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 E$ C+ Q& _7 P0 v( M& n信是一个县令写的,说是他们县也想报一株祥瑞草,还请我帮着参详。我打开信看了看,不禁笑出声来。原来这位县令在后院发现一株草,开的是红花,可第二天再看时,花却变成了白色。他准备上报说这是"知命草",能预示官运。" ~% g' R0 {5 k. H O% ^/ b3 K
3 n) h5 O' p8 P2 j5 O) S
"你笑什么?"老孙问。; Y, J% U" Z2 z- ~# V
, W ^" b. W6 G% i- W"这不是牵牛花吗?"我说,"这花本来就是早上红晚上白,哪有什么神异?" ; ]. E0 |5 D0 y, C4 a' g* h 1 `! x2 b& @ c老孙也笑了:"可人家已经把折子递上去了,说这草如何如何神奇,还画了图,写了诗。现在整个县城都传遍了,说是祥瑞降临。" 6 n& s; y4 w( H1 t5 u2 c$ ^: w( l8 d0 B* w
我一时语塞。是啊,一株普通的牵牛花,经过巧妙的包装,再加上众口相传,就这样变成了祥瑞。这不正是我们礼部寿草的翻版吗?8 r# f d7 a: W k& W
5 J5 W7 b" L3 a2 }4 a, p这时,刘郎中派人来传话,说张居正要看《寿草品性考》的初稿。我连忙翻开案头的文稿,只见开头写道:7 w3 z$ w+ f5 h( j
& Z( k# T; I: r% D# g8 z
"寿草者,瑞草也。其性通灵,其形独特。春发其荣,冬蓄其秀。上应天时,下察人事。凡朝廷有喜,其叶必茂;天下有忧,其色必变..." : n ?- p7 v( Z7 f, g3 b1 N- l l* |% P2 _& Q) R
我盯着这段话看了许久,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这些文字,不正是在帮着制造另一个谎言吗? + ?/ j0 ?- C. l1 t* S& I% l, c. s' a, v0 y7 b
当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想起白天看到的那些奏章,又想起那株可怜的牵牛花,心中不禁感慨:这考成法下的官场,竟比这春天的野草还要疯长。 & k, z p. t- }5 b5 G2 P$ v" H9 I! ?. l- ^+ b
正感叹间,忽听得院外传来脚步声。我起身查看,借着月光,看见几个人影鬼鬼祟祟地围在寿草旁边。走近一看,原来是几个值夜的吏员,他们手里拿着水壶,正在给寿草浇水。 + G9 \5 w1 E6 I v/ V$ G. D8 P$ A$ j8 g7 u . I0 e+ ]8 [. k- y"这是做什么?"我问。 . G, F. Z( i7 A( \8 M& v8 @7 a6 j8 w5 h# R Q. D
他们吓了一跳,见是我才松了口气:"王主事,这不是明天张大人要来看寿草吗?我们怕它有个闪失,所以..."( v0 F, {& C; [ H: {
+ ? c; k9 l0 y# D y
我忍不住笑了:"你们倒是比我还用心。" & o( z" S7 k- s+ J; M. m5 x+ p7 ~0 s8 [7 b
一个年长些的吏员叹道:"没办法啊,现在朝廷里谁不知道这寿草?要是它真有个好歹,我们这些人可都吃不了兜着走。"+ G; t! \1 f6 d
6 g! n. ~8 a2 @# A9 ^! t$ j' [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突然明白了:在这考成法的天下,人人都在编织美梦,而我们,不过是这场大梦中的一个小小注脚罢了。 4 E- S$ B0 T# t, J) J. ^) W( @$ g, ^/ O' x
第二天,我继续写《寿草品性考》,心里却在想:这株草究竟是为谁而生?为官员们的政绩?为百姓们的信仰?还是为了这满朝廷的虚妄? 9 a8 i% n7 O9 d- ^' ^, h$ z 6 _0 @- m# ]" \4 D' K' K0 L8 B几天后,我接到一份来自江西的奏折,看得我冷汗直冒。这份奏折是吉安府一个知府写的,说他们府城近来也出现了一株奇草,和京城礼部的寿草一般无二。不仅外形相似,连预知祸福的本事都一样。5 E5 k: y' p1 R
4 O2 p# o) s$ d# @这事传到张居正耳朵里,他立即派人去查访。结果可想而知——那株草是知府从他乡里老家移栽过去的。更有意思的是,当地百姓早就知道这是普通的野草,可没人敢说破,反而跟着编故事,说这草曾经预言了去年的大旱。; o i9 @# A- f0 Q$ s6 O1 [6 D
0 u* I! I C! d/ V
张居正大怒,下令革了那知府的职。可这事在朝廷里传开后,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各地官员纷纷上书,说自己辖区内的祥瑞草都是"真的",还请朝廷派员核查。 / |& {* z3 y, E ' P! N* r! ]/ M3 h7 y' s4 K6 n8 d+ I这天,刘郎中把我叫去,说是要商议个事情。 4 T: Z; Q3 I$ Z7 n) Y9 i1 r) N( ]0 I% R2 q/ i* x
"王主事,你说这祥瑞草的事,该怎么收场?"他问我。 2 q4 d" f( c0 N- C' b% r7 w& J0 I" u6 h% ^
我心里明白他的意思。自从考成法推行以来,祥瑞草已经成了地方官员显示政绩的新方式。可这事越闹越大,总有收不住的时候。4 c) z# v) u1 G* K5 k0 d3 W! z4 @: `9 h
3 R/ o# ]3 o' j: o) l& f1 y"依我看,"我斟酌着说,"不如就着《寿草品性考》立个规矩。既然天下只有一株寿草,那其他的草,不管多么神异,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 m, {9 [( ~* B; P# C. L4 Q V9 y4 J) S7 C1 i/ a
刘郎中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你把这个意思写进去,让张大人看看。"% p: ^$ K' M7 E4 q
$ l' ]( l3 b5 o. g# b' Q
于是我又增补了一段:5 f+ b* i$ J; ^7 d7 v' m
5 Q% r/ W0 m9 `2 `; h0 N4 c
"天下祥瑞,以寿草为首。其他草木,纵有灵异,亦不过是感应天地之常理。若说预知祸福,辨别善恶,则非寿草莫属。盖天生一瑞,以正万物,此乃朝廷之祥瑞,非寻常可比..." 7 ], O9 M. P/ H 3 t" M4 R, n' r& l. i' G这段话写完,我自己都觉得好笑。这分明是在用一个谎言来制止更多的谎言。可笑着笑着,又觉得有些悲凉。想当初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本是为了整饬吏治,谁能想到会演变成这样一场闹剧? ; X' B/ n: Q+ N& [" C2 z! ?. k3 T2 S& K! H* L
那个被革职的知府后来怎么样了?据说他在回乡路上写了一首诗:& z5 o9 e6 d/ h1 X6 i1 s* ^6 _. J( g6 g
8 V- g8 E7 d' k草木本无知, 人心自添异。 可怜寸土地, 空结祥瑞志。 9 H1 e8 D& Z e3 j7 d3 B: D6 t6 D- N @# `# y e
这首诗很快在官场上传开了,但没人敢公开议论。倒是老孙看到后,意味深长地说:"这诗写得好,可惜说得太明白了。" . g" k; A/ C- u! ^ 9 I6 l' G$ K% c/ g9 e是啊,在这个时代,真话反倒成了最危险的东西。 6 g% j* ^' Z0 y6 F$ t, m0 y ; `5 j9 _: e+ z六月的一天,张居正派人来要《寿草品性考》的全稿。我把誊写好的文稿呈上去,心里却在想:这份考成新规,到底考的是什么?是官员的政绩,还是人心的诚信?; ^+ q( {/ @! X
5 q! b4 z( U' ^7 [8 O夜深人静,我又一次站在寿草旁边。月光下,它依然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可就是这样一株草,却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思,编织了多少美丽的谎言。 I# M( e. L6 Q( Z2 R# M
6 @% Y, z+ G0 y想到这里,我提笔在《寿草品性考》的末尾加了一句: , y4 Y6 [) s0 k" ]5 I' n l+ ] ' [+ @5 ?8 B0 h/ G9 a1 n"寿草之奇,不在其形,而在人心。"9 }+ G/ V! f/ f* C
# ^, n2 P- v3 O! Z/ B
这句话,既是对寿草的评价,也是对这整个时代的注解。 # \$ K& W' u, K$ H2 B( m# y9 t% c2 _8 l% \
第二章:草木志异0 ^# Y% \* I9 k
那是万历二年八月的一个早晨,我刚走进礼部大院,就看见一群人围在寿草旁边议论纷纷。走近一看,只见那株寿草开出了一朵前所未见的花。花瓣呈深紫色,中间带着淡金色的花蕊,在晨光中闪烁着奇异的光泽。; F, m; ~& _5 z- `7 Y2 |' Y, r
4 { A6 o! z, @+ G* o
"这是祥瑞!"有人惊呼,"寿草开花,必有喜事!" + g! J- L4 P. w$ A 6 F# |0 Q: W; T$ K很快,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整个朝廷。各派官员纷纷前来"瞻仰",人人都要发表几句高见。张居正的支持者说这是天意显现,表明新政得到上天认可;而反对派却暗示这紫色太过妖艳,恐怕不是好兆头。% z. S+ m. V; |7 p# h4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