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夷陵之战(上)---攻守易势的一场定界之战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4-8-13 23:37 标题: 夷陵之战(上)---攻守易势的一场定界之战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4-8-13 23:55 编辑 , D: S% w6 ?1 {! Z. a) a
: A- w3 T* m' J% p& P m8 F) c( F0 C t" G _ o0 r: m8 z7 _) @* F. |/ E! O
3 e( w/ b: G* S/ J: C, [5 @
$ u0 e& z1 {6 Y* i' y
* ]% y, G" B- |在三国时期,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起合称为三大战役,也是最后一场。这场战役使得真正意义上稳定的三国格局就此形成了,而战败之后的蜀国再也无力向东扩展一步,当初隆中对里的“双翼展开”战略构想化为泡影,沦为折翼天使的丞相从此走向悲剧性的结尾。 , t) k6 ^0 h" U7 t0 W5 L+ t1 d* r! N3 ^! ~) e, {+ g
# k$ C* Z. T& X# l) Q先从战役的发生开始描述一遍基本过程:% I/ J6 P6 ]0 ?; r. A" @% }
/ z7 h+ w' L# E' b _2 l& {7 i 5 B% n8 [5 W* s& a# u# A2 V前面拙文曾谈到汉中战役,以及关羽的主动防御演化成进攻行动的襄樊战役:再谈汉中之战以及后续(下);/ b6 g0 a$ ?4 P
6 |+ d) v2 e. X* R' L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孙权趁荆州方面的关羽主力北上之时,派遣吕蒙、陆逊等人偷袭荆州、并擒杀关羽,夺回荆州全部地盘。 这种短视的背刺盟友行为带来的恶果是巨大的:不仅使孙刘联盟直接破裂,更把刘备推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 q9 p W' u8 H* R! j- |" P( ~% `6 ?
如果不反击,从道义上无法接受孙权这样极其恶劣的毁诺背义行为,从军事上也无法接受荆州地区全盘丢失的巨大损失。 * B; V0 q; U- z
! i) f, O/ i$ t& K+ b6 w
这使得夷陵之战的爆发几乎成为一个必然。 1 Y* D, D: w4 _* N% W ; W( f! B9 t- r . Z' f, M# l* v1 p% y公元221年4月(请记住这个日期),刘备称帝;5月,蜀汉大将张飞被部下范强张达刺杀,此后二人逃亡东吴,开战的砝码又加上了很重的一块。- [1 Y- n) |4 t" ?( R
6 i. n2 i, V. I% \0 e
7月,蜀汉集结大军出征伐吴,孙权急忙遣使求和,诸葛瑾(丞相的亲哥)也写信陈说利害希望刘备退兵,愤怒的刘备直接予以拒绝;东吴方为避免两线作战,遣使向曹魏称臣纳贡;同时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迎击蜀军,战事一触即发。) w- J! b5 Q! I% K
, L) C0 `8 _$ s. F, z
3 u- M" B+ i4 J, d W; T/ P! m1 V; Y b4 H9 T& X & ?6 u" ?) O( [9 d" T6 p + B+ S6 [5 O% e5 L9 Q1 }& s这张图就是夷陵之战所发生地域的概述,战场范围大约是从今天的重庆奉节白帝城,向东沿着长江三峡延展到湖北宜昌一带。 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就位于长江三峡大坝处,长江从重庆穿过狭窄高耸的高山峡谷一路奔腾东下,到宜昌一带忽然视野大开,一大片广袤的江汉平原徐徐展开,于是江水流速大幅缓和下来。 地形的巨幅落差是建造水利大坝发电站的绝好地点,也是东吴军队大破蜀军的胜利保证。 _0 m: T$ O2 r6 G! d3 V : ?% }: m4 f/ o; c- y / T; h/ O: P+ e* Q+ ?+ K ( s/ H6 S9 `& K & L, l5 j+ l% u" f! m 2 R# Z. C2 n* B/ i请参看上图(自己手绘的粗劣质量,看个意思就得) 7 o5 U/ Y, w* `# j/ e) Q5 Q: d8 U; T* j- l s
汉中之战时,蜀国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曾协议割让了湘江东边地区给东吴);袭杀关羽后东吴就势吞并了全部荆州地区,蜀吴的分界线直接是以三峡为中线的。. ~! z q& @: d9 q9 O, g
( ~% ?6 e* w2 u阆中是连接汉中和成都的咽喉位置,因此镇守这里的只能是最心腹的将领:张飞。汉中太守的职务给了新秀魏延让很多人不解,但其实阆中比汉中更重要--这里是出成都东进或北上的必由之地;该地驻有重兵,也是伐吴的主要出兵点之一。 张飞意外身亡后,诸葛亮赵云等股肱之臣又反对伐吴,刘备只得将诸葛亮放在成都做总后勤,赵云安置在后方做总预备队;同时任用大批新人:冯习任大都督,张南、辅匡、赵融、廖化、傅肜、吴班、陈式(曾被谣传为三国志陈寿的父亲)等人开始担当大任。$ E5 S( M7 b. G/ p. P
: q. ?" ]; i( p1 {; y% T5 b 0 n% _5 e( |' B" h0 Z1 n公元221年8月,刘备亲率大军进入前线,此时蜀军总兵力大约是4万人左右,分为水陆两军沿江东下。 3 i% W- D# ^! Z + |, k* c" A) o; \( G东吴方面集结了总兵力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是东吴方略占优势。 ! V. k) w* y: C" N/ {# i 1 n" x$ \; C1 P* M; ]1 Y( c+ n; r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三国志.陆逊传》! I0 G7 A2 g3 x, |5 u5 ?3 t% e
; _% M( u: |0 h" n
但蜀汉军的陆军实力强劲,且初期士气高涨,前锋吴班、冯习进军顺利,直接击破了驻守在巫山的陆议、李异、刘阿等吴将,并追击打破了秭归,战线直接推到了猇亭一带。( w, Q$ w v) A* t" e4 x' ~2 P$ u* g
$ [4 E& z( m9 q( ?
0 Z' K5 `0 L% \7 }" I3 H6 I* U3 ]
第一阶段蜀军进展很顺利。 7 l' Q) w+ x+ p0 d" g9 D/ {/ C ) [; B+ M" s: d, I ^ # K# q Z* q# g+ ^; e此时的陆逊压力很大,不仅仅是因为蜀军势如破竹,深入吴境数百里;更是因为此时他率领的是东吴一班旧将,而自己年纪轻资历浅不足以服众。 : Q4 B4 B3 m& n2 j5 e" v" u3 P5 [/ O! q# U3 T0 i+ b* @. N& P9 s
看到蜀军的气焰逼人,东吴将领们纷纷请战,要尽快和蜀军决一雌雄。陆逊非常冷静的制止了这个趋势,并在关键时刻动用孙权授予他的职务权威镇压了这批老将的作战冲动。1 p# _1 } l. c
7 R4 d. @# F; z4 Y4 Q5 |* f- w f) e* w0 N
陆逊清晰的指出:蜀军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杀出,进入到第三阶梯后战略局势即将逆转。 8 S, {" D( E/ k! V, w- W$ @9 n3 f1 s5 \. N, P- V 9 U0 V3 s7 z9 u8 d& r3 x+ ^7 C6 Z f/ f, R% c! N
这张图看的更清楚一些 6 X* n' P! H! @0 o - c) G' f5 L. a2 k3 t4 D蜀军居高临下从左边的山地杀下来,发现一片大平原既是吴军很有利的战略纵深,也是自身弱点的充分暴露: ; r, ]; Z7 F9 } - Y: M5 ^3 V4 W/ d7 |) o8 p9 s. a1 V 蜀军的水军战斗力很弱,而东吴水军天下第一,因此出了三峡后长江变成了吴军的有利地形,也是蜀军的天然交通障碍。吴军在水面上来去自如,还能得到充分的补给,蜀军则被逼迫不得不分兵两岸; 0 t5 @: a* b( f9 l9 H7 q4 o" f- s$ c# L
长江三峡段的水流很急,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导致蜀军的后勤补给线不但漫长而且艰难;吴军背靠江汉平原,粮食丰富且补给方便,还是自己更熟悉的作战地形;6 @% r ], \; u M' l2 A: o8 n
2 Y6 F, |7 |& ]8 ]. p5 S; a 北面的曹丕一直在虎视眈眈,三峡段蜀军还可以借助地形的掩护,出了三峡站在大平原上发现四顾无人,周边危机四伏。刘备被迫派遣黄权率军一万人驻扎长江北岸来防备曹丕,本就兵力不足还分兵,败相已露。, C% q3 M) k$ J( N- S$ N
0 V5 K2 ~4 D: Q" f6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