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七代隐身飞机未来探索方向-红外隐身 [打印本页]

作者: 西行的风    时间: 7 天前
标题: 七代隐身飞机未来探索方向-红外隐身
当雷达隐身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红外探测就成为了最致命的威胁。一架战机即使对雷达“隐形”,在先进红外探测系统面前,其发动机喷口、蒙皮摩擦产生的热信号依然像一个明亮的灯塔。尤其是高超音速飞行时,简直就是移动的火炬。
# z, y  o9 k; M$ C$ N. N
. b& w) r" A4 I, D6 _我觉得,7代战机发展的趋势之一应该是红外隐身。方法应该有以下几种,7 O1 ^' g- ?, ^6 h# T0 V
! m/ n, E  L" \8 k, C6 Z2 F# q& I
一、降温,从源头“掐灭”信号。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
/ [! u, r* |) C
$ M- d% o$ |3 b# J, ]发动机及其尾喷管可以采用矩形或扁缝形的喷管,见上图F22尾部,增大喷流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加速掺混降温。同时它能将高温燃气“压扁”成一片,减小侧向的红外辐射强度。也可以在喷管内部采用S形弯曲结构或在中心加装遮挡部件,尽可能遮蔽内部高温的涡轮叶片,让探测方无法直接看到最热的部位。还能从发动机引射冷空气,与高温喷流在喷管内部或出口处迅速混合,极大降低排气温度。此外,可以采用变循环发动机,通过优化热力学循环,本身就能在巡航状态下以更低的温度运行。其他方法还有在高温区域(如发动机舱周围)使用隔热材料,防止热量传导至机体表面。燃油也是很好的“冷却剂”,可以在蒙皮下的管路中循环,带走热量。最后还可以通过优化外形,减少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激波和摩擦,从而降低气动加热效应。  K6 c; N; E1 a& j

# ^+ k' k+ g1 c7 S9 y
8 S  B8 g6 t' O. n# i: Y二、可以改变辐射路径与特征。如果无法完全降温,就设法让信号“传不出去”或者“变个样子”。例如将发动机安装在机身上方,见上图。一些无人机和B-2轰炸机采用这种设计,利用机体本身遮挡向下方的红外辐射,这对抵御地面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特别有效。也可以在机体表面,尤其是高温部位,涂覆低红外发射率涂层。这种涂层本身温度可能很高,但它能将内部的强热辐射“锁住”,只以较弱的强度向外辐射,类似于“保温桶”的原理,但目的是为了“保冷”。这类涂层常常是与雷达吸波材料(RAM)结合的多功能材料,需要在降低雷达反射和抑制红外辐射之间取得平衡。# k5 M4 A6 k3 k: W5 O& T& w

* Y8 V1 `6 w  y" L; `4 s  }+ X/ j - Z6 {- j# }6 C" D+ d  O# T1 M7 f- B
三、欺骗与融入,让自己“消失”在背景里。这是最高级、最智能的方向。例如智能蒙皮与自适应系统,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设想战机蒙皮是一种可变发射率材料,它能够像变色龙一样,实时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和红外特征,并动态调整自身的红外发射率,使得飞机的热轮廓能够完美融入天空背景中,让红外探测器“视而不见”。具体可以看看变色龙。系统还可以分区控制机体温差,避免形成一个完整、醒目的热影像,而是将其“打碎”成与环境类似的碎片化图案。  z  P% A, B9 f- E
/ e& O9 l3 V& q" A
红外隐身远比雷达隐身复杂,因为它涉及的是连续谱辐射,并且无法完全消除(只要物体有温度,高于绝对0度)。目前的战机,如F-22、F-35和J-20,都综合运用了上述多种技术,但主要集中于发动机降温、S形喷管和涂层。不远的未来,多光谱/全频谱隐身是必然趋势。第7代战机,必须同时在雷达、红外、可见光、甚至声学等多个维度上实现“低可探测性”。而其中,红外隐身与智能自适应技术的结合,将是决定其生存能力的关键战场。6 J( }7 x7 Y+ I! D

( i, {( X/ \% A4 y在雷达隐身之后,红外隐身,应该会成为大国空军技术竞争的焦点。
作者: 西行的风    时间: 7 天前
谢谢各位捧场和发钱,开心。
作者: testjhy    时间: 6 天前
太难了,在空域范围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这么高的热源怎么散热都是一团明显特征,
作者: aniu    时间: 6 天前
我猜是全电推进
作者: xiejin77    时间: 6 天前
再这么卷下去,估计要搞光学隐身了吧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