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词牌密码之一,贺新郎:一阕悲歌的英雄主义编码 [打印本页]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5-10-8 14:54
标题: 词牌密码之一,贺新郎:一阕悲歌的英雄主义编码
金缕悲歌——贺新郎词牌的声情流变与名作赏析引言:从“新郎”之贺到英雄之叹在中国古典词学的璀璨星河中,如果要找一个体量最宏大、情感承载力最强的长调(慢词),《贺新郎》绝对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它就像一条潜能无限的大河,为历代词人提供了一个足以吞吐大荒、容纳磅礴情感的艺术舞台。这词牌名儿听着喜庆,叫“恭贺新郎”,仿佛生来就该出现在红烛高照的婚宴上。然而,它的文学命运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大弯,最终被历史的烈火与文人的天才,锻造成了一曲曲抒发豪放悲歌的典范。
《贺新郎》这块“骨头”很硬,双调一百一十六字,前后阕各十句、六仄韵。它的格律严谨,结构开阖,给情感的层层递进与转折提供了坚实无比的骨架。更有意思的是,它在流传中攒下了一堆“小名”,每个小名背后都是一段风流自赏的佳话,是其风格演变的生动注脚:
- 叶梦得词里有句“唱金缕”,于是它就有了个风雅入骨的名号——《金缕曲》,听着就有一种锦衣夜行的华美与苍凉。
- 苏轼那句“乳燕飞华屋”实在太有名,清新得不像话,大家干脆叫它《乳燕飞》;又因为“晚凉新浴”,被人戏称为《贺新凉》,平添几分夏日午后的慵懒惬意。
- 到了南宋张辑那里,一句“把貂裘换酒长安市”,好家伙,直接给它添了个豪气干云的别号——《貂裘换酒》,隔着纸都能闻到酒气和不受羁勒的狂放。
( I, C8 ~' e( M. A# a# Q; w
这些别称哪是掉书袋的掌故,也都分明的带上了这支曲调与历代文人生命体验深度捆绑的烙印,是他们灵魂与词牌碰撞时擦出的火花。
我这篇文字,就是想系统地扒一扒《贺新郎》这条“声情”的河流,看它如何从北宋苏轼笔下的清澈溪涧滥觞,在南宋汇入时代风雨,形成辛弃疾式奔腾咆哮的雄浑巨川;再流到清代的平原,河道虽依然开阔,水流却变得深沉内敛,映照出个人内心世界的万千气象;最终,在二十世纪,这条大河被引入全新的思想渠道,浇灌出一番前所未有的革命新篇。
核心的观点就一个:《贺新郎》的演进史,本质上就是一部情感与风格的演变史。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不同时代文人心中最激荡、最深沉的波澜。
下面梳理的这张表,算是给这趟千年之旅画了张简明地图,让各位看官对全程的风景有个大致的把握:
表1:《贺新郎》词牌风格与主题流变总览
朝代/时期
代表词人
代表作品
核心主题
主导风格/声情
7 h1 t& z: m( t
北宋苏轼《乳燕飞华屋》夏日闲情、美人幽思、生命感怀清丽、疏旷、叙事性强) `( U6 w/ ]. p5 t
南宋辛弃疾、刘克庄、张元干《绿树听鹈鴂》、《甚矣吾衰矣》、《北望神州路》、《梦绕神州路》爱国忧思、壮志难酬、英雄气概、故国之悲豪放、沉郁顿挫, K" h/ ` ^4 P3 b: K9 A' {( n% F
金元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忠贞爱情、生命哲思咏物咏情、哲理叩问( H7 f* Z" t: I' \
清初顾贞观、纳兰性德、陈维崧、曹贞吉《寄吴汉槎》、《金缕曲·赠梁汾》、《贺新郎·云郎合巹》、《再赠柳敬亭》忠贞友谊、个人哀感、奇崛恋情、咏史悲慨情真、婉丽、凄清、奇崛、苍凉# D$ h! m/ M0 E# X
近现代毛泽东《读史》、《别友》历史唯物主义、革命哲学、阶级斗争、儿女情长与革命理想雄浑、思辨、政治性
一、风雅之基——苏轼搭的那个高台虽然《贺新郎》这词牌不是苏轼发明的,但传世的第一首名作,毫无疑问是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这首词,端的是一出手就奠定了文学高度,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给慢词这块地盘扩了容,给后来的风格演变挖好了河道。可以说,苏轼为《贺新郎》解锁了“叙事”和“心理刻画”两大核心功能。
一首词救一个人:叙事的妙用这首词的诞生背景,本身就是个极富戏剧性的故事,精彩程度不亚于一出微型话剧。据说苏轼在杭州当官时,一次官府宴会,高朋满座,气氛正酣。众官妓都到了,偏偏一个叫秀兰的迟迟不来。在古代,这可是大不敬。一位同僚当场发难,厉声逼问,秀兰只是垂泪不语。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原来,她因为天气炎热,沐浴之后贪凉小睡了一会儿,没及时响应催促。结果被一个一直对她有意思但没得逞的官员抓住把柄,诬告她必定是有了私情,所以才耽搁了。这在当时,对一个女子的名节是致命的打击。苏轼何等人物,一眼就洞察了其中的冤屈。恰在此时,秀兰手持一枝石榴花献上,想以此谢罪,却更遭到呵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苏轼提笔就写了这首《贺新郎》,然后让秀兰当着所有人的面演唱。一曲唱罢,声情并茂,妙绝人寰。原本暴怒的官员听得入了迷,心中的怒火被词中那清丽幽独的意境所融化,最终转怒为喜,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苏轼写这词,根本不是简单的咏物抒情,而是一次精妙绝伦的叙事辩护,是一次文学对权力的优雅反击。上片把一个女人夏日午后的慵懒、娴静、幽独描摹得活灵活现,这种对“在场证明”的诗意书写,本身就是为她“沐浴倦卧”的清白做了最有力的辩护。这种“以诗为词”的玩法,一下子把词从应歌娱宾、风花雪月的窠臼里解放出来,让它能讲故事、能刻画心理、能推动情节,简直是给词体装上了一个高精度的叙事引擎。
文本细读:白描的胜利《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是宋词里玩“白描”的顶级范本,通篇几乎不用力,不议论,全靠一系列精准传神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让你能摸得着、闻得到的气氛和心境。你读读看: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开篇几句,时间(午后)、地点(华屋)、环境(桐阴)、人物(新浴后的女子)、氛围(静谧),全出来了,像一组干净利落的电影空镜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一个“弄”字,把那种闲适无聊写活了;“扇手”与“玉”的通感,更是把肌肤的洁白细腻写到了极致,充满了感官的诱惑力,却又清雅脱俗。
由“渐困倚、孤眠清熟”的慵懒,到“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的惊醒与失落,再到“又却是,风敲竹”的恍然。这一连串的心理转折,被描绘得丝丝入扣,仿佛我们能亲耳听到她心中的悸动与叹息。这哪里是写词,分明是在拍一部心理悬疑短片,最后揭晓谜底,原来只是虚惊一场。
下片由人及物,镜头从闺房摇向庭院中的石榴花。“石榴半吐红巾蹙”,拿“红巾蹙”比喻含苞的石榴,实在是神来之笔,既有形态美,又有动态感。“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既是写花,更是写人,以石榴花的坚贞不渝,比喻女主人公甘于寂寞、等待知音的高洁品格。最后一句“共粉泪,两簌簌”,人与花在共有的凄美命运中融为一体,完成了情感的升华,余味无穷。
潜力塑造的高台,托举了后世文脉苏轼对《贺新郎》乃至整个词史的贡献,不是定义了后世最出名的“豪放”风格,而是作为一个艺术的“总设计师”,为这个词体构建了巨大的潜力。在他之前,词多是“艳科”,格局小,题材窄。苏轼一来,秉持“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创作理念,大笔一挥,把词的疆界无限拓宽。
《乳燕飞华屋》的意义就在这。它用一个完美的实例证明了,《贺新郎》这一百多字的长篇,完全有能力容纳精微的观察、细腻的心理和完整的叙事。苏轼搭好了一个宏大又精致的舞台,他自己虽然上演的是一出关于个人幽思与夏日风情的雅剧,但这舞台的结构之坚固、空间之开阔,足以让后来的词人在这里上演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历史悲喜剧。
他为《贺新郎》注入了叙事的灵魂和心理的深度,这正是南宋那帮英雄好汉能在此基础上抒发其更为激荡、更为沉重的家国情怀的根本前提。可以说,苏轼为《贺新郎》这个强大的“软件”写好了底层的驱动程序。+ o% A$ o' x( J2 q2 Z
' y; k4 O+ Y0 R9 g, g$ _
未完待续
2 w5 Z: { G0 i7 x( X: c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25-10-8 17:44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 I+ p2 k& p* \5 w; l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25-10-8 17:55
本帖最后由 蓦然回首 于 2025-10-8 17:57 编辑 ) M; {5 v2 Y9 ]5 `$ I
* O9 u0 e, E9 W
擦了擦眼睛,抓到一个BUG
& w% Q) e$ n1 r" N6 u金元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忠贞爱情、生命哲思咏物咏情、哲理叩问。这个和《贺新郎》有啥关系?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5-10-8 19:26
5 c# A1 S# ]. m# ^/ G& W- u5 s$ E
呵呵,待我慢慢写来。蓦然老师不要着急,摸鱼儿和贺新郎其实字数一样,金元时期贺新郎的名作很少,不得已我抓了一个替代品。想想反正摸鱼儿估计我也没兴趣写词牌流变,不如就放在贺新郎里吧,这篇文章也是很久以前写了一半的东西,趁着十一又总算是查资料把它写完了,等我把后面的检查一下,尽快放上来。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5-10-8 19:27
1 g; ^7 {9 Q& v7 o
教员的我也写了,不过不是这首,而是更出名的那首读史。其实贺新郎最强的还是稼轩,几乎每首都是精品
作者: 五月 时间: 2025-10-9 02:54
1 Y, ^2 r2 q$ h) ^3 y& u* V点赞专用贴
$ i' w9 J* g+ B& y& s7 U, l4 w- i! u# `# C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5-10-9 07:47
本帖最后由 xiejin77 于 2025-10-9 13:42 编辑 # Z7 \% R$ e7 T
" C$ a; y8 {0 a6 x! L1 f二、时代之魂——辛弃疾与豪放的巅峰时刻
$ I% A7 e9 u% R+ y9 \: n1 y4 I/ J ^
如果说苏轼为《贺新郎》奠定了风雅的基调,那么辛弃疾就是那个抡起如椽巨笔,把这支曲子锻造成南宋爱国志士灵魂战歌的猛人。到了辛弃疾笔下,《贺新郎》的气质发生了根本性的突变。它不再是描摹个人闲情逸致的精美瓷器,而是承载整个时代创伤、抒发英雄末路悲慨的绝佳载体。他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死死地绑在一起,让《贺新郎》成了“豪放词”的最高典范,没有之一。
; Q# `% |2 E! S" }& S( f7 D
一个受伤民族的呐喊:家国情怀的寄托要读懂辛弃疾的《贺新郎》,必须先读懂他这个人。他这一辈子,就是战斗和失意的一辈子。生在金人统治的沦陷区,青年时代就拉起两千人的队伍抗金,后来率众南归,一心想着恢复中原。可偏安的南宋朝廷,根本容不下他这头“北来归狮”。他因为天天喊着要打回去,屡遭排挤,大部分时间都被闲置。
这种“壮志未酬身先老”的极致悲愤,就是他词里的主旋律。而《贺新郎》以其阔大的容量和激昂的声情,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情感宣泄口,让他可以把一生的郁闷、不甘、狂傲与悲凉,尽数倾泻其中。
豪情与悲慨的交响辛弃疾留下的十几首《贺新郎》,几乎首首都是经典,共同构成了一个博大深沉的艺术世界。它们不是孤立的作品,而是一部英雄史诗的不同篇章。
《贺新郎·绿树听鹈鴂》:这首词名义上是送别友人,却几乎不谈离愁别绪,而是把“离别”这件小事,直接拉到历史和宇宙的高度来审视。上片从鹈鴂、鹧鸪、杜鹃这些叫声凄厉的鸟写起,引出伤春之情,然后笔锋一转,一句“算未抵、人间离别”,把自然界的生死荣枯与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一比,后者的分量立刻重如泰山。紧接着,他疯狂地堆叠典故:王昭君出塞、陈阿娇居长门、卫国公女送别,把历史上最著名的几种悲剧离别一口气全端了上来。下片更是气势磅礴,从“将军百战身名裂”的个人悲剧,到荆轲刺秦“易水萧萧”的慷慨悲歌,最后发出“料不啼清泪长啼血”的灵魂之问。整首词,就是把个人送别的小情,放大、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命运与家国之痛的深沉慨叹。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是辛弃疾晚年闲居时的自画像,也是一阕孤独英雄的内心独白。开篇一句“甚矣吾衰矣”,五个字,像一声沉重的叹息,英雄老去的悲凉扑面而来。然而,他没有沉溺于自伤,反而以奇崛的想象,构建了一个与万物对话的精神世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千古传诵,不是简单的移情于物,而是一种“全世界都不懂我,但没关系,青山懂我”的顶级自信与孤傲。在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中,词人唯有在巍峨的青山身上找到了唯一的知己。词末那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隔着千年的纸,都能感受到那股生不逢时、傲视天下的狂气。这种“狂”,是对整个庸碌时代的傲然不屑。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这首词是写给朋友陈亮(同父)的,是两位爱国“愤青”之间的肝胆相照。词中有“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的豪情,也有对“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的深沉忧思。词人以“汗血盐车”自比,慨叹自己这匹千里马不被重用,只能在马厩里拉着盐车虚耗生命。全词的高潮在结尾处:“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赞扬陈亮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心,并以女娲补天的神话自况,发出了石破天惊的誓言。这不仅是对友人的激励,更是对自己一生信念的终极宣告,豪放与悲壮,在这里达到了巅峰。
/ R+ W6 r5 p! n
“沉郁顿挫”的声情之源辛弃疾的《贺新郎》,风格被前人精辟地概括为“沉郁顿挫”。这四个字怎么来的?除了内容上的悲慨苍凉,跟《贺新郎》词牌本身的音律特点有巨大关系。
这词牌通篇要求押仄声韵,而在宋代,仄声包含了上、去、入三种声调。尤其是入声字,发音短促、有力,收音极为急遽,自带一种铿锵、激越、顿挫的节奏感。你把《绿树听鹈鴂》的韵脚“切、歇、别、阙、妾、裂、绝、雪、彻、血、月”用丹田之气,把这些字一个个砸出来,是什么感觉?没错,就像战鼓的密集敲击,读得人血脉贲张。这种音律,完美地契合了词人内心那种郁结不平、欲说还休、一波三折的复杂情绪。它就是《贺新郎》这门“重炮”的火药。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刘克庄(“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张元干(“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等人,写起爱国悲情,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贺新郎》。这充分说明,在南宋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贺新郎》已经成为爱国词人群体共同的“心声”,是他们的“官方战歌”。
5 R; e% y3 {! ?! e! |% x5 u
形、意、史的完美融合南宋时期《贺新郎》的崛起,绝非偶然的文学现象,而是形式、内容与历史三者的一次完美撞击。那个时代的核心矛盾——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与北方强大的金国之间的对峙——催生了一代兼具文人情怀与军人胆魄的特殊士大夫群体。他们心里憋着报国无门的愤懑、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迫切需要一种文学形式来宣泄这种史诗级的宏大情感。
恰在此时,苏轼开拓的《贺新郎》词牌出现了。它长篇的结构,为铺陈历史、引经据典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而它仄声韵的格律,又天然地赋予了它一种沉郁顿挫、慷慨激昂的音乐性。当辛弃疾这样的天才,将自己饱含血泪的生命体验,像岩浆一样注入这个形式时,惊人的化学反应发生了。《贺新郎》的声情与南宋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契合,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词牌,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
5 G4 _) q6 ?7 j. s: A+ S/ r
S9 U# `. k1 D) y# ?( L0 h% l" E
三、金、元、明之际的变奏——元好问与《雁丘词》1 ~0 x# a' I" M
/ M2 D) t. g9 l7 G) k1 F/ F
m D! r% C: a8 B% s. m! I
$ A# X- s% t, ^% g* i
就在南宋词人把《贺新郎》的家国悲歌推向顶峰的同时,北方的金元文坛,在战乱与易代的背景下,为词这种体裁注入了不同的思考。 进入元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也直接导致了文学主流的转移。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其中心地位逐渐被“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所取代。元曲以其更为通俗的语言、灵活的句式和贴近市井生活的内容,获得了更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更强的生命力。元曲的兴起,为文人提供了新的、更自由的抒情工具。散曲的俚俗与豪放,杂剧的戏剧冲突,都比格律严谨、语言典雅的《贺新郎》更能适应新的社会文化需求。文人的创作精力与才华被大量吸引至新的文学体裁,导致词,尤其是《贺新郎》这样创作难度较大的长调,应者寥寥。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填写《贺新郎》的有130多人 ,词作430首左右。据唐圭璋编《全金元词》统计 ,金仅元好问一首,元有20多人、40首左右。 但其中佳作寥寥,金元之际的文坛巨擘元好问写的那首也是没甚特色,还不如他那首以词牌为《摸鱼儿》的 《雁丘词》,开辟了全新的主题疆域,完成了一次从“家国”到“情思”的华丽转向。“摸鱼儿”其实和“贺新郎”的词牌字数一样,也基本都是仄韵,但下阕多一句,韵也多了一个。整体的格调颇有些缠绵悱恻。元好问的这首也因为后来《神雕侠侣》中金庸的化用而变得家喻户晓。
这首词的诞生,源于一个真实而凄美的故事。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元好问在赴试途中,从一位捕雁者口中得知:一雁被捕杀后,其脱网的伴侣在空中悲鸣盘旋,不肯离去,最终一头撞向地面,殉情而死。少年诗人被这禽鸟间惊天动地的爱情深深震撼,他买下双雁,将其合葬于汾水之畔,号为“雁丘”,并为此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开篇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如横空出世,石破天惊。它瞬间把词的意境从咏叹一个具体事件,拉升到了对人类普遍情感的哲学高度进行拷问。全词不仅是对大雁忠贞爱情的歌颂,更是借物咏怀,叩问生命与情感的终极意义。
尽管《雁丘词》的词牌是《摸鱼儿》,但它在《贺新郎》的流变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参照意义。它像一个重要的“旁证”,证明了长调慢词的宏大容量,不仅可以承载辛弃疾式的家国之痛,同样可以容纳对爱情、生命这类永恒主题的深邃思考。元好问的这次探索,极大拓展了词的题材边界,为后世词人运用《贺新郎》等长调抒发更多元的个人化、哲理化情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可以说,这是长调慢词从“家国叙事”向“终极关怀”的一次重要转向。
然而,在元的断崖式萎缩之后,《贺新郎》这条大河仿佛流入了一段长长的平流缓水区,甚至可以说是渐趋沉寂的河道——那便是整个明代。
这并非说词没人写了,而是文学界的聚光灯彻底转了向。明代,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横空出世)、戏曲传奇(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散文(尤其是八股文)这些“新贵”大放异彩的时代。文学创作的主流和精英阶层的注意力,完全被这些更具时代特征的体裁给吸走了。词,这个在宋代能“入乐”的流行金曲,到了明代,它的“音轨”被抹去了,从万人传唱的演唱会台柱子,沦为了书斋里无人问津的古籍。它的流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更为灵活、更接地气的散曲给抢了饭碗。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整个明代流传下来的《贺新郎》不过百余首,出自五十多位作者之手,且大多是无甚名气的平庸之作。而到了清代,根据叶恭绰、龙榆生等人的不完全统计,作者暴增至三百多人,作品更是多达一千四百余首!所以,我们后面要讲的清代词学‘复兴’,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一场迟来了近三百年的井喷式大爆发。
不过,在明代这片相对平庸的词作沙滩上,还真就埋着一颗奇特的“活化石”,它就是李昌祺的那首《贺新郎》。说句实在话,这首词要是论艺术水准,有点赏鉴能力的人都会觉得乏善可陈,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是!妙就妙在,这可能是词牌诞生以来,唯一一首真真正正、名副其实用来“贺新郎”的作品!
贺新郎·新婚
冬暖天晴霁。灿三星、居然在户,焕辉庭砌。照见堂前荆花树,一朵忽成双蒂。
听花底、笙歌声沸。传道仙娥辞洞府,跨青鸾、喜会文章婿。
态窈窕,容端丽。
知郎早有凌云志。小科场、探花手段,好教先试。仍把风流京兆笔,巧画翠眉纤细。
却慢慢、大登科第。况是妙年谐燕尔,且亲前、齐著斓斑戏。
众喝采,好兄弟。
你品,你细品。“灿三星”、“成双蒂”、“笙歌沸”,最后还来一句大白话“众喝采,好兄弟”。简直是把婚礼现场的祝酒词和闹洞房的场景,硬生生塞进了一百多字的格律里。
然而,这恰恰暴露了一个尴尬的根本问题:让一个以仄声韵为主、声情沉郁顿挫的慢谱长调,去烘托婚礼那种喧闹喜庆的气氛,这本身就是一场“错配”。感觉就像在热火朝天的婚宴上,大家都在推杯换盏,司仪突然让乐队奏起了一首哀婉的慢板蓝调,节奏和气场完全拧巴了。这首词以一种笨拙而真诚的方式,反向证明了《贺新郎》的声情特质,早已在历史的演进中,注定了它最终要走向悲歌与豪情的宿命,而不是回到它那喜庆的、字面意义上的起点。它就像一个基因里写满了忧郁和深刻的巨人,让他去扮小丑逗乐,实在是难为他了。
4 c/ y: c3 v4 X+ x. ]
; K, n3 ^6 i! i% L* C+ t% b" L
5 B5 B1 Z1 I* H- j$ E8 x' z7 m
; r Z4 Z& b2 V& w/ W, q' [% G% V四、清代的复兴与内化——英雄之气的个人化转向
& F" @9 X$ D m( M, a9 Y) X3 [
8 L9 J! s P& z1 B: W5 `6 j' k9 H0 X
经历元明的相对沉寂后,词学在清代迎来了全面的复兴。《贺新郎》这一在南宋大放异彩的词牌,也重新受到词人们的青睐。然而,清代的社会环境与南宋迥异,昔日“恢复中原”的时代主题已不复存在。清代词人面临的新课题是:如何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继承并转化《贺新郎》宏大的情感容量与沉郁顿挫的声情特质?
他们的答案是:将宋人外向的、指向家国的“英雄之气”,转向内在的、指向个人生命体验的 “史诗之情”。他们用《贺新郎》这把解剖刀,开始探索人类内心世界最深邃的领域。
. D" ]/ s! }4 o2 ~0 u& C/ i3 [
+ k. ~7 Z% c* H
第一节:友谊的盟誓——顾贞观的纸上营救清初词坛,顾贞观的两首 《贺新郎·寄吴汉槎宁古塔》,堪称一座情感的丰碑。他的挚友吴兆骞(字汉槎)因科场案蒙冤,被流放至冰天雪地的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顾贞观矢志营救,奔走十余年,并写下这两首词寄予远方的友人。这两首词,感人至深,被誉为“千古绝唱”,隔着几百年的故纸,都让人读得热泪盈眶。
这两首词充分利用了《贺新郎》的结构优势,将问候、慰藉、同情、愤慨与誓言熔于一炉。第一首开篇“季子平安否?”,化用典故,却问得如同家书般平实恳切,那份深切的挂念扑面而来。结尾“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立下了重于泰山的誓言。这哪里是词,分明是一份用生命立下的血色盟约。
顾贞观的这两首词,没有辛弃疾的金戈铁马,却同样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他将南宋词人忠于君国的“忠”,转化为了忠于友人的“信”,将战场的英雄主义,转化为了人世间道义的英雄主义。他证明了,一场为了拯救朋友而进行的二十年抗争,其史诗性丝毫不亚于一场战争。
这两首词是随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爆火而变得家喻户晓的,虽然这本书我在高中的时候也是惊为天人而奉为圭臬的模仿。但是马齿增长之后,对于顾吴二人的感情以及这两首词却有了与当年完全不同的品味。这个有时间可以另起文章聊的。
第二节:哀感的风华——纳兰性德的贵族悲吟纳兰性德是清代词坛的一位奇才。他身为相国公子、御前侍卫,地位显赫,但其词作却毫无富贵之气,反而充满了哀感顽艳、凄清婉丽的格调。这种巨大的反差源于他敏感忧郁的天性、与汉族文人的深厚交往,以及亡妻之痛等个人经历。
纳兰性德的《贺新郎》(又题《金缕曲》)词,将这一曲调的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例如他写给挚友顾贞观的 《金缕曲·赠梁汾》,开篇即道出自己身处豪门、心在江湖的矛盾与苦闷——“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这里的“英雄泪”,不再是为国事而流,更多是为个人身世、知己之情而流。
相比于辛弃疾,纳兰继承了《贺新郎》沉郁顿挫的声情,但剔除了其中的火药味和金石气,代之以一种深入骨髓的忧伤与真诚。王国维评价其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正是赞誉其情感的真切与纯粹。纳兰德证明了,《贺新郎》不仅可以用来呐喊,也可以用来低语;不仅可以承载历史的重量,也可以承载个人灵魂的重量。他用这把沉重的战斧,雕刻出了最精微的灵魂图景。
第三节:逾矩的奇篇——陈维崧的惊世骇俗陈维崧是清初阳羡词派的领袖,其词风雄奇恣肆,与纳兰性德的婉约形成鲜明对比。在其众多《贺新郎》作品中,一首 《贺新郎·云郎合巹为赋此词》 尤为惊世骇俗。这首词,是为他的同性伴侣、优伶徐紫云(云郎)结婚而作。在三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公开书写这样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勇气,简直是往当时的文坛扔了一颗炸弹。这在当年的轰动效果,就像是唐国强突然接了《蓝宇》戏。
陈维崧巧妙地运用《贺新郎》的叙事能力,将复杂的场景与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上片描绘婚礼的热闹景象,下片则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剖白,“六年孤馆相依傍,最难忘、红蕤枕畔,泪花轻飏”,回忆两人相伴的岁月,情感真挚深沉。结尾“只我罗衾浑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休为我,再惆怅”,将自己置身于巨大的孤独与失落之中,却又强作宽慰之语,其间的矛盾与痛苦,催人泪下。
这首词是《贺新郎》流变史上一次大胆的题材突破。陈维崧以其雄健的笔力证明,这一为英雄和才子所钟爱的词牌,同样可以用来书写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甚至禁忌的情感。他将《贺新郎》的“豪放”精神,理解为一种敢于直面任何真实情感的坦诚与勇气。
第四节:咏史的侧影——曹贞吉与民间史诗在清初词坛对《贺新郎》的个人化、内在化探索中,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向度,即通过描摹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尤其是底层人物,来折射历史的沧桑。山东词人曹贞吉的 《贺新郎·再赠柳敬亭》,便是此中杰作。
这首词的咏叹对象,是明末清初的传奇说书艺人柳敬亭。他一生跌宕起伏,亲历了明清易代的巨大动荡,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
咄汝青衫叟。阅浮生、繁华萧索,白衣苍狗。六代风流归扺掌,舌下涛飞山走。……
词人通过描绘柳敬亭这位“青衫叟”的形象,将个人身世、艺术成就与时代兴亡融为一体。上片赞叹其“舌下涛飞山走”的高超技艺,下片则慨叹其“七十九年尘土梦”的沧桑一生。此词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贺新郎》的咏史功能,从传统的怀古、凭吊帝王将相,转向了对一位民间艺人的生命书写。通过柳敬亭这一个体,词人得以窥见整个时代的悲凉与无奈。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让《贺新郎》的镜头从宫廷转向了街头,使其沉郁顿挫的声情,与来自民间的、更具烟火气的历史沧桑感相结合,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这首词可以说是明清更迭之际一个史诗般的缩影,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首贺新郎。搭配《柳敬亭传》和南明史食用,更是沧桑与沉郁齐震,嗟呀共悲慨一叹。
史诗的内在化综观清初诸家,《贺新郎》的演变呈现出一个清晰的趋势:史诗的内在化。他们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词牌的核心特质——承载“史诗级”的宏大、深刻、复杂的情感。但他们不再将这种情感投射于外部的家国天下,而是转向了人类内心世界最深邃的领域:友谊的忠贞、爱情的生死相许、个人存在的孤独感,乃至超越时代规范的恋情。
顾贞观二十年不渝的承诺,其时间跨度与精神强度不亚于一场战争;纳兰性德面对宿命的哀伤,其绝望的深度堪比一座沦陷的城池;陈维崧在禁忌之爱中的挣扎与祝福,其情感的张力足以震撼人心;曹贞吉那游吟诗人般的史诗感更是让人唏嘘。他们继承了宋人的风骨,却开辟了全新的情感疆域,将《贺新郎》从一个时代的战歌,转变为一曲曲关于人类灵魂的、永恒的悲歌。
! w! J& e/ Z; B' [
5 H+ i4 ]0 ]4 {9 ?; m: b
五、新时代里旧调内的强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诗化表达
% x" l4 X1 ^ j; |; D) H' t4 J! g% O$ H* D! ?' ^7 w& w8 X
6 `6 ]' ?0 k% m. E7 Z& X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世纪,《贺新郎》这一古老的词牌并未就此尘封于故纸堆中,而是在一位特殊的作者——毛泽东——笔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毛泽东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彻底的革命家立场,对《贺新郎》进行了一次堪称“终极改造”的重塑,使其成为表达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革命哲学的独特载体。
革命性的再诠释:《贺新郎·读史》1964年,毛泽东创作了 《贺新郎·读史》,这首词堪称整个《贺新郎》流变史上最为激进的一次文本革命。它完全颠覆了该词牌传统的抒情主题,变成了一部用诗词写就的、高度浓缩的人类社会发展史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诗篇词的上阕以恢弘的笔触,勾勒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进程。“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生动地描绘了劳动创造人类的黎明时刻,语言诙谐而意蕴深远。“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则是对几千年阶级斗争历史最精炼、最冷峻的概括。这背后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下阕则将矛头直指传统的英雄史观。“一篇读罢头飞雪”,既是写自己勤于读史,也暗含了对汗牛充栋的旧史籍的感慨。紧接着,“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以石破天惊之笔,彻底否定了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传统史学叙事。词人转而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斗争历史:“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将历来被统治阶级视为“盗匪”的奴隶和农民起义领袖,置于历史舞台的中央,明确表达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核心观点。
形式与内容的张力:给旧瓶装上新系统毛泽东选择《贺新郎》这一形式来承载如此现代、如此具有颠覆性的思想,其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艺术行为。他巧妙地利用了《贺新郎》原有的雄浑气魄和宏大叙事能力。辛弃疾用它来慨叹一个王朝的衰落与个人的失意,而毛泽东则用它来宣告所有王朝及其史学范式的终结。
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张力。更准确地说,他不是装新酒,而是给《贺新郎》这个古典的“硬件”平台,强行安装了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操作系统”。古典的形式赋予了革命理论以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感染力,而革命的理论则彻底改造了古典形式的内在精神。
意识形态的批判工具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代表了对这一词牌传统的终极“颠覆”与“征用”。《贺新郎》在历史上,一直是士大夫阶层表达其最高价值——忠君、爱国、个人气节——的声音。辛弃疾的悲愤,源于对宋王朝的忠诚得不到施展;顾贞观的信义,也建立在士人间的道德准则之上。而毛泽东的词,却从根本上解构了这一价值体系。他所赞美的,恰恰是传统史观所贬斥的“盗贼”;他所批判的,正是传统士大夫所效忠的“神圣”帝王。
因此,当他用辛弃疾、顾贞观们所使用的格律和韵脚,来书写一部人民革命的历史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意识形态批判。这无异于宣告:士大夫阶级的“金缕曲”已经唱罢,历史的舞台如今属于劳动人民。这首词不仅是毛泽东历史观的诗化表达,更是一次文化上的“夺权”,它象征性地占领了古典文学中最具英雄气概的阵地之一,并插上了全新的思想旗帜。这使得《贺新郎》的流变史,在二十世纪抵达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逻辑自洽的终点。
$ O8 M2 y& J* V0 V* g# ?
+ z) t' m) \/ x# b' B
' B( `0 _* p6 A) u) {" E# m0 ?结论:金缕之声的永恒共鸣 ?$ {1 X9 [4 ]7 |7 e2 l) y3 K; v
+ T/ h$ d# h# i5 c+ y; V
2 O( L6 f6 {3 `- ~
纵观《贺新郎》词牌近千年的流变史,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而壮阔的演进轨迹。它如同一条大河,发源于北宋苏轼笔下的清澈溪涧,流经南宋的崇山峻岭时,汇入时代风雨,形成了辛弃疾式的、奔腾咆哮的雄浑巨川;进入清代的平原,河道虽依然开阔,水流却变得深沉内敛,映照出顾贞观、纳兰性德、曹贞吉等人内心世界的万千气象;最终,在二十世纪,这条大河被引入了全新的思想渠道,浇灌出毛泽东式的、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革命新篇。
《贺新郎》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跨越朝代更迭与思想变迁,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形式与声情的完美结合。一百一十六字的宏大篇幅,为词人提供了从容铺陈、反复咏叹的广阔空间,足以驾驭历史叙事、哲学论辩与复杂心理的刻画。而其通篇仄声韵的格律要求,特别是入声韵的频繁使用,赋予了它一种天然的、无法被磨灭的沉郁顿挫之气。这种音韵上的刚健与激荡,使其成为抒发强烈、深刻、乃至悲壮情感的绝佳乐器。
从苏轼的清丽疏旷,到辛弃疾的豪放悲歌,再到清人的情真意切,直至毛泽东的雄浑思辨,历代大家在《贺新郎》这同一格律的“金缕”之上,编织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心灵的悲欢。虽然元好问那首著名的《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并非《贺新郎》,但它所触及的关于“至情”的终极追问,恰恰是《贺新郎》词牌在漫长的流变中所不断探索的核心母题。无论是辛弃疾对国家的至情,顾贞观对友人的至情,纳兰性德对爱人的至情,还是毛泽东对一种历史信念的至情,都在《贺新郎》这一体裁中找到了最深刻、最有力的回响。
这条用文字与音韵织就的金色丝线,穿越千年,而今也依然能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弹奏出震撼灵魂的共鸣。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
* B! O* u% L- o$ A l+ F% h/ [5 n* N4 a8 f$ M- Q" L
9 L+ a) W9 M2 F4 M& M( A
X- P) e% ]0 T; V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5-10-10 07:53
xiejin77 发表于 2025-10-9 07:47$ R- V8 H4 u0 C8 j! e
二、时代之魂——辛弃疾与豪放的巅峰时刻
# e9 j6 g& S& Y) o" `; ^2 Q
1 X6 E5 R2 l* B7 Z& Y# [. q, f7 Z如果说苏轼为《贺新郎》奠定了风雅的基调,那么辛弃疾就是那个抡 ...
( Z' T% L* X; r( H- V p6 O/ [ P0 `# D这个排版我还是搞不好,后面几章的大标题始终都出不来。. `( W8 G' w2 ]$ h8 u: Y1 p
a, ]2 V! K; U' h: S6 r( P
我公号也发了,大家要是想看完整的可以移步:; ^3 ]* Q! i4 _$ T1 V$ q4 t
公号的原文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25-10-10 16:33
本帖最后由 蓦然回首 于 2025-10-10 16:45 编辑 ' M+ w E3 b; }$ _
0 b. l0 ]$ A" ]4 ?" C4 w
《贺新郎·云郎合巹为赋此词》2 e" D/ p# r4 x& W, f. @
小酌荼蘼酿。喜今朝,钗光鬓影,灯前滉漾。隔着屏风喧笑语,报到雀翅初上。又悄把,檀奴偷相。扑朔雌雄浑不辨,但临风私取春弓量。送尔去,揭鸳帐。
/ i! i* R) n) w; }: l; j1 w六年孤馆相偎傍。最难忘,红蕤枕畔,泪花轻扬。了尔一生花烛事,宛转妇随夫唱。努力做,稾砧模样。只我罗衾寒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休为我,再惆怅。, A G1 u# o0 U
1 d" I8 i, V' X, @, M
谢兄文中提及此词,雷得我是外焦里嫩。陈维崧的词,我唯一张口就来的是《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u% P/ q6 V) C! i
3 ]6 p# N, v$ I1 D2 u" _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 ]# Z" V9 `6 g8 r* Q;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 G5 N# \9 x. e* D& c4 {9 |- z8 |& V. T% j0 e; C$ t i
记得那是三十多年前了。少时嗜读书,无书可读,逼急了连老爷子放在书柜里的《自行车维修办法》和一本龙榆生的繁体字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都抓过来就啃。
" r- t1 g* s6 d, C6 b& ~* G. p4 @
我猜此篇文章不是谢兄亲手笔,非AI不能明辨秋毫若斯。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5-10-10 19:28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25-10-10 16:33+ |, Z" N0 Z; F% x- o3 }1 ?
《贺新郎·云郎合巹为赋此词》
Q* D# N0 ^5 H3 `/ a1 M小酌荼蘼酿。喜今朝,钗光鬓影,灯前滉漾。隔着屏风喧笑语,报到雀翅初上。 ...
9 m3 u; { \' Z3 \5 K哈哈,蓦然老师好啊。
+ k, ` f1 e% K: ]
8 p: W# Q$ e5 z% X6 K龙俞生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我也读过,那是高中的时候在旧书摊上淘的,影响我一生创作习惯的胡应麟的《诗薮》也是类似的来路。那个时候真的是觉得读不够得书啊,恨不得住在图书馆里(我当时每逢暑假就钻在厂里电大的图书馆里,管理员是我妈的好友,苏联的科幻系列就是在那里看的,还有阿西莫夫,AC克拉克)。3 a; }4 K" \( j, m1 Z
4 J- A& M3 u% {+ \不过,陈维崧的词,我耳熟能详的却是从一本电大的中国文学教材上来的,那里面选的就是迦陵词中最令人血脉偾张的名篇,醉落魄,咏鹰:
; \9 @$ y) C/ {* M3 C# f2 q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M+ W# b- Y+ z! O, ?7 `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 C& W1 K0 e2 e3 g' X4 |( ?4 a+ A+ v) j% m# g9 Y5 N
而且我选的贺新郎另一首的作者曹贞吉也有一首唱和:
$ V. ?1 q. X$ ]5 ~, [4 k! I
% O" }# D2 Z0 F0 W/ _冻云惨淡。郁轮囷、天边心胆。鞲绦欲掣金眸闪。雨血风毛,一洒平原暗。* i8 Z% d1 i# l* G
! {! f, f$ d- E! K! b7 l1 i) Y层霄呼下才如点。割鲜小饮霜花蘸。蓝田归骑垂弓剑。* O# U7 V' a \' M" m* h/ e% U" J
% X" p7 L- z( k9 r* T, L8 x8 E野阔天低,狐兔山中减。
7 T2 F5 y' z# w( u; Q3 V" P
. m/ j+ B/ P1 I7 G! c# v! Y6 N所以,蓦然老师怀疑俺是AI所做,大可不必了。俺虽然写七律为主,但也偶尔填词。只是词牌太复杂,我嫌麻烦。佩文韵府也远不如平水韵好查。
0 M" s& L8 E8 E' C/ p4 P2 l: x) D8 |2 C6 k7 R7 F; f
说回到陈维崧,他和云郎的故事在一般的文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掌故。我选这首主要也是因为反差,你想啊,写的出咏鹰的豪放如斯的人物同时在写这样的词,是不是很有话题感。这首词在wiki百科中可是头条,远远不是故纸堆中翻出来的。
- K0 [* c$ B6 l/ _+ ?8 E. m& C/ L) {' n1 |
说回到你喜欢的南乡子,这个词牌不是长调慢词,而且豪放与缠绵均可;我暂时还没打算写。但老实说,还是稼轩的南乡子地道:
2 F* N+ ^/ ^! A: E& _/ C+ @. l- i1 ]- F: k6 o" V3 j @9 A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7 H5 G( H, N% X% ^3 Q& M3 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 U/ I- Y5 M" P' j+ F" m" q3 i不尽长江滚滚流。# {7 U: P m, A
( M, ]7 e* H7 N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2 L; j$ I2 j' g1 V. m' S3 I9 |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 {: A; ]7 t4 |3 K. V6 i# E0 O生子当如孙仲谋。
( i5 F: Z' _' w( l& ]7 i0 F0 ~! X- f
+ R2 o- K6 n2 i- _8 E- m' i/ L' j( l
诗词一道,虽然是雕虫小技,但是俺也浸淫已久,可能还不太需要过多的AI辅助吧。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25-10-11 10:23
xiejin77 发表于 2025-10-10 19:28
7 {# M! @8 {! y3 n: `哈哈,蓦然老师好啊。
" t1 P6 H. u# D/ L( i; i. _ s
; j2 }" N3 Q6 H+ s! Y6 T龙俞生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我也读过,那是高中的时候在旧书摊上淘的,影响我一 ...
/ N) u5 u7 L' |) a+ }7 P+ d1 k1 A这两首咏鹰的词第一首记得,第二首没啥印象。写鹰的我记得一首杜甫的诗,确切地说是记得最后一句:
5 U% v3 d6 E S' o. m* c i; N: z7 P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I' C8 @3 C- D6 \' g8 v+ I7 z3 G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 h! ?7 j! r+ ]# y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1 g9 D: j# S( z1 I$ A# X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5 q+ |) F$ |1 C7 n
. @) l: D$ L$ }9 k/ w
百度百科了一下,还真是陈维崧的词条下面就有断袖余桃的故事。是我见识浅陋,反诬谢老师是用AI搜出来的八卦,道歉道歉
5 V* T5 G& P- {& g7 l5 r2 y5 o3 L
《迦陵词选》上大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遍。记得以前纸质书时代看过一个评论,说清朝就一个半词人,一个是纳兰性德,半个是陈维崧。应该算是对陈维崧比较高的评价了。) B& m5 N% N& [5 L7 z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5-10-11 10:51
9 m( e# ~/ e- \0 w% L2 }不用道歉的,论坛上闲聊嘛。
( S& `) a& D* t. q3 _$ v, @/ Y4 u# v! r6 X* `
其实相比于陈维崧的贺新郎,我更喜欢曹贞吉的贺新郎的。7 s4 o8 R, K6 g# m8 B# S
5 @* d/ C8 s" l6 O! }2 B" ^
再赠柳敬亭; w6 g! ^1 @& a1 S2 b4 ^1 h
0 F# U& T b+ H, T1 V; J咄汝青衫叟!阅浮生、繁华萧瑟,白衣苍狗。六代风流归抵掌,舌下涛飞山走。似易水、歌声听久。试问于今真姓字,但回头、笑指芜城柳。休暂住,谭天口。 当年处仲东来后。断江流、楼船铁锁,落星如斗。七十九年尘土梦,才向青门沽酒。更谁是、嘉荣旧友?天宝琵琶宫监在,诉江潭、憔悴人知否?今昔恨,一搔首。
; K. M3 ]( t: n# L/ _! s* t% W3 ^# e& _2 R8 Z
这首词,龚鼎孳也还有一首和词:
6 F" q* D( ?# F" w5 P9 E8 Y: \( `5 P s0 g2 A
和曹实庵舍人赠柳叟敬亭
Q" \3 |3 J5 [+ F
( W% T6 p5 q1 Q& f& O9 i0 V4 b6 q; T; B+ @1 g1 n
鹤发开元叟。也来看、荆高市上,卖浆屠狗。万里风霜吹短褐,游戏侯门趋走。卿与我、周旋良久。绿鬓旧颜今改尽,叹婆娑、人似桓公柳。空击碎,唾壶口。 江东折戟沉沙后。过青溪、笛床烟月,泪珠盈斗。老矣耐烦如许事,且坐旗亭呼酒。判残腊、销磨红友。花压城南韦杜曲,问毬场、马弰还能否?斜日外,一回首。
9 P3 K3 d( g5 X" B: r& `! Q7 b; i3 a4 J( V9 k+ l
蓦然老师有兴趣的话,可以品评一下这两首词的高下。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25-10-12 22:50
* v1 m6 d; K* c3 t) I/ {2 u两首都不错,两首都一般般。读一遍言之有物,知道他引用的是啥典故就不错。读一遍没有一句词立刻就能记住了,就一般般
* f6 ]% K" z- j$ n
张岱有一篇小品文写柳敬亭说书的,好像是高中选读课本里有,印象挺深的。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5-10-13 08:39
) O: T3 a' {0 I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先引用一下清人笔记中关于此事的阐述:
: H9 X: u% g( y- |0 C) l7 k1 O
* \/ g' L) y$ N& \5 s7 {+ ^- u清毛大瀛辑《戏鸥居词话》引清曹禾曰:“柳生敬亭以平话闻公卿,入都时,邀致接踵。一日过石林(按:即乔莱)许曰:‘薄技必得诸君子赠言以不朽。’家实庵(按:即曹贞吉)首赠以二阕。合肥尚书(按:即龚鼎孳)见之扇头,沉吟叹赏,即援笔和韵。珂雪(按:即曹贞吉)之词,一时称盛京邑。学士顾庵叔(按:指曹尔堪)自江南来,亦连和二章。敬亭名由此增重。
y. P/ B# X) h( K6 v其实把曹贞吉与龚鼎孳这两首同题咏叹柳敬亭的词放在一起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二人都是清初士人,也面对的都是柳敬亭这位本身就是一部活历史的传奇人物,都生发了无限感慨。但当这份感慨落到笔端词上时,呈现出的境界与气象,却可以说是判若云泥。龚鼎孳的和词,在我看来,虽也情真意切,不失为一首佳作,但把它放在曹贞吉的原词旁边,无论格局、意象还是情感的穿透力,都逊色了不止一筹。1 A0 ]( M A4 N3 o( F; B' m1 |
/ N5 | g$ n$ _
. K& J$ n# t4 s曹词的起笔好在哪里?好就好在它如巨石投水,石破天惊。“咄汝青衫叟!”一个“咄”字,如当头棒喝,充满了惊异、悲悯与无限感慨,直接将柳敬亭这位历史见证者推至舞台中央。这并非不敬,而是一种面对沧桑巨变后幸存者的强烈情感冲击。紧接着“阅浮生、繁华萧瑟,白衣苍狗”,寥寥数字,便将柳敬亭个人乃至整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变迁尽数概括。这开篇奠定的,是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格局,它要讲述的,绝非仅仅一个老艺人的故事。8 }; p2 [# k8 t& N
% g8 I, e) {3 @8 H相较之下,龚词的开篇就显得温和了许多,甚至有些平缓。“鹤发开元叟”,以唐代盛世遗老比拟柳敬亭,虽也巧妙,却终究是一种外部的、文人式的比附,缺少了曹词那种直面历史的粗粝与力量感。“也来看、荆高市上,卖浆屠狗”,将柳敬亭比作市井豪侠,意在拔高其风骨,但这种拔高仍旧是外在的,远不如曹词从柳敬亭自身“阅尽浮生”的生命体验内部生发出来得深刻。0 N! N7 G+ Y) ?' J# s9 a2 c& i6 P
) l. @) L2 N; B7 W- k( f) O
而曹词的真正神髓,在于那一句“试问于今真姓字,但回头、笑指芜城柳。”这堪称词史上的神来之笔。柳敬亭不答姓名,只笑指那历经“扬州十日”惨剧的广陵城边的柳树。这一“指”,里面可说的东西就太多了:“柳”是他的姓氏,更是故国破碎山河的象征;“芜城”二字,直接引人联想到鲍照笔下那片充满衰败悲凉的废墟。他的姓名已不重要,他就是这片废墟的见证,是这段历史的活化石。一个“笑”字,更是包含了多少辛酸、坚韧与无奈!这已然超越了个人身世,将个体的命运与家国的兴亡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这里也是一下就打动我的地方。8 E+ v+ P+ [% X) l5 J/ S
, g5 U. G2 r7 I3 ~+ q h6 F
龚词亦用了“柳”的意象:“叹婆娑、人似桓公柳。”这个典故出自桓温北伐,见旧日手植之柳已然高大,遂有“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这个典故用来形容岁月流逝、人事已非,自然是贴切的。然而,“桓公柳”的感慨,终究是一种普遍性的生命哀叹,其落脚点在于“人何以堪”的个体伤感。它无法与曹词中那独一无二、承载着一座城池血泪史的“芜城柳”相提并论。“芜城柳”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可替代的,而“桓公柳”则是抒情的、普遍的、可以置换的。二者意象的深度与广度,高下立判。
" X8 g$ ?# d" E: V4 ]$ ?: L* B- v0 a L- t7 v
这种境界上的分野,说白了,就是作者自身的立场导致的关注点出了岔子,这在用典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曹词的典故,如“易水歌声”,将柳敬亭的说书赋予了荆轲式的悲壮决绝;又如结尾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天宝琵琶宫监在,诉江潭、憔悴人知否?”,将明末清初的乱世与唐代安史之乱遥相呼应,在两个时代的艺术家与倾听者之间建立起深刻的情感共鸣,将家国之悲推向了极致。反过来看龚词,在描绘柳敬亭时,却出现了“花压城南韦杜曲,问毬场、马弰还能否?”这样的句子。虽然不少后世论词的词话都用这一句作为龚词的词眼,但是在我看来这却正是其中败笔;打马球是唐代贵族生活,与柳敬亭这位布衣艺人的颠沛流离相去甚远。这显然是龚鼎孳这位世家子弟在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对往日贵族生活的怀念,而非真正站在柳敬亭的立场上感怀。这一笔,几乎可以说是败笔,使得词作的焦点发生了偏移,从对柳敬亭的咏叹滑向了作者的自我感怀,由他哀到自哀却割裂了词中意境的统一。5 w0 w0 U% p$ ?+ y2 D
/ H0 D& Y2 j* {. E, o
% L/ @5 C6 Z; }, n. G6 @
最终的差距也体现在了词的收束上。龚词以“斜日外, 一回首”作结,画面优美而伤感,是一种暮年回望的怅惘。而曹词的结尾却是“今昔恨,一搔首。”这五个字力有千钧。所有的悲愤、无奈、迷茫与伤痛,都凝聚在“一搔首”这个动作里。这是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式的动作,充满了面对历史废墟的巨大无力感与深沉剧痛。它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将那份沉甸甸的“今昔恨”化作一个无声的姿态,留给读者无尽的震撼与回味。
( |3 y, N O3 D3 |( I# C
0 W8 s$ G2 _/ d, }. O所以说,这么多原因掰扯到最后,龚鼎孳写的是一位故人、一段身世、一种情怀,虽也动人,但格局终究停留在个人际遇的层面。而曹贞吉笔下的柳敬亭,早已超越其个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民族的记忆符号。曹词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段历史的挽歌。史诗感之下,其沉雄的气象、深刻的洞察与撼人心魄的悲剧力量,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一篇咏史怀人的千古绝唱,其艺术成就,自然远在龚鼎孳的和词之上。龙榆生也只选了曹贞吉的词而没有选龚的和词。
# u0 C, _. M! o8 l" D/ k# g" K
+ F* y- h! N6 \5 c2 I虽然这是从词本身来分析的,但是如果具体到二人的经历,似乎到也不得不让人说声“难怪”。$ j8 I# p, a9 x* U: ]4 \) o% _
: d- e9 N% c2 x( n& _2 R( [# i# {究其关键原因,就是龚是前朝遗臣甚至都有可能看过柳的堂会;试想一下,当年揽着顾横波听柳敬亭说书何等惬意,那还真是故人(所以不知道他看到曹写“嘉荣旧友”的时侯心里会不会一滋然)。曹却是顺治年的出身,康熙年的秀才。所以对于曹来说,柳就是前朝史诗。这么说来倒也合情合理。不过在我的个人感觉,龚似乎还是诗好于词。3 y4 {( E! |9 k6 E. [
9 k- t! [/ Y" U- O8 }: ^
" ]6 b5 L% i# l! O4 X* o
1 B" C* b# U+ J! z3 o- z
" n& P9 C) d* I6 P& Z9 S/ `+ H$ e
|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