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从《恨赋》到《拟恨赋》――李白与李东阳的仿写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3-6-6 21:38
标题: 从《恨赋》到《拟恨赋》――李白与李东阳的仿写之路
从《恨赋》到《拟恨赋》――李白与李东阳的仿写之路) O1 S1 g: H. Q1 z
我之前在写二十四诗品读古文的时候写了江文通的《恨赋》,写的时候也曾颇为这个怀才不遇的文人之恨所愤懑。但是通读了江淹的经历之后就觉得虽然江郎才尽不无道理,但是这《恨赋》之意却并未在江文通的真正人生之中有太多的感觉。毕竟前半生的蹭蹬凶险换来后半生的煊赫庙堂、文人领袖,也还并不算是一个太令人嗟叹扼腕的际遇吧。虽然江文通的文章曲尽其妙,但是却总让人觉得低徊恨愧之间,这块垒之中的郁然之气并未散发,闷结于心,难以排遣。所以我在高中的时候,早读的机会大声读完《恨赋》之后总会颓然一刹,然后赶紧去读《出师表》或者《赤壁赋》,以中和这犹如寒天饮冰的感觉。
4 }! p8 b4 g  N0 L# F+ J7 a7 T' e5 G' \
我在知乎同时发了我写《恨赋》和《别赋》赏析,别赋一百多赞,恨赋只有两个。其实原因似乎也很简单,别不过是黯然销魂,恨却大抵是生离死别、天涯永诀。暂时的抑制是别,永久的归宿才是恨。
3 ~% ^& f! \: l
* j4 G; G# {9 K- P, q) D回到正题,江文通的恨,在两百年之后;被一个文名更甚于他甚至被中华民族视为天上谪仙的人物所感佩,而写下了《拟恨赋》。这个就是在余光中的诗中“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仙太白。我查过些资料,据说拟恨赋是李白少年中二时期写的拟古之一,恨赋和别赋均有拟写,流传下来的只有这篇拟恨赋。我给《恨赋》定的二十四诗品的映射是悲慨。而这篇拟恨赋却似乎断断不能放到悲慨的意境中去。虽然谪仙的笔锋也足够豪阔,但是却难以从意境上匹配江文通的这种千古郁结之气。
" v. ~# v; m: o" ?! `, V5 c: x! G% f* R! Q
不过,换一种角度,仔细审视一下李白的《拟恨赋》,会读出另外一种文士对于这个造化弄人的世间的深深恨意。先上原文吧:. h# d0 X4 `8 V6 ^5 ~
5 i% U# y$ L3 i+ p
晨登太山,一望蒿里;松楸骨寒,宿草坟毁。浮生可嗟,大运同此。于是仆本壮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贤,饮恨而殁。: J, _- u! X7 _
昔如汉祖龙跃,群雄竞奔,提剑叱吒,指挥中原。东驰渤澥,西漂昆仑,断蛇奋怒,扫清国步。握瑶图而倏升,登紫坛而雄顾。一朝长辞,天下缟素。
* X2 A0 U$ s+ s若乃项王虎斗,白日争辉;拔山力尽,盖世心违。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帐中剑舞,泣挫雄威;骓兮不逝,喑呜何归。
1 j+ P+ {- m7 c" p; D' ^8 j至如荆卿入秦,直度易水;长虹贯日,寒风飒起。远仇始皇,拟报太子;奇谋不成,愤惋而死。
$ T# C- k! R$ H5 y8 ~若夫陈后失宠,长门掩扉;日冷金殿,霜凄锦衣。春草罢绿,秋萤乱飞;恨桃李之委绝,思君王之有违。昔者屈原既放,迁于湘流;心死旧楚,魂飞长楸。听江风之袅袅,闻岭狖之啾啾;永埋骨于绿水,怨怀王之不收。
; w, X( U4 G' U  a及夫李斯受戮,神气黯然;左右垂泣,精魂动天。执爱子以长别,叹黄犬之无缘。
" x5 D2 \: b1 s5 K或有从军永诀,去国长违;天涯迁客,海外思归;此人忽见,愁云蔽日,目断心飞;莫不攒眉痛骨,抆血霑衣。若乃错绣毂,填金门;烟尘晓遝,歌锺昼喧。亦复星沈电灭,闭影潜魂。已矣哉!桂华满兮明月辉,扶桑晓兮白日飞。玉颜灭兮蝼蚁聚,碧台空兮歌舞稀。与天道兮共尽,莫不委骨而同归。
8 }! {) ?5 W1 |) L
: `9 s  q! |$ c2 t- d: p( z  K479个字,比《恨赋》还少了几十个字。但表达的情绪却似乎完全不在一个领域。李白的拟作,文眼开门见山,就戳在脑门上。“仆本壮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贤,饮恨而殁。”十六个字,太白的恨意之中的壮志豪情喷薄欲出。有人据此而推断,这是太白的中二少年病所在;但殊不知,这是太白能够为天下人千古传颂的关键所在。太白的恨是一种对于天地运命的不甘和抗争,是一种对于前贤奋勇而饮恨结局的承继与敬仰。
# c; }; V" ~/ ]
( c, @7 \/ |7 Q2 `图片
9 B' M3 b# _* \9 U& a/ ~8 \0 `3 F+ A& c
后面所讲的几个典型的恨,和江文通的文章比起来也是殊为有趣。
% C% g" G2 ]3 l3 K7 n* h3 \李太白所述,第一个是汉高祖,江文通所述,第一个是秦始皇。这个二者的区别,一个是八百年基业之祖,一个千古一帝。看起来似乎地位相近,但是所恨却完全不一样。始皇所恨,是大业已成恨未长生,此恨已达天地,却是典型的君王之恨。汉祖之恨,是布衣斩蛇之后,纵然亭长还乡作天子却终不免一朝长辞。这样的恨,却是奋斗之恨。
" A& d$ ]( u4 B! _6 Y! n4 b0 i% O* ]# A
后面的几个,项王映射赵王,一个是功亏一篑却不肯绝地隐忍再起的恨,一个是称霸一方却不得不阶下求生的恨。仍然是一个帝王失国的悔恨和一个英雄不屈的怒恨。李陵映射荆轲,一个是情势逼人而不得已叛国求生的将军惭恨,一个是功亏一篑却只嗟叹未能报恩的死士遗恨。昭君映射阿娇,一个是君王不识无奈远嫁的赍恨,一个是恩宠不在长门渐冷的怨恨。冯衍映射屈原,一个是文士罢官闭关文史的厌恨,一个是忠君反被猜忌流放的忧恨。嵇康映射李斯,一个是高傲国士不屈的千古恨,一个是客秦小吏遗憾的当年恨。" L: P+ \- A3 \7 x
0 e" ]; k0 ^9 O/ S. D2 p& u; w
这一一映射的对对碰,江文通的恨,大多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本位之恨;李太白之恨,大抵是人生在世的奋斗之恨。所以说,恨赋之中得恨,恨得坚决,恨得基础,恨的是天地造化、形势逼人。拟恨赋中的恨,恨得壮阔,恨得雄浑,恨得是人未胜天,际遇难逢。0 H. l, O( z! H% M5 N

0 h! u1 Y# [8 e+ J& V& Z所以说,太白写的拟恨赋,拟出来的却不是江文通的千古郁结之气;而是千古奋斗之溃。虽然不算是少年中二,却也别有一番谪仙的气度。谪仙者,自然不会以凡人之恨而郁闷自己,只会以凡人之失败来砥砺自己。名为写王五却实际讲谭壮飞的电影《一刀倾城》之中,狄龙所演的谭嗣同就很有如此之气度;做大事者不是大成就是大败……就这样简单的一句台词,就说尽了多少千古英雄的血泪和恨意。这么一看,江文通和李太白的恨也就清晰的分层了。读李太白的拟作,感受的不只是郁结,却是一种奋斗之后,功未竞心不死的愤然。
% Q, Z& x1 E5 D! T! `, ^8 Y- u4 D( {2 {) ~4 K$ {
再说李东阳的拟作。李东阳的形象,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都有个大概的印象。虽然出场就是文坛领袖,但却并不怎么出彩。甚至可以说是颇有些被人鄙夷。李东阳自小久负神童之名,但科举之路却并不顺畅,既没有连中三元,也没有名列三甲,会试也在百名开外。后来大部分仕途也是按序熬年,长期在侍讲学士的位置上熬资历。后来的外号“伴食宰相”也大半有此原因。在政治层面,其实当年明月还算比较客气,并没有专门指出李东阳是个以妥协隐忍为主的油腻老人。但这样的人物读了江文通和李太白的恨赋之后,却也颇有感触的拟作了一篇。万幸的是,李东阳给自己先写了个序。把他的块垒和胸襟都在序里讲的明明白白。侧面来看,其实也是文人心态的一个极有意思的变化。: ~7 t$ \$ F& w; w# z2 J6 \
1 f$ K7 F/ E7 D  Y1 c) M. G
先把这个序放在后面吧。
8 j3 I( q4 M+ p) |7 M; H$ N/ [+ a+ i" k1 ~' y; l
予少读江淹、李白所作《恨赋》,爱其为辞,而怪所为恨多闺情閤怨。其大者不过兴亡之恒运、成败之常事而己。是何感于情,亦奚以恨为哉!中岁以来,更渉世故,记忆旧闻,忠臣孝子,奇勋盛事,或方值几会,遽成摧毁。失之毫厘,而终身旷世不可复得,至令人吞声搤腕而不能己。圣贤不言恨,然情在天下而不为私,亦天理人事之相感激,虽以为恨可也。乃效江、李体,反其为情以冩抑郁,而卒归于正。知我罪我,皆有所不避云。9 ^/ d) _5 M3 a) g

! G' V- V1 q' }; t- K- {李东阳的眼中,江文通李太白的恨,多为“闺情閤怨”,大不过是“兴亡恒运,成败常事”。没啥可以激荡情感的更不用说恨这么强烈的感情表达了。所以李东阳以自己中年以来的各种阅历,提出了更正统更中和的观点——圣贤不言恨。那么所谓的恨不过是天理与人事相互激发感慨的一套天下共情的感觉而已。所以要重新将恨的各种案例“卒归于正”。
4 ]7 x6 U# F3 A/ O
3 K! J& j  J& \4 Q$ A) Y2 H; A且不说这么说好不好,仅仅就一句“情在天下而不为私”就足可以看出这个大才子的儒家基点。家国天下一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必然不再以私情为念;当然也更不可能以私情的恨为恨。所有的恨都是天下共识的恨。所以儿女私情的恨不足以入恨赋,个人的成败得失也不足以入恨赋。说到这里,不由得不佩服,这位大佬倌的文坛领袖不是白做的。这一下子就直接把恨赋拉到了宏大叙事的行列,一下子就宏大起来。草民似蝼蚁,个人如烟尘;恨之大者,也是可以为国为民的。. s# W" j( k' y9 ~
, p' ?. f. W; ]( i
这番说辞,李东阳的口中说来,不光能理解他在刘瑾等八大宦官肆虐朝堂时的隐忍;还能够感受出他在牺牲谢迁与刘健等人时的选择。当然被心学尊崇的千古圣人王阳明也在李大学士牺牲的范畴,王守仁在龙场悟道的时候对于这个宏大叙事是如何理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估计以心学为指引的王圣人和之后的膜拜者,大概率会看不惯李东阳的这个看起来可以说是伪善的应对方式。) V- ]4 N: [% V2 `

2 @5 g4 K' I* ^) f* H% Q: R: l. A不扯其他的,上李东阳《拟恨赋》的正文吧。3 O8 |3 M( K7 Z" x
. }$ f' w2 b# {& t
仰视大块,流观古今。抚陈编之磨灭,悲往迹之销沉。或事几之幸会,或祸败之相寻。感志士之涕泪,伤善人之聋瘖。$ u) l; e, y& {* V/ [. i
若乃国士报怨,吞炭漆身,遗恨饮噐,潜身水滨。部马为之惊跼,贼徒为之崩奔。奋仇衣于一剑,陨怨血于千春。
# X! H0 O1 a! K" e威横强秦,怨深邻国。壮士夜奋,神椎昼撃。山岳为之増气,天地为之变色。误失手于副车,仅逃形于大索。# `% I  c" D+ c, u8 H$ H
陈窦秉政,誓清浊乱。推席定谋,露章请断。机事暗泄,禁军坐畔。塞宇宙于烟氛,堕衣冠于涂炭。0 f6 m& A1 E( K1 I$ \0 c* f
昭烈继絶,武侯托孤。勇复汉祚,雄吞魏都。陈二表之宏略,运八阵之奇谟。忽将星之沦落,悲帝业之榛芜。4 c+ }* s! Y9 f
武庙将建,唐社几屋。跃少海之潜龙,返虞渊之日毂。
3 ^6 Y4 S" ]# ?( K3 Z二竪伏法,五王就戮。功甫收于药笼,祸终留于机肉。
- Y! X* e+ A5 \, H建中失母,感慨天衷。顾衮衣与玉食,嗟欲养而无从。误承欢于别辇,翻饮怒于深宫。冀百欺于一得,竟忍恸而长终。4 n6 J  E) W4 O
金人南下,岳侯奋矛。复中原于破竹,誓决防于焚舟。神禠奸魄,天遗国雠。痛长城之自坏,委社稷于洪流。敌骑南驱,江沙夜驻。若兵力之不支,幸潮来之有处。海若助虐,坤灵失据。岂二仪之翻覆,葬万物之非故!
; ^0 U* J' a0 r( _3 A- h1 L: X/ A! a0 i/ T& K" d  @
已矣乎!江山改兮人民非,白日黯兮隂风凄。时不可乎再得,叹浮生兮曷归?骇余声于璧碎,伫灭景于云飞。事难成而易败,世寡合而多违。矢脩正以俟命,孰利钝之可期?庶人定以天胜,终斡旋于化机。
8 O6 E- w" ]7 y# V5 j7 `( u, ^! b5 T
0 |# c; @0 j; [9 j* @, `, G$ F李东阳的拟恨赋读起来比前两位大佬晦涩了不少。前两位大佬的典故,基本上都还在古代文人的常识范畴。李大学士的这个是纵横交错,顺着历朝兴废出典故。这个读法,不仅仅要有典故知识,还要有历史大势的感觉。真的是有些宏大叙事的感觉,倒也不愧大学士的大手笔。所以读这篇文章需要些细品的功夫。另一个方面,明显李东阳是要别开生面的,没有像太白与文通一样,前后呼应的一一映射。理解起来也就很有些难度。我花点篇幅,捋一下这些个典故的脉络吧。
* _3 @3 g% T! X8 H& H: g8 N+ S
' S% i$ r! s: h1 [) L% H1 M李东阳前面第一段所述幸会之事、祸败相寻其实只是一个感慨,关键的意思是在于强调”感志士之涕泪,伤善人之聋瘖“。这里呢就有点像以小见大的历史叙事手段——从一个历史人物的角度来描述天下大势。然后再从天下大势之中总结出恨的感觉。
7 b& J1 v" N( T' q2 P% u7 }国士抱怨一段写的是豫让刺杀未成,落实的人物自然就是豫让,这个其中的恨意其实是对于国士未能为主复仇的抱憾之恨。虽然豫让未必代表天下大势,但是以国士待我便以国士报之是千古士大夫的最基础伦理,这一点李东阳也抓的挺准。, Z# ?, ~7 s5 \, v# _
威横强秦一段指的是博浪沙刺秦,落实的人物是张良。其中顺应天下大势的是对于暴秦的反抗未遂之恨。
: X  c( y2 M/ U- K9 r2 U' P陈窦秉政一段指的是党锢之祸,落实的人物是陈蕃窦武。谭嗣同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绝命诗首句中”望门投止思张俭“就是这次党锢之祸的写照。党锢之祸可以说是士人阶层的代表清流集团反抗宦官愤而党争的典型案例。我想李东阳写这一段的时候,大概是有切肤之痛,所述的恨意也是汹涌澎湃。所以才会有”塞宇宙于烟氛,堕衣冠于涂炭“的天地为之变色之感。! a  m  V( S/ [- T5 G- f
昭烈继绝一段写的是武侯故事,落实的人物不用说自然是诸葛丞相。话说这个愧恨的感觉也真是写到了我的心坎之上。作为和马亲王一样的丞相死忠,这一段的恨那是真恨。想当年我读三国,星落五丈原之后便索然无味,而恨不能再写一部三国给武侯一次翻盘的机会。这里的恨是力挽狂澜却难以回天的忠臣之恨。- s* X( I8 R1 N0 D8 C  B4 ]7 ?
总结一下,这四个案例其实有一个历史脉络。从三家分晋到暴秦一统,从大汉党锢到三国季汉落寞。这条线路其实是士大夫眼中的正朔走向,也是历史大趋势中的各样人物之恨,有逆流有顺流,但恨却是一脉相承的。4 O- ~7 x' k; L" r# i  p
5 z; }7 x7 v5 S( t
在这之后武庙既建、二竖伏法、建中失母三段都是唐史典故。但这其实是一段。是一套恨的说辞。! P& J  G. Y- z4 g8 |
武庙是唐肃宗建的,期间正是安史之乱,弘扬武德,所以选历代武人入十哲;这本是一个振兴奋发的举措;但是之前五王诛二竖的旧事——其实也就是武周之后杀二张拨乱反正的故事——已经种下有唐一朝的祸根。所以之后才会有建中失母的情形,也就是李适在安史之乱中失去了生母,之后念念不忘的寻找,终其一生却一无所获。这三件事情看起来并无关联,其实却是这样的一个逻辑。肃宗修了武庙,本来是一派奋发图强的局面,但是之前五王杀二竖的”祸终留于机肉“。所以这奋发图强之举并没有多少效果,自己的儿子德宗李适也找不回在安史之乱之中丢失的母亲,到处找寻,却又被屡屡欺骗,进而郁郁而终。这个恨是一种综合的恨,落实在德宗李适身上,纵有之前的武庙奋发,平定了安史之乱,也挡不住曾经种下的祸胎,丢失了生母。这种恨是以家为国的恨,更是帝王与生民需要共同面对的恨。其实这个典故里有个很有趣的八卦,建中失母,这里的母亲其实就是野史之中颇为著名的沈皇后。更精确的说,就是八、九十年代风靡大陆的港台电视剧《珍珠传奇》中的沈珍珠……! C& O/ F7 l: H- ^0 @
金人南下一段,就更是要结合历史来看。这个恨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恨,一种对于浩浩汤汤的历史洪流的恨。从众所周知的岳飞旧事到江海之上的采石之战。更是体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沧桑感。当然,低情商的说法就是我们自毁岳爷爷这样的长城之后还好借着长江天险暂时挡住了金兵。但是这天险一旦失效就是”二仪之翻覆,葬万物之非故“。这种又惧又恨的感觉就是如此。
; {2 B" s0 e% s  r( Q捋完了李东阳的这些典故,大概也看明白了套路。宏大叙事之中的人物悲剧,而这些人物的悲剧又都和这个宏大叙事的天下大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简简单单的情之恨、爱之很、名利之恨和命运之恨。% B8 I) w( y' g

1 a- p' v/ {1 Q0 y' h所以,其实把江文通、李太白、李东阳三篇恨赋的结尾放在一起看就会更明显的看出差异。% z" W' E& |! d+ d7 U7 a

) _0 I, [- M$ ^' O5 B江淹:
! Z9 A: V1 I+ `+ W5 {+ s) [3 K2 u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3 ?& m) M& I7 n% d( T1 v6 k5 W
( Q& X% K# F) N! C* I9 ~李太白:
3 f/ z4 x( {- m6 S" t, Q
* y7 w9 [4 a! z/ K或有从军永诀,去国长违;天涯迁客,海外思归;此人忽见,愁云蔽日,目断心飞;莫不攒眉痛骨,抆血霑衣。若乃错绣毂,填金门;烟尘晓遝,歌锺昼喧。亦复星沈电灭,闭影潜魂。已矣哉!桂华满兮明月辉,扶桑晓兮白日飞。玉颜灭兮蝼蚁聚,碧台空兮歌舞稀。与天道兮共尽,莫不委骨而同归。
' x& N  ?$ i/ P! u& I
3 G% ~0 e+ a% o' C0 ]李东阳:' Z$ M! S9 t/ `# F

! G4 a. h# d+ y已矣乎!江山改兮人民非,白日黯兮隂风凄。时不可乎再得,叹浮生兮曷归?骇余声于璧碎,伫灭景于云飞。事难成而易败,世寡合而多违。矢脩正以俟命,孰利钝之可期?庶人定以天胜,终斡旋于化机。4 Y) w* Z) T0 l. H! X" d& h8 l

6 u3 C$ o8 |9 q江淹和李白的结尾,是典型的恨不能抑的场景,加上具象的恨意描写。孤臣、迁客、戍卒、孽子都是最容易草木惊心的所在。这几类人的感觉,肯定是敏感而纤细、脆弱而多疑。所以从这些人的感觉写起虽然最容易共情,但也最容易形成场景的壁垒。同一个春秋变换、歌钟昼暄的意境,在常人看来不过尔尔。而在特定的人群看来,却是天地恨绝的场面。
7 i: h" Z- N6 w& X7 J8 q; F' q1 W& M5 V% E0 I; i/ q
李东阳的结尾就要普世宏大很多,”事难成而易败,世寡合而多违“是题眼;”庶人定以天胜,终斡旋于化机“是答案。所以这个结尾没有预设一个居于特定处境之中的人,而是把人的情感放到更广阔更宏大普世的规律中去。总结为人之所为,就是在造化机巧之间斡旋的妥协。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可以来恨造化之中的机巧,来恨更有着哲学意义的大环境抽象出来的天下大势。
! z/ G! u0 r+ _4 b9 k9 L' y  C1 g$ T
李东阳相较于李白,绝不只是少年中二与中年圆滑之间的差异。李白的汪洋恣睢是一种忽视人心的存在,他拟恨赋的前提是拟,拟的要多像有多像,要多锋利有多锋利。李东阳的拟恨赋,着眼点是在于恨;只有将更普世的恨呈现在文字之间才能够对抗江文通和李谪仙这两大千古才子的精彩文章。不得不说,从李东阳作的序来看,他画的靶子至少他已经成功的击中了。
0 M" @8 H5 w6 M9 l
3 |7 {$ r- w% V, `! {老规矩,这篇文章我没有太推崇太白,不是因为我不喜爱。但我毕竟没有推崇谪仙和千古留名的江郎。那么李东阳的七律也就很适合做结尾。也许对于懂诗的人来说,一看这首诗就能明白,此人是能拟出别开生面的恨赋的人。
' w* t2 l1 d; r' r$ U1 [  h4 Z/ `' j, @
寄彭民望: D! Q' N( c3 m6 ~# ~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
5 A" `$ y& h: w! u! H* t9 M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f. g0 T! j6 @6 b, t+ k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m/ I4 u! U) g8 h$ a  b: `9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