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工 发表于 2022-3-6 21:32:50

老票 发表于 2022-3-6 10:56
学习了~~这个“澥”字那时候一直说,可从来没想过是这么写

咸口的油茶在山西南部河北河南等 ...

武陟念"五治", 因周武王伐纣的时候路过此地登高远眺而得名.这里是沁河入黄河的地方 , 很自然地成为连接晋东南沁河流域到黄河流域的节点, 所以古代商业比较发达 .

我记得油茶袋子上说是汉朝修黄河大堤, 皇帝慰问劳工的时候 , 御赐的皇家食品 . 这个说法比较牵强 .

武陟油茶比较靠谱的说法 , 是回民商贩的便携食品 , 生个火就能做 , 更早的来源应该就是某种战备食品 , 因为中原地区回民的来源, 基本上都是元朝的色目军人. 这个做法和印度咖喱, 法国浓汤的炒油面很接近 , 有相同的来源也说不定.

老票 发表于 2022-3-7 14:37:51

石工 发表于 2022-3-6 21:12
我家是郑州的 , 应该离得不远 . 我闹肚子的时候 , 妈妈也总是做搅面汤 , 不过因为姥姥姥爷都是山东人 ,...

我是山西人,和老兄也算半个乡党了:handshake

山西近代其实比陕西、河南更贫困一些,而且人口密度也不小,物资更缺乏(不然为啥走西口呢),只能在面食上下功夫,所以做法种类更丰富一些吧。

广州有个餐馆叫“九毛九”,名字来源于山西人精明的生意经,号称是山西菜,可翻开菜谱大多我都没在老家见到过。   小时候的饭桌,穷困时期连白面(小麦粉)都见不到的,红面(高粱面)和玉茭子面(玉米面)是主流,荞麦面其实是奢侈品(现在也是)。


30里的荞面40里的糕,50里的莜面饿不弯腰...

这句老话指的是各种主食的耐饥饿程度。

补肚子也是老说法了,看着真亲切,{:7_330:} 其实就是便于消化的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票太很喜欢我做的疙瘩汤,西红柿鸡蛋的最好,可以加一点肉沫,香油和醋是关键。


可惜的是,近些年我有个新毛病:麦麸过敏...

断了这条美食之路,唉,希望过一段能好转吧。



老票 发表于 2022-3-7 14:40:33

石工 发表于 2022-3-6 21:32
武陟念"五治", 因周武王伐纣的时候路过此地登高远眺而得名.这里是沁河入黄河的地方 , 很自然地成为连接 ...

最早故老相传听到油茶的来源确实是回民,当时回民相对富裕程度略高于汉人,而且他们的习惯是用羊油。

老票 发表于 2022-3-7 15:04:11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2-3-6 19:22
这玩意听起来和我家的面疙瘩汤差不多?

不过少了和油炒这一步,好面(老家管小麦面粉叫好面,对应于玉米面 ...

牙医这个实打实的属于疙瘩汤,也是我自己做的最多的一种。{:7_330:}

油茶,要有油,还要有茶(核桃、仁花生等等),疙瘩汤没油没茶,和油茶不是同一类东西了。

物理护胃肯定是疙瘩汤更好啊,胃肠道虚弱的时候,少油、易消化的食物最适合,利于减轻肠胃负担。宿醉之后,个人感觉三九胃泰的效果比蒙脱石散更好,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喜欢白芍的香味。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2-3-7 19:15:28

本帖最后由 smileREGENT 于 2022-3-7 19:17 编辑

老票 发表于 2022-3-7 14:37
我是山西人,和老兄也算半个乡党了

山西近代其实比陕西、河南更贫困一些,而且人口密度也不小 ...

九毛九是我大学时周末打牙祭的首选之一,无他,在学校附近找个对胃口的面食实在太费劲了,川面跟拉面又吃腻了。

粿条,生滚粥,煲仔饭,猪脚饭,白切鸡,潮汕牛肉丸……这些俺是服气的,但云吞面属实欣赏不来。在校区里点外卖,当时最近的水煎包杂烩菜都要跨半个越秀区来送。后来附近开了家九毛九,他家的凉皮+卤面+小米粥+葱油饼,极大地满足了俺的胃,就是有点贵,一套下来要二十多软妹币近三十,顿顿吃对穷学生而言还是有点奢侈了,一般周末打牙祭用{:191:}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2-3-7 19:27:06

石工 发表于 2022-3-6 21:12
我家是郑州的 , 应该离得不远 . 我闹肚子的时候 , 妈妈也总是做搅面汤 , 不过因为姥姥姥爷都是山东人 ,...

票姐姐和您是半个乡党,俺和您是一个半乡党,我家是濮阳的,就鹤独旁边那个小破城。而我们那个村子,过个路口就到山东了(不过我奶奶说,他们以前为了抢水没少和山东的那个村子干仗{:226:})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22-3-7 20:38:17

小时候在银川,我家每年冬天都做。都是羊油的,没吃过别的油做的。一般到了冬天我家都会买一只羊,吊在楼下伙房里,羊尾巴就拿来炼羊油炒油茶。我只记得是要在锅里翻炒的,火大了或者时间长了还会炒糊。最后是盛在一个敞口的大腕里,磕出来是个邦邦硬的碗坨。每次吃的时候用刀或者金属勺子从上面咔哧一些下来,用开水一冲就是一碗油茶,咸香味儿的。自打来了北京,我爹妈已经有二十年没做过了。好像不少美食都是留在小时候的记忆里了,比如每年冬天用葡萄糖瓶子灌的西红柿酱,买了猪油瘦肉用来煎肉,肥油用来炸的油咯吱。

石工 发表于 2022-3-7 23:53:49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2-3-7 19:27
票姐姐和您是半个乡党,俺和您是一个半乡党,我家是濮阳的,就鹤独旁边那个小破城。而我们那个村子,过个 ...

濮阳我去过, 1984年暑假, 我还上小学, 跟着在中原油田的亲戚去玩 . 坐油田的车回郑州的路上, 看到天边有三个太阳, 司机告诉我那是井口的气, 直接烧掉了. 这个印象太深刻了 .

几十年过去了, 这些气也不知道是烧掉了,还是装进管道卖钱了.

石工 发表于 2022-3-7 23:59:42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22-3-7 20:38
小时候在银川,我家每年冬天都做。都是羊油的,没吃过别的油做的。一般到了冬天我家都会买一只羊,吊在楼下 ...

油渣我家现在还做 , 也是用微波炉 .处理肉类的时候剔下来的油脂, 切成小粒, 放上几粒花椒, 葱花和姜片, 进微波炉打4分钟就好 , 把油滗出来, 再打一两分钟 , 就是焦香的油渣 .

本地法国人也把油渣当零食吃 , 块太大 , 剩的油太多 , 不如切成黄豆小的颗粒来得香 .

炼出来的油可以炒菜 , 每次一小勺 , 用量比菜油要少得多 , 总体算下来 , 摄入的脂肪还是少了很多 .

皇家骑警总监 发表于 2022-3-8 01:29:24

我小时候管这个叫油炒面,现在回北京,也常去稻香村买一包回忆回忆

老票 发表于 2022-3-8 10:37:24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2-3-7 19:15
九毛九是我大学时周末打牙祭的首选之一,无他,在学校附近找个对胃口的面食实在太费劲了,川面跟拉面又吃 ...

猜出鼠牙医的大致年龄了,嘿嘿嘿嘿~ 小朋友你好呀~

曾经定居广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个粤菜肚子,你说的那些都是热爱啊~~也是不喜欢云吞面,握手~一来它的碱味略重,二来不能接受云吞里还要加面这种绥靖政策,这不是滥竽充数么?


当年山西驻广州办事处楼下一家饭馆的肉沫刀削面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每次去广州出差司机师傅都必去吃的,鼠牙医去尝过么? 距离你不远啊~


接下去就可以猜你是哪个大学的了,哈哈哈哈

老票 发表于 2022-3-8 10:42:50

石工 发表于 2022-3-7 23:59
油渣我家现在还做 , 也是用微波炉 .处理肉类的时候剔下来的油脂, 切成小粒, 放上几粒花椒, 葱花和姜片, ...

炼出来的油再来炒菜有些缺点:油烟比较大(微有杂质),而且油温也不容易快速达到期望的高点,所以炒比较精细的菜就不太建议用。

不过炒鸡蛋那是真香啊~ 炒青菜也是利器。

小时候也吃油渣,一定要切成小丁,小火慢慢炸,微焦赶紧捞出来,蘸点白糖吃,也是下酒的零嘴。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2-3-8 12:22:46

本帖最后由 smileREGENT 于 2022-3-8 12:41 编辑

老票 发表于 2022-3-8 10:37
猜出鼠牙医的大致年龄了,嘿嘿嘿嘿~ 小朋友你好呀~

曾经定居广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个粤菜肚 ...

您好~,俺是双鸭大的,住的是中大的越秀区的北校区,原来的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医号称是闹市取静,鸭大也流传一句话,叫玩在南校,吃在东校,住在珠海,死在北校。。。。当然一般跟外人介绍时会把死在北校改成学在北校{:214:}

旁边是烈士陵园农讲所,周围又是一圈公园医院,所以虽然是闹市,但校区里面气氛很沉静。喜欢的说是静谧幽远,不喜欢的就是死寂压抑。但自成一番天地确实是真的,很容易躲进去就不出来了,当然也有俺秉性太懒的缘故,您说的办事处俺还是没去过。我难得的几次出门转都是跟一个广州土著舍友,还有班里的班游。

好吃的多是真的{:228:}

老票 发表于 2022-3-9 00:12:44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2-3-8 12:22
您好~,俺是双鸭大的,住的是中大的越秀区的北校区,原来的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医号称是闹市取静,鸭大也 ...

嘿~ 越说越近乎了,握手握手{:191:}

当年打工的广州分公司就在先烈中路浙江大厦,每次出差都在那附近转悠、觅食,得闲就在黄花岗烈士陵园里走走。

去年到广州还故地重游了一下,烈士陵园里好热闹啊,好多人分了群组唱歌跳舞打羽毛球,一派歌舞升平。本来想着陵园里是不是庄严肃穆更好,再一想烈士们当年奋斗的目标不就是这个么,瞬间就坦然了~

那附近小巷子里,大排档的味道还是蛮好的~

{:187:}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油茶: 五分钟完成的中式战时快餐