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万历寿草考 [打印本页]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5-1-2 08:24
标题: 万历寿草考

2 E/ a" V  H* C  Y: ^  b/ _7 D序章:初见寿草. G, V. h# c/ `4 r( k
万历二年的春天,我到礼部任职的第一天,就遇上了一件怪事。那天早晨天还没亮,礼部大院里就传出一阵骚动。一个老吏员站在墙角,指着一株草惊慌地喊:"快看!寿草今早没精神了,这可是大不祥啊!"! Z. Z) [" N6 r- k3 s) y" U

0 H- u" @6 Y/ q我拿着新到手的委任状,正踌躇着要不要上前打听,就见几个官员快步走到那株草前,有的皱眉,有的摇头,更有甚者掏出本子记录起来。我仔细看那株草,不过半人来高,叶子确实有些蔫,但也算不上什么异样。
9 i! t$ [+ E" m# F/ Q4 z# H) e! j0 }& [3 F
这时一个尖利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这位想必就是新来的王主事吧?"
, }- A3 s) c$ B& X  e. ^9 M
# I% @% O. Y! t; w7 n7 w/ A' O, ?我转头一看,是个面色枯黄的老吏员,他眯着眼睛上下打量我:"咱们礼部这株寿草可大有来头。听说是太祖皇帝年间就有的,能预知吉凶。最近张首辅大人对它可是格外上心呢。"
. p  r7 G- N/ n: T# u+ f0 Q6 E+ Y3 k% Z0 F  C* m
我正要说话,只听得院子里一阵骚动。一个穿绯色官服的中年人大步走来,手里还拿着一本厚厚的册子。众人纷纷行礼,有人低声说那是祠祭司郎中刘大人。
% I! K# R3 J# g6 ?" ~3 [8 o) N3 O5 U6 Q. B4 K/ Q
"张大人要的《京师草木志》编得如何了?"刘郎中的声音不大,但语气里带着威严。
' _  Y- ]. p! W* Z  ^+ s$ e1 |( ~, t; b! Y/ n
那个老吏员立刻点头哈腰:"回大人的话,已经在编了。不过这寿草的部分还得请个明白人来写..."说着,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
+ X$ ]9 i; Y: T. Z: K
7 z% `9 q- C: V' Y! `! |( x( |0 T刘郎中也转过头来:"哦?这位就是新来的王主事吧?听说你善于著文?"不等我回答,他就把手中的册子递给我:"这寿草一事,关系重大。张大人说了,要把各地祥瑞征验写入考成法,作为考核官员的依据。你好好写,莫要辜负张大人的期望。"  u, d* _& A9 ^- r1 ~% h% K

" W  d: y4 @2 E# r5 M! ~* r我捧着那本《京师草木志》,心里直打鼓。那老吏员见状,悄悄把我拉到一旁:"王主事啊,老夫在礼部三十年,知道的事情多着呢。这寿草说来话长...". x8 X! h. J: |$ j/ G
$ m4 t% I( O# a: R+ l! c7 F
天色渐暗,我们坐在僻静处,他压低声音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原来去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各地官员为显政绩,纷纷上报祥瑞。有说发现千年灵芝的,有说掘出龙骨的,甚至还有人说见到凤凰落在衙门屋顶。于是这株不起眼的寿草,就成了朝廷认定祥瑞的试金石。
& {8 _3 o* k. F7 _( k* H1 H# B2 j5 z
"所以啊,"老吏员意味深长地说,"你写这个不能太实在,也不能太离谱。张大人要的是个说法,不是个实据。"
% e( p$ C9 d0 }
1 d! ~* F4 o, s: t我听得一头雾水:"这...要怎么写?"
& w% t1 \- ~- Z& ]# v$ E8 @' R  A: e, Q" @
"你是秀才出身,不懂官场。"他叹了口气,"这寿草啊,就跟仕途一样,有真有假,但关键是要让人信。你说它能辨吉凶,那就得让人觉得它真能辨吉凶;你说它通灵异,那就得让人觉得它确实非同寻常。"
) f7 g% ]) ^$ N- {9 g1 G
$ O* H" v  Q* d# X我看着手中的册子,突然明白了什么。这哪里是在写一株草,分明是在编一个谎,一个需要所有人都相信的谎。
0 Y7 z& P: K$ d8 b+ O! Q
) {# T  o; \- M; X夜色渐深,礼部大院里只剩下那株寿草在风中轻轻摇曳。我望着它普通的模样,不禁想起一句话:世间万物,何以成其神异?不过是人心所向罢了。
. G# c2 C" Z; j2 ]
9 I9 v! f# G" s- E" X  `0 I( N' ~2 F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小小的寿草,将卷起一场影响朝局的风波。而我,也将在这场风波中,亲身经历一段荒诞不经的往事。
% C" f4 h7 t1 i, z8 o, O- I. J" Q0 K& m
"对了,"临走时老吏员回头说,"你别看这寿草现在蔫头耷脑的,过两天就好了。"8 H8 `9 B% i. R& m6 \. V

! z+ U( ]4 r2 i6 j"为何?"
5 C2 Z% f3 G9 {# o  o! V8 H# B% @. |0 A* [
"每到春天,总有些命妇来这里求子。她们觉得寿草通灵,掐几片叶子回去煮水喝。"他笑着摇摇头,"你说这算不算灵验?"
. x2 r9 @1 u8 X
) l) k  b( x, g0 F1 o( F我看着手中那本《京师草木志》的扉页,上面工工整整写着"万历二年春月"几个字。这一年的春天,注定不会平凡。2 c6 `$ ~" }' J# p1 ^

4 B" E8 Y# o6 G2 Y* q0 K1 m第一部:《寿草年谱·其一》(1574-1582). c* j+ o8 W! L1 V
第一章:考成新规% w( C1 [; a% s, r' T9 L- _. M
万历二年三月,内阁送来一份文书,要求礼部配合考成法的推行,制定祥瑞征验的考核标准。这事交到我手上时,我正在为《寿草品性考》的开头发愁。
+ _2 C+ i& l* v" |2 ?4 F  D& O$ C* o8 J$ ^; k$ F
说来也怪,这株寿草明明就长在礼部的院子里,可要写它的来历,却无人说得清楚。有人说它是太祖年间就有的,可翻遍正统年间的《礼部志》,连一个字也没提到;又有人说它能预知吉凶,可这么多年下来,也没见它真正预言过什么。
- e9 ^/ {1 L$ T0 w8 ?: |2 p5 _8 X" a$ ]7 |
正当我为此烦恼时,各地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来。先是南直隶上报发现一种"识天草",据说叶片向东倾,必有东风;叶片向西倾,必有西风。紧接着,山东布政使司也报告发现"辨善草",说是这草见了善人就开花,见了歹人就枯萎。没过几天,连偏远的广西都来报,说在衙门后院发现了一种"仕途草",能让人梦见自己升官。
; g$ k9 |( ~: j6 }/ h6 `5 H  V! l8 G' d/ {
这些奏章都摆在我的案头,我一边读一边叹气。倒不是说这些故事编得不好,相反,它们都写得情真意切,仿佛亲眼所见一般。只是这些故事里的草,怎么都跟我们礼部的寿草那么相似?
6 S$ A$ u8 q( W6 k) i& T
) T7 ~! S$ ]# Y有一天,我正在整理这些材料,老孙突然神秘兮兮地塞给我一封信:"这是浙江一个同年托人带来的,你看看。"
  p6 ]( T: F. t3 c6 ]; j7 S3 u' R6 v& }( m. [' [+ K& Y) Y: P( D( w
信是一个县令写的,说是他们县也想报一株祥瑞草,还请我帮着参详。我打开信看了看,不禁笑出声来。原来这位县令在后院发现一株草,开的是红花,可第二天再看时,花却变成了白色。他准备上报说这是"知命草",能预示官运。
& P8 x6 @6 H+ ]4 x0 j& f6 |
$ u! {0 Q1 r. f. n7 ^6 U: p"你笑什么?"老孙问。  x7 _0 ]; B, ]1 R' X. P
( `4 _4 [4 I6 O* U7 Y# _' d
"这不是牵牛花吗?"我说,"这花本来就是早上红晚上白,哪有什么神异?"
: S( Q8 c+ U8 b9 S" o6 r+ i* P/ N( G; g( f
老孙也笑了:"可人家已经把折子递上去了,说这草如何如何神奇,还画了图,写了诗。现在整个县城都传遍了,说是祥瑞降临。"
" C' V3 Y- T7 u3 u9 B* Z( I* v- O' E  ~7 t, J# _7 O
我一时语塞。是啊,一株普通的牵牛花,经过巧妙的包装,再加上众口相传,就这样变成了祥瑞。这不正是我们礼部寿草的翻版吗?! T) d6 M. w8 a6 a
$ A, _& H& b1 |$ k
这时,刘郎中派人来传话,说张居正要看《寿草品性考》的初稿。我连忙翻开案头的文稿,只见开头写道:9 y# ~( E; Q8 d9 N
! A, o6 P1 Z8 B; D& ^0 O( b
"寿草者,瑞草也。其性通灵,其形独特。春发其荣,冬蓄其秀。上应天时,下察人事。凡朝廷有喜,其叶必茂;天下有忧,其色必变..."
2 q6 T  U5 y) |* }& @- {
* o/ P. |) a" v  f! f7 ?我盯着这段话看了许久,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这些文字,不正是在帮着制造另一个谎言吗?
/ [0 o: q1 n) C4 h( u7 @( \4 B: n3 g* _
当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想起白天看到的那些奏章,又想起那株可怜的牵牛花,心中不禁感慨:这考成法下的官场,竟比这春天的野草还要疯长。
( ^" m, T  `" Q8 L" }; p) n4 @1 I8 {# ^$ j& b. k
正感叹间,忽听得院外传来脚步声。我起身查看,借着月光,看见几个人影鬼鬼祟祟地围在寿草旁边。走近一看,原来是几个值夜的吏员,他们手里拿着水壶,正在给寿草浇水。5 H" z. N: p. x, Z' D9 n

9 V+ u- l; b: Q; ?"这是做什么?"我问。
( ]0 B; G9 l+ T5 x$ F8 V2 t3 w, N  H# j9 i% w) M) ^
他们吓了一跳,见是我才松了口气:"王主事,这不是明天张大人要来看寿草吗?我们怕它有个闪失,所以..."
$ ]9 L0 ^5 q# X6 g: v
$ o4 G+ V. g; j; ]. I3 o7 h  U1 q. Q: p  ^我忍不住笑了:"你们倒是比我还用心。"" A2 I) m$ u# m2 R: k

% A0 h  h1 a/ H+ {一个年长些的吏员叹道:"没办法啊,现在朝廷里谁不知道这寿草?要是它真有个好歹,我们这些人可都吃不了兜着走。"
" `. y, s8 s4 Z  L& _( D! D; d( s$ S& T- |) E5 d* f8 P) ~
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突然明白了:在这考成法的天下,人人都在编织美梦,而我们,不过是这场大梦中的一个小小注脚罢了。
$ T& D  l1 ?! T/ ^1 \$ U
% i' K/ k% Q; K2 F2 v. _1 Y8 c第二天,我继续写《寿草品性考》,心里却在想:这株草究竟是为谁而生?为官员们的政绩?为百姓们的信仰?还是为了这满朝廷的虚妄?6 j( v0 h7 v- \3 `5 n

* P" H; l$ s$ J; [  z7 Y3 W几天后,我接到一份来自江西的奏折,看得我冷汗直冒。这份奏折是吉安府一个知府写的,说他们府城近来也出现了一株奇草,和京城礼部的寿草一般无二。不仅外形相似,连预知祸福的本事都一样。
- G' j! F( g/ h2 I) q: r1 v, A$ H9 G* U7 ]% |
这事传到张居正耳朵里,他立即派人去查访。结果可想而知——那株草是知府从他乡里老家移栽过去的。更有意思的是,当地百姓早就知道这是普通的野草,可没人敢说破,反而跟着编故事,说这草曾经预言了去年的大旱。
9 d4 B4 S" C* O# b  a7 x2 c/ t; W8 x; A" X3 J. {) E  E
张居正大怒,下令革了那知府的职。可这事在朝廷里传开后,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各地官员纷纷上书,说自己辖区内的祥瑞草都是"真的",还请朝廷派员核查。3 D. |) R5 \. n! ^0 {% R9 g
8 y6 s9 ~1 Q8 O- s: q4 z& ^5 `; ?
这天,刘郎中把我叫去,说是要商议个事情。
3 l# T0 N  i! d( X# F$ `
9 |6 w/ ]4 \. H"王主事,你说这祥瑞草的事,该怎么收场?"他问我。
  P  ]. e) q0 G3 b+ }( V# L; E" h2 d* g* \$ F
我心里明白他的意思。自从考成法推行以来,祥瑞草已经成了地方官员显示政绩的新方式。可这事越闹越大,总有收不住的时候。$ h2 z5 i1 t* ^
3 Y8 S; V" z* u$ x# R, n: P
"依我看,"我斟酌着说,"不如就着《寿草品性考》立个规矩。既然天下只有一株寿草,那其他的草,不管多么神异,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1 C5 q" [6 G8 a+ l: a; a
/ t0 G0 p4 t  T9 ]2 t( R
刘郎中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你把这个意思写进去,让张大人看看。"( |0 F# s  `9 z6 f

+ C+ k" H6 ]( b& |0 Z于是我又增补了一段:: ?) w. m/ p/ p" j$ |

% R$ G8 H! Q3 S8 C# Q"天下祥瑞,以寿草为首。其他草木,纵有灵异,亦不过是感应天地之常理。若说预知祸福,辨别善恶,则非寿草莫属。盖天生一瑞,以正万物,此乃朝廷之祥瑞,非寻常可比..."
- J! S& N" a  ]% Z- d& y
0 ~* E1 l( T5 b& z9 j, {3 h" G这段话写完,我自己都觉得好笑。这分明是在用一个谎言来制止更多的谎言。可笑着笑着,又觉得有些悲凉。想当初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本是为了整饬吏治,谁能想到会演变成这样一场闹剧?
8 X& [( \- q+ S, v# j1 G6 S, G: S3 ~& N5 B* \* N2 R
那个被革职的知府后来怎么样了?据说他在回乡路上写了一首诗:
& H6 F. u( p: l; b5 v7 P0 _( G! q7 ?$ c$ X0 `; I2 M
草木本无知, 人心自添异。 可怜寸土地, 空结祥瑞志。
" d5 k4 ]4 }, M3 T9 ?# w. {, M; D# O/ h* k  X: j
这首诗很快在官场上传开了,但没人敢公开议论。倒是老孙看到后,意味深长地说:"这诗写得好,可惜说得太明白了。"
% x2 D3 V; x. w/ R6 b% K
$ q3 u' }8 t! i, A* e! z6 l0 C是啊,在这个时代,真话反倒成了最危险的东西。
5 v# a: {- T+ P
8 Y/ w: O* K4 L, ^, r; {六月的一天,张居正派人来要《寿草品性考》的全稿。我把誊写好的文稿呈上去,心里却在想:这份考成新规,到底考的是什么?是官员的政绩,还是人心的诚信?3 v, {) M! Q9 l- W
+ l/ p2 L0 r! r5 @
夜深人静,我又一次站在寿草旁边。月光下,它依然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可就是这样一株草,却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思,编织了多少美丽的谎言。; v+ |2 C: d, d" _

7 G6 w9 n2 u) u; ^7 }想到这里,我提笔在《寿草品性考》的末尾加了一句:
$ R, u( N  q) l
4 w( q4 x1 N5 F5 s"寿草之奇,不在其形,而在人心。") B2 d2 k9 F# [- I* g! I/ [  e
) o- F8 m& |+ a6 e* e# o' e
这句话,既是对寿草的评价,也是对这整个时代的注解。
2 d/ r, G1 }# E9 g5 n  y6 A
* m: a: e9 |# i' V9 d! j第二章:草木志异2 y1 m, i8 k5 e7 S5 {* w! z4 }/ U8 i
那是万历二年八月的一个早晨,我刚走进礼部大院,就看见一群人围在寿草旁边议论纷纷。走近一看,只见那株寿草开出了一朵前所未见的花。花瓣呈深紫色,中间带着淡金色的花蕊,在晨光中闪烁着奇异的光泽。" P/ Z3 p0 |$ z2 h( `

4 C) ]9 I3 T6 A2 q; d"这是祥瑞!"有人惊呼,"寿草开花,必有喜事!"& {1 \: ?/ R# w/ W3 ~, J( z& p5 L

  ^9 g% H. S/ S0 |% x很快,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整个朝廷。各派官员纷纷前来"瞻仰",人人都要发表几句高见。张居正的支持者说这是天意显现,表明新政得到上天认可;而反对派却暗示这紫色太过妖艳,恐怕不是好兆头。. u0 n" }3 O% X! ~+ k
$ p0 b4 J' E5 f! f, w( f: j
刘郎中让我赶紧记录下这件事:"王主事,此事非同小可。你写个详细些的记载,要把花的颜色、形状都写清楚。对了,最好再配几句吉祥话。"8 x5 ?$ Q  D$ S( O$ V- X

4 ?. @" q* q  m. S7 T4 N" g我正在考虑怎么写,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寿草周围的土壤看起来有些不太寻常,颜色比往常要深,还泛着一种特殊的光泽。
4 @2 p9 w5 C+ A1 R
- ~+ i" v( q7 `- G" g+ X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的一种特殊肥料。那是用猪粪和某些矿物调制的,据说可以让花开得特别艳丽。抱着这个想法,我趁没人注意的时候,偷偷取了一点土样回去查看。
; ]# g9 P+ T: U7 n7 o/ q! n7 {# B8 R# U* _1 e
果然不出所料,这土里确实掺了那种肥料的成分。而且从使用的手法来看,显然是个懂行的人干的。" d" o/ W3 n1 {0 O! \5 {' o0 O

" s. U8 y  ^0 \: T6 @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老孙,他却笑着摇头:"你这个人啊,太实在了。现在满朝廷上下都在议论这是天降祥瑞,你倒好,非要去查这查那。"+ }+ W4 P* U/ A
8 O, `# j9 T, R; l5 k
"可这明明就是...". P% N1 q' F' q/ l
6 c/ F/ g, |$ O: x+ _) H; f8 t
"嘘!"老孙打断我的话,"有些事情,知道就好,不必说破。你看看,现在多热闹?"! j! y8 N. f' M6 G# i
+ i2 \, o3 g3 |) l# J
确实很热闹。礼部衙门门口排起了长队,都是来看寿草开花的官员。每个人看完都要发表一番高见,有的甚至当场赋诗,说什么"瑞草呈祥应景运,紫花吐艳证新天"之类的话。
; T9 X1 p6 o. L8 O9 @) z+ ~$ Y5 u
4 G. \* X# ]0 ?8 _" }' q更有意思的是,不同派系的官员看到的"异象"也不一样。张居正的亲信们说花蕊分明是金色的,这预示着国库很快就要充盈;而山东派系的官员却说花瓣上隐约可见青色,这暗示着民间疾苦未除。7 D/ D, F$ g( s2 H/ n1 R

) k2 [6 s- U7 o4 Z+ @  `7 Y6 t我被指派专门记录这些"见闻",写着写着就忍不住想笑:同一朵花,怎么到了每个人眼里都不一样?! q; O! e; I* [$ F5 {+ r

( N. J* U% t2 f4 f+ \这时,一个老太监走过来,神秘兮兮地对我说:"王主事,你知道吗?万历皇帝听说这事后,很是高兴。说不定过几天就会派人来看呢。"( `6 G8 b+ W: p6 u2 \
& |4 W5 i: G, F
听到这话,我心里一惊。如果皇帝来看,那这花能保持现在这样的状态吗?
6 c* L9 ]) f5 V4 V& Q$ B  l1 O# u2 f6 B
正发愁时,忽然看见几个值夜的吏员鬼鬼祟祟地往寿草那边走。我跟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每天晚上都会给寿草浇一种特制的水,水里似乎还加了什么东西。
  [0 m$ i* D' K: g% o; T& J- f% u# W' b! l; k
看来我猜对了,这哪里是什么天降祥瑞,分明是人为的结果。可笑的是,真相就在眼前,却没人愿意去看。
- h# M! \& P' x/ V" g* @7 W" [2 I* L1 Z9 r1 t0 x3 I
一天晚上,我在院子里遇到那个配制肥料的老吏员。他喝得有些醉,嘴里嘟囔着:"这些人,一个个都装傻充愣。还祥瑞呢,还灵异呢,还预兆呢...你说他们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 m8 ^  L" |" v8 M2 K0 W8 B
5 c/ A# X- G/ w& f% d我笑着问:"那您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 R  Z( q+ ^6 j6 I5 E
5 o( A8 z7 u2 c他晃了晃脑袋:"为什么?你问问你自己心里就知道了。大家都想看见祥瑞,那咱们就给他们看呗。反正..."他打了个嗝,"反正这世道,假作真时假亦真。"
/ _9 r) e$ T4 q- R. T- r6 X# H
" A6 E. P' t% z5 C+ P最后,我在《寿草品性考》里又加了一段:
7 h, M( n- Z, G! P4 C. i2 t9 V1 e; N0 U% N) ?: Q
"八月奇花,紫中带金,此乃天意昭昭,祥瑞叠现。然寿草之异,不在其花之艳,而在众人之心。人心所向,草木亦知。"
# X. T2 C! Y8 a5 ~" A
6 x: b& l. ?6 z! b  [这段话递上去后,很受张居正赏识。他特意让人带话来说:"写得好!尤其是最后一句,说到点子上了。"; M& \! ?8 }7 V- N  T" ]$ S) O1 ?8 q

7 E8 Q2 T/ s+ [: `, k2 l3 S- |我听了这话,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在这个时代,连一株草开花都能引发这么多遐想,这到底是草木志异,还是人心志异?; B- E8 L2 W( |% J( P

6 V4 j1 i9 x6 O5 E4 n$ w6 t) r9 r那朵紫色的花后来凋谢了,但关于它的传说却愈演愈烈。据说有人半夜看见花瓣会发光,还有人说闻到了奇异的香气。至于那些施肥浇水的把戏,反倒无人问津了。. ^8 @  [4 [  C9 }! Q( p

$ ]5 M6 w: E# g( r$ W' h2 q& E毕竟,在这个年代,一个美丽的谎言,总比一个朴素的真相更受欢迎。
; Y4 z& Z$ o0 E5 i3 e
0 l7 w1 K- N8 Z% G; M几天后,张居正果然带着几位重臣来看寿草。他们到的时候,那朵紫花正好盛开,阳光下愈发艳丽。张居正看了很久,突然问我:"王山人,你说这寿草为何会突然开出这样的花?"5 }' r" R- l+ Q3 b

5 ?' d, A( w  k8 [) [  j# j  o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作答。这时,兵部尚书申时行出来打圆场:"此必是天意,表明我朝新政大有可为。"
5 L& C1 O! m. x1 U# `9 s* C
6 i( B9 u3 ^* Z2 f"是啊,"礼部侍郎何乔远也跟着说,"看这花开得多么鲜艳,分明是祥瑞之兆。"& _( r9 w2 d  B
$ _/ g: Z( _4 E0 F7 J
就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见解时,我注意到张居正的目光在那几个值夜的吏员身上停留了片刻,嘴角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什么都知道,只是选择了沉默。
$ x. K; R$ W- X3 k3 k" ^3 ?+ U+ a, n& x8 o6 q
后来有一天,老孙问我:"你那《寿草品性考》里怎么不写写这朵紫花的事?"
# R8 V7 r# i- W# V' c; y! H# G: y2 ~$ c4 D* D0 x+ T
我说:"写它作甚?难道要把那些肥料和药水的配方也写进去?"
7 W( ?" o: x; \! `2 l: }2 T2 i; G7 K1 q% B) ^
老孙笑着摇摇头:"你还是不明白。这世上的事,重要的不是它怎么来的,而是人们愿意相信它是怎么来的。"
2 d& @/ l, m# z$ Y! \) v$ S) E4 H1 C8 [# l" E& N
我想了想,在书里最后加了一句:3 V  D/ V/ t% n* {5 J- B6 }
* \2 R  @% {# E
"寿草偶开异花,众口纷纭,各有所见。然则,花非异花,人自异之;事非异事,人自异之。此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原不在草木,而在人心耳。"
. {" f6 d2 S5 F! ~0 g; M: k) q' q/ `* V/ Y, v
这一章的故事,就这样画上了句号。但每当我经过那株寿草,看着它普普通通的模样,总会想起那朵轰动一时的紫花。那些刻意制造出来的"奇迹",那些心照不宣的默契,以及那些穿着华丽外衣的谎言,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志异"吧。
- p$ B( a4 ~- E; W7 g8 z: I
$ N) O' \5 A' k6 z第三章:寿草经济5 Z" H# G: N3 b- _/ R! V! D4 R( x* Y8 Y
事情的开端是从一个江南考生说起的。这人叫钱宗阳,为了赶考走了整整一个月才到京城。他来拜访我时,脸色发白,眼圈发黑,一看就是用功过度的模样。
1 g$ L* D  @- q  n& G. h' f# ?6 u9 p! ^) a% U- D# G
"王大人,"他从袖子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锭银子,"听说礼部的寿草叶子可以明目醒脑,不知可否..."
4 ]. o' m; ?: z7 l$ A) Y5 m. d  U6 U( W- r1 O5 E  ~. I  h) }0 U) n& G
我还没说话,他又慌忙补充:"小生只要一片叶子,只要一片..."
0 h: t8 R+ y- S3 G2 P
9 g! d7 b* h+ B- K9 I- X6 `这倒是新鲜。我问他是从哪里听说的,他支支吾吾地说是从一个叫张三的书商那里听来的。据说有考生吃了寿草叶子后,文思泉涌,一举中第。' B1 |2 w' q) Q6 A" t9 Y
: m. w/ }/ i, h( `3 j  \" d  i* {7 X
这事传得还真快。其实最早是从江西一个举人传出来的。那人说他去年秋试时偷偷含了片寿草叶子,结果考中了经济特科。这话原本是酒后胡诌,却不知怎么传遍了整个江南。
6 {! v! ?7 [6 S% b6 @3 w. l
& @4 ~8 h3 D/ A4 O7 S到了八月中旬,京城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地下交易网络。据说寿草的叶子每片能卖到十两银子,还供不应求。更有人谣传,叶子越是靠近花蕾的位置,效果越好,价格自然也就越高。2 z( ], E$ C# L( c* X

, n' V. q+ N8 f* `& i0 H8 b; d老孙听说后,嘿嘿笑道:"这些书呆子,考试求功名,竟然想走这种歪门邪道。"
: g( `- a5 H2 L/ u* U
% H, d% @4 G( o我却觉得这事不简单。果然,没过几天,就有御史上书弹劾:说有不法之徒在暗中采摘寿草叶子牟利,此风不可长。4 O  u1 m4 t1 x6 i/ p# [$ X

5 j, K3 J& J: I7 C4 Q5 p3 ]5 o1 Y张居正看了这封奏折,立即下令彻查此事。结果查出来的情况,比想象的还要复杂。5 D* o0 D: O, Z) x
& q$ k3 c5 O. Y& O- x  E
原来在京城,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寿草经济"。最底层是那些混在看寿草人群中的小贩,他们专门收集掉在地上的枯叶。再往上是一些"掮客",负责鉴定真伪和定价。最上层则是几个大商人,垄断了整个交易网络。- ?; i' F* [( U- H- {) g6 _  V
% h. ?2 w" P1 p$ O, W6 F1 v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还发明了一套"品鉴标准":说是寿草叶片要看"五形"(形状、颜色、纹路、气味、手感),判断"三气"(灵气、文气、运气)。每个等级还有专门的名称,比如"龙章凤姿"、"天府玉润"之类。
: Y/ \) l6 E. V5 v2 B* q$ Y+ J- C' K5 j! U% C0 Q' b( U
我奉命去查办此事,发现那些考生竟然趋之若鹜。他们宁可典当衣物,也要买上一片叶子。有人问他们值不值,他们就说:"十两银子买个功名,这买卖不亏。"1 L) }2 A  X+ Y, E

* F, q/ A  [/ V6 h3 g更有甚者,有人发现寿草附近的野草也能卖钱。据说只要是在寿草方圆十步以内长的草,都带有"灵气"。这些野草虽然比不上寿草叶子,但胜在价格便宜,很受穷困考生欢迎。
$ [& u/ X8 W3 r: D6 f0 h. A5 o4 H5 y3 D* Q
我在例行巡查时,碰到一个正在收野草的小贩。他认出我是礼部的官员,吓得要跪下。我问他:"你就不怕这是骗人的?"3 Z% ^. A+ [" m, f6 T0 q

" ~8 j1 }- N0 b3 Z* X9 ]) i1 s. A他直起腰,压低声音说:"大人,您明鉴。现在的读书人,哪个不是抱着侥幸心理?他们买这个,跟买考题、买举荐信没什么两样。再说了,我这野草好歹是真的长在寿草旁边,总比那些用桑叶冒充寿草叶子的强吧?"
/ @9 B7 N3 ~* D* @3 t
. n+ Y* e+ o/ r) T/ w0 Q我听了这话,不知该说什么好。转念一想,这寿草原本就是普通野草,现在倒成了"宝贝",这世道还真是可笑。0 R7 N# w( M: o. o

  n' V: l2 q4 o( h4 v0 d5 v. {有一天,我在衙门后院撞见几个吏员在分银子。原来他们私下里做起了"亲眼所见"的证人生意。只要有人来买寿草叶子,他们就作证说:"确实是从寿草上采下来的。"
. m0 p; v2 J& R$ o) W8 X( o
, `  ~( Z5 i7 f4 s这事让我很是烦恼。按说应该严查,可转念一想:既然寿草本身就是假的,那么买卖寿草叶子,不过是假上加假,倒也符合这个时代的"规矩"。2 c6 g/ d& Z. Y( W

- `- ~$ r: N; d% Q9 y" z于是我在《寿草品性考》里又加了一段:; X/ N& X8 Q# J/ j( J. V
. _( t2 z1 s3 h, z! s% |7 C
"寿草之叶,本无奇效。然世人趋之若鹜,争相购求,此非草之灵,实为人之妄。观其叶落成金,野草生辉,知世道人心,可见一斑。"
9 f/ o6 i' ]3 Y. P4 }5 b" e% S7 {$ N, ?
这段文字上呈后,张居正看了很久,最后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寿草的学问,看来是越来越大了。"
* i0 b' D4 F& m) j! |; r
# ~* Y# r+ F! Z6 S8 r没过多久,朝廷就下了禁令,说是寿草叶子乃国之祥瑞,不得买卖。可这禁令反而使得价格飙升,一片叶子能卖到二十两银子。
( g% L  v& |1 V; f' P0 J9 T
- u7 ~& z1 ]5 N8 {1 g4 @# A' y那个钱宗阳后来考中了吗?据说他真的花了十两银子买了片叶子,含在嘴里去赴考。结果因为太紧张,一口吞了下去,当场呛得直咳嗽,差点被考官赶出考场。& m. b. B" @! l9 a. H! D

& y1 \" I4 C9 U& \: `1 h% O9 V这事传开后,大家反而说:"你看,他考试失利,就是因为把寿草叶子吞下去了。这叶子是要含在嘴里,让它慢慢释放灵气才行。"
) \9 C; H: D- r$ g. P6 f7 r# E& ]( j4 B0 v8 ^6 `
我每次听到这种说法,都忍不住想笑:一片野草叶子,经过人们的想象,竟然衍生出这么多"讲究"来。这满城风雨的"寿草经济",说到底,不过是人心的一面镜子罢了。
3 m+ S- N! x9 n' @$ S/ w: e" r5 ^
第二部:寿草年谱·其二(1582-1590)2 s0 r3 |, a2 y. z/ r) Y
第四章:清算
' \5 e# R1 D' p3 Q/ `  e$ X万历十年春,张居正死了。
( ?! t8 `; @5 u. a# p9 y3 F
/ _* X( S4 H2 _$ G: d- q3 V消息传来的那天,我正在整理《寿草品性考》的资料。突然听见外面一阵骚动,有人在大声议论:"张江陵死了!张江陵死了!"/ F& V' \, V' c9 w7 _" O
" {$ H" V, s: _1 v* s
我手一抖,墨汁泼在了纸上。那些还没写完的字迹被墨渍浸染,变得一片漆黑。恍惚间,我觉得这就像是一个预兆。8 Q6 g4 }( x6 P# Q. d' ?! r
: {' V7 s: \2 q$ a# t: K& y# Q4 m
果然,风向很快就变了。/ J2 J+ z1 \* B" ~# O/ N+ a+ \

  X, C  p; k5 {7 ?. C  p最先是那些曾经对寿草赞不绝口的官员,一个个改口说这草有妖异之气。吏部的周大人甲你不离地说:"早就觉得这花开得太过妖冶,现在想来,分明是不祥之兆。"
. S) `: [7 t& o/ ?2 a! e, d: P! e" Q% n/ M' Z9 z
这话传到皇帝耳朵里,立刻下令重查当年寿草开花一事。大家这才想起来,我是写《寿草品性考》的人。
, t/ C5 E: O. R) p. _2 c% {/ v. g# B0 F- Q4 _
一天深夜,老孙来找我:"山人,你要当心了。他们说要查你的书。"
* f* n4 g3 ~: Q! J+ z& N2 ]& X
  Q( Y" E1 u( |5 O7 V, A' d"查就查呗,"我苦笑道,"反正都是实话实说。"
- ]7 J- [; j7 T3 t  s" a' S% h6 W- Q3 K% q5 ?- `2 x; P* `) E
老孙急道:"实话?你糊涂啊!现在说实话的都倒霉了。你忘了吗,当年那些说寿草是祥瑞的话,可都记在你的书里呢!"
- u( B- t/ e! R6 `; ?6 G
! G6 |8 Q1 _+ |( i1 B9 G- ~3 i我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那些曾经激赏于寿草异象的大臣们,现在都在设法撇清关系。而我这本《寿草品性考》,俨然成了他们的"罪证"。; `, V3 w; Z# W6 P

. r8 `/ g- O9 N" h8 }0 e很快,御史开始翻我的旧账。说我当年刻意美化寿草,误导圣听。甚至还有人说我与张居正是"狼狈为奸",暗中制造祥瑞假象。
/ f' f2 X% o4 y. Z+ k
+ [) Y4 m# M$ W. D0 E' D/ g. A"你得赶紧表态。"有好心人来提醒我,"现在谁还敢说寿草是祥瑞?那不是找死吗!"
( q- d2 h6 g8 U4 \( e7 B; e( B" H
5 O& q1 b8 ~/ [% f5 t5 N可我能说什么?说当年那些赞美之词都是奉承?那不是等于承认自己曾经说谎。说我也觉得寿草妖异?那不是自打嘴巴。' Q) b) q. c* X0 m5 D( W" Y2 c
# t$ B0 A9 X) z0 V: m7 C7 N
更讽刺的是,那些曾经花大价钱买寿草叶子的读书人,现在一个个叫得最欢。他们说自己是被"蒙蔽"了,还说那些叶子果然邪门,害得他们至今功名未成。+ B+ `. P2 e' W+ [+ i

, J2 a; J, o( i! v/ O8 o4 Q我看着院子里那株寿草,它还是老样子,该开花开花,该落叶落叶,对周围的纷扰熙攘毫不在意。倒是我们这些人,为了它起起落落,不知疲倦。/ ]" K  \9 k8 j
; E6 F, Z3 e* k) c$ A
一天,新任的礼部尚书找我谈话。" e  q6 N; A, g6 R

$ P! l1 P- f$ p  Y9 m"王山人啊,"他和颜悦色地说,"你那本《寿草品性考》,要不要改一改?"4 u* B: o0 s1 d7 t. o9 w
: S- s3 f, s3 B5 k" V
我心里一惊:"大人的意思是?"
( [' I8 Z$ ^& _/ r% b# D  O& r( H$ P# R2 p9 }( E
"也不用改太多,"他笑眯眯地说,"就是把那些'祥瑞'、'天意'之类的话改掉。再加上一些'妖异'、'不祥'的议论。对了,最好说说张江陵当年是如何利用寿草蛊惑人心的。"
  `( U6 Y7 d4 ]; l) w1 @6 M8 d6 _0 `6 p3 Z( R* A, L: t
我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大人,这恐怕不妥。"# Y8 a* @/ v( W+ j+ F% g
  b6 n9 t& ?" e  M5 a, s
"有什么不妥?"他的脸色沉了下来,"难道你还要为张江陵守节不成?"4 i( K4 y' |3 ]% M2 b4 E

& \$ t% w, \% b: |/ d"不是,"我说,"只是觉得,一株草而已,何必对它这样反复无常?"; {. u$ O' w6 |5 b+ P, T
" i6 s/ t, ^3 o  s
他冷笑一声:"王山人,你这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啊。"
/ {2 s) Y. s+ p' M( P- W# _( I+ q
; q/ _& t4 k8 W' X% E# D后来我才知道,已经有人在准备一本《寿草妖谲录》,专门收集寿草的"不祥之事"。比如说有人做梦梦见寿草开口说话,预言张居正必有大祸;还有人说在月圆之夜看见寿草散发青气,形如厉鬼。
7 b- }4 M4 E3 T) t/ Q$ k
) ]9 [4 G3 R+ w. H: }这些故事,和当年那些赞美寿草的传说如出一辙,只不过换了个立场罢了。我忍不住在日记里写道:
  C# a7 k2 W% b) v- N! V# ~6 x' I
9 t& x& [" l) V; f"一株草,本无是非。人心反复,草亦随之。昨日以为祥,今日言其妖。此非草之过,实为人之过也。"
: |. _- x' w8 M7 z! t) _$ Q: p  v- Y+ F
有一天晚上,我偷偷去看那株寿草。月光下,它依旧静静地立在那里,既不显灵,也不作祟。我忽然明白了:寿草从来就不是什么祥瑞,也不是什么妖物。它不过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些人的丑态罢了。6 ~- y1 e; V/ [8 _9 n& F, R
( M8 L: g/ l. S/ f
最后,我在《寿草品性考》的末尾添了一段话:
5 k9 L( ?' L- r1 K8 o% ^1 @
! M! S! Y7 G  s  ]9 e) y"寿草无语,人心自诉。草犹如是,人何以堪?"( b. M* R! c. ?) v+ t2 @
. D/ _5 a; h+ K! @2 ^9 s6 Q7 p5 e
这段话没能写完,因为第二天一早,我就收到了一纸调令:改任南京国子监学正。
3 j$ S- N- n% Q7 w( a& Q6 N. L$ p. Y0 z
# P0 D  w% R! {5 r4 W0 c/ Y临走那天,我最后看了一眼那株寿草。它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晃,仿佛在对我摆手。突然想到:这些年来,我们这些人争来争去,未必有这株草活得明白。
: O& [% r* e9 T0 T8 T, Q+ s" D% T2 l
第五章:改谱0 f5 p3 y% P3 p4 ~& u) p" j
万历十二年冬,一纸公文穿过江南的细雨,飘进了南京国子监。6 e% U8 M) w6 Q3 z* f9 }; ~
4 `* o* W+ V( ^" O
那时我正在教一群学生读《诗经》,说到"采采芣苢"一章。忽然想起京城那株寿草,不知现在怎样了。正出神间,门房老陈气喘吁吁地跑来,说是京里来了紧急公文。
+ p8 G* O: |! _! @3 P/ u
3 U- a5 N/ p8 ^; r( E" I拆开一看,是礼部的通知:为正视听,重修《寿草谱》,令各地交还旧日一切寿草相关著述。信中说这是"为修新谱征集资料",语气谦和,却暗藏杀机。
. p: D5 R9 _9 z: N- |3 a, y! R* A5 U2 x1 V, B* s% u) W
我摸了摸书架上那本带来南京的《寿草品性考》手抄本,忽然庆幸当初离京前的一念之差。那时只想着这是自己熬了几个通宵写出来的东西,舍不得丢,便偷偷带了出来。现在想来,这倒成了件幸运的事。& e0 S$ s% G$ K
% a) E7 g# B9 L- F7 |& l1 A% P
"王先生,"来传信的是个年轻官员,一身新制的补子格外醒目。他故作老成地压低声音,"您在京时写的那些观察记录,最好还是交上去吧。现在不比从前了。"
! D* X6 ]8 w7 M7 H
- X6 i! [1 S/ [6 ^" ]我笑道:"实不相瞒,我在南京,哪还有什么记录?都留在京城了。"3 @. c$ {2 T3 [: L7 |" o0 b

' e/ V" M/ d+ Q7 M. v"那就好那就好。"他如释重负,忽又想起什么,"对了,他们说您要是能写一份新的观察记录就更好了。"3 p2 }, V$ `0 I5 x* ^# p5 k

% \2 x8 J1 a2 g5 R( l: F' |- ["新在何处?"
% J) f* Y5 y; w9 h& R* z& f
; K1 z  ?; A- a* D, y$ R他支吾了一下:"就是...角度要新一些。往那个...不祥的方向写。"2 M+ M9 [) U% u4 k5 W: }" K
1 h& M# x0 B% m. P7 U5 a
我故意装糊涂:"这倒奇了。当年李大人不是说寿草 '通体祥和'吗?"
% m% }2 @; u* l: {, e
3 T3 M) r4 v7 P  l"哎呀,您这是说的哪年的话?"他急得直跺脚,"现在李大人都改口说它'邪气凛然'了。"
1 n( L* G1 n/ g: }5 U  J0 I  x7 T4 o: I/ F( h& G% d9 V7 {
我不再说话,只是看着窗外的梧桐树。落叶纷纷,好不萧瑟。
  _. T; f" [) Y/ O( G9 x2 M; W  b# Z
在南京的日子倒也清闲。每天教完学,我就去秦淮河边的酒楼坐坐。酒楼里常有说书人,讲些京城的新鲜事。这些日子,他们添了个新段子,专门说寿草的"妖异"。
8 ~7 J1 g. B; w, Z) F. p2 q7 v- W* a; p& J6 m" P! ~
"....那草啊,月圆之夜会发出绿光,还会动哩!"说书人绘声绘色,"有个更神的,说是有人在草根底下挖出了一具白骨!"
  C5 r7 ~3 [/ b5 |; v4 o* T( z+ I4 d- p4 g6 v( S8 c0 Q! Q
听众们惊呼连连,我却在想:这故事编得也太敷衍了。连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寿草还能在御花园里好好的呢,怎么会有白骨?
* p6 v7 |" C/ M1 c! M% {) v1 N# e8 k0 x0 X! _4 `& V' m8 @
可这样的故事却越传越多。每隔几日,就有人从京城捎来消息:说是又有谁想起了寿草的"妖异"之处。有的说它会在夜里发出怪声,有的说它会招来乌鸦,更有甚者,说它会让人做噩梦。8 M: C1 \: h5 f1 X
8 @2 L# G$ S6 e
更让我惊讶的是,一些当年在京城见过的人,居然也改了口供。比如那个经常给寿草浇水的老园丁,现在说自己每次浇水都觉得手脚发凉;还有个专门研究过寿草的翰林,现在说那些研究让他得了怪病。/ u5 s. g6 r3 g8 F( a* Y
3 {+ A( E( e$ }' J% T
我在课堂上讲《离骚》,读到"索藜蓿于山隅兮,远化物以伸身"时,忍不住感慨:这屈原也是为了一株草吃了大苦头。倒是不知道,他的《草木疏》若是保存下来,会不会也被后人改来改去?$ I% g$ f7 g1 R) x2 \0 H) E( i

; {7 A( }: j% t9 }) F一年后,老友从京城寄来新修的《寿草谱》。我捧着书,竟不敢看。直到夜深人静,才点上一盏灯,翻开第一页。
( v3 y( _( D% a: V+ g9 |
* _/ S% s! T6 S- J: O& X2 {"天地有反覆,草木亦有妖邪..."1 k9 d- l2 c4 Y; s* ]! z9 D

+ l' b- [3 H% f) M+ q: e开篇就定了基调。往下读去,只见那些原本赞美寿草的话,都改成了描写它如何"妖异";那些歌功颂德的章节,都变成了讽刺挖苦。连那朵紫花,也被说成是"妖气所化"。
% Z$ ~+ L" \% D# }. A  o
2 b& |3 a+ D# q最让我啼笑皆非的是关于寿草叶子的记载。当年那些趋之若鹜的考生,在新谱里都成了"受害者"。说他们是被"张党"用妖术迷惑,才会争相购买。
, }8 k: c3 N' g5 D
8 V$ ?# k) S! z! C. [我放下书,看着烛光下自己的影子。忽然想起一句话:人在权力面前,比影子还善变。
) t0 k  U5 s9 N' j6 \: a" ?( ~* y2 D# V; P
第二天,我去城外的书肆,买了几张上等皮纸。回来后,开始重新誊抄那本带来南京的手抄本。这次我写得特别工整,连标点都不曾遗漏。在扉页上,我写道:
* g! O) |  M/ \
/ K  n$ T6 L& U3 t$ J"身远京华,幸免改述。然世间之事,真伪难辨。惟愿此本留存,以证前事之实。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若有观者,当知此乃万历朝一场大笑话也。"( L- Z5 `( u7 L  f4 Q

# H& ], P$ C2 W4 x" [; C写完这些,我想了想,又加了一句:
( v9 `: {0 r9 B' C) i' B: W2 j6 g$ _4 y$ d# n+ J1 n( T
"草木无情,人心自变。区区一草,何德何能,令这许多人前俯后仰?"' G! M- H2 \6 w& n0 [2 r# t
1 H' R/ ?! b( v7 a
这一年冬天特别冷。我每天都要在手炉边写上一会儿。老陈说我这是何苦,我却觉得这是在替后人留一盏灯。+ [: g# K, N7 f' ^7 d9 b

( A9 e- p; C' z) f2 R等到开春,我打算把这份手抄本送回老家,藏在祖屋的夹壁里。就像古人埋书一样。也许将来有一天,当人们再次翻开这段历史,会发现这些被掩埋的真相。
. p2 v6 C$ s2 ?# V+ d. a8 _
4 ?6 e2 s) W/ I) k( S$ W% N  T到那时,他们或许会明白:一株草,何曾有过是非?不过是权力更迭时的一面镜子罢了。这镜子里照出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嘴脸。% M" y) \( F" z, f8 {3 z6 v
0 Z& h. [" |6 ]: e
有天夜里,我又梦见了京城那株寿草。梦里它依然亭亭玉立,既不显灵,也不作祟。醒来时,想起新谱最后那句"兹据实著录,永垂警戒",不禁失笑。
/ J# _6 X9 r9 m! q& K6 w' q& w# r; b% g3 _
这"据实"二字,不知是说给谁听的?
% a$ n1 P( T* o$ B* X8 @
, N. K+ I4 \& x倒是那"警戒"二字还说得在理:它警戒后人,这世上的故事,往往是由胜利者改写的。而真相,只能藏在墙缝里,等待被人发现的那一天。
3 z$ `7 \8 K0 r) z8 Z* H4 [% e. V
6 a. x3 R  g; ^; x  N  Q1 V夜深了,我吹灭蜡烛,看着窗外的月光。这样的月光下,不知京城的寿草,是否也在默默生长?只是再也没有人敢说它美了。, e7 {5 Z5 ?7 k2 a- k2 Q& s

7 ?: u% I3 Q; ]: e. |7 s# Z6 {第六章:两面草
2 H) I% X; u. `/ {万历二十年秋,南京城下起了连绵的细雨。我独坐在国子监的藏书楼里,望着窗外渐黄的梧桐叶,忽然意识到自己来南京已经八年了。
2 D$ O6 A4 r% [& |7 S, X
7 X  t9 J! C& ~. F  Y. g2 c这一年,朝廷下令重修《江南通志》。我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又熟悉典籍,被指派去整理旧档。说来也巧,就在整理这些发黄的文书时,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 \( X; `+ }; W: Y( l* w! k) v- p9 r# P2 ~
那是万历十年的一份奏折残稿,上面写着寿草"祥瑞天成,可助君德"。翻到下一页,我愣住了:那是一份万历十六年的奏折,同样的笔迹,却说它"妖异难驯,宜速铲除"。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两份奏折的撰写人都是礼部主事李明德。
2 m; `- j2 h9 @& P( {% U; t: R# N5 g! a  f" s+ n7 W' B. m. B7 m
"李大人的笔法还是这么漂亮。"我自言自语道。这位李大人我是认得的,当年在京时,他以善撰公文闻名。如今看来,他不仅善撰,还善于"两撰"。) E/ j# d( }* q6 a

2 F. b# F6 V7 _+ Z; X+ K正研究着,同僚老周踱了进来。他在吏部任职多年,深谙官场之道。见我在看这些文书,他笑着摇摇头:"你还是这么爱钻故纸堆。"" Q4 I! E7 q) h% Y0 |

( j7 Y1 B+ d; y/ d1 ?"你说,"我指着那两份奏折问他,"为什么同一个人,能把同一件事说得这样不同?"
) }$ c% f0 Q; V( @; x
/ v" v5 p  S1 D& ^8 z) e# w6 Q$ q老周环顾四周,压低声音道:"这你就不懂了。现在上头最忌讳的,就是不识时务。李大人能在礼部待这么久,就是因为他最会看风向。"
  u: w; W+ \  ~5 E- H; ?
$ o; A3 |; H! _: f"风向?"' m5 O$ e6 N$ h* o' V6 f3 t

8 c' t3 |* T2 n1 w; G! S6 W/ n3 b"对啊,"他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你看,这是我这些年记的备忘。每次上头有什么风吹草动,我都记在这里。免得哪天说错了话。"  Y. v2 ]7 p$ p
/ e% p; Y' c3 M$ n; P+ s" e
我翻开那本子,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某年某月,此事可说;某年某月,此事不可说"。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谨小慎微的气息。
: r7 Z8 N2 o/ W- s8 M+ p
, |5 u6 q. q1 A) W$ ^8 p) [$ F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京里来的一位朋友说过:现在大家递折子,都要打两份草稿。一份给上司过目,一份自己留着。等风向明了,再择其一用。
! ]% U: I9 m/ Z. l( j
1 i, I0 w& I% [: c( P2 `. A"这不是要累死人吗?"我当时这样问。
- a' R* ^3 I* F4 @4 Z" p. w3 u3 X) F, y
"总比真的死强吧。"他意味深长地说。
6 R; E- N& k9 |* ~6 Y$ y( o9 C' b7 p. B, w
后来整理到万历十三年的户部文书,我又发现了类似的"双面"记载。明面上的文书写着"为国储才,酌收工本";暗地里的账本却详细记录着每片寿草叶子的价格和买家。
7 j; A! i6 W7 h" s/ I0 `" E* K. C- R1 Q2 m+ f7 h; D
这些文书里的寿草,简直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在御花园的月报里,它白天"妖气冲天",晚上却要按时浇水施肥; 在太医院的记录上,说它"毒性猛烈",背地里却在研究它的药效; 在礼部的奏章中,骂它"惑主误国",账本里却还在细细记着收支。- f# ~# W1 i5 z+ O
+ M1 A+ m% T1 B4 L3 n5 }/ c
一天夜里,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成了个撰写公文的官员。案头摆着两份奏折,我拿起笔,犹豫着该用哪一份。忽然有人在我耳边说:"两个都用,只是时候不同。"
3 S6 W% N4 |2 _5 @
9 C4 O, A" n# ^+ ?( U我一惊醒来,抓起笔写道: "万历二十年秋,得见寿草两面记。始知此草本无两面,人心自两面也。然则,两面者,处世之道耶?抑或世道之悲耶?"
7 h# k  A' [+ c2 i; U# D  g9 C" z" K8 W+ t4 }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幼时在老家,曾见过一种叫"两面花"的草。那草的叶子正面碧绿,背面紫红。村里人说这草成了精,所以会变脸。现在想来,或许不是草会变脸,是我们人都学会了"两面"。* ~* P) ^& @9 J3 Z
# @/ g' a) b! t3 ]' m1 d% u
我在国子监教书时,常跟学生讲《论语》。每当读到"君子坦荡荡"那句,总觉得有些惭愧。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道,但凡做了官的,谁能真的"坦荡荡"?
; `& v1 `4 H6 C; e3 V. f
6 [7 o# ?" o! E, h1 {就在前几日,一个学生问我:"先生,您说孔子为什么不当官?"
! L6 b4 q6 Q% V6 p7 s; ]  z' R" p
. |# n( f9 y0 T' j* Z我看着这个天真的年轻人,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最后只说了句:"也许是因为他只会说一面的话。"+ Z! S' e: Z4 u/ O; E
( y$ E( T( t9 t( R
学生似懂非懂。但我知道,等他们真正入仕后,自然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 |1 e$ t+ z3 ]$ B0 Z% u! G. y& t, E9 h: a& z! v" n: m+ O1 F# u9 Z( @
又过了些日子,我在整理一份卷宗时,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凡事要记得留两手:该说的说,该藏的藏。嘴上的话,要看对方是谁;心里的话,要看时机如何。"& L3 g+ i# C5 K7 ^& s

  Y) M  V# ?- {( I# b0 w3 |# }我把这张字条夹进了自己的日记本。这大概就是官场的生存法则:人要学会在明处和暗处自如转换,就像那寿草,在不同的文书里呈现不同的面目。
* S% c& b, Y% I7 o
' _, k! N7 Y9 i人到中年,这些世故我都懂了。可偏偏心里明白了,却又觉得悲哀。那些把寿草写成两副面孔的人,或许心里也是这般滋味吧。
1 l8 l7 @, a' q( s% x# W- Q1 H6 G( P  n  r- F7 l! H! J, R+ j/ c
夜深人静时,我常站在窗前,看着院子里的草木。月光下,它们的影子也是两面的:一面向月,一面背月。这让我想起那句老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j4 c5 N* i: t4 f% b. S9 D0 c0 E, |
可这世道,又有几人能保持光明的本心?: N- B. P& o* J' Q& r
2 c0 T) u2 Z- l! W- o
第三部:寿草年谱·其三(1590-1600)
2 e9 n; a+ b+ ~- t! X第七章:怠政
- N3 \  `" |" p3 `9 ~! @"天下寿草,同出一源。北方紫禁城中那株'祖株'备受爱护,据说已长得比人还高。而南京这一园子的寿草,则是当年移植分株而来,年深日久,倒也旺盛。北边那株寿草近在天子身边,可天子已二十年不曾过问;南边这些寿草远在江南,反倒因为远离权力中心,倒生长得更加自在。"
3 X0 [8 M- O) }" A5 o; p6 T, D1 z% v1 Y! ~
万历十八年春,南京下了场大雨。我在国子监的廊下避雨,正好遇到从京城来的老友程廷楠。他是刚从北京递送公文来南京,还没来得及换下被雨水打湿的官服。9 X, T0 |+ y6 ]2 S) p, T4 r
& n9 i$ u7 }  h9 R4 X
"京里怎么样?"我递给他一条手巾。
3 k# `9 J. p- R- I8 Y7 ]- ?9 f2 L$ M8 @2 h) v* m4 B2 l$ r
"还能怎么样?"他一边擦拭衣袖一边苦笑,"皇上已经三个月没上朝了。那些奏折堆得跟小山似的,也没人过问。连张居正在世时定下的批红制度,现在也废弛了。"
* j5 t2 H* a: _  d0 E; f6 }
( `/ b; k. }( P我有些惊讶:"那朝廷的事务怎么办?"
5 `1 O' b8 A5 X, [) k! E
0 O+ z5 _  ?' g% }7 M"走过场呗。"程廷楠四下看看,压低声音说,"内阁和六部的大臣们,现在就是在那儿演戏。皇上不来,他们就自己拿主意。小事还好办,大事么......"他摇摇头,没有说下去。9 A1 B3 I6 K5 ?8 J$ n

' N: X5 t) L6 m9 H2 a8 W% D4 I这时雨稍停了,我请他到僻静处说话。他从袖中掏出几份抄件:"你看看这个,现在京里最热闹的话题。"
0 }! c' Y6 Z4 `. \
$ G1 Y6 U# n* d+ P$ C  H# E7 ~那是最近几个月关于寿草的奏折。左都御史张鹏翼痛陈寿草"扰乱朝纲,有违祖制";礼部侍郎沈一贯却称其"有助君德,昭示天意"。这两份截然相反的奏折,如今都躺在某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L% @, L1 `8 V7 h
  G% l" [* C& u* Y+ {; q5 P
"寿草又出什么事了?"我问。
- Q8 |6 `. k2 q; Z) T  |  a/ H3 A) h+ L+ H# o# s
程廷楠嗤笑一声:"还能有什么事?不过是个由头罢了。你仔细看看这些奏折,字里行间说的可不光是草的事。"
% z5 }! V* b8 B+ D! u, n5 j& z+ ]1 M5 b7 I& ?0 i' p& `
他说得对。仔细阅读这些文字,我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微言大义。近年来的奏折确实变了味:有人说寿草"不受管束,任性生长",其实是在说朝廷松弛;有人说它"肆意蔓延,无视规制",其实是在说吏治废弛;有人说它"上下勾连,欺瞒圣聪",其实是在说官场风气。: D0 t: @7 V! {* \( Q) T
* d! T+ M+ S, f+ G3 A; Q
"现在上书的人都学乖了,"程廷楠说,"谁还写实事?那不是自找没趣吗?借着说寿草,总能把话传出去。反正也没人批阅,何必说得太明白?"
3 E; y! a( _5 a4 I3 K% H& k. ~/ E6 U! f; F+ l8 \
他走后,我在南京城里闲逛。这座南都也种着寿草,和北京一样的品种,但无人刻意照料。有趣的是,正因为无人管束,它反倒长得格外旺盛,枝叶繁茂得几乎要覆盖整个花园。7 O$ h$ U$ X3 l, |; s0 Q5 g+ a- O0 G
9 H- }% ?5 E4 o* [: M8 Q
这让我想起程廷楠临走时说的一句话:"你说怪不怪,这寿草居然和朝廷一个德行——上头不管,下头反倒活得自在。只不过这'自在',未必是好事。", o% u8 S) C! D& x$ K- p" ]
! \# b9 _1 Y+ B1 V
那年夏天,我在国子监教书,常看到学生们对着寿草发呆。有个学生说:"这草真是有福气,不用考试,不用当差,想怎么长就怎么长。"" F- u4 V' a: q) a9 q
5 P) u  p& h5 Z+ l
另一个学生接话:"可不是么?比我们这些读书人强多了。我们还得应付科举,它倒好,越不管越茂盛。"6 Z1 G& }" z/ B5 I4 a/ f8 R, ~
% m, j5 w0 {1 I$ O  Y) |( S, P7 d' w7 _4 `
听到这些话,我既觉得好笑,又觉得心酸。这些年轻人不懂,他们说笑的背后,是整个朝廷的颓势。
/ M- H5 e0 d0 m1 J3 v! s( O7 p. i; Q* T# e
万历二十年秋,我收到了在礼部当差的表弟信札。他在信中提到一件趣事:有个小吏在寿草丛中偷偷插了块木牌,上书:"我自生长,不问朝纲。"虽然第二天就被巡园的太监发现摘除,这句话却在官员中间悄悄流传,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笑话。7 @/ ~2 T5 \. G5 D8 q+ T8 Q' m

2 F9 K% J  K% e, ]+ t9 L( p1 p5 [  c那位小吏后来被治了个"不敬"的罪名,罚俸半年。但奇怪的是,其他官员不但没有指责他,反而私下传颂这句话。表弟在信中说:"这话说得妙啊,道出了大家的心思。现在朝廷上下,不都是这个样子吗?") o5 d. v$ e3 S* y

4 @1 ~3 D7 X- d读到这里,我在日记里写道:"草木无心,尚且知道自由生长;为官之人,反倒处处受制。这世道,当真可笑。然而笑过之后,又觉得心里发苦。"$ H0 U( ?3 s# z1 |7 o

$ u" f$ w0 ]: Q( T9 |- ]' m万历二十一年春,南京来了个从北方致仕的老臣。我在国子监拜访他时,他指着园中的寿草说:"你看这草,就是面镜子。它长得有多旺,就说明朝廷松弛到了什么程度。现在北京的寿草,已经长到宫墙上去了,没人管,也没人在意。"
$ J& }. p: K6 w' T$ g  j
) Z4 J8 x4 m2 W& v5 s8 `不久后,我在整理国子监的旧档时,发现了一份万历十九年的密折抄本。这大概是某个官员私下传抄的,上面写道:, B2 t- y- _3 M; s

0 v: ~9 J% w1 X- n' m) ^0 d"寿草之祸,不在草之妖,而在人之怠。草本无心,人自生病。今日之势,实可悲也。臣虽不敢妄议朝政,然见草日盛,心实忧之。非忧其草也,忧其人心也。") o- H: K& l- b8 d  V- r$ i

/ S" X/ i5 f7 o- `# h这份密折的主人是谁已无从考证,但字里行间的忧虑,却让我感同身受。8 |* I0 ^$ l% W- R

3 M- O. S; u3 u. g& d& W每天清晨,我都要经过国子监的花园。那里的寿草已经长得几乎要将墙根掩埋。有时我会在这里遇到其他教谕,大家看着这些肆意生长的草木,常常陷入沉默。
! U/ S0 O9 ]0 m; `% A" Z& {2 B4 R' {# [2 G  ?9 u' |5 z
一天,有个同僚感叹道:"你说这寿草,到底是福是祸?当年张江陵在时,连这草长几寸都要管。现在倒好,谁都不管了,它反倒成了朝廷的一面旗帜。"' J' j# B8 J; k/ t* R  b

2 }  f5 T/ T5 I( O; v万历二十二年,我在给学生讲《论语》"政者,正也"一章时,有个学生突然问:"先生,为什么现在的官员都喜欢议论寿草?"
+ S% i$ |$ N2 A+ L5 L6 F
& m3 d* M) e. z0 I( @/ [$ Z我放下书,想了想,说:"因为有些话不能直说,只能借草说事。"; M! B% ~& w/ D6 _5 ~
/ j% B, N/ q2 g# E/ x7 F1 R) V. A, f
"那为什么不能直说呢?"
9 }& Y% d, k( X, s
) L* V/ l) L2 J& j% a面对这个天真的问题,我一时语塞。最后只说:"等你们将来做了官,自然就明白了。"
/ }9 p( ]! G9 I* u1 w8 X) d% e0 k7 S! ?5 R6 i8 k" `  ~
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一片寿草丛中,四周都是写满字的奏折,却没人来看,没人来理。那些纸片在风中飘动,上面的字迹渐渐模糊,最后化作一片空白。寿草在月光下摇曳,影子投在地上,竟像极了一群弯腰行礼的官员。% v, @* i- n9 R/ Q
. n+ `% d" h) ]
醒来后,我提笔写道:  s& W5 ^) {8 [

( G0 P; |' r9 l& h2 o5 |"寿草盛时,正值朝纲衰也。然则,草之荣,非其功;人之怠,实堪忧。观今日之事,可知兴衰之理。吾在南都,虽远在天涯,却如见庙堂之上,一片荒凉。今夜月明,独坐庭前,见草影摇曳,恍如见万千官员,俯首帖耳,各安其位,却无人理政务,无人言正事。此等光景,当令后人知之,以为鉴戒。"
, M) ?! h5 M1 q. |) _+ M
5 W" e9 e  H6 y5 v+ }8 r. B: u第八章:草木兴亡, {1 }5 r  o, a# j: O
万历二十三年冬,南京城外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从秦淮河畔的粮仓开始,一路烧到了国子监附近。那天晚上,我正在灯下批改学生的文章,忽听外面一片嘈杂,走出门才发现天边一片通红。9 H/ M7 v4 X& J; G. q8 j6 f  j

8 p5 l( u! b! d; q0 j" Y9 p1 p- K) K6 e2 R
"快救火!"有人在喊,"火要烧到寿草园了!"
; ~- K3 q% L2 [8 S$ y$ a1 C1 m$ F
  ~% ]: i9 o6 c这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不同的反应。有人说:"寿草可是圣上特意栽种的,若是烧了可担待不起。"也有人小声嘀咕:"烧了才好,省得天天为这草操心。"更有人阴阳怪气地说:"这不正好?上头不是最近在议辽饷么,烧了寿草,也省下些养护的银子。"
  }4 r4 b/ ~& i
; |2 h8 V# M" F6 }" W我站在人群中,听着这些议论,不禁想起前些日子收到的一封信。信是京城的老友寄来的,说起朝廷正为辽东之事争论不休。有人说应该出兵,有人说该议和,更多的人则是低头不语。而此时此刻,我看着眼前忙乱的场景,竟觉得颇为相似。
4 t' N4 a* f6 v! I" H5 w- ~0 y. w! y6 K' e. [& q0 N7 W8 _1 x
救火的人分成了几派:一派拼命往寿草园泼水,深怕烧着一根草叶;一派只顾保护周围的房屋,对寿草园置之不理;还有一派干脆在旁边看热闹,说什么"天意难违"。
! F8 H7 N7 ~% R  ]
( X7 i' B  ~8 Z3 j& b: _这时,我看见一个老园丁在火光中独自忙碌。他既不像前面那些人那样大惊小怪,也不似后面那些人般事不关己。他只是默默地搬水泼火,该救的救,该护的护。
5 a" c& _( j4 L) j7 _+ ?; T1 x4 }% A$ l, n
"您老怎么看这事?"我走过去问他。( Y* j3 q$ L' j) k6 r6 j& t4 j- ?
, ^, }, r. r+ D. C; g
老园丁擦了擦额头的汗:"草木兴衰,自有天数。但既然是我看护的,就得尽力而为。至于最后成什么样,那就不是我能管的了。"
# a- b1 O) p0 a' i5 \: A) k3 S/ T1 [: |# @, _1 M
这话让我想起前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有个官员上书说寿草长势过旺,建议加以限制。这本是件小事,却在朝中引发了轩然大波。支持者说这是在为国省钱,反对者则说这是对圣意不敬。争来争去,最后连这官员是否该革职都吵了起来。
& u; k4 p  v- r/ H% ^3 \9 R0 n+ W* o
; P" ?5 z4 [6 c. f8 n, l- |今晚的大火,何尝不是重演了一次当年的闹剧?
0 A/ ~7 q% ~. j8 \
2 a1 M% `+ h+ J( ~7 D, i火势渐渐被控制住了。寿草园虽然被烟熏得焦黄,但总算没有受到太大损失。第二天一早,就有官员来查看,还专门写了份详细的报告,说是"皇天保佑,寿草无恙"。
2 Q, u" g5 @. @, Z  T/ E9 e* y' h& ^! U5 H) t) M( Z6 {
我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之火,虽小,然众人之态,尽显于此。或急于保全,或乐见其焚,或袖手旁观。此等情状,何其似于朝中诸公处置国事之态也。"
$ H- r' _4 X" |* m% o4 a+ v) i6 ~  x( v% e
没过几天,就传来了辽东战事吃紧的消息。守将上书请饷,朝廷却为筹措军费争执不下。有意思的是,那些日日为寿草操心的大臣,对这等要事反倒态度暧昧。
$ H9 ]6 Q/ a& h% m) ?5 K( R7 h/ E% h
. @6 h! Z  P+ _8 ]6 H3 {万历二十四年春,我去拜访一位致仕的老大人。说起那场火,他意味深长地说:"这寿草啊,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树大招风。长得太旺了,反倒惹出是非。不过你要说它该不该除,那可难说得很。"1 E4 u0 p4 ]' e+ z. o* u
' o2 x1 k8 q" j8 j
"为什么?"我问。
! t- ^9 g3 s3 S. y) I! ]' L* Y! N( F
"你想啊,"老大人捋着胡子说,"这寿草要是真烧没了,上头一定要追究。到时候,所有看过它、碰过它、议论过它的人,都得担责任。所以啊,与其让它没了,不如让它就这么长着。反正现在朝廷上下,谁不是这么想的?"
5 u' N& z) d7 k1 X& t$ K" l. `
我听得一愣:"那辽东的事......"
$ }* `+ |# n* Q, p; h$ h
7 Q" T$ p! A* j( u) w"一个道理。"老大人叹了口气,"大家都怕担责任,所以宁可拖着。这寿草好歹是棵草,烧了还能重栽。可若是国事办砸了,那可就没法收场了。"
+ G$ N% W, e' m# L4 G2 k3 v# ~" }) |
后来,我又见到了那个老园丁。他正在修剪被火烤焦的草叶。我问他为什么不把焦叶全都除掉,重新栽种。; h, @2 R8 ?# {; }5 U0 G7 Z
5 J7 ?$ R- m* U) y% |
"不用那么麻烦,"他说,"寿草命硬得很,让它自己长就是了。再说,除掉容易,种活可难。万一种不活,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9 }+ j- u9 |# g' ?) |4 }; n7 ]. A! s; @% M, J' _: v5 W
听他这么说,我忽然明白了朝中那些大臣的心思。在他们眼里,寿草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他们对待国事的态度:既不敢让它过分茂盛,又不敢将它除尽。最后的结果,就是任它自生自灭。/ i4 ^# G& e' i: Q' W
- g; Q6 w- y$ J+ K
那年夏天,我经常去看那些被火熏过的寿草。果然如老园丁所说,它们很快又长得郁郁葱葱。新叶从焦黑的枝条上钻出来,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 k# T+ m# a: @: Q! z& `
0 k' _3 U7 t' G# J$ e3 ]有天,一个学生问我:"先生,寿草这么顽强,是不是就表示它真的能带来长寿?") M# s2 ^5 ^  w- O' @. d2 l
1 b$ I8 O- [' O- g( I1 B
我看着这些倔强生长的草叶,想了想说:"长寿不长寿我不知道,但它确实教会了我们一件事——有些东西,看着容易除掉,实则比什么都难动。不是因为它们多么重要,而是因为没人愿意为它们负责。"
( O+ N4 ^* G* F6 ]* F+ C7 I3 u$ j8 F" @
"那这样下去会怎样呢?"0 U, v3 E0 W0 O; a7 u
0 r% C# {' N4 c5 }5 q3 c5 n
我望着远处巍峨的城墙,轻声说:"大约是该烧的烧不掉,该除的除不了,该救的救不及。如此而已。"
7 C7 c! E8 q. c3 L: p( i  V
& e6 h' X: |+ n& L% q7 v+ M那天晚上,我记下了这样一段话:. X+ x/ I9 \4 T2 L1 Z/ F( Y3 S

& v" o0 G! o4 h1 W& {$ D"一场火,照见人心百态。或趋之若鹜,或避之唯恐不及,或置身事外。此乃今日之现状也。然则,草之存亡,原不足虑;人之态度,实堪深思。吾尝闻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今观寿草之事,知世人之心:宁可委过于天,不愿任事于人。此之谓也。"1 d) z  _. W: F2 ]& r, S$ h9 g0 l
  K. ~5 F1 X% [8 x
终章:寿草新考& @, c  p4 {+ h  v  M9 \. W
万历四十七年春,陡然想到天子已经二十多年不上朝,不由得怅然。我立在南京国子监的斋舍中,望着窗外寿草吐露新芽,恍然间已是三十年光阴。这一日,晨露未干,我又遇到了那个老园丁。岁月在他身上刻下了太多痕迹,但那双手仍在孜孜不倦地照料着这片草园。9 |- k+ R9 w7 P2 m8 [& e8 h# w
4 C. i  a$ c9 p9 u
"王先生,"他笑着说,"这天子不上朝,这寿草倒还年年上新。"0 t, m) }( a, ^  X/ y" ^7 h- i

$ g7 k* n3 g3 h- l* o这话让我心中一震。是啊,自从万历二十三年那场大火之后,朝堂上下对寿草的态度愈发耐人寻味。那场火仿佛就在昨日,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人影幢幢,喊声四起。如今想来,那场火竟成了一个分水岭。此后朝中的每一次争议、每一道奏折,都隐隐带着那夜火光的影子。. A4 x3 Z. H1 J' H) X

1 O' R7 b, x0 [) q1 I' K. b1 U这些年,我看着朝廷日渐衰败。天子足不出户,大臣结党营私,边疆战事频繁,流寇四起。可笑的是,即便在这样的时局下,仍有人在为寿草的去留争论不休。前些时日,我收到一个在礼部当差的学生来信,说起新任郎中又在为寿草的供奉问题上书。这让我想起当年那些慷慨激昂的奏折,不禁莞尔。
1 T! i8 c  t2 S. U
1 R$ ]6 E; v  p"您在笑什么?"老园丁问。
2 t. A! U' Q2 H- T3 e# u3 h5 U7 O0 @. @: f+ @% k) `. \  o& g2 z
"我在想,这寿草真是个有趣的东西。"我说,"皇上不上朝也就罢了,连祈福的寿草也不去看一眼,可偏偏还有这么多人为它争来争去。"0 z; [4 p* @4 g9 o) c5 F

) v3 ]" Y8 X0 ~" ?2 V老园丁用浇水的木瓢轻轻拨弄着草叶:"是啊,这草啊,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意思了。它现在就像个照妖镜,把人心照得明明白白。"  d& P$ O0 p# G4 \  l- [5 k
* w  Z* X+ `" k, i
确实如此。这些年来,我目睹过太多事:有人借寿草升官,有人因寿草获罪,更多的人在寿草面前明哲保身。渐渐地,我明白了:寿草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祥瑞之物,它成了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映照着这偌大朝廷的百态人生。: ~5 _1 `! _; S' \
+ i8 P2 }; @  S' e% q3 H% |) ^
一个学生曾问我:"先生,您说这寿草到底是福是祸?"
# g/ o$ C; C  @1 [  H- C- u# e% N, Z2 i+ d
我望着窗外摇曳的草影,想了许久,说:"它既不是福,也不是祸。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些人的德行。你看,天子二十多年不上朝,朝廷已是摇摇欲坠,可人们还在为这一株草争得面红耳赤。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吗?"% I, \1 L/ g- v; d3 `

- M  ?; u. g, c# D1 b' u! H, X万历四十七年秋,我写下了最后一篇关于寿草的文字:1 C) T0 E7 u" ?$ Q" q! y& ]* S- U

  s$ i$ \/ E3 m/ {; s/ t3 f$ ?"三十载春秋,天子深居,朝纲松弛。然寿草依旧年年生长,臣工依旧年年争论。今日之朝堂,早非昔日之朝堂;今日之寿草,亦非昔日之寿草。然则,今日之人心,却与昔日之人心如出一辙。
# U! Y8 Z3 H1 H6 v% T3 j. ]1 S+ _7 _1 w3 g: i
吾常思:天子不视朝廷,臣工何以争草?草之存废,本不关天下安危;人之计较,却尽显世态炎凉。吾今已垂垂老矣,犹记当年那场大火,满朝臣工惊惶奔走,唯恐贻笑千古。谁知这一株草,竟活成了一面镜子,照见这二十余年来朝廷的衰败。
; L6 ^$ S# }7 i
5 Q0 y4 B& |+ S5 i寿草年年长青,可天子已二十余年不曾过问;臣工日日论争,可天下已处处烽烟四起。此草之存,原不在草,而在人心。人心不改,纵使烧尽天下寿草,于事何补?
! Q- E& h; t+ H
/ `. r8 K$ f* u  D6 G" |: v近日闻边患甚急,流寇渐多,而朝中诸公犹在争执寿草之事。吾不禁叹息:当年种草为祈福,今日论草成内耗。此非草之过,实为人之过也。"
- a1 _9 T: J. o% _# R2 t; a0 V$ |' k& Y# ]
写完这段文字,我走到寿草园中。夕阳西下,草影摇曳,恍惚间看到了三十年来的种种往事:那些激烈的争论,那些明哲保身的官员,那场险些烧到寿草的大火,还有那些流传的笑谈。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但历史似乎总在重复上演。% b! @+ e- M1 ?% j: J% J1 ~% @
( m9 g4 s5 A9 e  ?& b$ N1 P( c
老园丁还在那里,哆哆嗦嗦地照料着寿草。看我要走,转头来问:"这些年来,您在想什么?"
; d8 p# C3 ]9 o, o0 H3 U6 \
9 H2 z* N# o  s% c我停下脚步,望着渐沉的夕阳说:
1 l1 G7 @. E6 z8 G+ l8 r
1 g0 a# O4 V2 u# U1 @无心书草木,亦得寿长留。 历历兴亡意,悠悠最难酬。 朝堂三十载,江海半生秋。 天子不临事,何须翻覆求?! H2 Z# u) X4 y1 K0 @$ S0 h

4 }" j% C4 O8 {( j: y  _3 p/ R% R, i说完了,不管老人听没听清,自己却不禁慨然长叹。不管是人还是草,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总结了。2 o% F4 I3 F- A* q3 x) k! Q

7 T7 v  \" X8 T6 B
8 I) b5 f4 V1 h$ k3 c离开寿草园时,我回头望了一眼。夕阳的余晖中,那些草叶依然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将要结束的王朝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或许会在往后的岁月里,以另一种方式重复上演。$ M7 F/ {; I* O6 q8 A2 b4 h

% L8 H- o$ V# m; N(完)+ l4 U* X1 D  V5 Y

+ ]# a9 _4 l$ f附录
4 S) |2 K) B4 u& G7 y) l一、《寿草纪事》
: t1 J  H7 i# Z9 ]7 N# n! k) ?(录万历间某翰林院编修手札)
+ J, W7 d, N! A9 V$ f7 U: s7 x9 h" g- S8 S
万历十八年三月初三 晨起视草,见其簇新芽初吐,嫩绿可爱。老园丁言,此草自二月便发新芽,较往年稍迟。窃思去岁十二月大雪,或与此有关。记之。; J! d( W& c. Q. D. p* ~/ J, d& O

; J7 q5 x/ E* o* |万历二十年七月十五 暑气正盛,寿草繁茂如盖。闻礼部郎中言,草叶较往年粗壮,枝茎挺直,是为祥瑞。然细察之,不过因今年雨水充足耳。世人好生异事,可叹可笑。2 B$ y5 M& B# K# k5 B4 K3 G7 b
5 w3 I3 h) i+ W- B% Q# y  N
万历二十三年九月廿八 夜半火警,火势几近寿草园。众官员奔走相告,如临大敌。余在火场亲见:有御史跣足奔走,手持水桶,状甚狼狈;有给事中跪地祷告,涕泪俱下。此等情状,他日必成笑谈。
6 x) P" ]4 m/ F' f6 K' v* j  c6 {! m- u3 W" R
万历二十五年正月十五 元夕赏灯归来,见寿草覆雪甚美。然有内监数人在旁窃窃私语,疑有不测。后闻其言:草叶向西,乃不祥之兆。此等谬说,竟可左右人心,可叹。
* z  u0 T8 L5 M6 G) J
9 H8 p1 m* \/ r4 r" L) M# A万历三十年二月初八 园中得一异草,形似寿草而叶色稍深。老园丁欲拔之,余止之曰:"让它长着也无妨。"不料次日即有言官上书,称园中杂草横生,恐损祥瑞。此事竟闹至御前,令人啼笑皆非。
6 @) U/ B, {% }# z$ U# {+ C3 \4 i0 z  E; \9 F
二、《寿草异说》
4 N  o: l! ]& W9 ?3 b$ f5 k8 V(采录民间传说数则)/ x3 d% c7 s3 \  ~1 c
! d# v2 z/ V& H
其一:《寿草化龙》 有言万历初年,夜半寿草园中常见金光冲天,状若龙形。老僧云:此乃草之精气,千年可化龙升天。然余以为此不过流言,盖因宫中灯火映照所致。, W4 P9 J: c) U( T  |, T4 s( Q# [

% L% N/ u0 y- h8 H+ z其二:《梦中寿草》 礼部主事周君梦寿草忽长至天际,枝叶如云,其上有金字云:"国祚延长"。醒后疑此为祥瑞,上书言之。然三日后即以他事获罪,远谪边疆。世人谓此乃妄言天象之报。
9 [, j( z" W& O/ N% |
, j5 F8 O0 y8 w% B( Y其三:《寿草辨真》 坊间传言,园中寿草非一种,实则杂草丛生,皆被奸人鱼目混珠。此说一出,朝野哗然。御史黄某上书请严查,竟因此升迁。后证此言全系子虚,然黄某官位已稳,无人再提此事。
# z/ J$ G$ @! q7 Y. i% l  n
+ b) t9 g! f4 p; `其四:《寿草夜语》 有老役夜宿园中,言闻草叶作响,似有人语。细听之,乃叹息声:"朝堂之上,人心如草,风过则靡。"老役惊惧而走。此事传开,众口不一:或言草能知人事,或言乃鬼魅所为。
7 f8 G0 s0 v( s* j# u3 M
* o: t- L+ X) a2 p) s5 M9 H8 E0 |三、《寿草考证》
0 n- P% U) ]' |, @8 Y8 {(节录万历末年某学士札记)( A( `7 ?5 m1 C7 O- W
5 ~. i) o; B  p
甲·物性考 寿草之性,喜阴而耐寒,春生夏茂,秋实冬存。叶青而韧,茎直而节,根深而固。世传此草有延年益寿之效,然考诸本草,实无明证。盖因其四季常青,故得此名。至于祥瑞之说,殆附会耳。
2 I0 z% x! ?; K' \  l0 c% G0 D: e8 j3 y" w2 h
乙·形制考 园中寿草,株距尺余,每株高三至五尺不等。叶长寸许,形如剑,质而不腐。考之《山海经》《本草纲目》,皆无确载。或为南方山野常见之草,因缘际会,得以入园,遂成祥物。其实不过寻常草木,但因地制宜,精心培育,故格外茂盛。' s9 V( {, P* i1 d/ S

  U) L1 O* b2 q1 Q2 {% }5 V) Y丙·史载考 按《明实录》,此草始植于万历初年。然细考史料,前此亦有类似记载:成化年间,江南献"万年青";弘治时,苏州进"长生草"。名虽不同,事则相类。可见此等现象,古已有之。惟以今日之草最受重视,盖因时移世异,人心不同耳。5 K0 V  x2 E/ j3 f0 @. k
9 ^  n8 v) w2 v6 @7 V% _8 T
丁·异说考 近来荒诞之说甚多,兹举其要者辨之: 其一,传言草有灵性,能预知人事。此必无之理。草木虽有知觉,然不能通人语,况预知人事乎? 其二,言草能化龙。此尤荒谬。物性自然,安得轻易变化? 其三,谓草有辨忠奸之能。此说虽奇,然细究之,不过因人心向背,妄加猜测耳。
. h$ J% b, d& ?9 m, ]8 d& C" N9 Q1 R( v' k* P
戊·讹误考 寿草之事,讹传甚多。兹条分缕析如下: 一、园中寿草,本非稀有之物,但因精心培育,故格外茂盛。然世人竟传为天降祥草,谬矣。 二、草之荣枯,本随节气自然,然每有小异,辄生谣言。此乃人心好异之故。 三、火警之夜,有言草放异光,实为火光映照,而世人传为灵异。 四、草叶向背,本因风吹日照,而人辄以此占吉凶,妄也。
1 x) l" D4 [/ E# h0 q) D
( w; @% Q) |! h3 J己·新证 予尝私下考察,得一说可证寿草之来历:万历初年,南方进贡异草,适逢帝躬抱恙,太后忧虑,正值求药问卜之际。此草四季长青,状似益寿之物,故得重视。此后渐成定制,遂有今日之盛况。此说虽未经史册印证,然较诸异说,庶几近理。
8 j# k8 S) }# z9 x5 S8 I3 B" C7 {  G9 K/ O$ F
备考: 诸般传说,皆系人心所生,与草本无涉。然细究之,亦可见一时风气:其始也,以草为祥,盖人心向善;其中也,以草争宠,盖人心趋利;其末也,以草为谤,盖人心叵测。此三者之变,实为一代风气之写照,可为世道人心之鉴。
5 w& t  [6 D1 K  u7 E1 k
) k( b! d6 g) V(附录终)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