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6 |, e' D) z5 w
在日本期间的迪恩上尉4 m. y# Y0 d$ r- \2 Z" h( w
# L5 H, ?6 P' {& ^# n! C
中国方面最终将这次战斗的相关资料坦诚地交给了拉姆斯菲尔德,可惜的是,他并没有被俘,中方也不知道迪恩的下落。& p+ Q; h ^ ~( \
" D: t# m# Q; a4 T+ o$ f我方的资料对此描述不多,似乎顺理成章地用雷达发现了P4M-1Q,而后张文逸被引导过去,发现敌机后进行识别,而后连续开炮将其击落。 : f1 N- q0 v- J$ F' V1 t4 U* f# H- a) P5 g7 P6 F7 f
这几乎是我方史料“装糊涂”的共同特点了,显然带有让敌人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目的。/ G0 y2 I1 O4 I5 X
+ ?; m6 Z: T) ^. ], W然而,在现在发表的公开文档中,仍有两点无意中透露的信息,部分地揭示了这次战斗的秘密。 4 o0 h2 N) x% K1 u$ `$ f3 q, n4 c4 V9 r. d$ R
第一条,我方透露张文逸在搜索中“隐隐约约看到前上方有一架大型飞机正大摇大摆地向我内陆窜去。由于夜间光线暗,距离比较远,一下子很难判断是敌机。”实际上,这说明了美机的飞行高度。注意,在张文逸接敌前,他已经进入巡航航线,这个巡航航线是多高呢?歼五有两个通常采用的巡航高度,一个是高空巡航高度,一万米,一个是中低空巡航高度,三千米。张文逸曾提到当时云层高度约6,000米,但比较淡,透过云层能够看到月光。既然如此,他所在的位置肯定低于六千米,所以应该采用的是三千米巡航高度。. E" o9 M1 o+ {7 R
$ A' s6 H& o' x& e那么,美机高度又是多少呢?张文逸发现美机后,“柔和地调整着油门,向前上方的飞机靠近。在距离400~300米,间隔500~700米的时候,终于看清了飞机的机徽。”由此可见,即便歼五向上靠近,与美机仍有一定高度差,推测美机高度应该在四千米左右。4 ~- J L5 D$ |; X8 h: h* a
8 k: E5 A' T5 B+ w9 U, z8 s
为什么这样关注美机的高度呢?- N3 i. _2 B4 R6 u* Z8 J0 e
v* ^( M; |( I# W4 [因为可能就是这个高度要了美机的命 – 按照美机被追击时俯冲逃走的战术,如果它在一千米高度往海面冲,张文逸未必敢跟下去,美机从四千米往下冲,稍一计算就明白你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海面,歼五跟上去开两回炮再拉起都没有问题。 # K8 l3 ~: G3 w+ C( g" G 5 ~$ p3 h" b. C- o( `另一条,是张文逸透露被雷达引导到巡航高度后,发现美机和攻击都是依靠月光,通过目视实现的。这首先说明我们关于那架古怪的尖鼻子歼-5的猜想是没有道理的,张文逸使用的并不是一架专门的夜间战斗机。其次证实了美方的猜测 – 《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提到至少有三个不利因素决定了P4M-1Q在这次较量中的不幸命运,其中之一便是天气晴朗,而且有月光,这是通常需要避开的天候,因为这种情况下侦察机“很容易成为对方的活靶子”。. _9 s3 {9 ~- @
2 s4 _5 w, W7 a) |* ?* l
美方的报道还提到了两个我们没有提到的关键因素(Key factors),显示美方的战术错误,而这些,恰好是中方没有报道的。7 G8 \6 f. w& b& y9 E, ?9 k'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