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美國對中國造船業發起攻勢
[打印本页]
作者:
indy
时间:
3 天前
标题:
美國對中國造船業發起攻勢
美國對中國造船業發起攻勢
印閑生
按照目前公佈的訊息,10月14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根據其所謂《對中國在海事、物流和造船行業尋求支配地位的行為、政策和做法的301調查報告》,將啟動第一階段費用徵收。
具體來說,該項規定把任何停靠美國港口的外國船舶分為三類:
1、中國建造、中國企業運營,每淨噸位收費50美元(或每個集裝箱280.5美元),未來三年每年調漲30美元;
2、中國建造、非中國企業運營,每淨噸位收費18美元(或每個集裝箱120美元),未來三年每年調漲5美元;
3、非中國建造、非中國企業運營,不受影響。
以第2種情況為例,假如某家歐洲航運公司訂購並運營了一艘中國建造的15000標準箱集裝箱貨輪,則每開往美國一趟須支付多達180萬美元港口費。
而如果是一家中國航運企業運營中國建造的船舶,同樣情況下每開往美國一趟須支付多達420萬美元港口費。
按照全年最多徵收5次計算,單艘大型集裝箱船所繳納的港口費將是天價。
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關稅。
涉及美國的航線以集裝箱船為主要運輸方式,在全球現有運營船隊中,中國建造的集裝箱船占比約為39%。
不過在新造船方面,目前中國船企的集裝箱船手持訂單701艘、694萬標準箱,按運力計算市場佔有率約74%。
在美國出臺“港口費”政策的當下,地中海航運(MSC)、馬士基、達飛、中遠海運等全球各大航運企業都不得不積極應對,具體方式包括以下幾種:
1、轉運方案
轉運方案是指將原本直航美國的貨物,先運至第三國或地區的港口,再通過其他船舶運至美國港口,以規避費用。
然而轉運方案會顯著增加物流時間,以上海港至洛杉磯港的航線為例,直航通常需要12至14天,若選擇兩端中轉,整個運輸流程將增加3至5天,對於生鮮食品、電子產品等對時效要求較高的貨物極為不利。
同時,轉運還會產生額外的港口裝卸費、倉儲費、服務費等,而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還是航運公司、出口商和進口商三家分攤。
2、調配船舶
跟民航領域有“天合聯盟”“星空聯盟”“寰宇一家”三大全球性聯盟組織一樣,船舶領域也有三四家類似的航運聯盟。
理論上可以通過在聯盟內部調配“中國造”“非中國造”船舶來盡可能避免繳納附加費,比如把A公司的中國造船舶調給B公司去跑歐洲航線,把B公司的非中國造船舶調給A公司去跑美國航線。
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方案也面臨諸多限制,因為船舶不同於飛機,前者與航線容量、港口設施等存在密切聯繫,不像飛機那樣容易調配。
另一方面,中遠海運所處的“海洋聯盟”裡大多數船舶都是中國製造。
“海洋聯盟”占全球運力27%,包括中遠海運、東方海外(香港董浩雲創辦)、長榮海運和法國達飛等航運企業。
這裡面達飛和長榮有一些韓國和日本建造的集裝箱船,只是數量上並不寬裕,而且船型裝載量比較小,並不適合中美跨太平洋航線。
3、改變身份
多方消息顯示,全球最大獨立集裝箱船東 Seaspan (多以租賃形式委託專業航運公司運營)正在考慮將運營總部自香港遷往新加坡,並計畫把旗下約100艘船舶改掛至新加坡旗。
此舉被認為與即將生效的美國《301調查》港口費密切相關。
Seaspan高層表示相關消息“不準確”,具體情況以公司官方公告為準,但截至目前,已有約60艘船舶完成新加坡註冊手續。
作為長期支持中國造船的企業,Seaspan絕大部分船舶都在中國建造,部分新造船訂單還直接採用了人民幣結算,如被歸入“中國建造、中國企業運營”一類,無疑將對其涉美國航線造成毀滅性打擊。
而在“改變身份”之後,Seaspan旗下集裝箱船或將被歸入“中國建造、非中國企業運營”一類,至少能先緩一口氣。
4、呼籲政府介入
9月份《中國航務週刊》發表了一篇文章,當中建議商務主管部門將美國對華海事領域“301調查”納入中美貿易談判整體進程。
馬士基位於丹麥的總部。目前國際航運巨頭多為歐洲公司,中國雖然是第一大造船國和第一大貿易國,但航運領域優勢並不明顯,因為航運牽扯到保險等一系列金融配套工作。
中遠海運經營船隊綜合運力1.3億載重噸/1535艘,排名世界第一;不過集裝箱運力排名僅世界第四,市場佔有率10.5%,次於MSC、馬士基和達飛。
眾所周知,造船業和其直接牽扯到的國際航運、海軍艦艇建造等領域,已成為中美競爭的一個焦點。
過去幾年中國不停地下水新銳海軍艦艇,而美國海軍艦艇的建造服役計畫一再延期,要說完全沒有危機感,那是不現實的。
實際上,針對中國造船業的“301調查”始于拜登任內,可見這一點上美國兩黨是存在高度共識的。
相關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在商業造船領域佔據了全球53%以上的市場份額,而美國僅占0.1%。
不僅如此,美國的兩個主要盟友韓國和日本也被打得節節敗退,日韓總市場份額從2000年的74%迅速下降到2024年的42%。
如下圖所示,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對中國造船業發起“301調查”的2024年4月,中國造船廠的新訂單急劇飆升(圖中紅色區域),顯示全球船東想抓一個窗口儘快訂船。
2024年下半年,全球訂購船舶噸位裡有超過75%流向了中國船廠。
至2025年初,新增訂單量出現大幅下跌,中國占所有新訂單的份額降至50%以下,顯示需求已得到釋放。
2025年6月之後,中國船廠獲得的新訂單量重新回到2024年4月之前水準,整個波動過程期間,日韓船廠的訂單量基本保持不變。
美國智庫CSIS在其報告中寫道:
“值得注意的是,航運公司似乎沒有被《美國船舶法案》對中國製造船舶收取的更高費用嚇倒。2025年前8個月,中船集團訂單比例與往年比基本持平,甚至更高。”
在美國看來,民用造船能力和軍用造船能力根本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本質上不可分割。
以中船集團為例,它既造民船也造軍船,許多技術、基礎設施、原材料及相關人員都是共用互通的,大量商船訂單可以為軍船建造節省成本並帶來戰略效益。
在和平時期,商船訂單維持了兩用生產線的運轉需求,如果恰逢航運業低迷,海軍艦艇訂單還可以説明船廠渡過難關。
到了戰時,商船生產線可以迅速轉換為海軍生產或維修,極大增強戰爭動員潛力。
美國智庫發佈的上海長興島造船基地衛星圖。綠色為商業船舶,紅色為軍用船舶。
反觀美國的造船企業,由於民用船舶建造能力幾乎清零,建造能力不斷萎縮,僅剩的四大船廠營收高度依賴軍船,漸漸與海軍形成強綁定。
大多數美國海軍軍艦只有一個專門的建造商,即使進度延期海軍也只能繼續往裡面砸錢,作為乙方的船廠反而壓力不大,優哉遊哉。
如此一來軍艦的成本被無限制推高,以早已成熟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為例,其建造成本從十幾年前的12億美元飆漲至25億美元,“星座級”護衛艦(非首艦)的建造成本原估計為10億美元,現漲至14億美元。
另一方面,僅有的幾家大型造船廠把主要精力和資源都投入到新造軍艦,使得現有艦隻維修工作頻頻拖後,一些船隻提前退役僅僅是由於造船廠缺乏大修能力,或乾脆就沒有船廠承接維修工作。
對於大型航空母艦,因維護保養時間過長,經常處於“無船可用”的狀態。
以“華盛頓”號航母為例,該艦2017年8月開始進行的中期大修和更換核燃料,此前這類維護工程通常需要4年,但這次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用了整整6年。
從數量上看美軍確實有11艘航空母艦,但同一時間可部署的數量僅3–4艘;如果遇到高強度危機狀態,短期能增至5–6艘,其餘的要麼是人員在輪換、休整,要麼就趴窩在船廠裡等待維修。
美軍航母的維修分為三種等級:
日常/短期維護所需時間為2-6個月,每年都要進行,具體維護時長視艦齡和使用強度而定;
中期維護時間約1年,每隔幾年一次;
大修/換料則需持續4年,發生在艦齡中期,即全壽命週期內只做一次。
不過核動力航母大修只有紐波特紐斯造船廠一家能做,其他幾家做不了,所以經常出現航母排隊等待大修的情況。
既然只此一家,那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自然沒什麼壓力可言,不僅漫天要價,工期談判時腰板也硬得很。
美國對於製造業衰退是極度焦慮的,這並不是基於正常的國際貿易收支角度,而是基於軍事角度。
與中國的潛在戰爭風險是當下美國最為焦慮的事情,所謂“再工業化”,核心就是修復美國的國防工業。
[groupid=238]龙的天空[/groupid]
作者:
zhouzp
时间:
3 天前
赤裸裸的不要脸
作者:
大哈瑞
时间:
3 天前
就算中国现在买了美国大豆,中国港口对美国航运公司的运豆船课同样的附加费,美国还是卖不掉大豆。中国船不来,美国市场又没有货可卖。
作者:
五月
时间:
前天 02:30
中国已经回应了。将对没有在美国缴费的船只征收对应税费。谁都别想省钱。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