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惠特克钱伯斯小传(八) [打印本页]

作者: Dracula    时间: 2013-12-29 16:39
标题: 惠特克钱伯斯小传(八)
惠特克钱伯斯小传(八)  L" I  W3 X. ~2 M& Z, o) ]
3 Q! f  [, Y; j- _/ I# ^- \
1923年,两个25岁的年轻记者Briton Hadden和Henry Luce创立了美国第一本新闻周刊杂志:Time,很快就获得了巨大成功,1929年Hadden因病去世的时候,已经成为百万富翁。到1939年,时代周刊的发行量已经超过4百万,是英语世界最有影响的新闻刊物之一,而41岁的Henry R. Luce也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新闻大亨,可以和他相比的只有William Randolph Hearst。. p" p" F% z5 _9 H+ U

& C' S/ S7 A- @* R, t; J( P1 q时代周刊位于洛克菲勒中心。1939年4月6日,钱伯斯来到副总编辑Thomas Stanley Matthews的办公室面试,Robert Cantwell之前已经讲了好多钱伯斯的赞美之词,还找出了钱伯斯在New Masses发表的短篇小说,Matthews对钱伯斯的文笔也很赞赏,他的评语是”shot through with the murky flashes of rather sinister brilliance”。见面时,发现钱伯斯本人其貌不扬,又矮又胖,话也不多,聆听时带着些冷嘲式的微笑。Matthews当场决定试用钱伯斯,主要工作是评论新书,工资很高,是每周100美元。钱伯斯在自传里称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份真正的工作。
$ E% r  T  z/ W1 _' m- F; _$ A: g' V# I; H+ V, L6 m9 J
钱伯斯接到的第一本书是James Joyce最新也是他最后一本小说:600多页的Finnegans Wake。这本书即使今天也普遍被认为是英语小说中最难读懂的一本,对于刚进杂志社的钱伯斯来说,这份工作很不好做,他需要设法把这本小说变得让时代的大众读者群能够理解。钱伯斯的文学创作和大量翻译的经历让他能够成功的迎接这个挑战。他的评论5月1日交稿,5月8日作为封面文章在时代周刊发表,收到了非常好的反响,尽管时代周刊的文章都不署名,但是他的同事很快就都注意到了书籍评论部的这个新人。
. X) g2 t, R+ Z( I$ s3 k1 m" \
7 I1 m+ {0 j( {- z(我抄几段钱伯斯书评的结尾队乔伊斯的描写,让大家欣赏一下钱伯斯的文笔,- f" {" s# r9 O9 ^9 d, U

% X0 R( y9 S+ S+ P% wThe novelist is slight, frail but impressive. He stands five feet ten or eleven, but looks as if a strong wind might blow him down… he writes sprawling in bed or on a couch but he does not like it known. He is very formal in public, in restaurants prefers straight-back chairs in which he sits bolt right.; u' T8 T* Q5 Y# D# L
' r' h. F* A2 H' U0 I9 H; I5 Q5 q
He dresses with conservative elegance, never goes out without a walking stick, which he manipulates expertly, accenting the delicacy of his beringed hands…( a7 n5 q/ v6 l* e" |9 V' \8 `
$ g" t  E+ h- ]/ v0 L, X4 F
Joyce’s curious glasses give him a somewhat Martian appearance. The left lens is so thick it is almost a hemisphere, and to focus it is necessary for him to throw back his head slightly when looking at people.
; y8 k9 I/ f' p" }, l& J. A" h! V5 H" W$ I' L( @+ F# i6 }

, `& H7 c+ W* N- \0 s0 |钱伯斯在书评部的同事,一个年轻人Sam Wells提议两个人一起出去吃顿午饭,顺便闲聊一下,遭到了钱伯斯的当场拒绝,Wells并不气馁,连着好几天做出同样的提议,钱伯斯终于答应。但是离时代周刊很近的几家餐馆他不选,而是带着Wells兜起了圈子,坐了两站地铁,在百货公司Macy站下车,这正是Macy的购物高峰时间,两个人在拥挤的人群中,从Sixth Avenue的门进去,从Seventh Avenue的门出来,然后又类似的转了好几个圈,终于来到了帝国大厦的连锁餐馆Longchamps,吃饭的时候,不管Wells问什么问题,钱伯斯都是一言不发。几天之后,在感到可以信任Wells以后,钱伯斯才向他解释,自己一开始以为Wells的提议是NKVD的陷阱。然后钱伯斯解开自己的上衣,让他看到皮带上别着的手枪。Wells是个牧师的儿子,钱伯斯的故事和经历对他来说就像是天方夜谭,但是此后两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 {% q# w1 k. v- G) E+ j" b. q. m* A4 `0 b: Y
1939年夏天钱伯斯结识了Issac Don Levine。Levine是个记者,是坚定的反共产主义者。这时正在采访刚到美国不久的Walter Krivisky,同他合作,在Saturday Evening Post发表了一系列揭露苏联和斯大林的文章。在Levine的撮合下,这两个脱党的前情报人员终于见了面。Krivisky个子不高,头发梳得很齐整,但是脸上皱纹很多,远比他40岁的年龄显得苍老。他已经逃脱了NKVD特工的多次暗杀。这年7月,苏联政府已经向美国政府要求Krivisky的引渡。此时他和妻子儿子住在纽约附近的乡村。
) K1 O! ?1 o6 u0 N" N( j0 N% X
: m- k3 K+ e! c$ b" Z8 {( FKrivisky公开脱党后一直处在尖锐的内心斗争当中,一方面他仍然信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但苏联这时的残酷血腥现实又不能不让他对这个理想产生极大的疑问。两人见面他对钱伯斯的第一个问题是“苏联政府是个法西斯政府吗?”,钱伯斯的回答“是,苏联政府是法西斯政府。”那么苏联是在什么时候背叛了革命的理想,这个转折点是在哪呢?Krivisky的答案是Kronshtadt水兵起义。1921年,布尔什维克已经在俄国内战中逐渐获得优势,但是战时共产主义的强力推行激起了各阶层的强烈不满,2月28日,此前与布尔什维克一起在Kronshtadt同白军作战的水兵集会,向苏维埃政府提出15点要求,包括重新选举苏维埃,保障言论、集会自由等,苏维埃政府认为这是反革命叛乱,3月7日派兵镇压,大约有1000名水兵在战斗中丧生,另外1000人进了劳改营,其余的大多数人逃到了芬兰,而列宁等也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得人心,不久转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对Krivisky来说,Kronshtadt标志着俄国革命转变为集权统治,表明列宁和托洛茨基手上也是沾满鲜血的。而对钱伯斯来说,同Krivisky的交谈,帮助他逐渐完成了从怀疑否定斯大林、苏联,到否定乃至仇视整体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 T) ^8 a7 Q6 }! A
6 f3 f  A# n% N/ q
钱伯斯和Krivisky非常投缘,谈了整个通宵,接下来几个星期又多次见面。Krivisky的看法是钱伯斯应该将府他所知道的苏联在美国间谍活动告知美国政府。Krivisky本人和罗斯福政府的官员私下会面多次,但是他对他们也并不信任,怀疑他说的一切,48小时之内就会被转给莫斯科。Krivisky还在众议院的HUAC(House Subcommittee on Un-American Activities)公开作证,但他对这些众议员的智商评价不高。“他们似乎就是想让他证实克林姆林宫指挥共产国际,而斯大林指挥克林姆林宫”。钱伯斯对自己应该怎么做仍然是犹豫不决。
/ t; f, ~- M( P* [0 I. y5 {# G* g- B; u( d! J6 a, B% E) c$ g, _) h

, g" u0 c. j$ |9 H8 ]
作者: Dracula    时间: 2013-12-29 16:40
这章未完, 明天贴后半部分。
作者: 柏林墙    时间: 2013-12-29 20:20
非常赞,虽然英语不大好,原文的人名老搞混,还是坚持每篇都看
作者: Dracula    时间: 2013-12-30 07:22
惠特克钱伯斯小传(八续)" b2 k  g/ h3 e. }6 h
' O+ H8 T. w9 ?( j( ?
国际形势的变化迫使钱伯斯必须作出抉择。1939年8月24日,苏联和德国政府宣布双方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未来10年内,双方不会加入直接或间接针对对方的任何联盟。就现实政治来说,这意味着,苏联不会干预接下来的希特勒对波兰的军事行动。在公布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外双方还签有密约,双方划定了对波兰的瓜分线,同时德国认可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以及接下来对芬兰的战争。在经贸上,苏联向德国大量提供能源、矿石等原材料,大大帮助了德国全面战争的发动。7 ^; g( ~+ u3 e/ Z* t
: C6 H8 d0 W9 n; [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左翼内部造成了极大的震惊。从希特勒上台以后,斯大林就是法西斯主义尤其是纳粹德国对世界和平和人类未来威胁的最大鼓吹者,而他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反对法西斯主义力量的政策,也大大提高了苏联及共产主义在左翼里的号召力。没有想到,现在苏联却成了纳粹德国的盟友。美国共产党的政策也随之180度大转弯,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美国共产党一开始发表声明谴责,支持波兰军队的抵抗,但是9月11日收到莫斯科严厉的指示,变为了谴责波兰政府,美共的领导层内部也发生分裂。9月17日,苏联出兵,迅速按同希特勒画好的界限占领波兰东部。美国共产党的宣传由反对法西斯主义变为要求和平,反对美国参战,而且美共停止了一切对希特勒的攻击,停止了对抵制纳粹德国商品的抵制,将矛头改为指向张伯伦和达拉第,认为是他们挑起了战争。10月,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苏芬战争爆发,美共声明认为苏联行动是自卫。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对美共在美国左翼势力的影响打击非常大,大量的统一战线组织垮台,Hollywood Anti-Nazi League改名为Hollywood Committee For Democratic Action以后,美共以外的左翼分子基本上全部退出。美共党员数量也大幅度降低,华盛顿州的美共党员数量下降为之前的一半。这个时期退党的党员很多对美共政策的转变极其愤怒,冷战爆发,麦卡锡主义时期,他们中很多人主动出来作证揭发美国共产党。美共在美国的形象和影响在苏德战争爆发,美国参战后才有所恢复。+ I* V& p) A5 z" X! d  x" `

/ @; ?- @' s8 R+ x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钱伯斯来说并不是太大的惊讶。1938年Walter Krivisky就在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发文,做出预言。但是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结盟,仍然是压在钱伯斯心中一块巨石。条约签订2天后,Issac Don Levine来到钱伯斯在时代周刊的办公室,向他传递了Krivisky的担忧,苏德结盟很可能意味着苏联会和德国分享政治军事情报,包括钱伯斯帮助建立的华盛顿间谍组织的成果。钱伯斯同意这个可能性很大,Levine接下来建议钱伯斯应该同美国政府官员见面,对他们作出警告。钱伯斯听了以后,默不作声,过了一会才说“如果你是我的话,有妻子,有两个孩子,还没有任何储蓄,你会愿意面对15年,20年的刑期吗?”Levine想了一会,说他认识很多人,包括负责安排罗斯福会客日程的秘书Marvin McIntyre,他可能能安排钱伯斯同总统见面,并且被赦免,钱伯斯同意了这个计划。
1 c( t% y7 O/ G: C- o$ u' b: g" L! z. k. m1 s5 g- P8 J
Levine找到了McIntyre,大概讲述了钱伯斯作为共产党间谍,脱党,现在希望向政府坦白的经历,但是没有讲出钱伯斯的名字。McIntyre对钱伯斯的故事很感兴趣,但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欧洲战争马上就要爆发,罗斯福极其繁忙,没有可能会见钱伯斯,McIntyre提出他可以见副国务卿Adolf A. Berle, Jr。Berle是罗斯福的亲信,在国务院负责拉丁美洲以及情报工作。Levine来到白宫隔壁的国务院,Berle邀请Levine和这个陌生人9月2日到他家做客,同时口头保证这个陌生人不会被起诉,但是没有书面正式赦免钱伯斯。当Levine把结果告诉钱伯斯时,钱伯斯尽管更希望同罗斯福见面,对这个安排还是比较高兴。他对Berle有相当了解,知道他在1932年大选前就属于罗斯福智囊班子,同罗斯福很接近,而且他是有名的反共产主义者。但是对没有获得正式赦免还是有些担忧。# S( h8 i& d$ m" f3 k

3 @' a( E& L( X9 v3 X, C9月2日,在德国对波兰出兵的第二天,钱伯斯和Levine来到华盛顿Berle 18英亩的豪宅。和Berle寒暄之后,见到他的夫人Beatrice。Beatrice Berle的父亲是巨富,她继承的巨额遗产帮助Berle可以专心从事政治。晚饭和咖啡后,她离开了客厅,让Berle可以和他的客人详谈。
4 U/ T1 [) Z- H4 E. C& T# R7 ~6 E5 o; Y2 W- M* R. O
先开口的是Levine,他提到钱伯斯过去是共产党间谍,现在脱党,有重要信息透露。Berle显得有些紧张,表示美国可能在48小时内参战,政府必须清除掉暗藏的间谍分子。接下来轮到钱伯斯,尽管喝了几口酒,他还是有些吞吞吐吐,只是泛泛的说了一下共产主义间谍活动对美国的危害。Berle看出钱伯斯很紧张,他以前是个律师,向证人盘问的技巧很高,在他的诱导下,钱伯斯终于补充了共产党间谍活动的细节。而且给出了18个华盛顿间谍的名字,有的象John Abt,Nat Witt, Berle不是太惊讶,他本来就知道他们是共产党员,但是有的像Alger Hiss,Donald Hiss,Laurence Duggan,Noel Field和Lauchlin Currie这些名字则让Berle震惊。希斯兄弟我前面已经简单提到,Noel Field以前在国务院现在在国联工作,Laurence Duggan在国务院负责拉丁美洲的事物,是Berle的直接下属,而Lauchlin Currie此时则是罗斯福在经济方面的特别助理。这几个人Berle都很熟悉,同他的私人关系都很好,他们的忠实从来没有人质疑。钱伯斯还提到财政部的间谍,1937年将美国最新的两艘主力舰,和轰炸机的图纸传给了苏联。但是由于没有获得正式赦免,钱伯斯对自己在间谍组织的活动语焉不详,尤其是他没有提到自己存在Nathan Levine那儿的保命的文件。Berle一边听,一边认真地做着笔记。4 p+ n' S% @: f& j4 Y/ U5 q- E
1 \% {# [1 ?7 Y7 ^6 @. t
3个人谈了2个多小时,到了半夜12点,钱伯斯和Levine起身告辞。Berle对他们说不要期待太早的得到答复。由于这个问题极其重要,披露出来会有爆炸性的反应,他们不要同其他人谈论这一问题。客人走后,Berle写了一篇4页的这次谈话的总结,题目是“UndergroundEspionage Agent”,同时在他的日记里也作了记录。Berle的看法是钱伯斯提供信息的大部分并不可信,他不怀疑苏联在华盛顿有间谍活动,但是像希斯兄弟这几个名字,他觉得是钱伯斯道听途说来的谣言,没有任何证据来证实这些指控。Berle见过几个前共产党员,都是喜欢将共产党的能量过分夸大。几天后,他向总统汇报了同钱伯斯的见面,罗斯福同意Berle的判断,没有派FBI对这件事详细调查,也没有正式给与钱伯斯赦免。但是Berle将谈话的总结在自己的文件档案里保存起来。后来希斯伪证罪审判,Berle本人的证词,总结和日记成为指控希斯是苏联间谍证据的一部分。1940年3月,Berle向FBI提到了钱伯斯关于苏联间谍网的一些指控,FBI派了个人同钱伯斯谈了一次话,但是接下来没有再采取任何行动。而希斯的仕途也没有受到钱伯斯指控的任何影响,步步高升,二战结束时,成为国务院第3号人物。
. y+ p; K) M# [5 X9 M4 K$ E% o: L' q1 |. j! s
我个人对罗斯福和Adolf Berle对钱伯斯提供信息的反应一直不太理解。大量共产党间谍在新政位居要职,还可以说是政府职能和人员迅速膨胀导致的疏忽,但是这么严重的指控不派FBI详细调查,我觉得罗斯福是疏于职守。保守派共和党对罗斯福新政亲共的指控并不是毫无根据。就后来的希斯事件来说,Berle的证词和文件表明,即使钱伯斯对希斯是间谍的指控是诬告,这个诬告也不是始于1948年,不是出于尼克松的指使,不是产生于冷战开始后,反共情绪高涨,共和民主两党激烈斗争的那个大环境。而1939年时的钱伯斯为什么要诬告希斯,一直是希斯的辩护者难以回答的问题。
, V8 W( ~" F8 t, Q2 \7 }0 f" N. G" r/ c" D5 j/ R0 I0 k* y
1 v( Z; @4 a3 `

作者: 南京老萝卜    时间: 2013-12-30 15:17
这里第一段里提到的 William Randolph Hearst(1863-1951),正是赫氏城堡的修建者。
9 M7 ~4 k. @/ U) D4 ^5 }$ j
( t1 G5 F$ c; u! A5 ?赫氏城堡座落在连接加州旧金山和洛杉矶两大城市的一号公路的中段,圣西蒙附近的山腰上,是个热门旅游地。& ?9 o9 n1 a% U1 R  B" L

! M# O* r6 [5 u" B; Y威廉。赫斯特的祖父来自苏格兰,老爹乔治。赫斯特,是个成功的地产和矿产投资人。他在1865年买下了当时位于圣西蒙山上的这个农场,面积160平方公里。等到1919年威廉赫斯特修建城堡时,这个农场已经扩展到了1000平方公里,相当于1个半新加坡。威廉赫斯特在少年时代,常在父亲的农场眺望太平洋,可以说刻下了深刻的烙印。: }0 r6 Y8 \2 f9 ?
7 K& [$ T0 L. U; V; \3 A
威廉赫斯特曾经在哈佛读书,由于恶作剧被哈佛开除。在哈佛期间,他曾经潜心研究过普利策的办报经验,并在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做过一个假期的见习记者。他家里有钱,对开除满不在乎。1887年,买入濒临倒闭的《旧金山考察家》报,用在实习期间学的煽情手法很快使之起死回生。1888年,报纸发行翻番,达到3万份,1893年达到7万两千份,超过老牌的《旧金山记事报》,年盈利50万美元。" O& i7 ?) S0 ?& u' i* o  V
/ [# E' U) j7 [9 t7 O2 F
1895年,老爹乔治赫斯特去世。威廉卖掉一个铜矿,进军纽约,买下了《纽约日报》单挑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那时,《纽约世界报》的定价是两美分,销量二十万份。《纽约世界晚报》的销量34万份。赫斯特把《纽约日报》的价格定在1美分,打价格战,很快销量到了15万份。达到平衡后,赫斯特显出杀手。他的《旧金山考察家》报租用的办公楼,正好和《纽约世界报》是在同一个办公楼。他于是从《纽约世界晚报》下手,暗中做工作,一夜之间把《纽约世界晚报》的所有员工招致麾下,把普利策打个措手不及。后来,普利策以高薪把全部的员工又召回,不料他们只工作了一天,就被赫斯特全部招了回去。那时候,高级编辑的周薪很少有到200美元的,而赫斯特从《纽约世界报》挖来干仗的晚报编辑高德的周薪是1000美元。
' z. O( ?$ D8 R" p
1 G# a: u# l! N6 G后来,赫斯特和普利策的新闻战也很有意思。我们熟知的“黄色报纸”的概念,就是这次干仗的结果。他们曾共同煽动了美西战争,赫斯特把名记派往古巴,记者说没有战争,赫斯特说,你给我图片,我给你战争。后来在美西战争的4个月间,赫斯特付的电报费就达到50万美元。从佛罗里达的最远端key west到纽约的加急电报,每个字9.9美元,那是1900年的9.9美元。$ ]) K' r' r1 O$ V
/ }) Z% M) t) o' k2 U+ P, [
总之,赫斯特这个人,对任何能夸张的新闻都极力渲染,善于将一件小事炒作成爆炸性新闻。真实性是次要的,轰动性是主要的。他是民主党,也很注重站在民众立场,反对权贵,比如揭发政府的贪污,和大公司做对,号召消灭罪恶的托拉斯,等等。总之,制造事件,树立形象,只要对捞取政治资本有利,他就干。
) D5 P, q7 p" b& a& S8 A8 v
6 y+ R0 t* K* \' T7 f0 V$ z1 V在100年前,赫斯特媒体帝国的巅峰期,他拥有两座矿山,数不清的地产,26家报纸,13家全国刊物,8家电台,以及其他相关企业,投资了100多部电影,每天进账5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600万美元左右。
* b3 j. J* u4 ~, w! [; h. ]5 y- {! L( \5 Y
一战结束后,赫斯特帝国逐渐衰落,在大萧条期间备受打击。直到1947年他84岁的时候,被抵押的报纸才全部回到他手里,不过只剩17家了。次年,他买下一个造纸厂,附带大片的森林做原料,以解决用纸原料问题。到1951年他去世时,手中还有18家报纸,9份杂志,8个电台,1个通讯社。3 @* d6 C: K( }! Z

2 a3 c& ^  A1 n* \* p" n普遍认为,电影《公民凯恩》的原型就是赫斯特。赫斯特的人告诉他,说电影是恶意诽谤,于是赫斯特异常愤怒,要封杀这个电影。赫斯特到底有没有看过这个电影,还不确定。赫斯特曾经找到米高梅的创始人之一梅耶那儿,要他看着办。梅耶不敢得罪媒体大亨,请好莱坞凑了80万美元,想买下电影的所有拷贝,再销毁。自编、自导、自演的威尔斯对自己的影片有充分的信心,在小范围内请朋友看,得到很高的口碑,制片方拒绝了梅耶的建议,坚持公开发行。终于成就了这个伟大的影片。赫斯特犹豫了很久,没敢打官司说电影诽谤自己,普遍认为美国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特别是对文学创作,迫使赫斯特不好动手。( x& a0 B; ]& K9 v6 {# c

# V0 J& o' U2 `8 S* M赫斯特最有名的遗产,应该是赫氏城堡。这个城堡从1919年建到1947年。赫氏城堡的主楼共有一百一十五个房间,计有卧室四十二间,起居室十九间,浴室四十七间,二个图书室,一个厨房,一个弹子房,一个电影厅,一个聚会厅,一间大餐厅。此外还有三栋独立的客房,分别对着山景和海景,整个山庄共有房间一百六十五间。外加一个动物园,动物园的大象特许出园活动。& x" g( n& P5 ~( g9 d2 _& O& X

8 |( L% N  b/ a4 I9 R在赫斯特生前,丘吉尔、萧伯纳以及美国和世界的商界、政界、文化界、军界的名人经常来做客。在赫斯特死后6年,赫斯特的子女们把它捐给了政府。
- S2 j; q( C- k/ `; i: s) O1 _; H; J8 V4 ?
赫氏城堡最值得一提的,还不是房间美景,而是各种古董。网上有各种介绍,我就不列了。赫氏城堡似乎不欢迎那些照相走人的游客,进入城堡参观需要预约,预约的话,有导游带着参观,介绍。有4条参观线,分别需要2到4个小时,门票25美元,先在网上预定。其实听听看看还是挺有意思的,让你想探究一下赫斯特到底是个什么人。
" D2 m. ?$ F3 _- e* f4 s2 b) E* p6 X3 X  B
到赫氏城堡参观,需要在圣西蒙稍微离开1号公路。就在公路的拐点,向旧金山方向10分钟的地方,有个看海象的沙滩滩涂。滩涂有几百米长,用铁丝网围着,每年12月到3月,有几百上千头海象到这儿来晒太阳。看着挺有趣,不过那味道真是臭,幸亏是冬天。我算是知道什么是海象了,海象有一段鼻子,耷拉着20多厘米那么长。海狮和海豹有啥区别,现在还没搞懂。  v+ c  {1 A% u) F7 _& T! A

作者: Dracula    时间: 2013-12-30 20:58
南京老萝卜 发表于 2013-12-30 15:17
; ^. \6 [. g# e' h1 T- |, N, r9 Z. U* T这里第一段里提到的 William Randolph Hearst(1863-1951),正是赫氏城堡的修建者。
# C! l! d6 |* s( Z
/ s' U( E" X, t5 Z; {. l# ?, F赫氏城堡座 ...
0 R% ]5 Y/ p  z+ R
多谢资料,我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一生也很感兴趣,还买过一本他的传记,不过还没翻过。我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还是由于他孙女Patty Hearst的绑架案。我记得是时代周刊上把希斯的伪证罪和Patty Hearst的抢劫罪的审判,都列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审判之中。3 J4 m. a- N  I) h* l

, c, E& C6 Z& T3 y- S  i. @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