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i/ ~7 `( t4 B直到二战初期,战斗机的使命主要是驱逐敌机、保护自己的城市和部队,所以也称驱逐机。在实质上,这是增广的防空平台,可以看做空中机动的高炮。 5 M/ A; n- q# S5 G2 }/ b 3 P) q) ^. e% H. N7 \/ }5 f! K/ `5 v对于轰炸机来说,在西班牙内战时代还能依靠高速强行突防,二战中后期就必须用战斗机护航了。但紧密编队的战斗机护航要到敌机打到眼前才能开始反应,太被动了,尤其是敌机采用对冲战术时,相对速度太快,根本来不及反应。 : N m; Q; K( _0 G Y# I ' l) D, @) l4 O9 o, K r! w随着P-47、P-51等航程较大的战斗机投入使用,美国空军(当时还叫陆军航空队)开始派战斗机前出扫荡,确保轰炸机群的安全。进一步发展,就是攻势制空了。6 s' F, l& @( s$ ]( u5 G* n' u. T
2 L: g! F; e1 F这是从被动的护航改为主动控制空中战场。战斗机不再以轰炸机的出动来组织战斗,而是以扫清区域内的敌人空中力量为目标,确保轰炸机在任何时候都能安全出动。这对支援地面作战也特别有用,轰炸机的目标和出动时机只需要考虑地面作战的需要,不需要组织战斗机护航和事先前出扫荡。, [. W4 I2 \" U1 J
|# j h% j3 f* [, i. _5 A
“鹰墙”是攻势制空思维的顶点。大量F-15“鹰”式战斗机一线平推,在优势态势感知和超视距空空导弹的支持下,把敌机硬推出空中战场。 9 {4 A1 F/ E$ `; I1 u- i8 h& \- d: k0 I
但防空导弹的发展使得攻势制空复杂化了,战斗机不光要应对敌机,还要应对防空导弹。SEAD成为攻势制空时代的前出扫荡,二战时代的攻防螺旋形升级再现。 . ?' c ^& N; Z! ~( r5 m; m) @) b6 y5 F5 Z
隐身就是用来打破这种螺旋形升级的,将原本线性作战的“鹰墙”扩大到战线后的网格作战。用地面战争来比照,这是从正面强攻改为突破前沿、迂回侧后、以点带面、摧枯拉朽。 8 N+ ]- K6 u- P% n' x ) N1 l+ f- W4 [3 e8 j$ Y' z在4S中,只有隐身是质变,超巡、超机动、信息融合都是量变。也就是说,在四代机的基础上深度改进,也同样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超巡、超机动、信息融合。一些四代半战斗机也确实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这些能力。 : U( A. J2 u. t$ D' T3 E 1 \; T& A J) X- r9 w9 I但隐身是什么四代机也做不到的,这是五代机的跨越之所在。也因为如此,达到隐身但在超巡、超机动方面尚有短板的话,依然是作为五代机对待的,如F-35。当然,五代机还是前向隐身。信息融合则是时代的红利,在五代机时代研发或者深度改进的战斗机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信息融合。$ w! | Q4 _4 X4 N0 j% n/ m
3 `6 P. P* {; i# e! S- @- |) C9 n对于六代机来说,超巡、超机动、信息融合都有进一步的量变,还需要有AI和有人-无人组队作战(MUM-T)能力,但跨越的质变在于全向隐身和超大航程。 0 M/ E$ N3 ^6 y2 b2 d0 p 8 Y7 M2 A# M7 p F; s超巡的意义不仅在于快速进入和退出战斗,还在于快速转移战场。兵贵神速,贵就贵在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等效于兵力。在不同方向上对同一目标迅速发动接连的进攻,或者在不同战场上迅速发动接连的进攻,都可以等效为更大的可用兵力。 ( b2 _: U9 L$ p7 w 4 t y1 I& t0 z2 n超巡的主要技术在于高推重比和高热工效率的发动机,次要技术在于气动减阻。“不开加力就能达到超音速”实际上是ATF时代从“60%任务包线为超巡飞行”降低后的要求,六代机需要恢复到“真正的超巡”,主要巡航时间里都以超音速飞行,而且达到M1.5以上才有意义,M1.2那样勉强超过音速是不够的。 $ j; Z% K7 J) t; _' N( @. @4 P! Q b, Z- v
超机动不仅包括过失速机动,还包括超音速机动。在F-22之前,战斗机在超音速状态下基本上只能直线冲刺。由于超音速续航时间很短,超音速机动的需求并不迫切。在长时间超巡的时代,超音速机动成为刚需。超音速机动的主要技术在于矢量推力,先进气动控制也有贡献。; a0 T7 G- @$ B6 A- O" }8 M$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