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S6 }% _2 Z* t3 k3 O: S科索沃战争是北约的转折点。科索沃战争并未触发北约宪章第五条,北约也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只是以语焉不详的“人道主义理由”对塞尔维亚发动军事打击。这是北约从防御性军事组织转向进攻性军事组织的开始。在斯托尔滕贝格时代,北约涉足亚太,这是北约转向进攻性的继续。 ' C' I3 r7 P3 n: _2 ~! k9 _/ e. p- w$ y% w
但北约作为进攻性军事组织对美国只有象征性作用。在阿富汗战争中,所有北约成员国都或多或少派出作战部队,比如说,在高峰时,加拿大部队接近3000人,英国9000人,德国4300人,法国4000人,荷兰1900人,但阿尔巴尼亚只派遣了一个排级分队(44人),更多国家派遣了加强营级的兵力,如保加利亚600人,爱沙尼亚150人,捷克300人,丹麦700人。相比高峰时达到10万人的美军,这些北约部队的规模和作用都有限,但也是各国能派出的极限了。 $ Q! ], A/ I X, q9 p" U ' Y+ a- k1 _) M3 Z0 h! d在南海和台湾海峡的“航行自由”行动中,除了英国还出动过“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其他北约国家也只挤得出一艘护卫舰以显示对美国的精神支持。 5 E( m" N- T0 D- A) ~/ o/ {4 B ) Z( M8 X. [; U9 }, g% \7 Y从一开始,北约就是打着公益旗号的私心集合。这并不邪恶,任何联盟的基础都是公益(或者说互益)与私心的重合。在北约问题上,公益当然是抵御苏联、共同防御、集体安全。1 w; u1 Z6 R( @0 S
1 i' F& f( q0 c0 x# K' J
美国的私心在于“确保战争在别人的土地上”。既然争霸对象是苏联,德国就是理想的争霸战场。把德国打烂不要紧,把苏联打死才是目的。, f8 G" x& Y8 B
4 K; Y* b! F: g# ]$ ? I0 Q* P
英国和法国差不多,还要加上“把德国打烂”。如果说美国只是“顺便”把德国打烂,英法就不乏有意了。考虑到欧洲的历史,英法从来对重新崛起的德国抱有警惕,“死的德国才是好的德国”。但在苏联威胁当头的时候,需要德国挡在前面,在死之前把苏联耗死。在此期间,不惜“顺便”用核武器把德国沦为核坟场。法国陆基核打击长期由“普鲁东”短程弹道导弹担任,法国空基核打击(如带核弹的幻影IV、幻影2000N、“阵风”)也只有战场打击的范围,因为目标是德国战场上的苏军。1 e) I# M: R$ K7 j+ H+ z
0 v; Q3 M" H' T9 x9 w: b, G德国(当时还叫西德)的私心很简单:没有北约盟军的保护,德国就国将不国,靠自己是不可能挡住苏军入侵的。$ l1 z: p# f; k& Z# u5 m T2 m c6 E. Y, ^
. n3 k1 J2 |, P1 B [
东西德之间的边境线长约1380公里,北方到荷兰边境只有200-250公里,南方到法国边境也只有450-500公里,战场纵深不大。按照机动防御原则,应该在西德的大平原上且战且退,在弹性防御中寻找缺口,发动反攻,但主动放弃西德城乡必将丧失西德的支持。所以北约采取“前沿防御战略”,放弃战场机动,沿边境死守,等待增援和反攻。 5 C/ j5 d s8 S! r2 v2 _$ t. x8 y0 s% g8 u
这也意味着一旦常规军力顶不住苏军进攻,很容易上升到战术核武器,这也正是艾森豪威尔时代“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核心。即使在肯尼迪时代转向“灵活反应”战略、约翰逊时代转向“两个半战争”战略、尼克松时代转向“一个半战争”战略,核保护伞始终是德国战场的“镇场之宝”。2 }7 ]1 v# v# \; r- Q- c
! [& A/ u* j6 u- _5 Z7 o
“死德国不死贫道”正是1955年美英法同意西德重建军队和加入北约的原因。作为对应,苏联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在中欧的对峙成为冷战的最大特点。 % C- ^4 S% f7 `% L: [ 1 g! y/ Q- n9 b0 q& _赫尔穆特·施密特是维利·勃兰特时代的西德国防部长,他意识到西德的防御困局,不无心酸地指出“战术核武器就是在德国炸响的核武器”。在70年代出任西德总理的时候,他主持重整军备,用更加强大的常规军力将防务重心从美国核保护伞转移到自己的常规军力。在1982年施密特离任时,德军实力达到49.6万人,拥有12个整师(36个战斗旅)和7000辆坦克。 , C; D: f% m7 Y- B# _- p3 P: K( N o4 Y8 B4 G+ p, `0 W$ ~
但在柏林墙倒下后,德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今天只有18万人,无法出动一个完整的战斗师,实际战斗力相比于高峰时代不是等比下降,而是加速下降,毕竟官僚主义要吃掉很多“固定开支”。- K( K& m7 X% l3 ^+ R
3 T% e" u8 z+ P# }+ E$ I' p. @欧洲美军也是一样。兵力在50年代达到40万,冷战结束时还有30万,现在只有65000(一说8万)。在反恐战争期间,传统上“铁打不动”的欧洲美军兵力也被抽调。这一方面是因为“苏联威胁”的消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兵力资源实在吃紧。: s1 P/ c- p0 o8 Q W# l
! L: B5 b M5 w
赫格塞斯明确表示,欧洲必须为自己的安全承担更多责任,欧洲安全不再是美国的头号考虑,别指望美军在欧洲的存在永远持续下去。3 t* L e9 L* N. x$ N
$ P# w7 D. a0 L- f& Y4 j这对欧洲是晴空霹雳,但对美国只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转折点,量变早就开始。& T+ o8 V( {) Q
) q1 q; t N+ M
美国指责北约欧洲盟国的“搭便车”心理,不肯自己承担应有的防务负担,片面依靠美国,由来已久,但目的一直是为美国减负,不是从欧洲抽身。欧洲安全是美国战略重心,这一点在冷战后逐渐淡化,但直到中国崛起之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即使苏联/俄罗斯威胁淡出,在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上占据一大片安全区,总是有利的。. t: i3 F) {8 L* g* X; [,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