和成语(诗词)的效果,翻译时可以试着体现出这种差异。6 j( E2 D n* n
@' A: M- k8 y$ p解决了这几点之后,就能审读书中人物典籍的特殊的意义,这是真正打开迷局大门的钥匙。7 x0 F- B4 Q( F# j' Y: T% ?; |& ?. I# M
% v& z* @2 _ S
先从结尾的Kempis说起,如果浅尝辄止于维基,那么看不到什么意义,无非是想学耶稣的古人,说过某句号,这句话正好合用,就被作者信手拈来。但细细挖掘,会发现此人就是中国天主教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轻世金书》的原作者多默-耿裨思。《轻世金书》是明朝天主教进入中国初期最早的几部翻译作品,节译自耿裨思的《效仿基督》,对中国天主教的影响与《共产党宣言》对中共的影响差不多大,当时就有中国教徒为之作注(译文不是明朝的白话文或者文言文,而是尚书文体的古文中的古文,读者锁定在已经受过高等教育的儒家知识分子),后世又出现多种译本,今本叫做《师主篇》,等同于《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天主教国家里,这本书的影响就更大了。此人作品能被选中,说明他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高。回头再看,他的《效仿基督》本身就是在书中仿造出了一个耶稣,而且严肃认真地要求读者把这个耶稣当做真的耶稣来效法。“伟大的效法者”一语,在引言结尾向读者泄了密:这部作品是一个仿造者在向另一个仿造者致敬。 ) [1 N: |4 {) l! J b8 F$ b% n n& u9 [
马比雍和他的作品也是如此。马比雍以一己之力,开创了西方的文献学和古文字学两门学科,是法国科学院的创始院士,至今仍有地铁站以他命名,请他来加持,更显真得不能再真了。《古文选粹》一书是真实存在的,首页专门提到的“对未经教廷认可的圣徒遗物的敬礼问题”是早期教会高层的通信,讨论从一堆民间自发崇拜的圣人中挑出能够入祀天主堂的问题,选中的就是真圣人,选不中就是假圣人。其难度不亚于十来年前从气功大师中选人大代表,选的好了皆大欢喜,选不好了就是轮子乱转。这篇文章在教会早年需要神迹来支撑的时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后来由马比雍大师发掘并从拉丁文翻译成法文。古书浩如烟海,作者选用这一本,我觉得就是为了用到这封信,暗示真伪之间的微妙:谁能仅凭自己的一念,就判断说在中世纪没有发生过《玫瑰之名》里的故事呢?! O# w9 f- i) |2 x
# k9 B5 j0 h8 C" Z2 ]* f( ]
引言里提到的大阿尔伯特,也是极为重要的人物。大阿尔伯特是中世纪最有名的方士,又是中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阿奎那的导师,还是亚里士多德作品的集大成者。《大阿尔伯特》是一本巫术魔法的大杂烩,在他去世两百年的1493年才出现拉丁文版本,他莫名其妙地成了作者。100多年后的1668年,在法国又冒出一本《小阿尔伯特》(这里是法文版),号称是新发现的大阿尔伯特的作品,内容包括了错误的万年历、房中术、穿墙术、如何伪造珍珠与象牙等各种奇葩,很难想象作为哲学大师和亚里士多德作品专家的大阿尔伯特还有闲情搞这些名堂;不过有意思的是,里面的文本来源相当古老,算是几百年积累的糟粕之大成。这部书被教会和学术界嗤之以鼻,但在市民中大受欢迎,是当时的第一畅销书。这两部书出现在引言里也绝非偶然,暗示同期的瓦莱修士作品也是赶风潮之作,但到底是跟风伪造,还是跟风挖掘,就无从得知。假作真时真亦假,大概就是这种境界了。此书如能译成中文,将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 ) V( M: k) W( H4 S+ e. ~ 4 J. O' k9 S3 v《对镜而弈》是这篇引言里虚构的书名,这个书名本身就是另一把钥匙,通向《爱丽丝镜中奇遇》,(按照《历史与当代小说》里的说法,),同样是镜子与象棋的主题,暗示这部作品将把读者带入异时空的奇妙之旅。埃科自己提到,丹布朗在他的《达芬奇密码》中也“引用”了《对镜而弈》的“作者”米洛·提米斯瓦,他把这视为对自己的致敬。- S* Y: f$ N3 K' u1 Q
- e( b, X2 Y# Q2 O$ z, j感谢群山的翻译。之前只是浮光掠影地看过辛康纳利演的电影,从没注意还有这么多东西在里面。这回找来英文版仔细读了读,发现中间大有文章,也理解了为什么这部书如此轰动。还是以镜为喻,西洋镜里里的西洋景,怎么就那么像我们自己走过的路呢?' }5 D* K0 G9 a# J9 j
7 t9 `* f1 { R* y
以上是我读群山文章跑题的一点笔记。作者: 石工 时间: 2014-11-30 21:16
又解开一个谜。 , m4 h2 x7 V. k& J9 X8 ?3 l& h & _: t: T2 b2 p2 `- u1 z( ?《对镜而弈》的“作者”Milo Temesvar何许人也?放狗搜一下,两个词合在一起是找不出结果的,但分开来搜,马上就出来了。Temesvar是罗马尼亚城市蒂米什瓦拉(Timisoara)的匈牙利文拼法,这里是1989年罗马尼亚十二月风暴的发源地,齐奥塞斯库的伤心地,也是举世闻名的罗马尼亚玫瑰的主产地。它有两个别名:一个是“小维也纳”,另一个就是“玫瑰之城”。* Z! M; i3 E7 r9 F' x p
+ y2 m2 Z6 C! ~
至于Milo,作为人名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来自拉丁语,意为“战士”,另一个来自斯拉夫词根mil,意为“亲爱的”,选哪个就太明显了。5 K. ]/ G$ N* U, _) L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