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之舉
為什麼國內會興起一股出國風﹐甚至有人冒生命危險偷渡出國。其中反映的問題是
大家心照不宣的﹐不用我來贅述。為了救民於水深火熱中﹐有對夫妻想出了個辦法。
他們兩人假離婚﹐隨後各人分別去國內找個對象﹐用假結婚方式把對方救出來。當
然﹐對方如果要謝他們一些錢﹐這就人財兩得。等幫人辦好綠卡後再離婚。這個辦
法很好﹐看來值得在海外華人中推廣。俗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況且又能不勞
而獲。				
			
		唱歌將軍
古今中外﹐將軍都是領兵打仗的。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在哪個國家開始﹐居然文工
團裡唱歌的也可以唱成將軍。這就顯得非常可笑。那麼﹐世界上可以稱作歌王歌后
的﹐就是元帥了。對國內來說﹐一個少將屬正軍級﹐可以當個軍長。那麼﹐一個唱
歌的少將﹐按理也能被任命為軍長。不過他(她)帶了一個軍出去﹐肯定不能指揮﹐
只能對著敵軍唱歌。如果歌聲能退敵﹐那就可入吉斯尼世界記錄了。				
			
		學會說對不起
雖然在國內我也沒有興趣為一件小事與人吵架﹐但到了美國﹐學會了說對不起。不
小心碰到人家﹐馬上先說對不起﹐別管誰對誰錯。因為人家也對我說對不起。根本
沒人去想這是誰對誰錯。回想國內時﹐公車上碰一下﹐馬上引起一場無休止的爭吵﹐
甚至打起來﹐直到一方下車為止。有人說中國是文明禮貌古國﹐不知文明禮貌表現
在哪裡﹖到是立國才二百多年的美國﹐生活中處處表現出文明禮貌。而中國學習外
國﹐卻沒把這個學去。				
			
		“熟讀唐詩三百首”解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凡想學寫詩的人﹐都知道這兩句話。知道
歸知道﹐卻未必去深入理解。本人不才﹐為諸君剖析一下。先說“熟讀”二字。從
現在各網站上貼詩的情況看﹐大部份新手﹐讀是讀過一點格律詩﹐只是都未讀熟。
淺嘗輒止。不讀熟不能得到詩感﹐還是沒用。所以第一步是要熟讀。熟讀什麼樣的
詩呢﹖這句話告訴大家﹐要讀唐詩。格律詩起自唐代﹐所以讀唐詩才是原汁原味。
千萬別把後代人﹐特別現代人﹐寫的詩當範詩來讀。否則就會誤己。再說﹐讀多少
唐詩才會初步見效呢﹖至少三百首。讀得更多當然更好。多多益善。所謂“讀書破
萬卷﹐下筆如有神。”任何人按上述原則讀個一萬首﹐必定能寫出好詩來。第二句
中的“吟”字是寫的意思。不會寫詩的人也會寫出像樣的詩來了。				
			
		假藥的好處
世界上的事物有一弊必有一利。假藥會吃死人﹐這是常識。所以造假藥賣假藥的人
當然成為眾矢之的。按理說這種人不槍斃也得坐牢。但迄今為止﹐沒聽說有報導這
類案件的結果。可見都被包庇下來了。不過假藥有時也有一種好處。聽說有人喝老
鼠藥自殺﹐不料這個老鼠藥是假藥﹐結果沒死。這不是假藥的好處嗎﹖如果是真的﹐
那人就死了。				
			
		政治改革之真假
據說國內又在高唱政治改革。有人說這次是動真格了。有人說這是假戲假做。其實
有一條檢驗標準﹕讓不讓人民說話﹐讓不讓媒體報導真實情況。如果這個罐子不打
開。那肯定是假的無疑。				
			
		缺少自信
有些領導人越來越缺少自信。不許人民講話﹐不許媒體報導實情﹐似乎事實一被報
導出來﹐就會馬上垮台一樣。最近網上新聞說胡佳被捕﹐是意圖顛覆政權罪。他究
竟怎麼能把政權顛覆呢﹖原來他熱心愛滋病問題。關心愛滋病會顛覆政權﹖不是搞
笑吧﹖不﹐這是確切的事實。有人就是對自己的統治如此沒有信心。是可悲﹐還是
可笑﹖				
			
		三日一餐
不知誰發明做人一天要吃三餐。有時候要加緊完成一件事﹐最好能夠飯也不用吃﹐
或者三天吃一餐。為什麼人一天要吃三餐呢﹖狗貓等寵物﹐不是一天餵一頓嗎﹖可
能牠們胃納小﹐一頓就夠了。那麼﹐牛馬等大動物一天幾餐呢﹖我沒調查過。有人
說﹐吃飯也是生活中的一種享受。為什麼要討厭吃飯﹖不過﹐只以吃飯睡覺作為享
受的人﹐其精神生活一定很空虛的。如果只以吃飯睡覺作為人生唯一目標﹐那這個
人生還有多大意義﹖就以睡覺來說﹐為什麼人一天要睡八小時(以標準要求而言)﹖
做人主要得有清醒的意識﹐來感受外界的一切。而睡覺時﹐好像失去知覺﹐比死多
了一口氣。這個八小時就不算在做人。所以如果以活六十歲算﹐睡掉二十年﹐等於
只活了四十歲。如果能夠不需要睡覺那該多好。				
			
		吃香蕉
一個人在連皮吃一隻很熟的香蕉。過路人說﹕香蕉要剝皮吃的。那人說﹕香蕉皮這
麼軟﹐為什麼不能吃﹖皮裡也有營養。路人說﹕連猴子吃香蕉都知道剝皮。你不是
連猴子都不如嗎﹖那人說﹕就因為猴子剝皮吃香蕉﹐人也剝皮吃﹐豈不成了猴子﹖
討論題﹕香蕉剝皮吃﹐究竟人學猴子﹐還是猴子學人﹖				
			
		蛋鴿路﹖
在程乃珊寫的“都市麗人”一書中﹐提到上海的“蛋鴿路”﹐看得我莫名其妙。上
海老城區內有一種石子路﹐是用高低不平的石子鋪成的。坐在人力車上﹐會覺得有
些彈動﹐車子會發出格吱格吱的聲音。上海人就把這種石子路叫作“彈格路”。如
果她用諧音﹐也決不應用“蛋鴿”二字﹐給人造成誤解。				
			
		從“食色性也”談起
中國人以前是談性色變。但自改革開放以來﹐性事也越來越開放了。三點式見諸於
熒屏。甚或時見裸照。既然到了這個程度﹐為什麼還有人﹐對純屬個人的性愛行為
的表現破口大罵。說什麼有喪風化。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還有什麼風化可喪。如果
要表現自己是道德高尚的人﹐也不用大罵別人來表現。只要不違反法律及影響公共
秩序﹐應該屬于可容許的個人行為。不應該謾罵干涉。中國人奇怪就奇怪在﹕既要
開放﹐又要收斂。永遠生活在矛盾之中。性事如此﹐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孔老二尚
說“食色性也”﹐可見色乃天然之事﹐強自要求壓抑﹐則適得其反。				
			
		為三國人物斷病
有些人物有病﹐在三國演義中已提到﹐這裡從略。有些人物有明顯的疾病特徵的﹐
這裡談一下。1﹐關公﹐高血壓。關公紅臉﹐早已家喻戶曉。根據現代醫學說﹐臉紅
是高血壓的一個症狀。如果不走麥城而死﹐到了老年﹐一定會半身不遂或腦溢血中
風。2﹐周瑜﹐嚴重先天性心臟病。有心臟病的人不能受氣而情緒極大波動。所以讓
諸葛亮氣了三氣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否則三十幾歲的人豈會突然死亡。3﹐曹操﹐貧
血及腦癌。他是白臉﹐這是貧血的症狀。後來死於頭痛。一般頭痛是死不了人的﹐
除非腦癌。而且華陀可以開刀割除腦癌﹐曹操拒絕了。否則可能還會活得長一點。
4﹐彌衡﹐露體癖。在打鼓罵曹時當眾脫掉衣服。在那時﹐不是病態是不可能的。5﹐
姜維﹐膽非正常擴大症。他死時被人剖腹﹐發現膽大如鵝卵。				
			
		慎用形容詞
形容詞是描寫事物或人物的性質或情況。所以用形容詞要非常確切﹐才能表達確切
的意義。如偉大一字﹐經常使用﹐其實被形容的人或物﹐一點也不偉大。過譽給人
的印象有拍馬之嫌。現在有些年青的鋼琴家﹐報上介紹時總說“天才的”。我不懂
鋼琴﹐不知那些年青人是否有天才。如果只是一般好﹐豈非是在欺騙觀眾。即使是
天才﹐也不必到處吹噓。真的天才是埋沒不了的。吹噓出來的天才也長不了。所以
形容詞不要濫用﹐否則影響自己的聲譽。現在用得最多的是“美女”﹐什麼美女作
家﹐美女什麼什麼的。其實一看之下﹐一點也不美﹐有的甚至屬難看級。特別在電
視連續劇裡﹐很難看的演員也被說成是美人﹐使觀眾的眼睛和耳朵怎麼也湊不到一
塊兒去。這都是一貫弄虛作假的延續。				
			
		男人要絕種了
據英國牛津大學人類遺傳學教授布賴恩‧塞克思研究宣稱﹐由於男性獨有的Y染色體
無法自行修復基因變異造成的損傷﹐正在隨著人類的發展而逐步退化。根據Y染色體
逐步消亡的速度計算﹐大約12﹒5萬年後﹐男性也許將從地球上滅絕。地球將變成真
正的“女兒國”。他又說Y染色體只是女性遺傳基因變異的產物。由此可知﹐人類在
女性遺傳基因變異之前是沒有Y染色體的﹐也就是說﹐沒有男性的。他又說女性可以
單性繁殖的﹐就像有的動植物一樣。不知男同志們對此有何感想﹖				
			
		“赤壁”觀感
看了電影“赤壁”﹐不禁有些想法。這裡不想談其情節與三國原著的出入﹐也不想
談拍攝的好壞及演技的精湛與否﹐只想談一下演員給我的印象。記得幾年前看過三
國演義的電視連續劇﹐基本印象不壞。現在對照這些演員一看﹐其形象大不如人意。
周瑜作為都督﹐總得有一定的氣派﹐臉型威嚴﹐但梁朝偉的形象完全像個紈(衣字旁
+夸)子弟﹐只能拍點床戲。那個小喬像個青樓女子。按理說她應該是個大家閨秀。
至於扮諸葛良的演員沒有頭號智囊的氣質﹐搖著扇子﹐倒像個說書先生。而曹操作
為奸相身份﹐也應該要有威嚴的形象﹐及橫槊賦詩的氣概。可惜這個演員的形象太
一般了。導演只知選大牌演員﹐而不考慮這些大牌演員是不是符合劇中人物形象。
另一件可笑的事是孫尚香不但會點人的穴﹐還會點馬的穴。				
			
		家長們﹐悠著點
有些家長最近常常生病。我說這是積勞成疾。在美國工作雖然很緊張﹐但下班後總
可休息﹐達到勞逸結合的目的。可是不少中國家長﹐業餘時間都為孩子的培養教育
的節目排滿了。孩子們要學鋼琴﹐有的還是被逼的﹔要學游泳﹐要學中文﹐有的還
加上棋類活動﹐球類活動。有的孩子最多的要學四五樣﹐再加上孩子自己的課外作
業及學校活動。就是家長抵抗力強﹐孩子怕也要生病的。
為什麼這些家長不顧自己和孩子的健康﹐而非得把節目排得滿滿的﹖問問他們是否
培養孩子今後成為著名的鋼琴家﹐或爭取奧運會的游泳金牌﹐倒也未必。據說是要
使孩子有修養﹐今後能混入上層社會。但以二者的健康為代價﹐如果不能達到預期
的效果﹐而健康代價又付出了﹐且付得很高昂﹐就是得也不償失的。
其實家長培養孩子﹐必須根據孩子的條件與愛好﹐適當選擇幾個即可。絕對不要逼
著孩子去學他們沒興趣的東西。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及前途﹐家長可以加以輔導和幫
助﹐不要包辦代替﹐以家長的意志來決定孩子的生活品質和前途。生活決不要弄得
很緊張。要活得瀟灑點﹐就悠著點兒。				
			
		評論文字比原作還精彩
各個網站上瀏覽文章﹐後面常有跟帖。有時候文章太長﹐不想化時間去看﹐但又想
知道一下該文究竟說些什麼﹐於是就看跟帖﹐可瞭解個大概。有時一個跟帖把該文
吹捧得天上少有﹐地上無雙。溢美之詞﹐充塞評文。詞藻華麗﹐文采斐然。簡直懷
疑是作者自己換件馬甲所寫。既然如此妙文﹐值得進去一看。不料一看之下大失所
望。該文除了所敘之事有吸引讀者的興趣外﹐於文筆詞藻方面全無可取之處﹐實不
及評文之美妙。可知這不是作者換件馬甲寫的。或者有人以助人為樂﹐要把這篇文
章推向讀者。
有時評文本身寫得一般﹐但把原作評寫得超過原作本身的好。這是過譽。現在的人
老是喜歡好話說過頭﹐或者好話說盡。似乎不這樣不足以顯示自己的贊賞。如果是
熟人的話﹐那就更非說盡好話不可。殊不知﹐這樣反而使被贊揚者頭腦發暈﹐不知
自身之斤兩﹐於是沾沾自喜﹐從而夜郎自大﹐故步自封。這樣對被贊揚者又有什麼
好處。這叫愛之適足害之。				
			
		從書法談起
學書法總得從臨帖開始﹐不論是鍾王﹐柳顏﹐歐陽詢﹐諸遂良﹐或者有人喜歡臨蘇
黃米蔡之一﹐臨著臨著﹐到了能出神入化的地步﹐才能逐漸發展出自己的體﹐就像
鄭板橋夫人說的“人各有體”。所以一個書法家的體總能看到他的來龍去脈。以前
認識一位老先生﹐用鋼筆寫出一手鄭板橋體。好的書法至少要有兩點﹕外形有造型
藝術﹐筆劃要顯示出內在的功力。現在的所謂書法家﹐看不出他們的毛筆字從哪裡
練出來的。看看寫得龍飛鳳舞﹐但外形不好﹐而又筆劃無力。怎麼能叫書法。只能
稱之為“能用毛筆寫字”。本人自小由先父逼著﹐也能用毛筆寫字﹐但決不敢厚顏
無恥地自稱書法。
書法如此﹐寫詩也如此。古體詩自有平仄格律為依據﹐就是不講平仄的古風﹐也有
古風的韻味。沒有古風韻味﹐而只有形似的﹐不能算是古風。至於新詩﹐雖然我基
本不寫﹐但不能說我一點不懂。第一﹐不管古體詩新詩﹐總有相通的原理﹔第二﹐
這麼難的古體詩也能懂﹐舉一反三﹐豈會不懂較簡單的新詩。況且﹐我年青時也讀
過新詩﹐學寫過新詩﹐只是與古體詩相比﹐越來越覺得沒有味道﹐就放棄了。但是
體會出寫新詩也有原則﹐不是可以閉著眼睛亂寫的。其原則就是﹕要有節奏感﹐要
有詩意。押不韻押韻還在其次。沒有節奏感沒有詩意的根本不能算詩。古人曰“詩
言志”。寫詩總得言之有物。寫得別人看不懂的﹐說得好聽些是天書。說得難聽些
簡直是胡言亂語。新詩還有一點忌諱﹕如果詩行連起來能成為一段文字的話﹐反過
來就像韓寒說的“大部份的現代詩其實”“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每句句子的順序搗
亂了再拆成一句一行寫。”有人問﹕連起來後能不能算是散文詩。那就要看有沒有
節奏感﹐有沒有詩意。只要說是詩﹐或者與詩沾上邊的文字﹐就要有這個先決條件。
				
			
		叫老了﹖
有些人不喜歡人們按輩分來叫他﹐說是這樣會把他叫老的。實際上﹐輩分叫得大一
點是不會老的。只是輩分一叫大﹐有人會感到自己老了﹐叫得輩分小一點﹐似乎自
己還年輕。譬如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朋友子女的小孩總得叫他一聲公公﹐表示尊
敬。他會說叫得怎麼大做什麼﹐叫也叫老了。那麼叫他大叔該是年輕了。但那不是
跟孩子的爸媽一個輩分了﹖如果他要心裡感覺更好一點﹐是不是該叫他大哥﹖如果
他要感覺再好一點﹐要不要叫他兒子﹖
這種是毫無知識的人。輩分和年齡是毫不相關﹐不成正比的。有句俗話是說“搖籃
裡的公公”。一個搖籃裡的嬰兒﹐他的輩分可能是某一人的公公。紅樓夢裡﹐比寶
玉年紀大的人﹐如賈蓉﹐就得叫他叔叔。所以﹐這種觀點也屬思維誤區之一。				
			
		咄咄怪事
最近在美國舉行了一個國際舞蹈比賽﹐有九個國家參加。中國也是其中之一。這本
是正常的事。而不正常的在於中國參加的不是舞蹈演員﹐而是雜技武術表演者﹐都
打扮成和尚。結果當然名列最後。可知中國負責這方面事務的土幹部官員﹐簡直分
不清舞蹈與雜技武術的不同。但怪事還不在這裡。比賽中﹐每個國家出一個評審員﹐
以決定參加項目的取舍和名次。怪就怪在中國居然派了個和尚作評審員。看著有些
穿得很少的女演員在台上誘人地跳動﹐不知他腦筋裡作何感想﹖
按佛教戒律說﹐和尚應該六根清靜﹐四大皆空﹐不得參與除做佛事外的世俗事務。
否則就違背了佛教的戒律。按理說﹐凡不能遵守戒律的和尚﹐應該蓄髮還俗。那時﹐
隨便做什麼事﹐無人議論。但現在的中國和尚總是不務正業﹐不但從事商業活動﹐
還要參與政治﹐甚至大破色戒。根據濟公傳﹐雖然他也參與俗世活動﹐都是為了解
救困厄。雖然喝酒﹐可沒犯色戒。酒戒和色戒﹐那可是嚴重性不同的兩個層次的戒
規。總之﹐現在好的方面是一代不如一代﹐壞的方面是一代勝過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