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 L w6 o/ L2 P但格栅翼的阻力特性比较复杂。在亚音速时,格栅翼和平面翼相仿,没有显著差别。但在跨音速时,格栅叶片前缘产生与前进方向垂直的正激波。激波是跨越因素的压缩作用造成的“致密”空气层,所以正激波的阻力最大,而且把格栅翼都“盖”住了,极大地降低了格栅翼的气动控制作用。在略超过音速的时候,正激波被推离格栅翼前缘,整个格栅翼都被“裹”住了,气流绕着走,气动控制效率更低。 $ z' M, V' _" e: u9 n+ N7 I3 _; }8 ?$ u3 f% P$ N$ l# T
但进入M1.3以上后,正激波变成斜激波,斜激波会“击中”叶片壁面而反射回来,还是形成“虚拟气壁”,造成显著的阻力。但速度进一步增加后,斜激波从格栅空隙中直接离开,阻力显著降低,气动控制效率迅速提高,并显著超过平面翼。 + V# d6 @8 k' v, s$ K , ]7 \0 p4 J Z格栅翼的另一个优点是容易折叠,减少弹舱内的占地,很有利于强调机内挂载武器的隐身战斗机使用。易于折叠也是亚音速投放的制导炸弹也用折叠椅的原因,如前所述,在亚音速下,格栅翼和平面翼的阻力和气动控制效果差不多。3 m% S. `% w2 e) B/ Z1 I- t$ L2 A- A
; ^1 S2 f& a3 B( q( { w; l8 R% r # D- ]* v$ x( {尾翼控制的另一个分支是无弹翼构型,如“爱国者”防空导弹 ; v, M! c# F/ I4 U9 V3 a3 d# ~7 |3 }% s7 m, U6 { ! R1 ^/ r* c7 e% C& o6 _7 iASRAAM空空导弹也是无弹翼的0 \; I5 W( r7 n) L( E, J
( @) Z1 ? J" r1 ?6 O6 n
固定的弹翼主要用于产生升力,同时带来重量和阻力。巧妙使用弹体迎角也可以产生升力,还可以取消固定弹翼,如“爱国者”防空导弹和ASRAAM空空导弹。但导弹的飞行速度变化较大,使得升力中心变化也较大,而且非线性,使得气动控制律较复杂。另一个问题是尾翼的位置。位置太靠后的话,在高速时静稳定性过大,需要很大的舵面和偏角才能产生足够的转向力;位置太靠前的话,在低速时舵效不足。 ' I8 |- H! }& l0 G5 t, L1 M- m( l. N: {: }7 _5 x- @6 Z8 I! C) k % d0 x' g/ X+ D d8 G+ A典型弹翼控制的导弹 * w s5 U/ i1 H3 e ' ~) U; d0 @% Y2 f弹翼控制在外观上和尾翼控制不容易区分,但弹翼控制用中段的弹翼作为主要气动控制面,固定的尾翼只是产生升力和稳定作用。相比于鸭翼控制和尾翼控制,弹翼控制的侧向力直接作用在重心附近,使得导弹在改变方向的同时,弹体指向变化相对较小。这可以理解为飞机襟翼产生直接升力而不是通过尾翼改变姿态一样。由于弹体指向变化较小,导引头的视场变化较小,容易确保跟踪。早期导弹大多采用弹翼控制,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但弹翼控制的气动效率较低,需要大型全动弹翼,重量和阻力都较大,而且大型弹翼的转动可能造成涡流,影响尾翼的气流平衡,造成诱导滚转。现在弹翼控制已经较少使用了。7 s) e- ^5 x3 f, a; {6 }
+ A9 S) E& s9 e/ q. A4 ] ?5 S- I: {' i
各种非常规控制方法 t. ? P9 C4 o/ S- D( k
$ D' T2 s' b" M; s. Q
除了常规的使用翼面的气动控制,还有使用矢推或者侧推的非常规控制。矢推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燃气舵和可动喷管。燃气舵简单,有上图中的中心位置,更常见的是布置在周边。导弹只需要短时间工作,燃气舵的可靠性也是有保证的,但阻力较大。可动喷管的阻力较小,舵效高,但重量大、转动惯量也大,不过可长时间工作。燃气舵和可动喷管通常都与其他控制手段联合工作,比如燃气舵与尾翼控制的“米卡”空空导弹、燃气舵与鸭翼控制的AA-11(R-73)空空导弹、可动喷管与尾翼控制的RIM-66/67“标准”舰空导弹。 ' H9 k# B. m( x @* D+ K$ p5 H % Q6 w3 t1 G s0 a/ O6 M9 ^, V0 r" |7 N. }) F3 T7 V
常见的四片式燃气舵0 q' z3 J0 n0 {+ u
5 E8 j3 s8 R# L5 r ) Z: x6 ^; E$ s- k0 @AIM-9X的燃气舵9 d+ H. H. L- [. W% ^)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