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b1 J% E* d' P: x研究发现,当自我复制程序出现的时候,系统的高阶熵通常会下降。这是因为自我复制程序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重复性,不像那些乱七八糟的程序那么“混乱”。& f J0 G3 S/ z/ X8 b4 |* {0 z& |
' P$ a8 y+ Z# ?* [$ [4.4 模拟实验:观察程序“进化”的“望远镜” ( ? A, t. R# l- M2 ]8 ]/ w$ A1 d& t9 Q$ [6 k+ v8 o6 j4 y
整个实验就像是一个大型的“模拟人生”游戏,科学家们就是“上帝”,观察着这些程序在“原始汤”里的“进化”过程。他们发现,自我复制程序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系统状态的剧烈变化,就像是发生了“相变”一样。8 ]& | c, ^% A
& V2 o( o* A9 j0 D! [/ _8 U
4.5 状态转换:系统“进化”的“分水岭”5 N' h. x B& E* {4 F
5 f' k1 r$ A# D1 Z这种状态转换就像是一个“分水岭”,标志着系统从一个混乱的状态,进入到一个更加有序的状态。在这个新的状态里,自我复制程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就像是“优胜劣汰”一样,把那些不能自我复制的程序都给挤掉了。& e) v o* T6 A% l K" T
3 |9 [- [/ h) f' d+ W2 [7 D4.6 自我复制者的演化:从“菜鸟”到“高手” 3 _0 {. T( Y. n3 | 4 s( H# Z( N. f4 ?! F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自我复制程序还会不断地“进化”,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效。它们就像是不断学习的“学生”,通过不断地复制和变异,逐渐掌握了生存的“诀窍”。& J5 H- A4 e1 h1 ^9 _: X: s' J
( \' O8 _" f5 D7 Q4.7 跨基质比较:寻找自我复制的“普遍规律” g3 I9 V! C" F2 ?* [' w. G ; a* C E+ }6 t8 k通过在不同计算基质中进行比较,科学家们发现,自我复制现象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规律。这说明,自我复制可能不仅仅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蕴藏着更深层次的生命原理。 6 P" j$ f3 O: {* M) P% t Z9 @: g5 h E+ E7 v) ~
4.8 计算生命 vs. 自然生命:像又不像的“兄弟”: ]) X: }( ]; n! x8 e q
: j* }4 U6 z; i' d. X. N通过研究计算基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计算生命和自然生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能自我复制、变异、进化等等。这说明,生命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计算原理。 & c7 x* T4 ^" u) @) }6 [. H1 O , }& B0 i" L5 z! R' Z G8 }但是,计算生命和自然生命也有很多不同。自然生命的复制过程非常复杂,依赖于DNA、RNA这些精密的生物分子机器;而计算生命的复制则相对简单,依赖于一些基本的算法和数据结构。 . r/ `( W7 Z2 W) ?. l D W) j: f% M& T) p0 m" t, `9 h
5. 这事儿到底有啥意义?未来会怎样? ' J/ Y( y5 B; j' H5 w这事儿可不仅仅是好玩,它对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复杂性都有很大的意义。通过观察计算基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 R0 @) {2 q% t$ V! c
" h `1 Q- I, c# l% y这篇论文的发现,甚至挑战了传统的达尔文进化理论。以前,人们认为进化需要一个预先设定的“适应度函数”,就像是一个“裁判”,告诉生物哪些变异是好的,哪些是坏的。但这项研究表明,即使没有这个“裁判”,自我复制程序也能自发地产生,并不断进化。. A K' F% t5 Y9 s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