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匈奴之辩 [打印本页]

作者: 故乡在喀什    时间: 2021-1-8 12:08
标题: 匈奴之辩
本帖最后由 故乡在喀什 于 2021-1-8 12:41 编辑
) Z/ w3 N; i! a3 m8 o% l+ a. o( J6 c- `7 q3 U( c) k
     
0 `, |) C/ @3 z3 \% s) G- k- f: Y' v, l8 W
关于张骞,说得不少了。两千多年后,中国人对其出使西域的发现仍不明就里。说他找到匈奴的粮道,似颇受质疑。看来有必要从西域话题的根源:匈奴,加以讨论。兹拟以三篇文字展开。, [$ U' m3 W3 k# P
分别为:匈奴是谁;其从何而来;又到哪里去了?: y8 q0 F; G3 z. k" D
讲清楚这三点,西域话题中一些规律性和周期性现象就可找到原因和特点,西部的大门也就更容易打开了。
2 D( l: G% Y8 F+ I匈奴从哪里来的?: {. Q; i( f, L! S: H  ?) q* k; }
司马迁认为: 匈奴是从中原出走的,乃夏朝一支:“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注一)。意为淳维,兴于今河南、山东一带,北上成为匈奴始祖。淳维是夏桀之子,夏亡,他据夏桀众妾为己有,逃到北方茫茫草原荒漠之地,与山戎、猃狁、荤粥融合,游牧为生,世代繁衍。
- b: I& k0 X3 ]3 H! N& Z: A$ R, l这种史学“拉亲戚”的想法不错。但可行吗?匈奴之地的主题就是吃咸肉,穿皮革。经营靠抢,生活靠打。偷爹之妾根本无用武之地。匈奴父辈去世后,其妻妾全是儿子们的,根本不用偷。至于夏朝的兄弟们和更早以前的匈奴部落啥关系?连司马迁也就点到为止。所以,匈奴源于中原的说法不可深究,不可深信。
0 e0 ~7 w$ T4 t6 l8 I匈奴自认为其祖先和狼有血脉关系,这种狼图腾故事,不仅在今日蒙古族和西北众多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里有,在中原的历史里也有(注二)。匈奴不认为自己和中原有血源关系,即使有也不足道 。在汉之前,匈奴的记录主要由春秋战国的诸侯完成。汉始,汉、匈文书交往基本用汉朝文字和体例。如果匈奴发端于中原,其文字,语言,甚至风俗多少会有些中原特点。但汉、匈相似处实在不多。民族间关系,最好的是水乳交融,最差的则水火不容。匈奴和中原的交融和不容都走了很长的路。
, A3 n$ R" t2 D1 @5 Q从历史证据来看,最早学会骑马的是古伊朗人。匈奴人从这一支古伊朗人学会了骑马(注三),然后自西向东而南开枝散叶。再后来,被汉朝一次次打散,远走,再回来。中原不易,匈奴亦然。3 S5 W4 y, n) f8 x; Y; O. o5 q! }
匈奴对其来历,也有心口相传的说法。有些还非常靠谱。比如:匈牙利就曾经是匈奴人建立的国家。匈牙利人克勒什·乔马·山多尔(1748-1842)发现中国的裕固族和西迁的匈奴人有着语言和文化上的相同之处。
9 _# I$ r. _, B尽管匈奴和中原联姻的不少。但在匈奴看来,这种联姻更多的是胜利的另外一种方式。这种胜利,更多的是一种草原畜牧政治对中原农业政治的盘剥。汉、匈在历史上的不交融,与匈奴的政治传统有很大关系。
9 I& `0 e& f5 v/ O6 g. ~' Y中原政权愿与匈奴联姻,而往往被对方强人政治打断。匈奴政治基本就是拳头说了算。儿子杀老子之类如家常便饭。若不袭扰中原,匈奴基本就断了自己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此,其内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纷争,仅一件事情容易达成共识:攻打南方。所以,匈奴来自中原的说法只是一厢情愿的热乎。
- J, f5 A* b9 p% \8 v3 k第三,关于匈奴的考古发现,不过证明其以蒙古人和突厥人为主的集合体。所以定义其来历反而比较简单。其来自草原部落或氏族联盟。从这个意义上讲,裕固族同时使用突厥语和蒙古语的特点反而成了特别接地气的证据。同时,如果按照草原民族的特点,结合亚洲古代历史的轨迹,则可把匈奴发展史一步步推演出来。这种推演是按照南亚,中亚,和中原三地的历史一步步来的,逻辑成为了串联历史的线索。
) \, l& Q6 M# D1 w1 W8 b    匈奴的来源和发展有迹可循。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孔雀王朝 (约公元前324年到约公元前185年)最强盛的阿育王(约公元前304年到约公元前232年)时期,曾拥有步兵60万、骑兵3万和9000头战象的庞大军队(注三)。白登山之役前两年(公元前141年),刘邦登基时,连一套同色的拉车马都找不齐。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注四)。白登被围时,包围白登山的匈奴骑兵,在西方的全是白马,东方全是青马,北方全是黑马,南方全是赤色马。& M8 @) u. ?0 j( \, c
基本在同一时期,三支骑兵的差异尽在马中。8 w$ J) r& n3 L$ Q
孔雀王朝的马是哪里来的?
* R) k2 ~. i! }. X0 x匈奴是如何强壮起来的?
9 _& X, k' D( O) H) B汉朝为何对匈奴的兵强马壮一无所知?: o/ r* d3 H) z+ L5 ], w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个:贸易。印度的马是进口的,但是孔雀王朝依靠贸易实现了军备齐整。匈奴依靠贸易(主要是马)不仅在中原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和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实现了对中原在军备实力上的超越,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对战略突破口的各种信息的采集和备战。中原的战马很多也是进口的。但是,中原的陆军,硬是靠少马的军备实现了统一。同时,因为缺少对马匹的需求,中原也断了对匈奴信息搜集。5 L9 L* L' j3 ]) R/ g
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等,在本篇集中起来就是一个问题:匈奴是从哪里来的?匈奴是从贸易中来的。9 M" N. F( J. I: Z
如《史记》记载,匈奴就是各游牧民族的集合。集合各民族不仅要武力。它有一套分配制度。把散户牧民集中起来。白登之战前,匈奴,中原,和孔雀王朝之间,贸易以粮食和马匹交易为主,中原流出的丝绸等也夹杂在匈奴向孔雀王朝输出的商品中。/ H% W3 t. z. r! L$ {- Q- W7 _/ }
这时的贸易发达离不开匈奴和孔雀王朝的伙伴:希腊人。以巴克特里亚为中心的希腊人成了南亚和中亚间贸易的交换站。希腊人通过金银货币达到了以金融控制贸易的目的。除中亚和南亚贸易外,今天的伊朗,埃及甚至欧洲都是希腊人涉及的市场(注五)。公元前130年左右,大月氏人到了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的贸易模式和金融格局被彻底颠覆。此时,匈奴已无需希腊人的粮食。一是汉朝供给比希腊人要价低得多。二是自己开始学习种植粮食。张骞到巴克特里亚(也就是大月氏),正是匈奴最强盛,大月氏尽享鸠占鹊巢之乐的时候。蜀布和邛杖的贸易路线给了张骞另外一个思路:从四川到印度沿贸易路线向北攻击,一则断了匈奴的传统粮道,二则为汉朝制造打开一片新天地。
, W* m) z0 m- N* P& j; b非常可惜,历史没有给张骞实现设想的机遇。4 b9 f# {# ~2 w6 a4 n
中国乃持续的农业文明。清朝之前,匈奴等北方民族就是原始畜牧业加贸易的集合,即:陆地贸易。1840年至今,中国倍受之压力,则是来自欧美(含俄罗斯)和日本的工业和贸易的集合,即:海洋贸易。今天中国面对的挑战,究其根本依然是贸易理念滞后导致。中国与美国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的对决或抗争,仍是汉、匈之战的翻版:很可能两败俱伤。
* ~( @! Y8 T$ c( c% ]8 G所以,从张骞的思路出发,截断粮道,在市场和贸易上下功夫仍有意义!因为匈奴们,都是从中国看不上的贸易缝隙和金融维度空白间冲出来的。这种缝隙与空白才是他们真正的老巢!在贸易和金融中走出来的,即可对中原形成压力,而被称作:匈奴。否则,就是蛮夷。中原对于匈奴的恐惧,其实就是对贸易和金融的恐惧。贸易和金融,不可不察!因为,无贸易,则无匈奴。8 R: C+ k* m' j. M
% j' s, \0 j1 J! \0 d
注一:《匈奴列传》,史记. k" |1 c' Z% A' C# o0 d
注二: 《魏书·蠕蠕匈奴徒何高车列传》( e  ]! u: n6 s; w4 Z3 ~
注三:https://www.khanacademy.org/huma ... a-and-gupta-empires
: [6 s) |, d: ?8 H/ w6 ]2 ~注三:
8 b. v/ }  {0 m- M1 y) e8 h; G( ~! Thttp://www.huaxia.com/ly/lyzx/2014/06/3917662.html+ ~) z* A7 i2 U
注四:“匈奴骑,其西方尽白,东方尽駹,北方尽骊,南方尽骍马。” 《史记•匈奴列传》。
. b, I3 `9 \& u3 u; \- T4 G5 b% F注五:《人类文明史》第三卷,P423,P430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21-1-8 15:01
所以,从张骞的思路出发,截断粮道,在市场和贸易上下功夫仍有意义!
* m/ N9 o" }+ E+ l
花这句
作者: 大鹏翔宇    时间: 2021-1-8 19:43
“白登被围时,包围白登山的匈奴骑兵,在西方的全是白马,东方全是青马,北方全是黑马,南方全是赤色马。”3 B: j$ R3 w" [# S* P' s
匈奴也讲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套?还是史家自己创作的?
作者: 石工    时间: 2021-1-8 20:19
大鹏翔宇 发表于 2021-1-8 19:43$ W, f; Q2 c8 f6 d* [3 W7 u
“白登被围时,包围白登山的匈奴骑兵,在西方的全是白马,东方全是青马,北方全是黑马,南方全是赤色马。” ...
7 l& P' P% n- k+ ~4 V/ J8 N/ i4 v
华夏北来说,可以有啊。司马迁的史记,费了很大的劲说这件事,不该被当做笑话。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21-1-8 22:10
石工 发表于 2021-1-8 07:199 c* D+ y. H4 I- @# X+ a2 x' z5 _' l
华夏北来说,可以有啊。司马迁的史记,费了很大的劲说这件事,不该被当做笑话。 ...

/ {: H0 m' \$ T) V: I司马迁的东西,很多地方当故事读读就算了。别的不说,匈奴是部落制而不是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如何把四面的部队,都按照马匹的肤色来安排?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嘛。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21-1-8 22:11
大鹏翔宇 发表于 2021-1-8 06:437 @* H# T3 _! Q) F0 [. U
“白登被围时,包围白登山的匈奴骑兵,在西方的全是白马,东方全是青马,北方全是黑马,南方全是赤色马。” ...

, ~7 e( u* |% s6 \! _! i应该是司马迁当时喝多了,脑补的。
作者: 大鹏翔宇    时间: 2021-1-8 22:14
石工 发表于 2021-1-8 20:193 A7 w" |' G5 I" V( c5 [8 |
华夏北来说,可以有啊。司马迁的史记,费了很大的劲说这件事,不该被当做笑话。 ...
' s! A9 {  {) ?0 ^$ M* R
如果是真的话,那么匈奴和中原文化还是有共通之处
作者: 石工    时间: 2021-1-8 22:51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21-1-8 22:10
; k0 ~* d+ c  y7 x% Y4 d( Y司马迁的东西,很多地方当故事读读就算了。别的不说,匈奴是部落制而不是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如何把四面的 ...
1 P* V4 e1 N9 o5 [
可能是:冒顿给刘邦点color see see。
; o1 S/ `- Q/ q; o. c* X& B按文献和考古发现,白登山是现在大同附近的马铺山,是个不太大的丘陵。攻不上去,又因为降雪无法切断水源,汉军大部队又快到了,这时临时组织一场颜色秀,作为谈判筹码,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冒顿未必会专门养这样一支仪仗队,但以单于的权威,临时抽调,完全有可能。4 b; A% Z/ i2 p( ^; ]. B
9 S& N6 J; h* r& b& Q$ G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z! |8 [, J8 {# B* a
《早期蒙古人的方位观》
$ b7 g/ ]! @) g& l; x/ @
/ i( ~# |/ ^. h# Z: G. ~早期蒙古人的方位体系中,不仅每一方位配以一要素,而且各配一种颜色。中方配黄色,前方(南)配红色,右方(西)配白色,左方(东)配蓝色,后方(北)配黑色。普兰诺 加宾尼记载:“当任何人得了病而医治不好时,他们就在他的帐幕前面树立一支矛,并以黑色毛毡缠绕其上,从这时起,任何外人不敢进入其帐幕的界线以内”(《世界征服者史》)) w8 ?. b! n2 y6 G0 ^. J& B
http://www.xjass.cn/lss/content/2010-05/10/content_148736.htm
/ D1 z6 Q0 y6 X# r+ o; x  S
4 O& a9 \' B% S/ a! m* T% A5 g% n6 a这种颜色方位观,是借用还是同源,就和“撑犁”“腾格里”与“天”的关系一样,可以探讨,但不必轻轻地否定。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21-1-8 23:05
石工 发表于 2021-1-8 09:51
- p& o6 p, @2 h% Q" Z可能是:冒顿给刘邦点color see see。, s- w3 R5 r, Y4 X9 U
按文献和考古发现,白登山是现在大同附近的马铺山,是个不太大的丘 ...
  Q- X2 Q  d+ v4 \
白登之围的发生我相信是有的,但是细节当故事看看就算了,不能当真。8 T  d4 _5 x6 Z: X5 Y3 A8 @5 A

3 G+ ]( O. f8 F/ r1 M3 Q% I( @首先,史记是匈奴出骑兵四十万包围白登。先不说匈奴能否凑出那么多人来,即便它有那么多马,你告诉我,在一个地点周围不大的地域内,如何给那些马找到足够的草来吃?人可以靠干粮维持一段时间,马却不可能。没有足够的草来吃,马会很快掉膘的。. N/ L0 ^: S$ p2 Q% M

! f9 A4 a$ q# o. f) I/ W其次,刘邦所率领的部队,数量不会很少,因此白登之围不会只是白登山那一点地方,而应该包括了周围一定的区域,这样的面积不会很小,否则匈奴干脆组织箭雨射杀对手不就得了。以这样的区域,匈奴搞颜色秀,还不如干脆大批骑兵直接压上进攻更合理。
. `& N$ z# p1 ~- R, Q( c8 R$ X( h+ ]' o# C1 r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淮海战役末期,共军对杜聿明集团的最后围攻,就是这么大批部队直接压上进攻,逐步缩小对手控制面积,最后消灭对手的。
. S/ B) }1 J' A4 T) ]+ j* h
6 r( B# [; b/ v9 }; v- k2 o, s因此,司马迁记载的白登之围,从文学角度讲可以理解,但是从军事角度讲,漏洞太多了。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21-1-9 06:42
石工 发表于 2021-1-8 07:19/ Y1 Q# K  Y6 _& V
华夏北来说,可以有啊。司马迁的史记,费了很大的劲说这件事,不该被当做笑话。 ...

% W& G5 v7 G. {# X( d8 O) O) z如果认同“华夏北来说”的观点,那么汉匈同源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这么解释 -- 本来大家都在西伯利亚一带混日子,后来因为冰河期降临,气候水文变迁,脑瓜灵活一点儿的撒丫子就往南跑,跑到内蒙/河套一带,征服当地土人,就是后来的“夏”。。。 脑袋瓜不太灵光的那一拨仍然在老家死挨冻,庄稼都冻死了只能放牧牲口喝马奶吃羊肉。。。实在拗不下去了也跟着往南走,然后就被先到南边的远亲鄙为夷狄。。。 然后就分开成“汉” 与 “匈奴”! j+ q  U& N/ ^& W! u& z
/ c) i% j5 T/ J) U( d6 F
从汉地北上变成匈奴这种解释很牵强,不可信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21-1-9 10:11
MacArthur 发表于 2021-1-8 17:42
% _/ E2 i0 _. r4 t4 ]) O+ X- J' Y如果认同“华夏北来说”的观点,那么汉匈同源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这么解释 -- 本来大家都在西伯利亚一带混日 ...

! }% J+ v2 u6 N$ u" G6 }要是这都能玩的话,咱们可以怀念当年的西伯利亚汗国了,那可是咱的故土啊。一个自古以来,可以宣称主权了哈。+ ~2 Z& h+ S6 q* U4 z
: K- j* \8 W& |& Y! }
顺便说一下,当年的西伯利亚汗国灭亡的时候,全国人口不超过二十万。那是多么广阔的一片土地,才那么点人。要是您那理论成立的话,当初留下来的得多蠢,才肯坚持到后来灭亡。
  }, C, ^9 f. F9 E1 K
! _  I5 n4 D- f- Q* B" s咱家还是希望是从新疆那边过来的,走的是甘肃到陕西、山西这条路,而不是啥西伯利亚。否则岂不是老毛子也可以宣称是咱们祖宗了,那还了得了!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21-1-9 10:34
大鹏翔宇 发表于 2021-1-8 19:43
9 Y% ?8 M  |6 M“白登被围时,包围白登山的匈奴骑兵,在西方的全是白马,东方全是青马,北方全是黑马,南方全是赤色马。” ...

# U9 B6 k7 A, I# ?涂点颜色就行了,或者披块布。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21-1-9 10:37
石工 发表于 2021-1-8 22:51
; V+ M: H3 o5 g9 L8 _7 n1 Z可能是:冒顿给刘邦点color see see。5 s; y. K4 r  P+ Z5 |& W) r
按文献和考古发现,白登山是现在大同附近的马铺山,是个不太大的丘 ...
1 |. \- B" F  ]9 r! f* {" H# z
参考吐蕃的军事体制。游牧民族几百年都没变化,即使到了清末,俄罗斯人收拾蒙古人的时候还没变化。可以把白登之围和大非川之战类比来看。
作者: 大鹏翔宇    时间: 2021-1-9 15:51
猫元帅 发表于 2021-1-9 10:34
1 c' v: z/ l1 G% g2 a* ?6 |. s涂点颜色就行了,或者披块布。

2 ]! k" q" }8 z  |老猫这是回错人了吧?
作者: 陈王奋起挥黄钺    时间: 2021-1-10 03:29
本帖最后由 陈王奋起挥黄钺 于 2021-1-10 03:32 编辑
; H9 c1 _( d9 `" j1 A$ v# o% }4 y4 d: W- f# z1 i* i
中国的古代文献将白人称呼为“深目多须”“深目高鼻”。一般而言,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如果出现白种人,史书就会特别留意。例如《北史》记载康国人“深目、高鼻、多髯”,《晋书》记载羯族“高鼻深目多须”。而对于匈奴人,中国史书基本没有记载其面貌,而是记载其习俗,这可能是因为匈奴人和汉族的长相差距不算太大。6 }) ]- o9 A9 n

9 C9 ]& Z7 }" ~再来看西方人如何看待匈奴人。东罗马史学家普里斯库斯在《匈奴史残稿》中描绘阿提拉的长相:“他的身材矮短,胸部宽广,头很大,眼睛小,散发出灰色。他的鼻子是平的,脸是黑的。”
0 h7 i% W# o1 K2 d0 h0 B, z$ Y3 }2 l) R- f1 z* \" s6 l2 [* J" z; ]
综合来看,匈奴的长相是比较偏向于黄种人的。
0 y3 ]: I4 E) L7 ~4 H0 ?5 p) I& V! h! s
今年有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根据匈奴墓葬的文化和DNA分析,南匈奴和北匈奴有很大不同。北匈奴起源于蒙古国的石板墓文化,其Y染色体大多数是Q、R、J、E、N等,和西亚、中亚、东欧民族具有很大的联系;南匈奴起源于鄂尔多斯文化,其Y染色体主要是O3和C2,其中O3比例很高,而汉族的主体就是O3。6 j( ?# F6 R. S0 L0 O4 q
3 l* I- c: [7 u( _+ A
南匈奴则选择依附于汉朝,继续居住在漠南(河套)一带,成为了汉朝的子民。魏晋时期,南匈奴进一步南迁到了山西一带,成为“五胡乱华”中的先锋。北魏建立后,大量的匈奴部落融入了汉族。对南匈奴后代的呼延、呼、慕容、尉迟、赫连、宇文姓氏的DNA测试结果显示,其O3占据主导。( l+ S7 P5 ^! E+ G/ @' C/ Q4 f

  I1 J1 k4 l3 G
7 M6 L+ M- v) w% W- ~# ~; U4 Y: l简单地说,北匈奴基本是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混血,而南匈奴的混血也比较多,但是总体是黄种人的基因。! t/ x3 g& n- X" O& F
- K( O! c: ~5 g! g# j, N6 g; j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王国维认为,王国维认为,
作者: 三力思    时间: 2021-1-10 10:46
猫元帅 发表于 2021-1-9 10:349 m0 \( p( J; }0 t4 E) D
涂点颜色就行了,或者披块布。

; V# l- b$ T5 A" ?5 L& i汉代只要麻布,白麻,黑麻容易点,要青麻,红麻恐怕很奢侈了。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21-1-20 20:30
大鹏翔宇 发表于 2021-1-9 15:51
+ Q2 d# u9 A1 K老猫这是回错人了吧?

3 r$ Q4 p$ j+ A, ~奥?                  
作者: 小书童    时间: 2021-1-21 07:05
加油,等你的更新!
作者: 石工    时间: 2021-1-21 19:36
三力思 发表于 2021-1-10 10:46
, v- ?. w, s' E* q汉代只要麻布,白麻,黑麻容易点,要青麻,红麻恐怕很奢侈了。

; _5 }. }4 t9 a# Y从考古发现看,兵马俑最爱披红戴绿,墓葬中也大量发现红绿颜料,这两者并不奢侈。对下层的服装颜色作出限制,禁止红色,是政治需要而已。3 |3 S7 R9 L  f& N
" U- X0 `2 a3 B' v9 s# R
秦俑的涂装,就是一半为绿,红色也不少。考古证实,东亚地区古代主要用孔雀石(石绿,即碱式碳酸铜)做绿色染料,赭石(三氧化二铁)做红色染料,原料易得,并不麻烦。这两者同时还是中药。深挖一下,果不其然,这两者还都是蒙古族传统药品。回头可以理解秦兵的选择,可能不仅是出于对色彩的追求,而是在战争实践中发现了染色布料包扎伤口,可以减少外伤导致的死亡。
6 w9 m$ j. h/ C) {% z! W7 U4 Q0 F. `. R" y) _  S3 j
http://sx.sina.com.cn/news/b/201 ... hmifpy9365021.shtml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